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提问--主持人必备之功
内容
编辑推荐

采访提问,本是记者的活儿。可是,当主持人节目形态日益丰富的时候,当主持人不只是在演播室里背词说话,或者是看着提示器说话的时候,当主持人的职业功能不断拓展的时候,主持人在节目中有相当多的或完整或片断的人际沟通,于是,采访提问就成了主持人的必备之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成就访谈行动呢?如何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呢?如何才能以情感赢得对方信赖呢?

请你来读一读本书吧,这本书正是专门提高主持人成功采访提问技巧的专著!

内容推荐

本书教导主持人如何学会成功采访提问的技巧,书中具体包括了:主持人专访的特点、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核心作用、行为控制的心理准备、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以尊重叩响访谈对象的心扉、以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成就访谈行动、与特殊采访对象的沟通、主持人个人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访谈节目与主持人

 第一节 主持人专访的特点

一 双向交流的感染力

二 观众强烈的参与感

三 专访过程约等于节目本身

四 主持人专访的“平民视点”

五 主持人专访的个性魅力

 第二节 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

一 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核心作用

二 主持人的“听”与“说”

第二章 做好功课

 第一节 信息能力

一 占有多维资料

二 重视细节

 第二节 访谈方案

一 选择侧重面

二 材料取舍

三 整体构思

 第三节 心态准备

一 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是采访首要原则

二 访问身份的心理定位

三 心态准备

四 行为控制的心理准备

第三章 提问策略

 第一节 媒体立场、受众角度、个人感悟三者的融合

一 媒体立场

二 受众视角

三 个人感悟

 第二节 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

一 以尊重叩响访谈对象的心扉

二 以情感赢得对方信赖

三 以背景知识赢得对话资格

四 以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成就访谈行动

 第三节 提问方式

一 打开局面的第一问

二 提问切入点和落脚点

三 正问

四 侧问

五 设问

六 追问

七 反问

八 两面提问

 第四节 与特殊采访对象的沟通

一 专家学者

二 儿童

三 农民

四 负面对象

五 普通人眼中的“边缘人”

第四章 现场控制

 第一节 有备而来与及时跟进

一 专注聆听,及时跟进

二 关注神情,进入内心

三 直面敏感,随机变通

四 人文关怀,追问适度

 第二节 谈话参与的调控

一 话轮衔接,推进层次

二 激发协调,建立关联

三 感性理性,自如转换

 第三节 访谈节奏的控制

一 交叉软硬,活化节奏

二 善意打断,变化节奏

三 巧用激将,激活节奏

四 捉对加温,催化节奏

五 适时降温,协调节奏

第五章 采访风格

 第一节 事件型专访风格

一 时效性

二 说明性

 第二节 人物专访风格

一 人文性

二 独特性

 第三节 意见型专访的风格

一 针对性

二 权威性

 第四节 主持人个人风格

一 犀利尖锐

二 幽默风趣

三 严肃厚重

四 率真活泼

五 平和大气

六 轻松和谐

七 灵活洒脱

八 儒雅睿智

九 热情善良

十 细腻含蓄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双向交流的感染力

首先,专访以语言交流为本质特征,这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人际传播亲切感、双向沟通、直接反馈的优势。主持人与访谈对象之间的谈话是典型的人际传播,所谈论的内容主要以有声语言符号形态传播,同时说话人的语气口吻、态度情感活灵活现,电视专访则更是使参与谈话者的眼神、表情、神态、肢体细微的动作尽收眼底,交谈中相互间的反应、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是无法修饰的,哪怕想掩饰自己内心的窘迫、愤怒、不安等,都会伴随着有声语言传达出更为丰富、深刻、真实和生动的信息,无论心口如一,抑或口是心非。这些信息并不局限于语言内容的概念信息、情感信息、功能信息,甚至还包含主持人及访谈对象的人格信息,“原汁原味”的本真性是主持人专访格外得到受众青睐的重要原因。

其次,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具有比记者更贴近受众的色彩及个性化特点,专访中特别在意谈话的“人情味”,主持人专访的提问常从“个人”角度(包括主持人自身的以及观众会有的视点、感受、见解)切人,以便有个“促膝谈心”的亲切自然而又使对方迅速进入交流的话头;主持人专访不把新闻采访的“客观性”要求当作桎梏,避免主持人做“发问机器”式的“公事公办”的刻板谈话,在专访巾主持人应当是能够激发对方交谈愿望和谈话兴趣的对话伙伴,从语言应用看,主持人不仅仅用“提问”句式,那些在生活中与朋友聊天时的叙述性、感慨性、议论性、征询性等多种句式、多种语气口吻都在专访中出现。

范例1:

