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桑贾亚·巴鲁过去八年间(1996~2004年)的部分研讨会发言和为报刊所撰写的文章。目前,印度国内正在进行一场关于如何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和国际安全的战略选择的辩论,本书的出版对此无疑是一个非常及时的贡献。 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成员,印度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含义。而对于这一重要变化,外部世界才刚刚意识到。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和未来将会发生的变化,本书无疑可以为你指点迷津。
图书 | 绑在一起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桑贾亚·巴鲁过去八年间(1996~2004年)的部分研讨会发言和为报刊所撰写的文章。目前,印度国内正在进行一场关于如何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和国际安全的战略选择的辩论,本书的出版对此无疑是一个非常及时的贡献。 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成员,印度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含义。而对于这一重要变化,外部世界才刚刚意识到。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和未来将会发生的变化,本书无疑可以为你指点迷津。 内容推荐 自走出非洲并散布到世界各地以来,人类从未停止重新建立联系的努力。商人送来远方的物产,传教士带来异样的理念,冒险家们给我们揭示地球的神奇,武夫不断拓展疆域边界……几千年以来,形形色色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星球。 作者将全球化这个千万年来塑造人类面貌的现象,置于完整、丰富而复杂的背景中加以阐释,不仅揭示了互联网、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新角色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日益凸显的作用,更指明了跨越海洋和大洲,跨越千年的岁月,全世界的人们从来都是绑在一起的同胞。本书定会为你带来全新的阅读享受。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非洲的开始 第二章 从骆驼商务到电子商务 第三章 世界在里面 第四章 传教士的世界 第五章 流动的世界 第六章 帝国之网 第七章 奴隶、细菌与木马 第八章 全球化:从时髦词到诅咒 第九章 谁害怕全球化 第十章前路 纪年表 致谢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非洲的开始 看,他们正在归来,带回一些珍奇的物品。有清香四溢、新鲜可植的佳木。有乌木、珍贵的象牙、狒狒、猴子、狗、无数的豹皮,还有奴隶与孩童。埃及国王从未目睹过如此盛况。 ——刻于特谢普苏特女王庙墙壁上的铭文,欢庆埃及人远赴非洲庞特地区探险的凯旋 在讲述历史时,虚构的故事有时能揭示更真实的蕴意。想要了解全球化的故事,也许最恰当的开场白,就是童话故事里常见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而接下来即将讲述的这个故事,半属想象,半属真实。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叫杜尼亚的地方,有一处村庄。村庄紧挨着森林,在那里,阳光照在茂密的草丛和起伏的山岭之上。人们生活很艰苦,但在那里可以挖到足够的根茎,采到足够的坚果,猎获到足够的瞪羚和野兔。那里有洞穴和突出的岩石,可供遮蔽风雨。但后来村庄周围的环境开始改变,阳光炽热,空气干燥。随着动物因干旱死亡或远奔他处寻找水源,食物越来越少。村民也选择跟随动物迁移,以便获取食物。在艰难的跋涉中,他们分成了不同的群体。乙些人跟随动物向北前进,另一些人则朝海洋行进。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零星四散。那是一段无尽的旅程,在旅程中,一些人在看来丰饶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另一些人为寻求食物和安全而继续前进,就这样过去了千万年。 当这些村民们在冰封的荒原、疾风怒号的草原和积雪覆盖的山岭里长年累月地艰难跋涉的时候,他们黝黑的外表发生了改变。慢慢地,他们的头发和眼睛变了颜色,后来连面孔和体形也改变了。在经过了两千代人的流浪之后,没有人能记得起杜尼亚村的所在。在巨大的陆地上,人们散居在不同的地点,崇山峻岭和沙漠将他们彼此分隔,上升的海平面也淹没了原先的陆桥。他们操不同的口音,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吃着各种各样的食物。然后有一天,一位商人翻过山岭,发现了另一个人类定居点,那里的人们说着另一种语言,使用一些新奇的工具,各个村庄之间的贸易开始了。在遍布杜尼亚的许多村庄里,又有一个村庄的一位传教士,想向其他人宣讲他信奉的神。在另一个村庄里,一位野心勃勃的首领集结了一支小型的军队,要把他的控制范围扩展到其他村庄,借此来建立一个帝国。