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雨文汇(1938-1947)
内容
试读章节

2/严宝礼慧眼识主笔

一张报纸能否办得有声有色,让读者喜欢,人才是第一重要的。那时的报纸能在读者中取得影响的,除了总主笔、总编辑的运筹帷幄,还要有名编辑、名记者支持着,那时的办报人的理念,不是编辑、记者沾报纸的光,而是报纸沾名编辑、名记者的光。这就和剧团靠名角支撑着一样。

作为《文汇报》的创办者严宝礼,深知此中的道理及利害关系,所以在他萌发办一张报纸的想法时,就有着求才若渴的心情。当创办《文汇报》进入筹备阶段,他就付诸行动,到处寻访办报高手,并拟重金聘用。这样,被《大公报》遣散的徐铸成就成了他的首选才士。

20世纪80年代初,徐铸成的“右派”得以改正,恢复名誉,虽然重新回到《文汇报》,但仍未得应有的重用,只被委以报史室第一主任之职,实在太委屈他了。趁他任报史室第一主任之职时,我和我的同事也是朋友陈可雄对徐铸成作了几天的访问,重温《文汇掖》的历史,现把他的谈话有关他如何由《大公报》进《文汇报》的内容,录之于后:

《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在报纸停刊的次日,立即宣布:工厂暂维持,其余职工,除留一部分清理善后外,一律遣散,给薪3个月作遣散费。我也在被遣散之列。

对我来说,这不啻是闷头一棍。第一次尝到失业的痛苦,还在其次,主要是多年来的一个幻想破灭了。

我出生于贫寒家庭。父亲原来当小学教师。后来,由亲戚“提携”,到保定车站当一名文书,月薪不足30元。所以,我中学是进的不收学膳费的师范学校(现无锡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没有毕业,1926年借文凭考取了清华大学。读了半年,父亲实在负担不起,加上借文凭事被母校举发,不得不退学。翌年,考进了免收学费的北京师大。那时,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土崩瓦解的前夕,平汉路局欠薪往往达半年之久,我不好意思再向父亲伸手要钱,由一个亲戚介绍进国闻通讯社当抄写员,每天下午课余,赶去刻写约两小时钢板,月薪20元,这样才维持了半工半读的生活。翌年,国民党军攻占了北京。许多机关、官僚纷纷迁往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我写信给胡政之,认为国闻社应改以文化为采访重点。他极表同意,并嘱我多抽出时间,试“跑”这方面的新闻。从此,我算是正式当了新闻记者。当时,“新记”《大公报》出版不久,胡政之颇留心于吸引人才。国闻社兼负《大公报》的采访任务,我在一次赴太原采访华北球类比赛,随后又赴沈阳采访华北运动会的新闻中,为《大公报》写了不少“独家新闻”,他大概看出我还有新闻敏感,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因此,就多次派我赴太原、广州等地,作为特派记者,采访政治新闻,还曾派我担任国闻社北平分社的代理主任。我那时才22岁,对他如此提拔重用,不胜知遇之感。1929年冬我结婚后,被调到天津报社任编辑工作,月薪增~lOOG。1931年冬又调往汉口任办事处主任,又增为150元。胡政之还不止一次地勉励我,要我把《大公报》当作终生的事业,不要仅仅当作一个职业,他说:《大公报》是“文人办报”的企业,全靠“有志之士”共同办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我对这些话深信不疑,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家”,不遗余力把工作做好。

1936年上海《大公报》创刊,我任要闻编辑,每天熬夜到天明,一周中,还有两个晚上,要在发完稿子后赶-F国闻周报的“一周时事说评”和“大事记”,往往在回家的时候,大儿子已背着书包上学了。

“八·一三”抗战开始,工作更繁重,每晚要守候长江(当时任采访主任)等同志从前线打来的电话,报告最后的战讯。同时,《国闻周报》改出《战时特辑》,内容主要是由我辑选的抗战新闻和国内外评论。那时,我忽患盲肠炎,医生一定要我住院动手术,我怕影响工作,每天还依旧忍痛上班。  所有这些,说明我的确是把《大公报》当作终生的事业,忠心耿耿地为它工作。想不到老板忽然铁面无情,一脚把我从这“家”里踢出来了!

