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生世世未了缘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祈祷她能做个永远快乐的小妇人,让我呵护着,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长大,找到那个属于她的“他”,被他疼爱一生。漂泊使人反省,漂泊也使人年轻。只有心灵年轻的人敢于漂泊,走向未知、走向新生。缘总在我们的四周,我们总在缘的里面。

内容推荐

我们小学最好的朋友在哪里?我们还记不记得彼此的名字?我们初恋的情人在哪里?为什么早已失去了感觉?我们的家人在哪里?我今晚能不能与他相聚?何必问前生与来生,仅仅在今生就有多少前世与来生,就有多少定了的约,等我们去履行?多少断了的缘,等我们去重续?就有多少空白的心版,等我们用明天,去写一个缘的故事……

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都蕴藏着攻显而深刻的寓意,正如他所说“看这本书,不必讨论不必争议,只是用心去感觉——那是不是真的。”

目录

自序

前言

[情深未了缘]

 多情却似总无情

 无限的爱

 被他疼爱一生

 当老人变成孩子

 总在缘里面

[夫妻未了缘]

 轻轻摘下那顶绿帽子

 如果少了那个爱

[生生未了缘]

 不要回忆了吧

 当我们亲身投入

 生生世世的家

 小童工的笑与泪

[漂泊之歌]

 何必问曾经

 飞舞的千羽鹤

 屋顶上的小草

 叹息桥的传说

 生死交替的古战场

 我可没骗它

 时常半满就好

 一条灵魂的河

[亲子未了缘]

 生命中的气球

 别挡住春天

 养的恩情大过天

 为了牺牲为了爱

 有爸爸多好

 没了手的爸爸

[天地未了缘]

 拥抱大地的情怀

 所有的港都能停泊

[今生未了缘]

 让生命在记忆中呈现

 再年轻一次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美丽的结束

[生生世世未了缘]

 写一个缘的故事

刘墉的著作

试读章节

“看到面,我就想起你老叔,想起他,我就有气!那年,我刚嫁到你们刘家,你奶奶怪,你老叔更混蛋。给他做了面,他偏要吃饺子;等他吃完饺子,我回头吃那碗面,早凉了。我一边吃,一边掉眼泪。告诉你!记住了!妈从那时候开始,就恨吃面。”

吃完饭。一家人在餐桌上吃水果。五岁小孙女的水果,照例由奶奶料理。

将九十岁了,老人家的手还挺稳,削完了苹果又切桃子。

“我要桃核!”小孙女喊着,“我要去种。”

“种桃子干什么?”老奶奶停下刀,叮嘱着小孙女,“要种杏,别种桃!”

一桌人都怔了。

“‘桃’就是‘逃’!我逃一辈子了,先逃‘老义军’(军阀),再逃小日本,还逃不够吗?”老奶奶喃喃地说,“所以要种就种杏,幸幸福福过几年太平日子。”

不知为什么,跟着老母四十多年,最近却听了她一堆新故事。说实在话,我从不知她不爱吃面,也不晓得她忌讳种桃子,怎么一下子全出笼了?连最近小女儿跟她学的儿歌,都是我以前没听过的。

“怎么没听过?我从小就唱!”老母还不承认,“我爹教我的。”

最近提到我外公,老母的表现也不一样了。以前她恨他,恨他又娶了个小,现在却“我爹、我爹”叫得愈来愈亲切。好像她缩小了,我外公又站在了她的面前。

于是那个原来所谓不苟言笑、偏心、重男轻女的老头子,便一下成为了会说故事、会唱儿歌、会买咕咕钟的“好爸爸”。

“我爸爸也一样。”一位老朋友颇有同感,“以前提到我爷爷,他都好像要立正似的,说‘我的父亲’,里面还加上日文的‘敬语’。可是这两年不同了,他会说‘我阿爸带我去抓鱼,我阿爸教我游泳’。当你看他说话的样子,他不再是我的爸爸,倒成为了一个孩子。”

老人家确实愈来愈像个孩子。过去她很不喜欢小孩,后来只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现在则只要是孩子,她就喜欢。

有一天妻带她从外面回来,看她提个重重的塑胶口袋,我问她买了什么。

“买什么?你不会感兴趣的!全是糖,给小孩吃的。”

每次有小孩来玩,不论是亲戚的小孩,还是邻居的洋孩子,都往她的房里钻。每个人出来,都鬼鬼祟祟地,捂着口袋。说老奶奶叫他们别说,把糖偷偷吃掉,或藏起来。

只是老人也像孩子般,愈来愈跟人分你我。好比爱藏玩具的孩子,什么东西都要是自己的。

原来几大瓶维他命,放在厨房,一家人吃,只要去拿就成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人自己各存了一瓶。吃完饭,一定要回房,吃自己的。

原来一家人围着看电视,现在老人也叫我又为她买了一台,放在她的房间,常躲在屋里自己看。还把小孙女找进去,看她电视里的卡通。

她真成了个孩子,使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喜欢用纸盒子和脚踏车围成一圈,然后躲在里面,说那是他的家。过去年轻时,她喜欢串门聊天,现在还喜欢,只是不再出去串门,而希望别人来我们家。又最好是能进她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跟她讲悄悄话。

有一天,我在花园工作,老母迈着解放小脚,一步步凑过来,又拉着我的袖口,走到院子一角,神秘兮兮地说:“来!妈问你,你赚的钱,够不够下辈子花?人都曾老,别一天到晚买花,存着点儿,等老了用!”