还有一些无畏的村民想知道,在他们村庄所凭依的崇山峻岭之外,或是在海的那一边,还有什么样的天地,于是他们出发,去远方探寻,又把遥远的海岸上那些奇花异草、奇珍异兽的故事带回故乡。 成千上万年甚至成千上万代人的时间都过去了。一些村庄已经不再是村庄,而是热闹的小镇或城市。人们发明了各种工具,可使他们在各个村庄之间来往,其速度要快于马匹。他们建造了船舶,装载大量的商品在杜尼亚各地往来。在三千代人的时间之前,只有几百人离开了爆发旱灾的那个小村庄,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亿人。人们现在到处旅行,为寻找工作而迁移,在广阔的地域里做贸易,没有人记得他们最初来自的那个村庄叫什么名字,没有人记得祖先的生活。但日复一日,他们都会对其他村庄和城镇多一些了解——现在这样的村庄和城镇已经遍布杜尼亚。他们能够品尝不同的食品,听到新奇的音乐,借助家中的一个魔力盒,他们甚至能看到在杜尼亚的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杜尼亚化”,他们总结道。许多人喜欢这样的新生活,但也有一些人,当了解到杜尼亚其他地方的人生活要舒适得多时,会觉得闷闷不乐。还有些人抱怨说,一些来自远方、长相不同、语言奇异的村民正在来到他们的村庄,夺走工作机会。外地的廉价产品正在涌上他们商店的货架,当地的工厂濒临倒闭。他们说,如果这就是“杜尼亚化”,那么我们不想要它。但没有人知道如何来控制这种涌动的联系大潮,这一潮流将千万年前一个村庄的所有后代联系在一起,并在继续拉近他们的距离。这些人不知道,他们原本是来自同一个村庄。 这不是天方夜谭。将故事中的村庄称为“非洲”,用阿拉伯语、印地语或豪萨语中的“世界”一词来代替“杜尼亚”,你将得到一个袖珍版的全球化故事。当然,在人类定居下来、种植和收获庄稼之前,并没有村庄。但把非洲大陆比作一个村庄,也并非不合情理。非洲是一块广阔的土地,今天有近十亿人口生活在那里,但很久以前走出非洲的人类的祖先,其数目可能只有两千人,相当于一个小村子的居民。一项估计认为,走出非洲的移民人数不到150人,这是一个“狩猎者一采集者”群体通常的规模。’或许这些早期的冒险者有旅行的癖好,但他们冒险离开熟悉的居住地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生存需要。留在非洲的那些人迁移到了这块大陆上更适于居住的地方,也存活下来。在今天的杜尼亚,非洲之外的50亿居民,都是那些走出非洲的村民的后裔。他们日益相互联系,而且不论是福是祸,他们也更加相互依赖。“智人”,即起源于非洲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是第一种主动散布到地球每个角落并开启我们现称为“全球化进程”的哺乳类动物。从最早的走出非洲之旅到今天的六万年间,人类已经分化了。在这段因地理、气候、自然选择等因素导致的大分化期间,人类内部出现了形体上的差别,而我们讲的“种族”正是基于这种差别。我们将要看到,从非洲走出的人类,其散布在地球各地大规模的、多姿多彩的群落,各自组成了独特的社群,然后就开始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与失散多年的亲人重新联系。 由冒险家、商人、传教士和武夫所推动的重新联系进程,每一年都会变得愈加紧密和快捷,使世界达到前所未有的融合程度。但在21世纪初,“走出非洲”的探险却出现了讽刺的轮回。成千上万贫困的、没有工作的非洲人,再次走上移民的道路。为了在非洲和中东得到更好的生活,他们孤注一掷,跋涉在大沙漠的生命禁区里,舍命踏上危险的航程。和我们六万年前的祖先不同,今天的非洲人并不是沿着也门海岸前进,或是向北穿越尼罗河和约旦河河谷,进入未知的地中海地区以及更远的地方。相反,他们从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的大西洋海岸出发,登上渔船,挤进狭窄的船舱,期盼能在900英里的航行之后得到更好的生活。他们先来到加那利群岛,那里是去往欧盟的中转站。但是,非洲人再次为寻找更好的生活而离开非洲,这还不是唯一的相似之处。更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全身包得很严实的非洲移民涉水走上加那利群岛的海滩时,通常映人他们眼帘的是,奉行“天体主义”的欧洲人正在晒日光浴,他们一丝不挂,恰似我们祖先离开非洲时的样子。 还有一些来自人类摇篮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人,不顾一切渡海远行,希望能到达也门或更远的地方,全球化在继续。在本章中我们将看到,寻找更安全、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何使一些人类祖先变成探险者,并推动他们踏上了一段标志人类全球化第一步的旅程。还要再经过四万多年的时间,人类才开始定居下来,不同的定居者才开始彼此联系。但在今天推动我们日益融合的动力,从人类开始组成定居社区的那天起,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隐秘的旅行故事 我们怎知自都起源于非洲?在二十年前这基本上还是个猜测。达尔文在关于人类进化的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1871年)中提示说,鉴于非洲是最接近人类的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居住地,“似乎可以说,与其他地方相比,我们的远祖更有可能是住在非洲大陆”。