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在这里也不错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家辉最新力作!梁文道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热情推介!

这不是诉说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游记,而是着力于捕捉旅途中突然冒出来的、如果不写下来便即烟消云散的念头和感觉,一件件小事,一幅幅画面……

内容推荐

十七年前,作者与身边人约定,到了四十五岁,独自出门旅行一年,回来后,彼此不问去过哪里、做过甚么。

今年,作者四十五岁了,本来应该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选择朝后回溯,闭门在家,编辑了一本行旅之书无常之书缠绵之书,反方向地实践了他跟身边人的旅行约定。

目录

序一:如果旅行不自在梁文道

序二:山一程,水一程钟晓阳

自序:青春的约定  

京都·花见

长江·高楼上

台湾·上坟

布拉格·卡夫卡的眼睛

维也纳·我的弗洛伊德

萨尔茨堡·年轻的旅者

英伦·书简

爱丁堡·哭泣的理由

巴黎·当然是海明威的

威尼斯·水是温柔乡

波士顿·火炉边

拉斯维加斯·噩梦与绮梦

吉隆坡·好风好水好女人

卢克索·魂断黄沙

北京·疾走温蒂

西安·华山不论剑

曼谷·泰王的微笑

试读章节

花见

都说樱花是不等人的。都说今年花季是开得晚了一点。

反正,来到了京都,就遇见满城的樱花,触目有两种:白色和粉红色,在寻常人家的巷弄里,伸展出来,肆无忌惮地。

四月的京都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凉风习习,一吹,就乱了发,就把樱瓣吹入发,小小的一片像无物不上心的美感。

那寺院之中、河流之旁亦有樱,那大片大片的花海,风吹落地、落水面,悠悠地流着,时间时间,樱花是关乎时光之流逝,是关乎美之失落,是关乎风与花的遇见和分手。季节的断层,一斩就决绝不回头的意味。

日本人赏樱,喜欢花之盛开,更喜欢花之凋落。日本人拾起花瓣、流下眼泪,让自己淹没于悲剧的喜悦里。

有樱的地方往往有一块小木牌,牌上往往钉着许多小纸条,纸上写了俳句,短短几行字,说的不外是“谷间流水,石亦歌咏,樱花树下”或“尘世碌碌,樱花刹那,永恒思慕”之类的怜叹。若只是在报纸书本里读到,想必无动于衷,但在樱下读来,忽然每个字都变成有血有肉,立体地站起来,一阵风吹过,把它们吹走了,跟花瓣一同在风里起舞。寻常的事物,来到樱前,皆有感动。

二十多年前,东京卷起过一阵年轻人自杀潮,有些死者在跳楼前留下一封遗书和一片花瓣,遗书写的就只是几行字,大意是:让飞扬的飞扬,你先去吧,像樱花一样先凋谢才永生,我随后就来。

情何以堪。

日本人赏樱,叫做“花见”,日语是Hanami。

花见,扩大解释是不仅见花也见人,花下见,花下相见,花下不能不相见。独自赏樱是会流泪的。

在京都清水寺,望见两个背影,沉默不语,静静地坐着、坐着,各对樱花想着事情。

这是他们第几回一起赏樱了?第一回,在何时、在何地?

下个花季,我再来这里等你,这是我们的花季,繁花盛放,我们的青春就在里面。说定了,不见不散。

京都食事

敢情是受了日本电影《东京铁塔》里几场饮食剧情的影响,返家途中肚子忽然响起一阵急鸣,恨不得找一家日本店吃鱼生以及一碗滚烫的乌冬。但毕竟夜深了,眼皮的疲累速超于肠胃的悲鸣,而且,为了健康,只好咽下口水,回到蜗居在被子里幻想食物。

想像的娱乐,绝大多数比现实更为美好;食和性,都一样。

然而,临睡前躺在床上,终究忍不住放下厚厚的尚未读完的《汉奸审讯笔录》,改而拿起薄薄的刚出版的《食乐东京》。那是一份本地杂志的结集新书,非常好的策划,非常好的照片,非常好的文字,好到足以让我在纸上大过干瘾,一口气翻读到底,够了,像吃饱了,舐一下嘴唇,关灯睡觉去。

这一夜的梦境,肯定飘溢着刺鼻的wasabi日和香浓的炭烧味道。

《食乐东京》第二百六十四页有一张照片,昏黄的光线下坐着一位和服女子,标题是coffee,显然是一间小小的咖啡店,女子左手跷起手指小心翼翼地端着一块小小的糕饼,眼睛半闭,红唇半张,还有啊露出了半截粉颈,替照片增添了额外的故事悬想。

看着照片,我忍不住悬想:谁坐在她对面?她是享受食物,抑或享受跟对方共坐?