陈文茜是台湾政坛的杰出女性,原为台湾民进党文宣部主任,后来退出了民进党,曾在台湾多家媒体开辟专栏和专题节日,出版多部专著,批评陈水扁在民进党内的专横,揭露“台独”理念对台湾社会的危害,她也因此招致民进党的嫉恨,虽屡遭打击和恐吓,但毫不退却。陈文茜特立独行,锋芒毕露,文采出众,被台湾媒体称为台湾地区“最有影响力、最有智慧的女人”。2001年起陈文茜任台湾著名政治评论节目《文茜小妹大》主持人,2005年起任香港风凰卫视《解码陈文茜》主持人。2005年7月,白岩松等访问台湾,《东方时空·岩松看台湾》对她进行采访。

白岩松:特别不容易在台北采访文茜,其实有的时候会隔很远会看你的节目的一些直播,然后就看到你的装束的变化,也像你的这个语言一样非常地具有新意。每次会特别考虑出镜时候的形象吗?陈文茜:没有,就随心所欲。其实女人你要是很刻意装扮,那个刻意装扮出来的东西就不好玩。因为就是我生性如此,就是我小时候认识我的人会觉得我现在已经很收敛了,我的头发染了七个颜色是在我20岁的时候,当“朋克”文化刚刚起来的时候。

白岩松:其实好多人会觉得可能天生就会有一种概念,觉得比如说当政治和女性连接一起的时候,这个女性就会被模式化。头发应该相对短一点,然后应该穿的是职业装,然后笑容一般不会特别地剧烈等等。但是在陈文茜的身上这一切都被打破。陈文茜:我那个时候不是头发短,我是裙子穿得很短的问题。穿马靴、穿短裙,所以我注意到大多数的女人,她从政的第一步就是先否认我是个女的。我先把我的整个外表、我的服装,都让大家忘记我是个女人。然后顶好,你不在我的性别上做文章,所以你因此可以承认我的专业性、我的严肃性、我的代表性,就是有些人她其实是有办法跟社会体制做某一种妥协,然后她在那个妥协里头她还很有生命的毅力。我不是的,就是说即使我想向你妥协,可是一旦妥协我就完了,我的创意也没了,我的才气也没了,我的快乐也没有了,我的坚定力量也没了,我的自信也没了。所以对我来讲,这不是说我刻意、我嚣张、我不管大家,我就只能说在所有我可以扮演的角色里头,我就是很自然,我非如此不可。白岩松:其实最早的一个变化来自于当时你从民进党突然退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刺激了你?  陈文茜:我从一个民主的概念自由的概念跟他们合作,到他觉得要本土化,我也同意,到后来族群我不同意,到后来我们站在第一线上,要求正视两岸问题跟族群问题的时候,我变成他们天天地下电台用各种骂女人的脏字侮辱的对象长达三四年。以前你觉得你是为了理想牺牲,我后来离开台湾民进党的时候,我像一个受虐的妇女的心情。

点评:

白岩松从陈文茜的装束切入话题,猜想她是否在每次出境前都要设计一下自己的形象,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问题,其实在为下面谈女性与政治的关系作铺垫.同时营造人际交流的氛围,唤起陈文茜对话题的兴趣和表达愿望。接着,白岩松以社会对女性政治形象的普遍看法作铺垫,引出陈文茜的观点。陈文茜也像跟朋友聊天似的,非常自然、坦率地解释自己对女性政治形象的理解。白岩松又从她与众不同的装束形象,引申到她退出民进党的非常行为,满足观众对台湾政治事件的知情和好奇心理,突出陈文茜特立独行的形象。白岩松提问时既要照顾和引导陈文茜,又要考虑观众的可接受程度,既要与陈文茜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又要成功地把访谈内容展现给观众,完成大众传播的过程。陈文茜的回答中,既有对主持人朋友似的推心置腹,又有面向观众,让人们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因素。这是一场完美的融人际传播于大众传播的专访。

范例2:

高秀敏和何庆魁被看作演艺圈里的黄金搭档。由何庆魁创作,高秀敏、赵本山等主演的《拜年》、《卖拐》、《卖车》等小品在春节晚会上演出,深受全国观众欢迎。电视连续剧《刘老根》中的丁香、《圣水湖畔》的马莲等角色也是作为编剧的何庆魁为妻子高秀敏度身定做的。2005年8月,高秀敏突然发病在家中去世,何庆魁在10天内连遭丧子亡妻之痛。时隔不多日,何庆魁擦干眼泪在《新闻会客厅》节目中为观众讲述他和妻子的生活往事,回顾他们一起走过的艺术之路。

李小萌:您说在您最想秀敏的时候会拿她的照片出来看一看,这几张照片是您经常会带在身上的吗?