尽管在此言发表之后,人们搜集的大量生物学和古人类学证据都支持了地球生命进化史理论,但达尔文关于非洲的这一洞见最终得以证实,还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随着我们有能力深入研究自身的细胞,新的机会就出现了,细胞里书写的历史得以解读。迈出第一步是在1953年,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rancis S.Crick)和美国科学家沃森(James D.Watson)发现了DNA的结构。“我们发现了生命的秘密。”克里克自豪地宣称——他有充分的理由自豪。DNA是一组能将遗传信息代代相传的复杂细胞,在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之后,我们就有了最强大的武器来探寻自己的遗传历史。正如沃森写道,“我们发现,在每个人的DNA序列里,都分别写有各自先辈的旅行记录。”现在排列DNA序列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也更为快捷和廉价。在考古学家、气候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帮助下,遗传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已能再现不同人群的历史——在短短二十多年前,这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由于在印尼和中国发现了直立人化石,即所谓的“爪哇人”和“北京人”,这就表明,智人,即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其祖先远在约两百万年前就开始在亚洲和“旧世界”旅行和居住了。20世纪50年代的古人类学家利基夫妇(Louis和Mary Leakey)以及其后三十年间的一批研究者所做的勤奋工作,已证明现代人类的祖先居住在东非大裂谷。在以色列出土了一块几十万年前的智人遗骨,但其所代表的种群后来在生物学上绝灭了,可能是被当时居住在该地的更为兴旺的尼安德特人所阻遏。令人惊奇的是,到目前为止,仅有的其他可追溯到四万六千年前的现代人遗骨,都只发现于澳洲。这些智人,即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到底是源自不同地方,还是只是由非洲的一个单独种群进化而来?现已明白的是,在非洲出土的那些化石不仅是最早的人类,而且是我们的直系祖先。饶有趣味的是,对此最初的证明不是来自一些古老的化石,而是依据现代女性身体细胞中隐含的历史。这一惊人的发现乃是以较早前DNA结构的发现为基础的。遗传学家通过分析世界各地活人的DNA,就可以复原他们祖先的活动轨迹,探寻到史前人类在世界上的居住状况。我们现在知道,大约六万年前,一小群人从今天的东非开始出发,其人数可能在150—2000人之间。在之后的约五万年里,他们继续迁移,逐渐占据了“肥沃新月地带”、亚洲、澳洲和欧洲,并最终通过白令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冰河时代”末期,海水的上升将美洲与亚洲大陆分开。直到1492年,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的海滩上遇到阿拉瓦人的时候,从非洲起源却长久分散的人类兄弟才得以重逢。此事我们稍后详述,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成功地使人类成为第一支真正的全球性物种的。 P1-5 序言 当年,我与妻子迁到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居住。数天之后。一位电工上门来修理一些坏掉的插座。杰里是位和善的中年人,他问我在耶鲁大学从事何职。当我提到就职于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时,他吃了一惊,仿佛是听到了某个哥伦比亚贩毒集团的元老自报家门。“哦!上帝拯救你。”他嗫嚅道。我迷惑不解,细究根底,才发现杰里之所以如此惊奇,是由于他以为遇到了一个为全球化工作的人。“难道不是全球化毁灭了雨林吗?”他解释道。我明白地申言,从未到亚马逊进行过开发活动,至多不过是订购了几本书而已,但这并未改善我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但杰里的反应引发了一些重要的问题,究竞什么是全球化?为什么人们指责全球化破坏了雨林?它似乎是突然间冒出来的,但现在已经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的问题,甚至一些异常的变化,都被归咎于这种名为“全球化”的现象,而其破坏雨林的效果可能是最好理解的。砍伐林木的主要目的是为世界增长的人口提供耕地。国际贸易的增长、对建材和家具要求的增多,使得商人和伐木者大行其道。要回答杰里的担忧,我想,很重要的是,应当理解谁是全球化者,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做了多久。 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字典里到现在,其涵义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词有几十个定义,单看两个就足以说明,在理解这个现象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沃森(James L watson)从文化角度将全球化定义为“日常生活的经验,经由物品与理念的传播,最终在全世界形成标准化文化表达的过程”。