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6个章节,以具体史实为基础,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武周革命与初唐文学进程”、“安史之乱与唐代文学转型”、“永贞革新与文坛新变”、“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甘露之变: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点”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 |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6个章节,以具体史实为基础,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武周革命与初唐文学进程”、“安史之乱与唐代文学转型”、“永贞革新与文坛新变”、“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甘露之变: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点”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实证的方法,以具体史实为基础,从文学、历史、政治三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综合而深入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武周革命与初唐文学进程”、“安史之乱与文学转型”、“永贞革新与文坛新变”、“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甘露之变: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点”、“黄巢起义与唐末哀歌”,涵盖了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本书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以全新的视角撰写的唐大文学演变史。 目录 绪论 唐代文学演进的政治历史视角 一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关系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 本课题的学术依据 三 学术史的回顾 四 整体构想与主要论题 五 材料问题 六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周革命与初唐文学进程 第一节 武周时期的政治背景与文学环境 一 建立以文章取士制度 二 降低士族威望 三 政治与文学中心的东移 四 《三教珠英》的编纂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五 从“北门学士”到“珠英学士” 六 文化环境从儒学化到文学化 第二节 武则天的身世及其文学活动 一 武则天的身世 二 武则天的文学活动 第三节 武周时期的文学群体 一 珠英文士集团 二 方外十友 三 文章四友 第四节 武周时期的文学新体 一 陈拾遗体 二 沈宋体 三 新歌行体 四 刘知幾史传体 五 吴富体 第五节 武周革命与初唐京洛文学 一 学士诗人群体 二 文学中心的地位与作用 三 陈子昂的再检讨 四 唐初京洛文学演进的总体趋势 第二章 安史之乱与唐代文学转型 第一节 安史之乱与社会转型 一 政治转型 二 体制转型 三 文化转型 第二节 安史之乱与文学转型 一 文人的爱国之情与书生之气 二 文学重心的多元化 三 诗风的转变 第三节 安史之乱与王维 一 安史之乱前后王维的行踪 二 唐人与后人对王维陷乱看法的异同 三 安史之乱中任伪职人员的考察 四 王维陷乱后的心态分析 第四节 安史之乱与李白 一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的行踪 二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心态的变化 三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高适与杜甫的交谊和疏离 四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诗风的重大变化 第五节 安史之乱与杜甫 一 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行踪 二 安史之乱与杜甫“诗史”精神 三 安史之乱与唐代乐府诗的巨大变化 第三章 永贞革新与文坛新变 第一节 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 一 宦官专权 二 藩镇割据 三 皇位内禅 第二节 永贞革新的党派分野 一 以东南文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 二 永贞革新的党派分野 第三节 永贞革新的过程与功过 一 永贞革新的过程和八司马的结局 二 永贞革新的功过 第四节 永贞革新与元和新变 一 永贞革新:中唐前后期文学的分界线 二 元和之风尚怪 第五节 论元和体 一 元、白之元和体 二 中唐的元和体 第六节 永贞革新与南方文学的发展 一 刘、柳与元和文学 二 刘、柳与南方文学 第七节 从《永贞行》到《柳子厚墓志铭》 一 《永贞行》及其相关问题 二 《柳子厚墓志铭》探微 三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学术论争 第四章 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 第一节 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 牛李党争的起因与性质 二 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的关系 三 中晚唐重要文学家所受党争的影响 第二节 释“八关十六子” 一 “八关十六子”的身份 二 李逢吉与“八关十六子” 三 “八关十六子”所策划的两个重要事件 四 史料的检讨 五 朋党的特点与“八关十六子”形成的渊源 第三节 牛李党争与文学关系的总体认识 一 牛李党争的起因:元和三年科场案 二 牛李党争与文学的总体关系 第四节 牛李党争与文人关系的个案分析 一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 二 杜牧大和九年至开成二年行迹与牛李党争 第五节 从新出土《李郃墓志铭》看宦官专权背景下的牛李党争 一 从《李郃墓志铭》谈起 二 大和二年制科与牛李党争 三 党争、科举与文学 第六节 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诗笺证 一 笺证 二 申论 第五章 甘露之变: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点 第一节 甘露之变的过程及文学的反映 一 甘露之变的过程 二 甘露之变的文学反映 第二节 甘露之变与晚唐文士的遭遇及心态 一 甘露之变中罹祸者及其文学情况 二 甘露之变与文士全身远祸的心态 三 《重有感》与《请王涯等罪名表》 第三节 甘露之变与中晚唐历史事件 一 甘露之变与永贞革新 二 甘露之变与牛李党争 三 甘露之变与宋申锡事件 第四节 申论 第六章 黄巢起义与唐末哀歌 第一节 未世文学的蜕变 一 文学重心的转移 二 文人地位的下降 第二节 乱世情怀的表现 一 避乱退隐:唐末文人的人生选择 二 战乱写实:唐末诗歌的重要主题 第三节 投身起义的诗人皮日休 一 皮日休的身世及参加黄巢起义情况 二 皮日休的创作情况 三 皮日休的死因 第四节 由唐人五代的诗人韦庄 一 黄巢起义前后韦庄的行踪 二 韦庄诗所表现的唐末社会图景 三 《秦妇吟》:唐末社会的一曲挽歌 四 韦庄入蜀后的情况 引用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可先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05491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70 |
出版时间 | 2007-12-01 |
首版时间 | 2007-12-01 |
印刷时间 | 2007-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9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42 |
丛书名 | |
印张 | 4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39 |
宽 | 166 |
高 | 3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