何庆魁:这是床头上的,每天都和她说话。比如刚才来之前,我收起来,我说我又去包装你去了,我说把你包装得越美丽,越好看。这是我户口本里的。

李小萌:这张是非常漂亮的一张照片。

何庆魁:今年照的,她越老越漂亮了,以前90年代没这么漂亮。

李小萌:您刚才说您今天来又是来包装她的,是因为这十几年您一直都是用这样一个态度在对她吗?直到她去世之后您还是这样一个心态?

何庆魁:现在我有一个想法,我说我只要是心里头没忘掉她,或者是总是按照她的意图去做,做事,做人做事,她真的是和我永远相伴的,今天我跟当地县委书记通了个电话,他们说把秀敏的墓地在圣水湖畔给她留一块,我说这不行,《圣水湖畔》播出之后,圣水湖成了旅游热地,大家看圣水湖有一种非常享受的感觉,心气往上的,是赏心悦目的,突然看见秀敏的坟墓了,大家一下子就悲哀起来了,我说这和旅游的心境不一样,破坏那种气氛。我说可以建议在那儿给秀敏塑一个正在演出的塑像,再放最后那首歌《圣湖春》。

李小萌:如果在这个塑像旁边需要题一行字的话您会写什么呢?

何庆魁:那就是写高秀敏是我心头一棵树,树拔走了,我的心也碎成碎片了,下面写上我的名。在她的墓碑上,我也想好了,给她写四个字,中场休息,她没有死,休息,暂时。

李小萌:您一直在讲秀敏是您心中的一棵大树,怎么理解这棵树?

何庆魁:栽在我心头的一棵树,我是用心血和汗水把她浇灌长大的,我说树到结果的时候,谁吃点果子无所谓,谁要拔走了我说那肯定不行,树连根拔起,带着血拔出来,那心变成什么了?一颗碎心,受不了。

李小萌:她不仅仅是您的生活事业上的伴侣,她从一棵小树长成大树是您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的成果。

何庆魁:对,我觉得把一个人扎到心头这么深,现在看好像对这个拔出这个事情,那就是一个赌命一样的,她一走,我觉得把灵感也带走了,我老说我的灵感追她去了,她找不着我了,我的灵魂就好像贴那寻情启事去了,谁看见了给找回来,我就像一个什么都想不起来的东西,一个躯壳似的,现在就是一阵一阵地总是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可能都是有这么个过程,有人说时间长了就好了,这个过程就得靠我自己,谁劝,以为我融入一体的,这个有效果,我反复琢磨,真的是融入一体了。

李小萌:在10天的时间,丧子丧妻,秀敏是您心中的一棵树,儿子是您的一片天。

何庆魁:对,儿子这么些年,他在南方,在广州做化工生意,把他妈妈带那边去,娶妻生子,使我这边一点没有来自家庭那边的干扰和操心,他总是说,爸你放心,安心跟我老姑干事业,他做生意做得也不错,我说我这片天是我大儿子给支的,高秀敏这片天是我给她撑的,但是我的后备,高秀敏是我的一个生命支柱,我才能挺下去。

点评:

爱妻突发病逝,让何庆魁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主持人实在不忍心揭开这个心灵伤疤,但这件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的新闻事件又是节目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内容。李小萌理解何庆魁当时的心情,借几张照片为话由,与何庆魁一起睹物思人,由衷地赞叹高秀敏,引发何庆魁真情流露地讲述许多生活的细节。也许宣泄是一种化悲痛为力量的方式,也许讲述是一种很好的纪念。何庆魁在李小萌的引导下,说出妻子在他心目中所占的分量,表达他对高秀敏的深情。观众通过他们的谈话,更多地了解高秀敏,了解何庆魁,了解他们共同走过的艺术之路,一起怀念这位给人们送去笑声的喜剧演员。P1-5

序言

采访提问,本是记者的活儿。可是,当主持人节目形态日益丰富的时候,当主持人不只是在演播室里背词说话,或者是看着提示器说话的时候,当主持人的职业功能不断拓展的时候,主持人在节目中有相当多的或完整或片断的人际沟通,于是,采访提问就成了主持人的必备之功。