毫不奇怪,世界银行对“全球化”的正式定义是纯粹经济学式的,即“个人和公司与其他国家居民开展自愿经济交易的自由与能力”,马克思当年曾发现,资本主义“狼人般的饥渴”遍及世界四角,与其遥相呼应,今天的左翼批评家认为,全球化就是扩张性、剥削性资本主义的同义词。透过商业和经济的棱镜来透视全球化,有助于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由互联网、手机和有线电视连接起来的世界;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何远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前,甚至远在电发明之前,人类的生活就已经全球化了。 近来的许多书都解释了流动的资本、贸易与投资如何形成了当今紧密无间、相互依存的世界,尤以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的《世界是平的》为代表。欧洛克(Kevin O’Rourke)和威廉姆森(John G.Williamson)等经济史学家已经说明,19世纪后期的交通革命如何激发了大规模的贸易与移民,为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打下根基。实际上,在他们看来,全球化肇始于大规模的贸易促使全球商品价格趋同之时。但从严格的经济学角度来定义全球化,却无法解释,为何早在汽船发明之前很久,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全球联系甚至全球趋同的状况。 “全球化”这一术语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生活中全球性联系的情形已非常明显,恰好需要这样一个词来加以总结。但对我们的日常生存状态再做更深入的探究,就可以发现,从古老的时代以来,我们就和遥远的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不回溯历史,人们怎么能解释,为何几乎一切事物,从人体的细胞到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带有一场遥远航程的印记?为何最初的人类会离开非洲,成为一个遍布全球的种族?为何我们今天的饮食与用具,大都起源于另一个地方,而不是源于本地?几乎所有我们自认为是民族性的并引以为豪的事物,其实都和世界其他地方存在联系,不论那里多么遥远。今日的资本主义商业模式或可解释,为何全球化符号之一的星巴克咖啡馆,会在世界各地有成千上万家分店,为何日本的佳能相机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著名品牌。但有许多问题是经济学定义所不能解释的,例如,最早仅在埃塞俄比亚种植的咖啡豆,如何在游历了爪哇岛和哥伦比亚后,来到了我们的杯子里?在中文里译为“观音”、在日文里译为Kwanon的Avalokiteswar(观音菩萨),如何激发了人们的灵感,成为日本相机的品牌? 还有无数的问题足以说明,有更深层次的进程在发挥影响。生活在相距千山万水的不同大陆上的三个人,为何会发生同样的基因突变?肇始于阿拉伯半岛沙漠中的伊斯兰教,如何在全世界赢得十多亿皈依者?欧洲人如何学会了用蒙古马马鬃制作的弓弦来弹奏小提琴?又或者,以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剌子密(al-Khwarizimi)名字命名的运算法则,如何在今天主导了信息世界?在地中海东部发展起来的使用奴隶劳工种植甘蔗的经济模式,如何传到了加勒比海?在哥伦布于“新大陆”发现辣椒之前,韩国为何没有辣泡菜?美国货币的名称为何来源于德国一个采银的小镇?在加利福尼亚州酿造的第一桶葡萄酒,其所用葡萄的母株为何有“使命葡萄树”之名?中国的造纸术如何传到西方,最终为你正在阅读的本书提供了纸张?诸如此类的问题纷繁复杂、无穷无尽,这最好地说明了,全球性的相互联系无处不在。全球化的经济学定义无法解释,为何纽黑文的一位电工关心巴西的雨林,以及此类事情为何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我们将在第八章中读到,“全球化”一词的出现与世界融合日益紧密的现象密切相关。“全球化”一词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全球联系的认识,而这个词本身就来自于全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曾静悄悄地发生了几千年,却从未有人为其命名。 本书试图展示,除一些其他因素外,全球化根植于人类寻求更美好、更充实的生活的基本欲望。有许多角色推进了这一过程,为简化起见,可将他们分为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和武夫四类。这些“全球化者”为寻求更丰富的生活或满足个人野心而离开故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将产品、理念和科技传播到域外,而且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他们还创造了一种新局面,用罗伯逊(R0land Robertson)的话说,就是“世界一体意识的强化”。2虽说电工杰里厌恶“全球化”,但他关心地球的健康,就足以说明他是位有全球意识的人,这些人本身就是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产物。当然,在麦哲伦于1519年做环球航行之前,人们的确无法谈论这样的全球联系。