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一生光明磊落,不畏艰险,不惧威胁,不顾安危,不计得失,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情怀,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价值观,以“生活教育”的毕生实践,为中国教育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已成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中的经典财富。
本书主要介绍了陶行知的生平及其生活教育。
图书 | 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陶行知一生光明磊落,不畏艰险,不惧威胁,不顾安危,不计得失,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情怀,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价值观,以“生活教育”的毕生实践,为中国教育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已成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中的经典财富。 本书主要介绍了陶行知的生平及其生活教育。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陶行知的生平事迹,研究了他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着重揭示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借鉴作用和启示,介绍借鉴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推进当代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进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与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求学时代、推动生活教育运动、国难时期的生活教、民主运动与创造的生活教育、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陶行知名言集锦等。 目录 引言 求学时代 “试验主义”新教育 推动生活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的先锋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生活教育”的三次解析 小先生与普及教育运动 国难时期的生活教育 民主运动与创造的生活教育 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陶行知名言集锦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回头看看今天的学生,读书就是求学,求发展,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他们也在用书本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在书本中获得的知识迎接社会的选拔。现行的社会背景和考试制度所设立的考试标准和依据,究竟是从书本知识中来.,还是利用实践检验过的知识,这是需要搞清楚的评价问题。如果今天的学生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了,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浪费了不少光阴在读无用的有字之书上,所获得的生活中的无字之书却太可怜。生活经验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被唤起,学抽象的数学,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所以难以形成数感、符号感、空间感和概率感;学英语,由于缺乏交流的情境,而只能获得不能应用的“只解其义,不成其味”的蹩脚知识。除非考试不指向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否则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怎么也不能帮助学生自如地应对真资格的选拔。 陶行知对“伪”知识阶级的批判,使我们进一步对经验于知识学习,尤其是间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广泛地利用生活经验,以此实现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半月刊创刊号上,第三次对生活教育下定义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并指出大众以生活教育找出路的七个原则: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社会;从教到做;从被动到自动;从士大夫到大众;从轻视儿童到信仰儿童;从平面三角到立体几何。此七条又名《生活教育提要》。 根据《生活教育提要》,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生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过的生活与受的教育联系起来,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内容也是教育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为生活做准备的目的。 在陶行知看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生活的内容形成学生的经验,以此再学习间接知识才有稳固的基础。新课程也特别强调教学的生活化,即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建筑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之上,使学生便于理解,更会运用。生活化的内容指的是生活经验、生活条件、生活过程、生活情境、生活目的等。生活化的东西是最经常、最普遍的东西,当然也就是儿童最熟悉的东西,所以才便于学习和积累。儿童对生活中东西的价值和用途越了解,就越容易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生活中的东西是最真实的,可以直接检验,所以更牢固,不易发生疑问,这就是“真知”。无论城市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只要积累生活经验(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进一步间接学习才有依靠。例如对于语文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没有见过海的学生难以形成“蓝色”与“梦幻”、“幽远”的联系,就是因为缺乏关于蓝色的经验。 按照生活的方法来学习,学生最易掌握面前的知识。用各种阅读法学习语文,在于积累和运用语言。生活中本来就有阅读实践和期待,读是学习的基本方法。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方式,生活中怎样说,怎样交际,教就应该按生活的做法来教,这样的教学做合一,才体现生活即教育的要求。 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但今天的生活与陶行知所讲的实际的、原型的社会大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应当依据生活的发展,促进儿童的发展。学生可以在沙盘上、在网络条件下学习,这种模拟的、虚拟的生活是今天的现实,教育界需要解决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进行新的学习这个问题。按照陶行知“生活有啥就要学啥”的思想,必须探索在更广泛、更开放的社会条件下的学习过程;儿童的智慧水平与道德水平的变化,也是生活发展提出的新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教学做合一的发展。 陶行知关于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早就提到了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其创办的“新安工学团”、“山海工学团”,就是开放教育的实践。今天课程改革要求开放课堂,这也承袭了陶行知的思想。研究课堂的开放,必须解决什么叫开放、为啥开放、怎样开放、开放对谁有利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儿童的发展,如果借助开放的教学,就可能更多更深地了解社会。只有了解社会,才能丰富头脑,应对社会的变化,也只有依靠开放的教学,才能找到新的学习方法,从而灵活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社会范围,即是整个的教育范围。因而教育的对象丰富,教育的意义也就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不尽”和“不竭”就是指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蕴涵着的课程潜能。 儿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频繁、最密切的就是社区,社区环境与社区生活共同构成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环境育人,靠的是环境中的人、事、物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文化形态的综合影响。所以,只有将社会变成学校,才能实现“生活即教育”。儿童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主要是离不开社区。认识社区资源的课程价值,开发并利用社区资源,就为扩大化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助力,也保证了学校教育满足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培养儿童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加速儿童个体社会化的进程。P45-47 序言 毛泽东评价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陶行知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说“古有孔仲尼,今有陶行知”。邓颖超在分析陶行知的人生道路后指出,陶行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族民主革命道路的一个典型”。“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这是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这一评价也代表了后世对他的崇高景仰。陶行知一生光明磊落,不畏艰险,不惧威胁,不顾安危,不计得失,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情怀,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价值观,以“生活教育”的毕生实践,为中国教育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已成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中的经典财富。 “民主之魂,教育之光”,是陶行知最崇高而真实的写照。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陶行知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084797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8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6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46 |
丛书名 | |
印张 | 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13 |
宽 | 150 |
高 | 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