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史话(4北京老戏园子)/21世纪城市人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从搜集整理近200年来戏园史料的基本素材入手,从不同历史时期中选择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演出场所,按开业的年代顺序排列,从建筑、设备、经营方式、名伶演出、天灾人祸及历史沿革等方面繁简不一地加以阐述和探讨。为展示京城戏园概观,还以《戏园遗拾录》加以补充。书中还介绍了民国初期两家综合娱乐场所,并附录了三则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对戏园经营管理的法令,有一定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北京老戏园子本已所剩无几,进入90年代后,长安戏院、吉祥戏院、西单剧场又先后被拆除,如今以演京剧为主的老戏园子只剩乾隆年间开业的中和戏院了。您想知道200年前四大徽班进京之后,伴随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几度火爆京城的那些戏园的兴衰史吗?本书能满足您的愿望。

书中重点介绍清代中叶以后戏园的建筑、设备、经营方式、名伶演出等情况以及天灾人祸所致变迁沿革,配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史料丰富且翔实可靠具有相当的可读性、鉴赏价值、保存价值和纪念意义。

目录

戏楼古今谭

查氏和查楼——广和剧场探源

大众剧场话沦桑

京剧的摇篮——北京大栅栏戏园

文明茶园;

吉祥戏院的历史沿革

附:清宣统元年《戏场章程》

第一舞台

附:京师警察厅《重订管理戏园规则》

新明戏院

天桥大戏棚及其衍变

新世界和城南游艺园

漫活真光电影剧场

新罗天剧场

附:北平市公安局管理剧场规则

从哈尔飞到西单剧场

瀛寰大戏院

长安大戏院探往

音乐堂史话

戏园遗拾录

戏园的衍进

梨园戏台楹联集锦

后记

试读章节

清宫戏楼

清代是戏楼的鼎盛时期,这与清朝历代帝王无不喜好戏剧有关。清宫设有专司演戏的机构,康熙时称南府。乾隆时南府扩大。太监学艺的地方称内学,选征苏州艺人进宫当差称外学;内、外学的人数均在千人以上。道光五年(1825年),皇帝下谕改“南府”为“升平署”。宫外的皇家园林和各处行宫设升平署的行署,均为皇家演戏的管理机构。至于清宫戏台的情况,戏剧家曹心泉曾撰文说:“宫中戏台,最大者三处,以热河行宫戏台为尤大,其次为宁寿宫,再次为颐和园中之颐乐殿。内监称此三戏台为‘大爷、二爷、三爷’。它们都是建筑三层,下有五井,极为壮丽。有数本戏,非在此三戏台不能演奏者:一《宝塔庄严》,内有一幕,从井中以铁轮绞起宝塔五座。二、《地涌金莲》,内有一幕,从井内绞起大金莲花五朵,至台上放开花辦,内坐大佛五尊。三、《罗汉渡海》,有大切未制成之鳌鱼,内可藏数十人,以唧筒从井中吸水,由熬鱼口中喷出。四、《阐道除邪》,是端午节戏,亦从井中向台上吸水。五、《三变福禄寿》,此戏在台上分三层演奏,最初第一层为福,二层为禄,三层为寿;一变而禄居上层,寿居中层福居下层;再变而寿居上层,福居中层,禄居下层。以上五出,布景宏大,非此三台不敷布置”。

大内夏日演戏,多在南海纯一斋,又名“水座”。冬日演戏,多在南海“丰泽园”,这里称为暖台。其余戏台及演戏之所:长春宫,在大内。漱芳斋,在故宫中后铁门内。西厂子,在漱芳斋之西。两倦殿,在大内,为随便演戏之所。排云殿,在颐和园,受贺及筵宴演戏用之。听鹂馆,在颐和园,园中演戏,不在“颐乐”。即在“听鹂”,为演戏最多之处,夏日演戏,尤多在“听鹂。寿皇殿。皇极殿。此二殿均在大内,皆无戏楼,演戏时临时搭设。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底动工兴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之前竣工。大戏楼是为慈禧在颐和园过60大寿(农历十月)而建。大戏楼和与之相连的两层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及庆善堂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占地面积3851平方米。戏楼高21米,每层面北各显三间,明间面宽皆为5.6米。下层戏台宽17米,中层戏台宽12米。下层戏台后面有一座三间的仙楼,仙楼与戏楼之间连接着四座仙桥。在下层戏台底下挖了一眼深10.1米,上口直径1.1米,下口直径2.08米的砖井。砖井四周还开挖了五个各见方约1米,深1.28米的水池。与这五个水池相对应,在中、上层戏楼上面安装有五部滑车。演戏时,上下配合,可以表演水法、戏法等大切末及神佛的上下。全部工程耗费白银71万两。于此可见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清廷戏楼建筑之宏伟,结构之复杂,证明了我国的建筑工艺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清廷戏楼在我国戏楼建筑史上已属登峰造极。