但是,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将全球化理解为拓展“已知世界”(希腊人称之为oikumene)以及使天各一方的人群命运相连,那么可以说全球化趋势自有人类以来便存在了。同样的力量仍在今天发生作用,将世界以更快捷、更紧密的方式连接起来——这些力量往往有不同的称呼。几千年前开始的融合过程,今天正在由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社会活动家、移民和游客继续推动。 因此,书写本书的缘由,其实是我个人努力去理解进而去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谁是“全球化者”?我们如何解释,为何周遭的一切物品都有全球性的根源?就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改变了我对全球化的理解。而我今天对全球化的认识,已经与动笔之初不同了。通过考察物品与观念的全球旅程,我努力去理解,那些离开故地、在全世界流动的产品与理念,它们的源头何在,如何演变。为理解推动各种全球旅行的力量,我选择了一些商品和理念作为例子,借以见微知著。我试图找到主要的角色和他们的动机。为探寻商人、传教士、冒险者、武夫等角色的行进路线,以及他们所带物品、所持理念的传播轨迹,我观察了千万年里的变化。我讲述的这个全球化故事起始于约五万年前,当时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走出非洲,因生存需要,这些人成为最早的冒险者。经过一代代跋涉,他们占据了地球上的宜居地带,沿着不同的路线迁徙,最后定居下来,又开始与散布各地的人群重新联系。我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不去展示某个特定民族或地域的历史,而是努力去探寻,在这四类角色的推动下,世界联系的增强和相互依存的深化;在本书第257~264页上有四类角色所起作用的简明年代表。 一些全球史研究先驱,诸如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世界体系”历史学家瓦列斯坦因(Immanuel Wallerstein)和文化史学家马兹利什(Bruce Mazlish)、科汀(Philip D.Curtin)和本特利(Jerry Bentley),他们的著作对我帮助甚多。其他作家的作品,如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枪炮、病菌和钢铁》、克拉克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迁徙的历史》 (Global Imperative:An Interpretine Histow of the Spread ofHumankind),也都帮助我从长远角度理解了全球意识的出现过程,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书籍与文章助我写成此书。为写本书,我花了六年多时间从事研究,可谓一段令人愉快的探索旅程。我相信,从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研究全球化实现的过程,不仅满足了我自己的好奇心,而且有助于其他人理解现阶段全球化的推进力量。推动商人勇往直前、渡海远行的是人类追寻更美好、更安稳生活的愿望;推动武夫到异国开疆拓土的是政治野心;推动传教士走上旅途、教化他人皈依己方良善理念的是一种渴望;推动冒险家寻找新土地、新机会的是一种动力。而今天,正是同样的愿望、野心、渴望与动力在推动着世界变小。今天加入这一行列的有许多新人:移民和游客取代了昔日的冒险者,倡导人权、环保和其他事业的非政府组织加入了传统传教士的行列。随着其人数的飞速增长,消费者崛起为一种新的“全球化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参加和促进了这一过程。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是重大的例外,他们极其渴望作为商人、移民和游客加入全球化的网络,却为世界规则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所阻碍。早期全球化与当今全球化的主要区别在于:物品与理念的传输“速度”、消费者和产品不断提升的“规模”与“多样性”,以及最终整个过程“明显性”的增强。正是由于全球化过程越来越明显,它的种种缺陷也一览无余,这么说并不是要否认全球化带来的全新局面。史上第一次,人们能在不同大陆同时生产和更新产品,同时提供服务,这为准备充分者带来空前的机会,也为措手不及者带来空前的挑战。 如果我们承认,推动世界日趋融合的力量在本质上是连续不断的,那么我们势必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是个无法停止的进程。历史记录了紧密融合带来的许多灾难,例如“黑死病”的肆虐,以及所谓的“第一次全球化”(1870~1914年)进程在一战的浩劫中倾覆。虽说这些灾难暂时打断了全球化进程,但任何能终结全球化的事件或灾难还未曾有过。对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推动全球化的力量做充分研究,也许有助于我们预防重大灾难,并尽可能地去影响未来的流向。 第一章“非洲的开始”追溯了人类最初的全球化。在“冰河时代”后期,有一小群人类祖先为寻找更好的食物与更安全的环境而走出非洲。