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日
内容
编辑推荐

曾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军旅作家吴强在战争结束10年后,用纪实与虚构兼备的笔触写成宏篇巨著《红日》,是关于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成败却瞬间逆转;是关于一支王牌部队,74师拥有精良装备、倍数于我方的力量和传奇师长,却不可思议的溃败,更留下“张灵甫之死”的不解之谜……

内容推荐

1946年深秋,国民党军王牌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我解放区疯狂进攻,华东解放军沈振新所部一个军奋起抗击,经过苦战,我军被迫撤退,北上山东,实施战略转移。作战的失利,撤离熟悉的家园,使部队的思想一时处于一种压抑茫然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他坐卧不安,暴怒无常,对敌人的愤恨以及对失利的懊恼,使这位一贯勇敢善战的将领一时竟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与生活状态。他渴望有朝一日能与七十四师再度交手,一决雌雄。部队进入山东北部休整待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增强战斗力。整训后,军情激奋,部队战斗情绪处于十分饱满高昂的状态。同时,蒋介石也下了最后的决心,向华东解放区全面进攻,步步进逼,妄图以优势兵力,把华东三十万解放军压迫在山东狭长的沂蒙山区,以最后决战。而我华东解放军司令部经过精密部署,决心分批吃掉敌人,打开敌包围的缺口,让敌人计划彻底破产。战略反攻的目标首先确立在对以莱芜为中心及附近吐丝口地区敌李仙洲部的包围上。沈振新的部队遂由南向北参战。经过急行军,部队准时按预定时间接近了吐丝口,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李仙洲部五万余人的包围。莱芜大战打响了,在三十里长的战线上,我军向敌人发动了势不可挡的进攻。沈振新军迅速攻占了吐丝口敌外围阵地,但敌凭借坚固的地堡工事及精良装备,负隅顽抗,与我军纠缠,双方一时处于僵持状态。这时,华东解放军司令员陈毅直接指示沈振新,要求快速解决吐丝口战斗。关键时刻,沈振新把作为预备队的刘胜、陈坚的“老虎团”调往前沿,组成一支突击力量,冲破敌火力网,插入吐丝口心腹地区,消灭敌指挥所。在我炮火的支援下,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向前突进,很快突破了敌几道防线,直接攻到了敌师指挥所前。敌师长何莽见大势已去,仓惶化装逃走,被神枪手王茂生发现,生擒活捉。吐丝口失守,迫使李仙洲下决心突围,但在进入我军的伏击圈后,敌人溃不成军,很快丧失了战斗力,李仙洲也被活捉。莱芜大战,不到三天时间,歼敌五万六千余人,瓦解了敌对我的压迫围攻。蒋介石非常震怒,飞抵济南,亲自督战,妄图再次拿出王牌军七十四师,以之作为核心和中坚,再次向山东的战略要点沂蒙山区进行新的进攻,诱逼我与之决战。敌人的行动很快被我军钳住,经过研究,决定对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进行包围,坚决消灭之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敌师长张灵甫是蒋介石亲自栽培的忠实部下,他骄横专断,以为自己装备精良,又有和蒋介石的亲密关系,因而并未意识到眼下的危机,他信心百倍地以孟良崮一带为据守中心,妄图以“中间开花”的形式,配合敌其他部队歼灭我华东主力部队。与此同时,沈振新部接到了命令,从鲁南星夜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整个部队从上至下,斗志昂扬,和七十四师一比高下以报涟水之仇的时机终于到来了。刘胜、陈坚团率先赶到了垛庄,消灭了同期到达垛庄的一个敌辎重部队后,又抢占了垛庄和孟良崮之间的一个重要高地,对敌形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包围七十四师的口袋进一步收缩,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沈振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胜陈坚的部队首先攻上了山腰,与敌展开了肉搏争夺战。战斗异常残酷激烈,凶恶的敌人顽固效忠张灵甫,拒不投降,以期抓取任何一线获胜得救的希望。沈振新的部队发扬了高度的牺牲精神,拚命向前,决不后退半步。在挽救危机的关头,团长刘胜壮烈牺牲。刘胜的牺牲进一步激怒了战士们的情绪,终于攻占了孟良崮敌最主要的阵地玉皇顶。沈振新决定以陈坚的团固守玉皇顶,以有利地形对敌实施打击,同时又派出精干小部队,从绝壁悬崖上踏出一条路来,直捣敌人的指挥机关。小分队在杨军等的带领下,机智勇敢地接近了张灵甫的巢穴,与洞外及洞里的敌人展开了血肉拚杀,在激烈交战中,张灵甫被乱弹击毙。失去了指挥的敌人,见败局已定,纷纷弃枪投降。骄横一世的七十四师至此终于全军覆没,孟良崮的主峰上飘扬起了我军胜利的旗帜。