照片把我带回半年前的京都。

五月天,往寻迟到的樱花,在京都住了一个星期。日本人称赏樱为“花见”,我觉得隐隐意味,人见到花,人也让花见到,这才圆满。有一天,起床得晚,出门往探旧书店,经过一间小店,进去喝咖啡、抽烟,以及摊开稿纸写作;日本的咖啡店都很安静,适宜写作。未几,有一位和服少女进店,点了咖啡,优雅地坐下,从布袋里掏出一本书,悠闲地喝着、读着,远远望去,看店外行人脚步仓皇,对映之下时间仿佛在店内静止,天地之间,这里如同真空状态。我们不约而同地窝进来,喘口气,以便踏出门后拥有足够的意志继续上路。

少女坐了大约四十五分钟,我的稿子也写完了,控制不了自己,摸出手机偷偷按键。我不是色情狂“痴汉”,只是想拍下留下这时这刻的“真空”,好让回港后想再喘一口气时在照片里寻得满足。

如同,这刻。

P20-24

序言

我主要还是从马家辉的文章认识马家辉。

都说他评论写得好,我找来看,虽外行人难有意见,但很难感觉不到那是从真信念里生出来的软红火烫的文字,教我不得不佩服他不因循而自树立的勇气。

我想但凡在香港长大的香港人都有一堆说不尽的奶茶菠萝包的往事,也或多或少孕育出一份香港是我家的情怀,却不是每一个都肯在学成之后对香港有所承担。马家辉负笈国外归来,却选择用其所学,为吾地吾民认真而深挚地作出承担。我每惊异于他的今人有古风,感受却是按在时人脉搏上的。他一支笔能铮铮然发声,不只臧否,且有载道之志;不只论政,也谆谆谏诤。《江湖有事》、《爱恋无声》、《在废墟里看罗马》、《我们》……累累承载他一路走来的香港心事。

他写作的路也走得坚持。我每诧怪他是怎么做到的,要保持那样的量与质要多大的气力和苦心。当年写《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的那股子热情他怎样维持到现在?在《我们》的自序里他引了一段台湾作家杨照的话以自勉,其中两句云:“原来写作同时可以刺激,甚至逼迫青春、理想与感动,不那么快从生命舞台上谢幕隐退。”让我想起某次见面他说,若将来还有人看我的书便无遗憾。想他是以此自我期许的。他散文写得踏实,学问与品位兼具,是观照的也是性情的。

西方有个说法是,all writing is travel writing——所有书写都是旅行书写。因为所有书写都是关于过程,都是某种在路途上寄出的书信:我在此,我见到,我记得,我告诉你。任何书写者在书写的过程都必须离开某一点、抵达某一点,把中间的事记下来。那些幽居的作家,则思想代替腿去旅行。庞大繁杂如圣经的《出埃及记》、荷马史诗、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或简单如一张从外地寄回家的明信片说,喔妈咪这里的海滩真漂亮,都离不开到此一游是为记的基本模式。

不过说回狭义的游记,我爱看的美国游记作家Bill Bryson说:“游记就是关于离家,去另一个地方,在广大的世界经历一些事。”然后旅人从异地归来,行囊中盛满他乡的见闻,说给乡亲听。史上最有名的游记该数另一马氏——马可波罗的丝绸之路游记了。

马家辉新书的格调与前大不相同。你眼前豁然开朗忽见他人在旅途上。在异国的海阔天空,在流动的风景画里。你看见他在走,行行重行行。原本独立成篇的杂文如今接龙到一起,便有种气势出来,如一轴行旅版图缓缓展开,俨然一段横跨岁月的漫长的大旅程。