在五万年的时间里,他们沿着海岸游荡、在中亚各地追逐猎物,最终定居到所有大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肤色与面部特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在“冰河时代”结束时,人类又重新开始交汇。在黎凡特、印度和中国出现了城市文明,来自这些地方的商人、传教士、武夫和冒险家开始相互联系,开始了全球化进程。 第二章“从骆驼商务到电子商务”追溯了从人类文明的黎明期至今,贸易增长的状况。本章讲述贸易如何通过一张商业之网,不断将更广阔的世界连接在一起。随着贸易的增长与商品的增多,运输方式也不断革新——从骆驼商队到季风吹动的帆船,从汽船到集装箱货轮,再到网上购物。一度向全世界提供纺织品的印度手摇纺织工,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彻底消亡。今天,印度的电话呼叫员与软件程序员继承了其先辈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地位,这些新秀通过光纤电缆这种更紧密的方式联系世界。 第三章“世界在里面”更深入探究了三种常见物品。它们都从世界贸易中崭露头角,也各自蕴藏着一段全球交流的故事。最早在印度种植的棉花传到世界各地,最后被美洲棉花取代;咖啡一度仅在阿拉伯世界饮用,而现在已经征服了全球,为无数人提供了工作——虽说他们的祖先从未见过一颗咖啡豆:微芯片是今日全球化最强大的工具,它曾为信息革命提供动力,现在也在驱动着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而其最初的来源,则是数学与物理观念在三个大陆上为期千年的演变。 第四章“传教士的世界”探究了传教士在扩展联系、与其他人群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他们热情传教的结果,就是世界为三大宗教所主宰:佛教朝圣者和传教士将信仰带到遥远的角落,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了世界的艺术、文化和社会;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教士使异国土地上的千百万人皈依——往往以刀剑为后盾;在现代,一类新的世俗传教士也加入进来,将世界连接得更加紧密,他们追求的事业多种多样,如环保、赈济饥民、阻止侵犯人权行为等。 第五章“流动的世界”讲述了冒险家的故事。他们以极大的好奇心去探究一个又一个的山岳与岛屿,地理上相互隔绝的世界最终能联系在一起,他们功莫大焉。迦太基将领汉诺在公元前500年便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此外,从汉诺到14世纪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从马可·波罗到麦哲伦,无数的冒险者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催生了今天交融的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改善生活离开故土,与此同时,借助现代交通工具的力量,无数急切的游客也构建了日益强韧的纽带,将世界连接在一起。 第六章“帝国之网”探究了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所起的作用。普世理想、对权力与荣耀的追求将这些武夫带到遥远的地域。从亚历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野心勃勃的男子征服土地与人口,建立了种族混杂的基因库,并传播各种文化。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帝国统治者建立的政治大厦促进了法律与语言的统一以及动植物品种在全球的交流。 第七章“奴隶、细菌与木马”探究了在全球联系的扩展之下潜藏的阴暗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人、传教士、武夫和冒险者走向世界各地,他们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从一开始,他们就将从其他土地抓获的士兵与民众掳为奴隶,欧洲人对新大陆的发现使奴隶制更加登峰造极,在美洲的许多地方创造了多种族社会。从“丝绸之路”上商人携带的瘟疫病原体,到西班牙征服者携带的天花与流感病毒,再到跟随游客在全世界飞行的“Sats”病毒,全球联系也要为一些灾难负责。近年来,恶意电脑病毒的编写者利用高速光纤网络骚扰地球各地的电脑运行,或使其陷于崩溃。 第八章“全球化:从时髦词到诅咒”探究了,随着人们对全球联系认识的加深,“全球化”于1961年羞怯地出现在英文词汇表中之后,如何演变成一个时髦词。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数据库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当管制的放松与科技的进步推动全世界的贸易与投资的时候,该词的使用频率也在快速增加。随着全球化过程引发了一些经济问题,该词的涵义和用法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更引人联零和担忧的词“外包”正在逐渐取代“全球化”,这说明人们对全球化价值判断的改变。 第九章“谁害怕全球化?”探究的问题是:更快的经济融合带来了经济增长与繁荣,但为何还有一些人开始将“全球化”一词视若毒药?