会馆戏楼

汉唐时期的京城有所谓郡国公邸,专供晋京朝见的地方官居住,可视为最早的会馆。明清时期,各地举人每三年到京城举行一次会试。市井有所谓“状元店”、“状元吉寓”的小旅店,供应试举子食宿,不但价格昂贵,且供不应求,十分不便。于是由有声望、在朝为官者出面,联络官、商出资,为本地方举子建造馆舍,供应食宿,名为同乡会馆。北京早期出现的会馆,有明永乐年间建于前门外长巷上三条的安徽芜湖会馆,嘉靖、隆庆年间建立的浙江稽山会馆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又出现了行业会馆。如明中叶出现的颜料会馆,油盐粮商建立的临襄会馆等。到了清代,据<顺天府志)记载,京城会馆已有445处。有省级、郡(府)级,也有县级会馆。会馆也从当初专供食宿发展为“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每逢年节,或月之朔望,同乡们欢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的场所。会馆规模有大有小。大型会馆有供同乡聚会的公馆(小礼堂)、餐厅,住宿的客房,祭神祀祖的殿堂,花园、戏楼;郊外备有埋葬同乡的义地。小型会馆,只有一个四合院。

会馆中的戏楼,经常演出戏曲、曲艺、杂耍,是旧京演出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大量观众。如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湖南长沙籍京官刘云房、李秉和等人倡建,位于虎坊桥西南角的湖广会馆,于道光十年(1830年)增建了戏楼。舞台为方形开放式,台沿有矮栏,坐南朝北,台前为露天平地(后改为室内戏楼),三面各有两层看楼,可容纳近千人。这里除同乡集会演出外,还多次办堂会、募捐义演等活动。名伶谭鑫培、余叔岩曾作为两湖同乡在这里演戏。后来,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也曾在这里登台献艺。

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李鸿章、李瀚章兄弟倡议,并得到淮军将领的响应,集资两万八千两白银,购得虎坊桥迤北路西孙公园住宅一所,廓而新之,筑堂建阁,于同治十年八月建成安徽会馆。馆内戏楼形制与湖广会馆大致相同,但规模略小。舞台明柱楹联为:“冠盖萃江淮,尽东西宾主之欢,扮社筵开,古谊犹存乡饮酒;楼台演歌舞,极丝竹管弦之盛,梨园美具,世情且看戏登场。”匾额上书“清明钟鼓”。戏楼小巧玲珑。除本籍乡人聚会,富户借办堂会,演义务戏外,利用率不高。新中国成立后此处成了一家工厂的仓库。

前门外迤东小江胡同有平阳会馆。平阳府是山西临汾重镇。明清时期,华北各省不少商业控制在临汾人手中。平阳会馆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会馆戏楼前三面各有双层看楼。看楼中间为平地,摆放桌椅,为平民看戏用。上有棚式大顶,属室内剧场。戏楼分上下三层,每层之间有方形通口,底层有坑道,与清代宫廷大戏楼无异。演神仙鬼怪戏时,演员利用坑道、方形通口,上下自如。整体装饰雕梁画栋,油漆彩绘,在民间戏楼中绝无仅有。戏楼有匾额“警世铎”,落款“王铎”。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去世,说明该戏楼至少有340年的历史。当时世界上以木结构建成的室内剧场尚为数不多。在欧洲,建于18世纪的室内剧场已视为国宝。该戏楼说明我国的剧场曾居世界领先地位。解放后,这里成了某药材公司的仓库。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10-14