不久,我接到重庆国民公报总编辑社协民兄(原天津《大公报》的同事)来信,请我担任该报驻沪记者,月给40元。这样,我算有了半个职业。

P20-22

目录

1 抗日烽火中飞出的金凤凰(1938年1月—1939年5月)

1/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2/严宝礼慧眼识主笔

3/副刊《世纪风》在硝烟中诞生

4/一跃成为上海滩的大报

5/在复杂的环境中求生存

6/报纸宣传主题:合作抗战

7/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延安

8/副刊版主柯灵

9/关于“鲁迅风”的论战:左派作家的内讧

10/周作人落水前后

11/各具特色的副刊

12/一篇闯了祸的社论

1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4/石在,火种是不绝的

2 在反饥饿、反内战、要和平、争民主的浪潮中(1945年8月—1947年5月)

1/复刊后的两种声音

2/“关键在今年”

3/全力报道政治协商会议

4/唐海向蒋介石的提问

5/徐铸成回来了

6/杨重野的东北通讯

7/黄立文的“下关事件”报道

8/崔景泰和上海滩两大事件的报道

9/陈霞飞给梅兰芳带去口信

10/黄裳,从重庆到南京

11/郭根的北平通讯:寻找联大精神

12/梁漱溟一觉醒来“和谈”已经死了

13/第三方面拆伙记

14/再说周作人

15/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过程

16/柯灵与《读者的话》

17/争取新闻自由

18/《星期谈座》纪实

19/《笔会》和其他副刊

20/《各地通讯》和《新闻窗》

21/向“过河卒”胡适挑战

22/《文汇报》与学人

23/潘静远和《儒林新史》

24/落英缤纷的《“国大”花絮》

25/文汇精神

序言

楼坍了,历史还在

《文汇报》的文脉在上海市圆明园路149号。从1945年在这里第一次复刊到1997年悄然他迁,足足52个年头。在她70年岁月中,这里留下了许多华彩篇章。

圆明园路很短。但她头枕苏州河,足蹬滇池路,北京东路则是她的一条腰带,舒展地向外滩飘去。坐在《文汇报》社办公室里,凭窗眺望,不远处就是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玻璃窗上映现出波光帆影;稍一俯首,英国领事馆则在眼下了,清水砖墙,蝴蝶瓦顶,几幢英式小楼在林木掩映中。一路之隔的黄浦公园一片清绿,与之两两相对,如同镶嵌在外白渡桥桥头的两颗“祖母绿”宝石。149号的背后,仅一路之隔的就是上海传统的弄堂石库门房子,充满着海派民俗文化气氛:数家挤在一个厨房里,早晨刷马桶声、夏天晚上蒲扇打蚊子声,当然也有留声机里传来的西洋歌曲声及京腔、越调……这很有些象征意味,《文汇报》处于东西方文化夹缝中。

1947年,复刊后的《文汇报》被国民党查封,文汇人远走他乡,一部分到了香港,创办港版《文汇报》;一部分人奔向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文汇人又回来了,仍然在这个地方第二次复刊办报;1955年,文汇人北上京华创办《教师报》,《文汇报》停办了;1956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毛泽东寻找《文汇报》,《文汇报》又第三次复刊办报,文汇人又回到这里。《文汇报》和圆明园路149号因缘不断,文脉亦不断。

