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建筑学角度出发,结合旁系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乡村生活的空间载体——乡村聚落进行交叉、整合研究。作者选取我国经济、文化素来发达的江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的演化在一种时间段内进行“切片”、分析。并对乡村聚落形态的内涵与整体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
图书 | 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城乡建筑形态转变和哲学思辨丛书/中国城市化建设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建筑学角度出发,结合旁系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乡村生活的空间载体——乡村聚落进行交叉、整合研究。作者选取我国经济、文化素来发达的江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的演化在一种时间段内进行“切片”、分析。并对乡村聚落形态的内涵与整体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 内容推荐 乡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农村、农业、农民是这一问题的三个不同方面。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引起政府及学界的广泛关注。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建筑学角度出发,结合旁系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乡村生活的空间载体——乡村聚落进行交叉、整合研究。作者选取我国经济、文化素来发达的江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聚落形态的内涵与整体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进而以乡村变迁为主线,力求再现该地区乡村聚落演变的历史脉络,探寻其演化的主导动力与运作机制,剖析其中各种现象的规律性和真实性,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乡村聚落的更新与建设,以期保留、恢复、发展乡村特有的健康的生活图景,为解决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促进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策略。 本书适于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动态 1.关于聚落的研究 2.关于中国乡村聚落变迁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1.相关概念辨析 2.研究方法 3.研究框架 第一章 乡村聚落形态演化的整体观 一、乡村聚落形态的内涵 1.聚落形态的构成要素 2.聚落形态的整体结构 3.聚落形态的空间层次 二、乡村聚落形态演化的空间过程 1.乡村 2.城镇 3.城乡联系 三、乡村聚落形态演化的社会过程 1.社会文化结构 2.经济技术结构 3.政治政策结构 4.自然环境结构 四、小结 第二章 均衡:自然生态制约下的传统聚落形态 一、农业结构的变迁 1.雄厚的农业基础 2.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 3.经济结构的调整 4.小农经济的过密型增长 二、早期市镇的勃兴 1.水运网络的完善 2.市镇发展的特点 3.市镇人口的职业构成 4.市镇的社会生活特征 三、农业文明的底色 1.乡与土的观念 2.血缘和地缘的集群 3.国家与乡村的关系架构 四、聚落形态的空间特征 1.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 2.村落形态的均质特征 3.市镇形态的异质趋向 4.区域中心与边缘的差异 5.形态生成的自组织规律 五、小结 第三章 转型:近代工业化的影响 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国际贸易的影响(1840~1900年) 2.近代工业着陆(1900~1949年) 二、近代城市的崛起 1.近代交通的影响 2.城乡社会经济分异 3.城乡联系的变化 三、传统市镇的兴衰 1.市镇网络趋于完善 2.市镇之间的分化 3.市镇结构的调整 4.市镇城镇化进程加速 四、走向败落的乡村聚落 1.落后的土地分配制度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 3.乡村生活世俗化的倾向 4.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 五、小结 第四章 徘徊:国家意识建构的乡村变迁 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造 1.国家工业化的政策背景 2.乡村基层组织的重建 3.变革从土改开始 4.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1.国家引导地区产业转换 2.服务于工业化的城市化策略 3.城乡壁垒日益完善 三、乡村市镇的变迁 1.政策调控下的阶段性发展 2.行政L又划导致的市镇分化 3.市镇形态的演进 四、徘徊不前的乡村聚落 1.乡村经济停滞不前 2.乡村文化的二元结构 3.迷失的乡间聚落 4.变革的前哨 五、小结 第五章 剧变:乡镇工业异军突起 一、乡村工业化与聚居生活方式发展 1.政治经济体制的新变革 2.乡村经济的大发展 3.乡村聚居生活方式的演进 4.社会结构分化与乡村文化更新 二、城乡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善 1.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的转变 2.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 3.城乡关系的改善与多元分异特征 三、独具地区特点的城镇化进程 1.居住迁移的地区特点 2.居住迁移的多元发展趋势 3.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 4.城镇化进程的地区特点 四、乡村聚落空间的多元形态 1.城镇化进程中的聚落空间发展态势 2.乡村聚落的多元分布形态 3.村落形态的多元特征 五、小结 第六章 调整:着眼于乡村发展的整体性前瞻 一、一个总结 二、现实发展的背景因素 1.外部:区域城乡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 2.内部:乡村变迁的新趋向 三、乡村聚落空间发展策略的反思与调整 1.城镇化策略的反思与调整 2.乡村聚落发展策略的反思与调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城乡建筑形态转变和哲学思辨丛书/中国城市化建设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410397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0 |
出版时间 | 2007-03-01 |
首版时间 | 2007-03-01 |
印刷时间 | 2007-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982.29 |
丛书名 | 城乡建筑形态转变和哲学思辨丛书 |
印张 | 1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65 |
宽 | 21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