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书考/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刁斗,著名作家,1960年生,辽宁沈阳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系,当过两年半新闻记者、二十年文学编辑。早年写诗,现专事小说写作。

收入《情书考》这本小说集里的三个短篇四个中篇,不论荒诞的《蹲着》、《狗肉豆腐汤》,还是书信体的《情书考》与拼图式的《活体解剖》,以及富有喜剧感的《绿帽子》和溢散感伤的《鼠尾花酒吧》,包括亦庄亦谐似真似幻忽虚忽实的《整风》,都很好地体现了刁斗的写作风格。

内容推荐

刁斗小说,素以形式感强和智趣横生见长,结构精巧,叙事细腻,呈示独特的思考与敏锐的发现,值得读者反复玩味。收入《情书考》这本小说集里的三个短篇四个中篇,不论荒诞的《蹲着》、《狗肉豆腐汤》,还是书信体的《情书考》与拼图式的《活体解剖》,以及富有喜剧感的《绿帽子》和溢散感伤的《鼠尾花酒吧》,包括亦庄亦谐似真似幻忽虚忽实的《整风》,都很好地体现了刁斗的写作风格。

目录

活体解剖

绿帽子

蹲着

整风

情书考

狗肉豆腐汤

鼠尾花酒吧

编后

试读章节

“拧断你脖子”最初流行于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之口,有精英化趋向,带表演味,一般在某个庄重的、严峻的、剑拔弩张的、一触即发的群体交锋场合,由领袖人物说出。但领袖欲这东西人皆有之,又都需要释放,很快,经过我们这种十几岁的孩子和四五十岁的成年人之口,它被普及成了大众话语。比如我们,很少有机会亲身参与革命行动,就只能在玩笑打闹时,在争风吃醋时,在称王称霸时,为表示某种不屑,或只为打气壮胆,对个三五句话,便恶狠狠地捎上它一次。有时候,明显弱小的一方也敢向明显强大的一方挑衅叫嚣:“拧断你脖子!”若强大方宽厚大度地一笑了之,弱小方会占了便宜一样洋洋得意,否则,强大方一旦摆出程式化的姿势与表情,不用“拧断你脖子”出口,弱小方就得立即卸掉自己姿势与表情中的程式化,腆起脸来,嘻嘻地笑、躲、讨好、求饶:“开玩笑开玩笑!我哪敢拧你,你拧我……”在我们嘴里,“拧脖子”都泛滥成灾了,可我们谁也没拧断过谁的脖子,真打架时,它只是一套花拳绣腿。需要说明的是,那个党卫军上校被拧断脖子的电影场面,我们多系耳闻,没人目睹。整个三六二厂,有资格为防修反修看电影的,是一小撮人,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这样,时间一久,这话的威严程度就大不如前了,我们虽然还使用它——它在大人嘴里仍流行嘛,我们都是大人的孩子一旦它已真正成了虚张声势的空洞口号,与在党卫军上校嘴里一样。

我们重新对这句话的实用性产生敬畏,是听大人说,崔丫头他爸大老崔,真拧折了一个人的脖子,那人当场气绝身亡。

崔丫头也是男孩,但长得白净,长睫毛双眼皮,比女孩还好看,“丫头”是我们送他的外号。他爸大老崔和他不同,是典型的爷们,膀大腰圆,胡子拉碴,说起话来玄天二地,人们喊他大老崔,其实喊的是大老吹,说他能吹牛。人们盛传,那天我们九分厂“东方红”的人与七分 “太阳升”的人武斗时,大老吹把对方一个人的脑袋夹到胸前,单臂一拧,就让那人脖子断轴了:咔嚓。传话人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是俱乐部里坐前排的观众,从牙齿缝隙挤出来的“咔嚓”,响亮一如厂里试炮。开始我们都口口相传,“咔嚓”之声不绝于耳。可不久,就有人质疑了:两军交战之际,剑戟铿锵之时,要么奋勇杀敌,要么抱头鼠窜,谁有闲心看别人“咔嚓”呢?人们得出结论,又是大老吹吹牛。于是,大人笑话大老吹,我们笑话崔丫头。崔丫头长得像丫头,可毕竟不是软弱的丫头。他不服,与我们争辩,说他回家问过他爸,他爸确实拧断了那人脖子,也确实听到了“咔嚓”之声。我们就说,拧没拧脖子只有你爸自己知道,我们不计较;但脖子断了,无论如何不会有那么明显的“咔嚓”声。那时我们已打听过了,电影里的“咔嚓”,叫拟音效果。