序言

中国戏剧从起源到走向成熟,不仅是依赖戏剧本身,而且与社会的演进、兴衰及与之相适应的演出场所不断发展完善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去的研究中,戏园这一块往往被戏剧史学家们所忽略。本书试图从搜集整理近200年来戏园史料的基本素材入手,从不同历史时期中选择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演出场所,按开业的年代顺序排列,从建筑、设备、经营方式、名伶演出、天灾人祸及历史沿革等方面繁简不一地加以阐述和探讨。从《戏楼古今谭》和《查氏和查楼》两文中可以看到,戏园当然是演出场所的流而不是源。戏园是伴随四大徽班进京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为展示京城戏园概观,以《戏园遗拾录》加以补充。书中还介绍了民国初期两家综合娱乐场所。《戏园的衍进》对全书给予概括性的总结。另外,附录了三则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对戏园经营管理的法令,有一定参考价值。书中部分作品曾在北京市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主办的《文史资料选编》上发表。该书汇集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本书若能为读者、剧场经唐者和专家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知识,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我也就感到欣慰了。书中舛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方家指正。

作者

后记

长安大戏院于1991年冬季开始拆迁,1994年吉祥戏院、西单剧场又先后被拆除,至此,京城老剧场坚持以上演京剧为主的就只剩中和戏院一家了。为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剧场即将消失殆尽,值此之际,本书的出版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随着时代的前进,重建新建的剧场,其规格档次已大大提高,老剧场的风格几荡然无存,老剧场的拆除前夕,均举办了隆重热烈的告别演出。吉祥戏院在举办告别演出时,场内显得庄严肃穆,很多老年观众神情动容地相互诉说着当年观看名角演出时那种激动人心的美好往事,演出结束后也久久不忍离去。他们怀着深深的惋惜之情向即将永别的老友一样告别,甚至显得有些悲戚。难怪,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父一辈、子一辈,已记不清多少次进出这些剧场大门,欣赏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小名旦等诸多名家高超的演技。热爱京剧之情延及到剧场,这也是爱乌及屋吧。

作者参加长安大戏院拆迁工作时,曾向社会广泛征求如何重建新长安的意见。一些老人不无忧虑地说:“新建长安档次一高票价就高,恐怕与我们这些收入不高的老年观众无缘了,但愿不要把我们忘了。”戏曲基本观众绝大多数在中老年人当中,希望业内经营者在制定票价上不会令他们失望。四大徽班进京以后发展起来的戏园子,之所以能把上至高官显贵、富商巨贾,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聚于一堂,是和他们的经营方式分不开的。那时,人们可以花重金坐包厢,也可以花几个铜板靠大墙。如今正值世纪末改革开放的大好年华,除旧布新是很正常的,只是希望别把好的传统也一并丢弃。

作者在本市剧场业工作多年,所以,在此书中不乏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在撰写过程中,采访了剧场业离退休干部职工300余人,得到了有些剧场经理如乔世桓、张金风、吴鸿志、李树业、任鹤华、刘洪春、高纯、董长生等同志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在到京城各家图书馆、档案馆、艺术研究院所等单位查阅资料期间,得到了张燕英、阎宏斌、郭亚男、张荣、于允科、薛瑞禄、朱永安、华定生、韩朴、陶建明、郎德跃、柳鑫等友人无私热情的帮助;先后拜访并得到了朱家■、李大珂、黄宗汉、李畅、吴增彦、叶盛长、喜彩莲等专家、艺术家的帮助指导;得到了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贾凯琳、任志等同志的热情帮助。此书特别得到北京文史专家叶祖孚先生自始自终的悉心指导,历经10个寒暑脱稿。叶祖孚先生作序。欧阳中石先生题写书名,更为本书增添光彩。这里,向一切热情帮助指导过作者的专家、艺术家、朋友和剧场业界的老前辈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得到了张金凤女士的大力支持,特致以真诚的感谢!

作者

1995年7月脱稿于北京蠖公故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史话(4北京老戏园子)/21世纪城市人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希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408027
开本 32开
页数 35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1999-12-01
首版时间 1999-12-01
印刷时间 199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192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