试读章节

第 一 章

灰暗的云块,缓缓地从南向北移行,阳光暗淡,天气阴冷,给人们一种荒凉寥落的感觉。

涟水城外,淤河两岸酱黄色的田野,寂寞地躺着。

开始枯黄的树林里,鸟雀惊惶地噪叫着,惊惶地飞来飞去。这里特有的楝雀,大群大群地从这个村庄,这个树林,忽然飞到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里去,接着,又从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飞到远远的村庄、树林里去。

淤河堤岸的大道上,平日过往不断的行人、旅客,商贩的车辆、骡马也绝迹了。南城门外,那棵出生了二百四十年的高大的巨伞般的老白果树,孤独地站在淤河边上,在寒风里摇曳着枯枝残叶,发着唏嘘的叹息声。

这是深秋初冬的时节。高梁、玉米、黄豆已经收割完了,枯黑的山芋藤子,拖延在田里,像是一条条长辫子。农场上大大小小的一堆堆高粱秆、豆秸,寂寞地蹲伏在那里。听不到鸡啼,看不到牛群,赶牛打场或者进行冬耕的农民们悠扬响亮的咧咧声,也好几天听不到了。

战争降临到这个和平生活的地方。

在一周以前攻到涟水城下被杀退的蒋介石匪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了第二次猖狂进攻。

这第二次进攻,十分猛烈,敌人施展了他们的全力。十架、二十架、以至三十架一批一批的飞机,从黎明到黄昏,不停地在涟水城和它的四周的上空盘旋、轰鸣。炸弹成串地朝田野里、房屋集中的所在和树林里投掷,一个烟柱接着一个烟柱,从地面上腾起,卷挟着泥土,扬到半空。大炮的轰击,比飞机的轰炸还要猛烈。有时候,炮弹像雷暴雨般地倾泻下来。房屋、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都在发着颤抖。

苏国英团八连四班班长杨军和他的一个班的战士们,守备在战壕的掩蔽部里,已经两天半了,一个手榴弹还没有打过,步枪子弹每人补足了八十发,除去昨天上午,飞机飞得实在太低,翅膀几乎擦上了白杨树梢,战士张华峰觉得它过于张牙舞爪,欺人太甚,对着飞机翅膀上“青天白日”的徽记打了一枪而外,大家都还一发未动。

“这打的什么仗?我还是头一回!”斜躺在掩蔽部里的战士秦守本,气闷地说。

“这是炮战,最新式的!”坐在他身边的张华峰说。

“炮战?我们的炮呢?”秦守本拍拍手里的步枪,问道。

“是好汉,到面前来干!蹲在老远放空炮,算得什么?”机枪射手金立忠气愤地自言自语着。

“不要急!他们总是要来的!”班长杨军正在擦着刺刀,对金立忠说。

秦守本眨眨红红的眼睛,向班长望望,嗟叹了一声。

杨军觉得秦守本的情绪不好,把他手里的刺刀,在掩蔽部的土墙上刺了一下,说道:

“我们的刺刀、子弹,不会没事干的!有一天,我们也会有大炮!”

正在说着,一颗榴弹炮弹在离他们四五十米的地方,轰然炸裂开来,他们蹲着的掩蔽部顶上的泥土,“哗哗沙沙”地震落下来。在他们附近,紧接着又落下了五发炮弹。弹药手周凤山枕在弹药箱上的头,给震得跌到地上。秦守本的耳朵,虽然塞上了棉花,却仍然感到震痛,他把身子赶紧缩到掩蔽部的里角上去,两只手掌紧按住他的两个耳朵。