我们和崔丫头争执不下,有人出主意说,拧个脖子试试不得了。这不用试,我们都不乏打架经验,把脖子拧断都没可能,何谈“咔嚓”。有人又说,我们是小孩,劲小,互相拧脖子当然困难,但可以找个婴儿或什么小动物做个实验。大家都同意。不过婴儿不好找,也不好意思把谁家婴儿偷出来弄死,决定找动物。崔丫头说拧鸡。我们不干,说鸡脖子多细呀,你拧蚂蚱得了。最后一致的意见是找只猫拧。

老邱太太家有只灰猫,不算太大也不很小,和我们都熟,容易抓。那天下午,我们一群孩子带几个鱼头,把那只猫骗进久不使用的游泳池里,以防它逃跑。为防它的坚牙利爪,崔丫头还特意戴了手套。崔丫头挺紧张,但装出不紧张的样子,抚弄几下灰猫脖子,抬手擦擦额上的汗,额上沾了几根猫毛。天不热,阵阵秋风已刮出凉意。我们催他,开始吧!他说开始开始,但就不开始,白净的小脸灰突突的,与猫一色。猫偎在他怀里,很友好,偶尔扭头看他,又偶尔惬意地叫上几声,半眯的眼睛睡意朦胧。这是好机会呀!我们叫。崔丫头也意识到这机会不错。他微弯下腰,双膝夹住猫的身体,双手扣住猫的脑袋,屏气运劲,忽然加力,顺时针猛拧。可这家伙,大概光考虑手劲大小了,忽略了双膝夹猫的力气;或者,他双膝也使足劲了,只是猫挣扎时,爆发出的力量超乎想象。那只睡意朦胧的灰猫,一下变成了敏感的炮弹,仿佛携带着隆隆巨响,在崔丫头手上轰然炸开。它头仍在崔丫头的掌控之中,身子却从崔丫头双膝间滑脱出来,随着头的转动方向正常转动,把拧脖子这事给消解掉了。崔丫头慌了,打起了磨磨;灰猫没慌,借着崔丫头旋转它时带出的力量,像单杠上屈体上翻的体操运动员那样,一遍遍地弓腰上挺,轮扫尾巴,蹬踏后爪,迅速准确又凶狠有力地挠向崔丫头汗津津的白脸。崔丫头手上有手套保护,可脸上没防护措施,为免受攻击,他的脸应该尽量后仰。可他没有,为了配合双手的行动,他脸往下压得很低。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待崔丫头意识到他根本拧不断灰猫脖子,撒手认输时,他脸上的血道道,已把他的曹操脸涂成关公脸了。

我们为崔丫头的实验失败感到高兴,可更为灰猫给崔丫头毁了容感到气愤。崔丫头是我们的小伙伴呀。灰猫发疯般地喊叫奔突,却逃不掉,游泳池是它的罗网。我们选择的实验场所对我们有利,人比猫聪明。我们抓住灰猫,喊着“拧断你脖子”,用棍子匕首工兵铲车链条替崔丫头报仇。本来,打死它后,我们还想补拧它脖子,以验证有无“咔嚓”之声。但它已经血肉模糊,就像崔丫头的脸,太恶心了。我们都不肯伸手拧它。

崔丫头脸伤好了以后,他外号由“丫头”改成了“大寨”。大寨这外号似乎牵强,让人不知所云;其实它是个巧妙的转喻,若联想到“农业学大寨”,联想到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战天斗地修梯田的人类壮举,那意思就有了。  心脏

反脏器者数十万里挑一,沙光明有幸位列其中。沙光明是沙莎的爸爸。

有一次,我又向沙莎献殷勤,沙莎悄悄问我,是否我对她心怀好感,想追求她。全班五十人里,既能,又会,也敢在男女同学间说“好感”“追求”这种大人话的,唯她一人,这也是我愿意给她献殷勤的首要理由。第二条理由是她漂亮。也有别的男生给她打溜须,向她献殷勤,但他们理由过于单一,只是她漂亮。沙莎对我高看一眼,与我的溜须理由超过了一条并有着与众不同的排序有关。

我四顾无人,慌乱地说是。

其实我没那么早熟,没能力想她琢磨的那种问题;我打她溜须献她殷勤,只是觉得应该那样,如同上场踢球就应该争胜那么天经地义。我之所以回答了“是”,一是我想不出别的答案;再一个,是我相信,若她这样问其他男生,他们一定会被“好感”“追求”这种词搞得张口结舌,心里都说一百遍“是”了,嘴巴却如同贴了封条,或滋了焊枪。我不愿意混同于其他男生。P2-4

序言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拔。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书考/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刁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6693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4008484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