20世纪60年代,我踏进《文汇报》社大门,石库门海派文化余脉袅袅,而英国领事馆则清寂了,没有领略到她当年的风采。对着外滩的大铁门,真的是门虽设而常关,领事馆的人从后门进出,那后门恰朝着《文汇报》社的大门。在“红海洋”波浪兴起时,北京发生了火烧英国领事馆事件,坐落在外白渡桥堍的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也就随之人去楼空。这时的《文汇报》的日子却红火起来,背后的仓储大楼及那座教堂也归属进来,《文汇报》的家当由街头的“馄饨担”变为“大三元”了。

风雨苍黄,1976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旗帜升起。蓦回首,文汇人痛定思痛,奋发自强走新路,在筚路蓝缕中革新报纸,发行量达到171万份,创造了《文汇报》最为辉煌的历史。,J、康人家,居安思变,打掉了已经归属她的教堂,盖起24层大厦,一时成为外滩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改革开放的一个亮点。不只是在上海,在全国新闻界,也是独领风骚。

在20世纪最后的几年里,《文汇报》变成文新集团的一名成员,独立自主的法人身份消失了,报纸虽还继续办着,但社址再次迁移。人虽去,楼未空,却成了许多家公司的云集之地,也是风光一时。但在财产重新组合的大趋势下,文汇大厦化为玉帛,干脆被卖掉了。对圆明园149号《文汇报》社旧址能否保留,尚在争议中,但一方的投资商在听了《文汇报》的风云激荡的历史后,构思作了调整,认为对这样一座有着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何妨保留,从而使外滩源的文化内涵更加的厚实。

这一切都是传说,也许只有文汇老人还在情系此事。原文汇大厦被炸后,还有一些人来此凭吊摄影留念。其实,圆明园路149号存在与否,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大厦本来就是在铲平教堂后再建的,风水轮流转,今天又经过他人之手把它炸掉,在其废墟上再建设与外滩源相和谐的建筑,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历史存在,建筑物的确是无关紧要的。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而今安在?大秦、大汉、大唐的历史不是同样灿烂蔚然吗?秦汉唐三代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不是更成为文化的亮点,使今人津津乐道吗?后之视今.尤今之视昔,看现实也要把目光放得远一些,才会少几分苦恼。

《文汇报》同样是如此,自她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来的70年岁月里,办办停停,停停办办,几次被封门或停刊,又几次复活出版,可谓是饱经风霜,备受磨难,九死一生。但她没有死,还是活了下来,一直活到今天。“文汇报”三个字绵延70年没有改变,更没有消失,成为一位“长寿老报”,这在政治风云变幻的中国,只此一家,独一无二,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和广大读者对她的热爱,各阶层的知识分子对她的支持有着极大的关系。特别是《文汇报》和知识分子,70年来同舟共济,相濡以沫,《文汇报》的命运也就是知识分子的命运;知识分子的选择与追求,也就是《文汇报》的选择与追求。正因为她和知识分子的脉脉相随,所以常有“青萍之末”或“春江水暖”的感悟,做到发他人所未发,引领思想潮流,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正因为如此,所以常有“成也文汇,败也文汇”的结局。

在《文汇报》七十华诞之际,我以“文汇三部曲”之一《风雨文汇》为献礼,并衷心地为她祈祷:今后的路走得更好!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文汇报》在1938-1947这一时期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严宝礼慧眼识主笔、一篇闯了祸的社论、全力报道政治协商会议、杨重野的东北通讯、梁漱溟一觉醒来“和谈”已经死了、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过程等。

编辑推荐

此书为“文汇三部曲”之一,为纪念“文汇报”诞辰七十年。70年来,《文汇报》和知识分子同舟共济,相濡以沫,《文汇报》的命运也就是知识分子的命运;知识分子的选择与追求,也就是《文汇报》的选择与追求。他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来的70年岁月里,办办停停,停停办办,几次被封门或停刊,又几次复活出版,可谓是饱经风霜,备受磨难,九死一生。本书记录了他1938-1947这一时期的历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雨文汇(1938-1947)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8008
开本 32开
页数 4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1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4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