“新兵怕炮,老兵怕机关枪。你是新兵?”张华峰忍住笑声,向秦守本问道。

“呃!说实话,机关枪我不在乎,这个‘老黄牛’我倒真有点心跳得慌!”秦守本回答说。

战壕里陡然紧张起来,五班、六班的阵地上,传出了叫喊声。  杨军伸头到掩蔽部门口外面望望,五班门口躺着两个战士,一个已经死了,他的头部埋在泥土里。一个受了伤,身子斜仰在塌下来的土堆上,两条腿搭在折断了的木头上,头颈倒悬在土堆子下面,杨军认出那是年轻的战士洪东才。六班掩蔽部的外面,三个战士正抬着受了伤的六班副班长沿着壕沟运送出去。杨军的心绪有些纷乱,他的掩蔽部没有被敌人的炮弹打中,他感到幸运,同时,他也感到敌人的威胁渐渐地逼近了身边。“只是坐在这里挨打吗?”他很想带着他的全班,冲到战壕外面去,和敌人厮杀一番。他咬着嘴唇回到掩蔽部里,当他看到秦守本紧紧地抱着脑袋,把身子缩成一个团团,挤在掩蔽部的最里边,敌人的炮弹又在纷纷倾泻下来,他的“冲出去”的念头,又马上消失了。

“怎么样?”张华峰低声问道。

杨军轻轻地摇摇头。

“五班门口吵吵叫叫的,为什么?”

张华峰又问了一句,同时爬起身子,想到掩蔽部外头去看看。杨军一把将他拉住,说道:

“把我们的工事,再加加工!”

战士们意味到邻班的工事吃了敌人的炮弹,同时仰起头来,观察着掩蔽部的上顶是不是牢固。秦守本的两只沾了泥土的手,从脑袋和耳朵上勉强地移了下来,但随即又按到胸口上去。他冷冷地说:

“迫击炮弹,三颗、五颗不在乎。榴弹炮弹么,我看,你们不要说我胆小,一颗就够了!”

趁着炮弹稀疏,飞机从顶空刚刚回旋过去,他们在掩蔽部的顶上覆上了半米多厚的泥土,掩蔽部门口的矮墙也加厚了一些,并且拦上了一棵粗大的树于。

整整一天,依仗着飞机大炮的敌人,前进了三公里。就是说,敌人的前锋部队,距离杨军他们守着的第一线阵地,还有十二公里。照这样的速度计算,如果还是痴猫等死鼠一般地守在战壕里,必须在四天以后,才能跟敌人见面交锋,杨军他们的刺刀,才有溅上敌人血迹的机会。打惯了出击战的部队,变换到阵地守备战,精神上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时间在睁眼的睡眠中过去,看不到敌人的影子,伤不到敌人的皮毛,在杨军他们看来,这不是战斗,说是战斗,也是一种令人怄气的战斗。

叫人振奋的消息终于来了。

在当天的夜晚,他们奉令举行第一次出击。

沿着淤河滩向前摸进,河水哗哗地流着,像是悲愤的低诉。夜空里,繁星缀满蓝天,较之置身在不见天日、身子不能立直的掩蔽部里,这时候,他们真是回到海阔天空的世界里来了。秦守本特别显得活跃,他的一只手握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一只手拿着手榴弹,他心里说:“这种打法,我死了也甘愿。”河滩上没有路道,潮水刚退下去,滩边又烂又滑,腿脚不时地陷到滩淤里去。

二排长陈连带着五、六班,绕道堤西的田野前进,杨军的一个班,分成两个战斗小组,沿着河滩正面袭击敌人。在堤上一个独立的饭--棚子跟前,他们发现了敌人,正要扑将上去,敌人的汤姆枪却抢先开起火来,子弹从他们的头上掠过,穿人到河水里,发出嗤嗤的声音。金立忠一个快步冲上河堤,机枪的两只爪子抓住一个被砍伐了枝干的杨树根子,随即喷出鲜红的火花,射出了密集的连续的子弹。一个班的敌人,被打倒了三个,摔倒在堤边上,有一支汤姆枪,从死了的兵士手里,飞到离尸体五步以外的地方,继续把它肚里的几发子弹打完。没有死的敌人,就慌乱地回头狂奔,嘴里发出听不清字音的惨呼悲喊。杨军、张华峰、秦守本他们追了上去,金立忠的火力,跟在敌人的屁股上凶猛地追击着。副班长带的下半班,和排长陈连带的两个班,几乎同时包抄到敌人的前头,拦断了敌人的归路。敌人有的死在路上,有的惊魂丧胆地跳到淤河里去,淹死了。一个班的敌人,只有一个没有死,胸口中了两颗子弹,血,浸湿了他的灰黄的军衣,胸前印着“灵”字的符号,也溅满了血污。当把他抬走的时候,他模糊地意识到他当了俘虏,微微地抬起他的右手,大声哭叫着说:

“你们赶快把我打死!打死!”