我笑了起来:“原来是这事,干吗神秘兮兮的?”

“当然了!咱们娘儿俩,总也有点悄悄话吧?”老人家居然转过脸去,有点激动,“你知道吗?咱们好久没说说亲昵话了。”

突然发现老人的寂寞。一家七口,虽然热热闹闹,在她的心底,由于身体的衰退,愈来愈失去安全感,也愈来愈怕寂寞了。

或许人的一生,就像日出与日落吧!似乎回到同样的位置,只是方向不同。(P22-26)

序言

每天晚上入睡前,我都会看书。

我的床头摆着厚厚两摞书,让我能“轮着”看。我常这本翻几页、那本翻几页,好像看报纸上的连载一般。

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读书方法。可以一方面比较每本书的差异,一方面吸收平均的知识。而且由于每拿起一本书,都得“重温”一下前面,才接得上。使我能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我也常拿起自己的书,翻几页,好像翻起尘封的岁月。我觉得别人写的都比我好,但不知为什么,每次看自己的,仍然有着最大的感动。

“它使我掉下眼泪。”

许多读者都对我说过同样的话,甚至有一位报社的男记者,很不好意思地问我:“为什么?”

“我不知道。”我说,“只记得前天早上。看到《联合报》副刊上登出我的一篇文章,我一边看,眼泪一边落在报上。”

“对!我看你那一篇,眼泪也掉了下来。”他说。

大概因为我写的心声,触动了读者的心声吧!我们都是人,都是平凡的人,有着一切人的喜怒爱憎,也能用自己的感受,了解别人的感受。

我只是把那感受说出来而已。

有时候说出“真实的感受”是件残酷的事,我那学心理学的儿子就曾讲过:“老爸!你不要以为在为青少年咨商的时候,说出他心里的事,他一定会感激你。错了!有些人反而会恨你!恨你为什么要‘点破’。”

在我的文章里,可能点破一些东西。我不觉得那是错,只觉得自己在说真话。如果一个作家。在今天仍然顶着大帽子、戴个大面具,还有什么意思?

我好庆幸,自己处在中国历史上“最能说话”的时代。十年前,我还有好多东西不敢写,但是今天。我都写了出来。

虽然这本书不像《冷眼看人生》或《我不是教你诈》,而是一本“写情”之作。但是,我仍然有些一吐为快的东西。

我写了为女性说话的《轻轻摘下那顶绿帽子》,写了为父亲说话的《没了手的爸爸》,写了为子女说话的《别挡住春天》,写了为养父母说话的《养的恩情大过天》,写了为老人说话的《当老人变成孩子》,还写了为风尘女子说话的《小童工的笑与泪》与《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其中有些文章。在发给报社时,主编都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但是在我坚持到底,文章刊出之后,居然不仅台湾有不错的反应,连美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报纸,都作了转载。

我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我太太也常有这样的表现。我当面拿文章给她看,她往往对内容有意见。但是相反地,如果我把文章留在桌上,又故意躲开。看她在荧荧一灯下,慢慢地读。读完,缓缓关上灯,沉沉地走出书房。

隔一阵,再问她觉得如何,她则常常点头。

人就是这样,许多事当面挑明,是有欠礼貌的。对方为了“道学”,也得表示一下立场。但是让他私下想想,就会默默同意了。

因此,我衷心盼望,读者能在安静独处的时候,看这本书,不必讨论、不必争议,只是用心去感觉——那是不是真的?

《生生世世未了缘》,从《自序》和书名看,似乎有不少轮回的瞩望。但是当您看完整本书,尤其最后一篇之后。或许会发觉我所说的“生生世世”,竟可能在……

请不要立刻,就去翻最后那篇。

请一篇一篇看!像是我们一天天过日子。

因为生命不能一下子跳过去,生命是日日夜夜的挣扎与感动。

这本书就是以一连串的挣扎与感动,累积成的!

后记

遇到个师大的老同学。

“教了二十多年书,有什么感想?”我问她。

“有,也没有。我教初一和初三,年年毕业班的学生对着我哭,我也陪他们哭,然后,一转身,又迎接新生入学,他们对着我笑,我也陪他们笑。在同一个学校里,葚至一栋大楼里,哭哭笑笑了二十多年,哭老了,也笑老了自己。”她停一下,叹口气,“可是,而今他们在哪里?”

