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氏哲学始终以人类命运为自己的关注点。它既不是超然世外的思辨,也不是对某些专业题目的细致探求,而是在特定时代和宏观环境中与各种新旧观念、势力、问题相交错激荡的产物。本书汇编李氏八十年代以后重要哲学论著,熔儒学、康德、马克思于一炉,承续中国传统,却具人类普遍性,深刻明畅,颇值一读。

内容推荐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中国传统为基地和背景,坚持在人本、历史、积极人世的基础上去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和把握现在,以此来融化康德和马克思,包容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存在主义和后现代。

作者以为,此论本是平易道理,毫不高深,因之也就直白道来,而不必说得那么弯弯曲曲,玄奥难懂。在叙述上,则采取了“大众哲学”的通俗路径,深刻明畅,颇值一读。

目录

哲学探寻录(1994)

 一 “人活着”:出发点

 Ⅰ “天下何思何虑”:哲学可能性

 Ⅱ “为天地立心”:由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

 Ⅲ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语言问题

 二 “如何活”:人类主体性

 Ⅰ “未知生,焉知死”:人类如何可能

 Ⅱ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使用和制造工具

 Ⅲ “夫是以谓大同”: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

 三 为什么活:个人主体性

 Ⅰ “人生自古谁无死”:伦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

 Ⅱ “天行健”:有情宇宙观

 Ⅲ “道可道,非常道”:无情辩证法

 四 活得怎样: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

 Ⅰ “学是学此乐”:人生四境

 Ⅱ “春且住”:艺术与时间

 Ⅲ “何人不起故园情”:人类万岁、情感万岁

说天人新义(1999)

 一 由来与历史

 Ⅰ 古代

 Ⅱ 现代

 二 自然的人化

 Ⅰ 先从“外在自然的人化”说起

 Ⅱ “内在自然的人化”

 Ⅲ “内在自然人化”的核心:伦理学

 三 人自然化

历史本体论(2001)

 第一章 实用理性与吃饭哲学

 第一节 “度”的本体性

 Ⅰ “度”来自生产技术

 Ⅱ 结构、形式与超越

 第二节 回到根本

 Ⅰ 语言为本或生活为本

 Ⅱ 所谓“经济决定论”

 第三节 历史建理性

 Ⅰ “客观社会性”

 Ⅱ “以美启真”

第二章 巫史传统与两种道德

 第一节 经验变先验

 Ⅰ 宗教性道德

 Ⅱ “礼”源于“俗”

 第二节 社会性道德

 Ⅰ 形式正义和普遍性

 Ⅱ 自由主义的问题

 第三节 西体中用

 Ⅰ 善恶与对错分家

 Ⅱ “天地国亲师”

第三章 心理本体与乐感文化

第一节 心理成本体

  Ⅰ “便无风雪也摧残”

  Ⅱ “以美储善”

第二节 “道由情生”

  Ⅰ “七情正、天人乐”

  Ⅱ 獸性与圣爱

第三节 文化心理结构

  Ⅰ 人类的、文化的、个体的

  Ⅱ 自由享受

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004)

 上篇 实用理性的逻辑

 一 度的操作本性

 Ⅰ 操作建构与理性内化

 Ⅱ 中国传统的缺失

 Ⅲ John Dewey的工具主义

 二 度的辩证智慧

 Ⅰ 由操作层到存在层

 Ⅱ 中国范畴维护生存的特色

 Ⅲ“先验心理学”

 三 度与个体创造

 Ⅰ 由度到美与形式感受

 Ⅱ 人和宇宙共在与自由直观

 Ⅲ 美学作为第一哲学与物自体问题(上)

 下篇 关于情本体

 一 心、性为本还是情为本?

 Ⅰ 道德律令与理性凝聚

 Ⅱ 宋明理学追求超验的失败

 Ⅲ 道德的人是“最终目的”?

 二 什么样的情?

 Ⅰ Abrham的杀子与中国的孝一仁

 Ⅱ “未知死,焉知生”与“未知生,焉知死”

 Ⅲ 宗教经验种种

 三 情本体在今日

 Ⅰ 还有情吗?