走了没有几步,他就死了。

P1-5

序言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在我们住村口头,我看到从山上抬来的张灵甫的尸体,躺在一块门板上。当时,我有这样的想法:从去年秋末冬初,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进攻涟水城,我军在经过苦战以后,撤出了阵地,北上山东,经过二月莱芜大捷,到七十四师的被消灭和张灵甫死于孟良崮,正好是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后来,我有过把这个故事编织起来写成文章的想头。差不多日里、夜里、风里、雨里,都要行军打仗,就是战后休整,也很少空闲。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不打仗的时候,常常比打仗的时候还要忙,哪里还有工夫和心情写什么文章。大概是两个月以后,在夜渡朐河的时候,连写好的几十页笔记和收集来的一点资料,如几张七十四师的《士兵报》也丢掉了。

不知是什么缘故,笔下写不成,心里却老是想写,有时候,竟打起腹稿来,仿佛着了迷似的。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里,部队住在厦门岛上,战事基本结束了。可能是看到了大海的波澜,我便理起了已往的断断续续的思绪,打算真的动起笔来。可是,种种顾虑,挡住我的去路。到三年以后的春天,才硬着头皮写好了故事梗概和人物详表。由于缺乏那么一股干劲,使得我在创作道路上步子走得很慢,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不但从脚步慢到停脚不前,而且下决心不干这件自不量力的重活了。在别人,可能早就写了出来,而我呢,直到又一个三年以后的春天,才以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开步走。虽说酝酿、思考的时间比较长,又有那么现成的很富有文学意味和戏剧性的故事骨骼,作为进一步进行艺术结构的依托,自己又是在这个战斗历程里生活过来的,心里自也有了一点数,自认还不是轻率从事,但把那么一个战斗故事写成长篇小说,总还觉得是在干着一件冒险的事情。

我曾经多次反复地考虑过,并且具体地设想过:不管战争史实,完全按照创造典型人物的艺术要求,从生活的大海里自取所需,自编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免得受到史实的限制。也许是我的艺术魄力太小,我没有这样做。我认为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都是战争艺术中的精品、杰作,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在这两个艺术品上焕发着耀目的光华色泽。就是我军受了挫折的涟水战役,到后来,也起了成功之母的积极作用。我珍爱它们,我觉得文学有义务表现它们。我又认为,透过这些血火斗争的史迹,描写、雕塑人物,既可以有所依托,又能够同时得到两个效果:写了光彩的战斗历程,又写了人物。看来,我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又不是写战史。战史仿佛是作品的基地似的,作品的许多具体内容、情节、人物活动,是在这个基地上建树、生长起来的。

这样写法,历次战役的基本情势和过程,不能不是有根有据的真情实事,而故事里的种种细节,则可以由作者自由设计、虚构。因而写到我军的野战军领导、指挥人员如陈毅司令、粟裕副司令,敌人的高级将领如李仙洲、张灵甫等,便用了真姓名。敌我两方的大多数人员和人民群众,就由作者给他们起了名字。如我军方面的沈振新、丁元善、梁波、刘胜、陈坚、杨军、华静、阿菊、葛成富,敌人方面的何莽、张小甫,等等。在写作过程里,我感觉文学赋予我的创作上的自由权利,我是充分享受和使用了的。史实不但没有限制和束缚我,反而支持和方便了我,使我能够沿着一条轨道,比较顺利地走完了这一段写作路程。

的确,我感到吃力、紧张。有时候,心跳得厉害,有时候,夜不成眠。睡到深夜,忽然梦中醒来,想起了一个什么情节,或者对已经写好的字句,觉得需要进行补充、修改,便从床上披衣而起,扭亮了灯,又临时写了一点,是有过好多次的。自然也跟大家一样,我更多的感觉是欢乐和幸福,特别是在这本书终于脱稿以后。毛病总是有的,我自己深深知道,以我自身的条件,写这样的作品是不相称的,以这样的宝贵历史题材,作为我写作的实验的对象,我感到简直是一种罪过。直到现在,书已出版了两年,我的心情,还常常觉得沉重、不安。但是,我也快乐,我觉得历史、生活,今天的时代、社会,给了我极其优厚的待遇,哺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能够享受到写成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的幸福。