纵观主持人节目,不难发现采访提问在主持人的工作中普遍存在,既存在于各种不同内容和功能的节目类型中,也存在于形形色色的节目形态中。比如在新闻类主持人节目当中,新闻咨询类节目的主播要与前方记者“连线”,还要对请进演播室的嘉宾做访谈;专访栏目如《面对面》《高端访问》《新闻会客厅》,或调查性栏目《新闻调查》,更是把记者型主持人采访调查的过程直接展现给观众;谈话类栏目,像《实话实说》《对话》,主持人的主持就是要协调“谈话场”,激发和控制参与者的提问、回答、沟通、交流,从而驾驭节目的进程。再换个微观的角度看,不仅仅是专访、连线、谈话等原本就以采访提问为特征,这种形态,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综艺、娱乐、体育、经济、社教等各种类型的主持人节目当中,而且主持人与现场观众或电视机前观众的“互动”也频频出现在众多主持人节目中,并受到观众的欢迎。显而易见,采访提问已不是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专利,不论你是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还是娱乐类、对象类以及各种不同领域的专题类,或杂志型、晚会型、真人秀型等节目形态的主持人,你的主持几乎离不开采访提问。

主持人的采访提问,应该说是源于记者的职业功能,与记者的采访提问有许多相通之处,不过,主持人在栏目中的位置、作用及其特有的传播身份的影响是区别于记者的,基于这样的差异,主持人的提问必然“追凶”的几位网友的反思,达成一个足以引起全社会深思的、更深层面和更多侧面的共识,柴静在结束语里是这样表述的:

这里是萝北的名山岛,一只猫在这里死去,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事人受到强烈的谴责他们甚至被称之为“恶魔”,并且为此失去了原有的生活,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虐猫事件中,他们所透露出来的对仇恨的宣泄,利益的驱动或者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也都存在,猫死去了,但人的生活还要继续,该怎么样去化解仇恨,怎么样权衡利益,欲望满足的界限究竟在哪儿,这町能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问题。

采访,实质上就是面对一个个问题,而且主持人采访提问本身,也确实有许多话题值得探讨。从研究的角度看,值得欣慰的是,主持人节目走过四分之一世纪,众多主持人尤其是优秀主持人的访谈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相当丰富的案例。我们将在这本书里从“访谈节目与主持人”“做好功课”“提问策略”“现场控制”“采访风格”五个角度为您一一展开那些令人回味和咀嚼的画面与声音。希望我们今天及未来的主持人从优秀访谈案例中,汲取营养,放开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展职业能力,以确保能够胜任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深入改革对主持人的要求,并适应未来发展带来的变化,做“可持续发展”的主持人,在自己所钟爱的事业里为受众奉献更多精美的精神食粮。

愿我们的主持人用真诚智慧的心与访谈对象一起,为人们讲述多姿多彩的五味人生,揭开扑朔迷离层层包裹的世事真相,分享开诚布公豁达睿智的思想理念,共同建设我们真实、有力、健康、和谐的生活!

吴郁

2007年11月13日

后记

组织撰写这本书的动因,其实源于一次课间休息时学生的发问。播音系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以有声语言艺术为重,这是传统,也是强项。不过随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发展变化,随着教学的改革深入,学生意识到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次课间有位学生问我关于采访看些什么书?我随口罗列了一些新闻专业采访学的书,学生并不满意,他问:“除了谈采访基本规律,或者介绍新闻记者采访经验的书以外,有没有专门讲节目主持人采访提问的书,比如又有实例,又有分析的?”我一时无语,但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要求对我有所触动。

我是个缺乏雄心壮志、做事没有什么规划的人,瞬间的那个触动又被头绪多多的工作及与生俱来的惰性冲到角落里去了。月余之后,与研究生们谈及研究能力的养成,突然间,那个被搁置的触动跳了出来,在这里链接了!对,带着研究生一起来做这件颇为繁复、然而有实际需求的书,岂不是既可以锻炼研究能力,又能填补空白、丰富节目主持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举两得的事吗?于是有了后来近两年的收集梳理资料、调查采访、推敲研究、精选案例、理论分析的过程,落笔成书又经过三易其稿,有了今天这个样子。当年的研究生都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到广播电视一线做主持人,有的进高校任教。

本书撰稿人如下:

第一章 访谈节目与主持人 童云、崔海涛、吴郁

第二章 做好功课 毕丹、吴郁

第三章 提问策略 第一节崔玺,第二节毕丹,第三节张洁、崔玺,第四节毕丹

第四章 现场控制 由佳鑫

第五章 采访风格 童云

书中所用主持人采访的案例,除脚注的出处,均来自央视国际网站,还有的干脆是从节目录像中记录下来的,特此说明,并真诚地感谢为大众制作了优秀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们,以及他(她)们应我们之需专门刻录的节目光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高子如女士一直给我们的书以很大的鼓励,对理论如何符合市场规律,如何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更给予具体的指导,于是,我们就坚持走了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为实践服务的路子。当然,我们在感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和高子如女士的同时,也要感谢多年来读者的接受,希望听到你们的宝贵意见。

吴郁

二○○七年岁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提问--主持人必备之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54112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5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19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