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温城之恋/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女,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居山西阳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类文学期刊,并多次被选刊转载及收入年选。出版有小说集《桌上的咖啡已冷》《温城之恋》,散文集《水和岸》,长篇小说《在蓝色的天空跳舞》。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等。

中篇小说集《温城之恋》收录了作者小岸5个中篇,这5篇小说均在期刊发表过,并被多家选刊转载。

内容推荐

中篇小说集《温城之恋》收录了作者小岸5个中篇,这5篇小说均在期刊发表过,并被多家选刊转载。5篇小说皆以当下为背景,文笔细腻,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比邻天涯》将两个比邻而居的男女放置于一个陌生小岛,彼此生发了相知相守的情感,却再一次咫尺天涯。《温城之恋》写出了清新质朴的女性美,如梦似幻的爱情美,原生态的自然美,以及沉淀在历史深处的岁月美。《水仙花开》与《海棠引》是姊妹篇。水仙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艰辛,她的命运就像一声叹息。海棠选择背弃友情,放弃尊严,换得安逸人生。这两个女子都是悲剧,是女性渴望自我建构,但又找不到理想出路的迷失。

目录

比邻若天涯

半个夏天

温城之恋

水仙花开

海棠引

余露和她的父亲

编后

试读章节

朱文妮没事的时候,喜欢把自己挂在阳台的吊椅上。这是架暗青色的仿藤吊椅,人坐在上面,双脚悬空,可以悠闲地荡秋千。用丈夫苗大平的话说,吊椅娇憨可爱,又不失庄重,就像……就像一个顽劣、放纵,却又不失贞洁的女子。苗大平是个苏俄小说迷,在他看来,《静静的顿河》里的阿克西尼娅,《日瓦戈医生》里的拉拉,都可算作是这样的女性。

吊椅是苗大平从家具市场买回来的,当他把吊椅搬回家才发现,它的体积大了点,摆在客厅,与布艺沙发挤在一处,有些不伦不类。无奈,他把它拖到了阳台。阳台原本放置着一台同样壮硕的跑步机,为了腾出吊椅的位置,跑步机被他劳心费神地送给一个热衷减肥的朋友。跑步机是苗大平的姐姐免费送给他们的,她经营一家小型的健身俱乐部。其实,跑步机从进门起,就形同虚设。对朱文妮夫妻而言,在家里挥汗如雨跑上千米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朱文妮猜测跑步机是健身俱乐部淘汰下来的旧款,启动的时候有“嗡嗡”的噪音。但苗大平的姐姐非说是新的,还说,如今时尚点的家庭都配备健身器材,她特意送给他们赶赶时髦。她就是那样的人,苗大平家的人都一个样,生来就巧舌如簧,话说得天花乱坠。她的公公、婆婆、大姑子、小姑子,个个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生性木讷的朱文妮无法融人这个家庭,她就像倚在门外的拘谨的客人,探头探脑,小心翼翼,却始终迈不过门槛。除非逢年过节,朱文妮是断不会回婆家的。对苗家二老而言,她这个儿媳妇回去不回去倒也无所谓,只要能时常见到孙子苗小苗就行。

朱文妮起初并不喜欢这架吊椅,苗大平刚买回来的时候,还被她讥诮了几句。不想,几天后,却成了她的宠物。她时常把自己垂挂在吊椅里,盘着双腿,背倚靠垫,读书、喝茶,间或悠闲地蹬出双腿荡秋千。阳台小小一隅,成了她自得其乐的天地。遇上好天气,隔着阳台的玻璃眺望外面的风景,心旷神怡。