 Ⅱ 有、空、空而有

 Ⅲ 美学作为第一哲学与物自体问题(下)

 有关伦理学的答问

 一 情本体、两种道德与立命(2006)

 Ⅰ 人性能力

 Ⅱ 权利与善谁优先

 Ⅲ “道始于情”

 Ⅳ 立命:上帝拯救还是自己拯救?

 二 谈“恻隐之心”(2007)

 实践美学短记

 一 (2004)

 Ⅰ 美感双螺旋与人的自然化

 Ⅱ 艺术终结与审美文化

 二 (2006)

 Ⅰ 审美与艺术

 Ⅱ 审美与人性

 Ⅲ 审美形而上学

 哲学自传(2003)

试读章节

Ⅰ “天下何思何虑”:哲学可能性

哲学本是精工细活,妙理玄言,如今却作探寻札记、粗糙提纲;分析哲学家必大摇其头,形而上学者或悻然色变。但哲学既非职业,而乃思想,则常人皆可思想。此“想”不一定高玄妙远、精密细致,而可以是家常生活,甚至白日梦呓。哲学维护的只是“想”的权利。

人一定要“想”吗?人活着就有“想”。睡觉做梦,也还在“想”:在梦中吃饭做事,奋搏逃奔,离合悲欢。这不就是“想”吗?“至人无梦”,这“至人”当是一念不生,一尘不想,免除和杀死一切想、梦的人?杀死之后,又仍活着,便如行尸走肉,不如真的自杀。

但并非每个人都会自杀。恰好相反,实际是每个人都在活着。活着就要吃饭穿衣,就有事务缠身,便被扔掷在这个世界中,衣食住行,与人共在,从而打交道,结恩怨,得因果,忧乐相侵,苦甜相扰。尽管你可以彻底排遣,精神解放,“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但这解放、排遣、“忘灭”本身,其所以必要和可能,不又仍然是人们努力“想”的结果吗?

在世界而求超世界,在此有限的“活”中而求无限、永恒或不朽;或者,“打破砂锅璺(问)到底”,去追寻“人活着”的(人生)道理、意义或命运;这种哲学或宗教课题,在“后现代”,或只可看做是庸人自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硬要思量这些本无解答的问题,干什么?真实的存在不就在个体自我的当下片刻吗?其他一切都只是空间化的公共语词,不足以表述那自意识而又不可言说的“XX”。与现代追求“反抗”“独创”“个性”相反,这里完全不需要这些。一切均已私有化、瞬间化。无本质,无深度,无创造,无意义。中世纪思考和崇拜上帝;启蒙以来,思考和崇拜理性或自我。如今,一切均不崇拜、均不恩考,只须潇潇洒洒亦浑浑噩噩地打发着每个片刻,岂不甚好?游戏人生足矣,又何必他求?用完就甩,活够就死,别无可说,历史终结。生活已成碎片,人已走到尽头,于是只一个“玩”字了得。这个世纪末正偶合“后现代”,不好玩吗?

既然如此,也就可以有各种“玩”法。即使日暮无时,何妨强颜欢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明知无解,何妨重问?总有人要问人生意义这个本无可答的问题,毕竟人也有权利来问这问题,而哲学的可能性就在于人有权利叩问人生,探寻命运,来作出属于自己的决定。于是,以“人活着”这一原始现象作出发点,便可以生发出三个问题:

(1)历史终结,人类何处去?人会如何活下去?

(2)人生意义何在?人为什么活?

(3)归宿何处?家在何方?人活得怎么样?

《周易》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盖即此思此虑也。东西各学说各学派都为“人活着”而思而虑。虽“同归”,却“殊途”。“途”即是路,也是视角,这也就是哲学。哲学只是路的探寻者,视角的选择者。是“路”、是“视角”,便可能有某种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不是随感或杂谈。但它却不是程式、构架、“第一原理”。它没有确定的规范、论证、文献资料、科学规范、体系建构。哲学将是体系和建构体系的抗争者。对我个人来说,哲学探寻也许只是“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生之涯”罢了。

P3-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泽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83471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16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28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