一开章是扑面的花香:“都说樱花是不等人的。都说今年花季是开得晚了一点。反正,来到了京都,就遇见满城的樱花……”

旅行是为了相遇吧。人与地,人与人,人与万物,乍乍然在异地邂逅相逢,是这样一种绽放的惊喜。

真羡慕他有缘造访欧美那些名校学府、图书馆、书店、文人作家的故居。啊,竟是一路书香。他和女儿的点滴小事真窝心。身边旅伴,旧雨新知,风光都在人情里。又或是晃荡于历史的尘沙,细说前朝烽烟,另有一种哀矜。我喜欢文章里没有刻意描绘景物的累赘笔墨,倒多是即兴捡拾,任意联想。寻常门巷,街边道旁,擦身过的小片人间,短短几行勾勒,别有韵致。或照相机快门一按,捕捉当眼一瞬。我理想中的旅行便是这样的,信步而行这走走那走走开开眼界和心胸。

可是当我一页页揭下去却一面暗叫哀哉,这一趟路走得一点也不轻松啊,旅人的身体不争气添的麻烦可不少。惧飞症,恐人症,头痛症,鼻敏感,眼睛也累不得。怕黑,怕鬼,怕冻。总之他毛病一大箩筐比得上出名才多身子弱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而他跟普鲁斯特一样因为对身体的苦楚深有体会,所以关于无助肉身描述格外生动细腻。他写流鼻血,写头痛,写呕吐,虽幽默处理仍惊心动魄。有次旅人不禁哀叹:“身体,我的身体,竟是如此无从掌握。”

如果每篇分开来读肯定不会有太大感觉,一口气读到底的话,就觉得这些描述在全书反复再现几乎像个副主题。不论是有意或无意,它刺激我在于它不可预期地突然将镜头拉到逼近,眼耳口鼻扭曲不成比例,跟旅行的优哉情调完全不协调却又仿佛是它的注脚。

这注脚说的是什么?我感觉是一种无常感。之所以让我深刻萦怀,是因为在这些镜头里所显现的旅人影像暴露了人的脆弱易毁。很自然其实会扩大联想到生之旅途,会很落俗地想起肉身之易逝。马家辉每多早生华发的感叹,这逐年逐月的隐隐的威胁难道是我们陌生的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脑子里有一幕很强烈,这是长江畔旅人将自己定格在黄鹤楼前的一个镜头——“千年之后一位抱病而来的特区中坑,在寒风中,继续颤抖。”

就是这样,有些画面在阅读的过程中飞进了脑就再也不飞走。他和女儿在萨尔茨堡的玻璃屋前追逐,他搭的士离开哈佛校园车窗外的惊鸿一瞥,他一口气奔上缅甸佛塔的石阶,他驾车在美国的高速公路奔驰,意气昂扬忽发豪语:“香港有马,其名日家辉,辉之志、不知其几千里也……”而所有这些凌乱画面最后凝聚为一个回到房间写作的人的身影。

也许因为我和马家辉都写作,想像中他总在那问照片上过博客的黄昏书房,又或是城市大学那绿意盈窗的办公室,臂搁纸上写着东西。就是单纯一个写作的人。尽管他身兼多职——教育工作者、学者、传媒人、编者、电台节目主持——老实说我常忘记。但我想我不会忘记这书里的旅程,这个热情敏感豁达谐谑又有点忧郁的旅行者。

阅读是人与书、与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于旅行。像马家辉在伦敦那一篇说:“unexpected,电光火石的刹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书评(媒体评论)

读《死在这里也不错》,比起其他也写得相当好看的游记,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诸多矛盾跃然纸上。

由于他的旅行往往带着一点不情愿,所以他总是反复无常,有时候好像看得很开,有时候又想躲回到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之内的温暖习性。出入之间,总是犹豫,总是敏感。我几乎想用“鸡婆”这句台湾话来形容这位台湾女婿的旅游书写。

——梁文道

我想我不会忘记这书里的旅程,这个热情敏感豁达谐谑又有点忧郁的旅行者。

阅读是人与书、与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于旅行。像马家辉在伦敦那一篇说:“unexpected,电光火石的刹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钟晓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在这里也不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家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0894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