这是一座名叫“蓝月亮”的住宅区,蓝月亮,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楼群的外墙使用了天蓝色,整座小区的基调便以明亮、醒目的天蓝为主色,时尚又经典。他们家在“蓝月亮”小区十八号楼二单元七层c座,已经住了六年。小区内有自选超市、洗衣店、蔬菜水果供应点,不远处还有一排大小不一的餐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物业设施齐全。唯一令朱文妮遗憾的是,她在这里住了这么久,除了楼里有限的几户人家,几乎不认识其他住户。防盗门一家比一家结实,邻居们在电梯里相遇,也是一副戒备十足的样子。大家都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谁也不去谁家造访,若有事,也是站在门口矜持地搭几句话。

朱文妮是在一个企业的家属院长大的,左邻右舍都是同一家机械厂的职工。每逢夏天,家家户户房门大开,只挂着一张薄薄的竹帘。掀起门帘东家进西家出,邻里间相处得像一家人。朱文妮非常怀念那种其乐融融、亲如一家的居住氛围,宛如温水里泡久的身体,舒展而滑润。在那样环境中长大的朱文妮隐约觉得“蓝月亮”什么都好,就是缺乏温隋脉脉的人气,一切都壁垒森严,冷冰冰,硬邦邦。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还能这么认为吗?

朱文妮的工作是编一本环保方面的机关刊物,用于本系统的内部交流,三个月才出一期,不需要坐班。每周一、三上午去单位开例会,其他时间自由支配。最初从事这份职业,她曾投入了大量心血,约稿、编辑、排版、组图……后来才发现,无论她怎样努力,认真阅读此刊物的人依旧寥寥。一摞摞崭新的杂志印出来,投寄到各部门,最后的下场无外乎又崭新地进了书报回收站。渐渐地,她灰心了,觉得没必要为了一册无人喝彩的杂志付诸热忱。那不过是应景的东西,有它是好的,无它也没人惦记,简直比孔乙己还孔乙己。

有段时间,朱文妮迷上了做菜,买回大堆的烹饪书籍,对照菜谱,耐着性子煎、炒、蒸、煮、炸,精心烹制各类菜肴。可惜,新鲜劲儿一过,烹饪的热情便减退了,幸而,烹饪手艺却保留了下来。偶尔在外面,与人讲起做菜的学问,熬肉汤的时候,要飘几块冻豆腐;炖海鱼的时候淋几滴醋……人家问为什么?她便说,冻豆腐组织松软,有吸油的功效啊;醋嘛,可以去除海鱼的腥味……那漫不经心的神态,仿佛满头的乌发一吹,露出耳垂价值不菲的耳钻,叫人由不得刮目相看。吃过朱文妮饭菜的人,都夸她是个天生的厨娘。然而,她清楚自己的缺点,她缺乏热情,缺乏对一件事物持久的热度。

如果说朱文妮有什么兴致是持久沿袭下来的,或许只有读书了。是啊,阅读,多么美妙的事:她无法想象自己的世界缺少了书籍,该会如何无趣。她读书没有严格的定性,她并没有期望从书籍中获得实惠。她迷恋的,是阅读的过程,能够令她身心愉悦的过程。她阅读是因为她需要,就像做家务的时候,嘴里哼一支歌,这甚至不能称作是爱好,而是需要。对,是需要。对“需要”阅读的朱文妮来说,蜗居在阳台的吊椅上读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下班回家的路上,田云飞忽然想念起母亲做的豆馍。小时候,只有快过年的时候,母亲才会蒸几笼雪白的豆馍。

腊月,冬天的阳光懒洋洋地洒进院落。童年的田云飞倚在厨房门口,眼巴巴地盯着母亲揭开厚沉沉的铁锅盖,一笼冒着腾腾热气的豆馍尽收眼底。母亲迅速用沾了水的铲子把豆馍一个个贴到篦盘,田云飞的口水涎出来,母亲用筷子夹住一个,亲呢地唤他的小名:“飞飞,拿一个吃去。”他跑过去,一把抓过,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绵软、乌红的豆沙馅露出来,吃到嘴里,甜糯,香腻……说不出的诱人。P1-3

序言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拔。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温城之恋/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小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6754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401091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