在西雅图、坎昆、热那亚和香港,世界贸易组织和八国集团的会议都引来了大群抗议者,他们纷纷指责不民主的机制与不公平的政策。贸易与通讯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和印度的大批民众提供了工作,但也使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担忧全球化对工业国家经济的未来影响。 最后一章“前路”总结了全球化进程,并预期了其坎坷的未来。全球化建立了一个交融的世界,许多人得以脱离贫困,但加速的全球化也让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边缘化。设法使边缘人口融入全球化,鼓励中印等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继续对外开放,与此同时,遏制西方发达国家民族主义与保护主义风潮的兴起,将是未来全球性的挑战。 从亿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探险旅程开始便不断加速的全球融合趋势,将难以停下脚步。然而,由于我们的命运已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即便是暂时性的脱离轨道都将付出巨大代价。在“大萧条”之前世人就曾做此尝试,结果无需赘言,而在一个高度联系的世界,这样做的风险会更高。 书评(媒体评论) 2005年8月15日,在新德里红堡发表的独立日演讲中,总理曼莫汉·辛格说:”在一个国家的历史上,一个时代来临了,这是一个可以创造历史的时代。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起点上,世界期待着我们有所作为,在全球的舞台上尽显身手。我们的发展已经没有外部约束。如果说还存在一些障碍的话,那也全部来自我们国内。”本书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克服这些内部障碍以及印度崛起所产生的影口向,一定会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感谢桑贾亚·巴鲁·博士。 ——苏布拉马尼亚姆(K. Subrahmanyam),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主席 这些有关经济和安全问题的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任何想关注印度的人都不应该忽视这本优秀的著作。只要你购买和阅读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并陶醉其中。 ——贾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和法学教授 这是一本雄辩的著作,如果要深入考察印度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不断演变的战略和经济角色,本书一定要读。 ——纳拉亚纳·穆尔蒂(N.R.Narayana Murthy),印度Infosys公司创始人 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成员,印度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含义。而对于这一重要变化,外部世界才刚刚意识到。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和未来将会发生的变化,本书无疑可以为你指点迷津。 ——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 《绑在一起》以俯瞰天下的视角和优雅的笔触,对现代全球化历程做了一番重述。蕴意深远、饶有趣味的奇闻轶事贯穿全书。本书对于想要了解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人,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一部雄奇瑰丽、大师风范的扛鼎之作。纳扬·昌达以当前的流行词“全球化”为主题,将一个千万年来塑造人类面貌的现象置于完整、丰富而复杂的背景中加以阐释。他以清晰的思路、敏捷的才智和神韵流动的笔法,展示渊博的学识,将有关科学史、政治、商业与宗教的话题编织为一段圆融通畅、引人入胜的故事。 ——斯特罗布·塔尔博特 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绑在一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纳扬·昌达 |
译者 | 刘波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61095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0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81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0 |
宽 | 171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京权图字01-2008-0516 |
版权提供者 | Nayan Chanda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