我感激我们的党,领导了胜利的革命战争,又给了我通过文学形式再现战争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且在我写作过程中,殷切地母亲般地关心我,经常地给我既原则又具体的种种指点。我感激打败了强敌的那些革命的人民、人民战士和勇敢的、高尚的、忠诚于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英雄,像沈振新、丁元善、梁波、刘胜、石东根、杨军、秦守本、张华峰、王茂生、安兆丰、张德来……华静、黎青、姚月琴、钱阿菊、葛老大娘、张老大娘、阿菊的干娘余老大娘,等等。他们为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创造了辉煌胜利,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在生活里感动过我,以他们的卓越的行为、品德影响过我,而叉被我当作了书里的主人公和写作对象。对于他们,我又十分惭愧,因为我在雕塑他们的形象的工作上,有时候,显得手不应心,有时候,连心也显得愚钝,因而使我的工作成效,远未能达到我所想象的和许多人所期望的那种地步。我写了敌人,其中着重地写了一个张灵甫。张灵甫这个匪徒,是反动头子蒋介石手下的一员健将,有丰富的反革命战争的经验、才智。他猖狂已极,反动透顶。他骄纵、冷酷、矜持、虚伪、狡诈,他率领他的七十四师直下淮南、淮北,两次进攻涟水城,在莱芜战役里,李仙洲当了俘虏和李仙洲的五万多人马被歼灭的悲惨教训,他竟傲然拒绝接受,胆敢深入沂蒙山区的我军腹地。在孟良崮被歼就戮,自然是他的部队和他本人应得的结果。为了传之后世和警顽惩恶,让大家记住这个反动人物的丑恶面貌,我在他的身上,特意地多费了一些笔墨。有人说,写敌人应当写得狠一点,以显得我们的英雄人物的本领更高。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其实,我们的敌人本就是又狠又毒,并且比我们强大得多的,我们只须按照真实的面貌去再现他们,也就够了。譬如对张灵甫和吐丝口战斗里逃走了的那个何莽,能说我在描绘他们的形象上,作了多大的夸张?是我有意把他们写得狠了一点?多年的战争历史教育了我们:对于我们的敌人,应当蔑视却又必须重视。我想,在我们的作品里,一旦要他们出现,就要对他们着意地真实地描写,把他们当作活人,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绝不能将他们轻轻放过。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有人这样说。我写了爱情,但我不是把爱情作为主题的。在客观生活里,爱情有份,战争的时候也不例外。生活里有爱情,就可以写爱情,当然是对的。生活里有爱情,忽略它,不写它,那也未为不可。写,不写,听作者自由抉择,这在我动笔以前,就理解到的。我在这两者中间徘徊过。大概是由于听到有些人说过写军队、写战争就不能写爱情,有些人说过紧张、艰苦的斗争里,哪有人谈爱情之类的话,想证明一下事实不是那样,把战争时期的生活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来,表示写战争生活的同时,也不妨写点爱情生活,我便描画了沈振新与黎青、梁波与华静、杨军与钱阿菊他们之间的一些生活中的微波细浪。既然写了,也就只得写了。“经一事,长一智”,事后检视一下,在这个方面的破绽,也许比别的方面要明显一些。我觉得,我确是没有写得恰到好处。有多写了几笔之处,有写得不大合乎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况之处,也有,可以这样写,而我那样写了。就全书全文来说,涉及爱情生活的分量,虽不算多,但还可以再少一些。为了回答好些同志的关注,便补救了一下,在前次和这次的版本里,对这一部分,都作了一些改动。

在作品的其他方面,也还有我所难以避免的和可以避免的败笔,不一一细说了。

这本书出版前后,关心我的同志们,曾给我许多帮助,提供有关资料,提过很多宝贵的意见,对我这本书的写成和进行修改、加工、今后的创作活动上,都有莫大益处。

一九四九年是难忘的奠定革命基业的一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觉十年了。

十年来,风展红旗,激流滚滚,六亿五千万勤劳勇敢的人民迈步直前。哪个方面都在经过火热的斗争之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像十年以前的莱芜、孟良崮、辽沈、平津、延安、淮海等等伟大的胜利的战斗那样。

我们的心情舒畅,我们的生活多彩而幸福。

看到美好的今天,嘹望更美好的明天,我不禁想起了在风里、雨里、炮火纷飞里苦战恶斗的昨天,更不禁想起了那些勇敢的、忠诚于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英雄战士。

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已经给了我、今后还将给我以前进的力量。

为的表白一下心情,更为了纪念伟大的建国十年,说了上面一些话,并作为这次修订本的序言。

吴 强

一九五九年五月于上海

后记

这次重印,经与出版社编辑部研究,决定依照一九五九年纪念国庆十周年时的版本排印。除个别字句稍有更易,故事情节方面则全未改动。

吴 强

一九八0年五月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57392
开本 32开
页数 4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8
出版时间 2004-07-01
首版时间 2004-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9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