可不是吗?想起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三十四年前的往事如在眼前。“青青校树,萋萋庭草,欣沾化雨如膏……”唱着唱着,一班同学都哭了。

然后大家红着眼睛送老师礼物,搂着彼此依依不舍地道别。每一幕今天都还那么清晰,只是,他们都在哪里?

女儿也幼稚园毕业了,其实她的毕业只是做样子,幼稚园跟小学在一块儿,连教室都连着,升人小学只不过换间教室,换个导师而已。

“不!”小女儿哭着喊,“也换了同学。”

“他们分班了。”妻解释,“老师把原来要好的小朋友都拆散,分到不同班。有些小鬼气得不要上学了。”

“为什么呢?”

“老师说,一两个小孩子总腻在一起,会影响他们交新朋友,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

多么奇怪的论调啊。不过再想想,西方社会根本就有这种“追新”的精神。一个职员如果业余进修,往往公司付学费;进修拿到文凭,可以要求公司加薪;加薪不满意,可以跳槽。

当我初到美国,不解地问公司主管: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跳槽走了,不是太冤了吗?”

那主管一笑:“你怎不想想,有人跳走,也有人跳来呀。跳来的那人也是前面公司栽培的。他把另一个公司的经验带给我,我的人也把我们的经验带给别家公司。这样交流,才有进步。”

记得以前教过的班上,有两个女学生,好得不得了。总见她们一块儿进教室,一块儿去餐厅,一块儿坐在图书馆里。

有一天,发现她们分开了,连在教室里,都好像故意坐得离很远。我心想,两个人必定是吵架了,好奇,但不好意思问。

隔了多年,在街上遇到其中一个,聊起来,谈到“另一位”。

“哦!”她笑笑,“我们没吵架,是约好,故意分开的。”

“为什么?”

“为了彼此好。两个人形影不离,男生还以为我们是同性恋,约一个,只怕另一个也会跟着,结果都交不到男朋友,这怎么得了!”

于是她们分开走,分别谈了恋爱,也都结了婚。

“你们还联络吗?”

她居然摇摇头:“都忙,找不到了。”

我最近倒是找到个以前的好朋友。

我们曾经一起上高中,一起逃学,一起感染肺病,也一起到国外。

他去了中南美,潦倒过、风光过,有一回过纽约,谈他的艰苦,让我掉了眼泪。

又隔些时,接到他的信,说“活着,真好”。打电话过去,已换号码,之后我搬了家,居然从此断了音讯。

最近一位台北的友人,终于为我找到他在迈阿密的电话,拨通,是他的声音。好高兴,又好生气,劈头骂过去:“好小子,为什么十年没你消息?”

“能呼吸,真好!”他的语气变得不像以前那么热烈,却有了一份特殊的祥和,“我们能又联络上,真是个缘。”

“缘早有了。”  “缘是断断续续、时时刻刻的。”

于是,我们又常有了夜间的长谈,仿佛回到二十多年前,他坐在我的画桌前。我们谈到生死,谈到他新婚的妻子和信仰的先知,也谈到学生时代的许多朋友。

“只是,他们都在哪里?”我一笑。

“相信,大家还会有缘。”他也一笑。

接到个老学生的信,谈到感情,满纸牢骚。

“人生就像拼图,拿着自己这一块,到处找失散的那些块,有时候以为拼成了,才发现还是缺一角。于是为那一角,又出去找,只怕今生今世都找不到。”

回信给她。

“早早找到,说不定就没意思了,人生本来就是个永远拼不成的图,让我们不断寻找。不断说对,不断说错;不断哭,不断笑;也不断有缘,不断失去那个缘分。”

可不是吗!从小到大,我们唱了多少次骊歌,掉过多少次眼泪?又迎过多少新?且把新人变旧人,旧人变别离。

每次看见车祸,满地鲜血,一缕青烟,我就想,当他今天离开家,和家人说再见的时候,岂知那再见是如此地困难。

于是,每次我们回到家,岂不就该感恩欢叹,那是又一次珍贵的相聚。

“过来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觉再生。”古人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从大处看,一生一死是一生。从小处看,“昨天”何尝不是“前世”,“今日”何尝不是“今生”?

人生就是用聚散的因缘堆砌而成。这样来了,这样去了,如同花开花落,花总不断。没有人问,新花是不是旧花。

人生也是用爱的因缘堆砌而成。我们幼稚园最爱的老师在哪里?他还在不在人世?我们小学最好的朋友在哪里?我们还记不记得彼此的名字?我们初恋的情人在哪里?为什么早已失去了感觉?我们的家人在哪里?我今晚能不能与他相聚?

何必问今生与来生,仅仅在今生就有多少前世与来生?就有多少定了的约,等我们履行?多少断了的缘,等我们重续?就有多少空白的心版,等我们用明天,去写一个缘的故事。

多美啊!生生世世未了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生世世未了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刘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38907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1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10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