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恐怖瘟疫--21世纪全球反恐/反恐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恐怖组织进行大规模恐怖袭击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恐怖气氛,威慑敌对国家。世界各国之所以结成反恐大联盟,而不是自顾自地防范恐怖袭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恐怖主义本身国际化了。截至目前,“9·11”事件都可谓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破坏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恐怖袭击事件,它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改变了美国的政策,也改变了世界局势。“9·11”之后,全世界都被卷入了反恐大潮中。

但凡成为恐怖组织袭击目标的国家,都身处在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中。21世纪,将是一个将反恐进行到底的时代。

内容推荐

若恐怖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显而易见,那必将是一个充满暴力政治与激烈冲突的人间。

美国政府的反恐之举总让人联想起“穷兵黩武”一词,今天,“穷兵黩武”式反恐的恶果已然引起世界关注。反恐是一场战争,但战争并非都指向“兵”“武”。通常意义下的战争有始有终,可人们却说不清反恐之战止于何时。人类面临着大时代的灾难变乱,这个狼狈困惑的窘状何时方休?

目录

第一章 反恐:21世纪的新战争

一、恐怖主义,一种传媒上的战略/1

二、恐怖袭击,从战术向战略的转移/6

三、恐怖攻击,发达社会的脆弱结构/16

第二章 布什新政,美国国家战略的转移

一、三架飞机改变了世界局势门9

二、调查,目标锁定本·拉登/25

三、本·拉登与“9·11”惨案/29

四、穆罕默德的招供/36

五、本·拉登,从富商向恐怖大亨的转变/41

六、塔利班——美国在阿富汗反恐的战利品/51

第三章 反恐背后的强权战略

一、强权与反恐的微妙关系/59

二、塔利班的悲剧——另一种被忽视的不平衡/68

三、布什战略/76

四、阿富汗反恐,美国真的胜利了吗/82

第四章 印尼巴厘岛连环爆炸

一、恐怖从西方的超级大国向东南亚的动荡国土转移/87

二、恐怖袭击在向东移/93

三、东南亚的“本·拉登”/98

四、为什么又是巴厘岛/102

第五章 “黑寡妇”的疯狂,俄罗斯的梦魇

一、“民主斗士”千起劫匪勾当/105

二、一个经典的反劫持人质教材/114

三、“黑寡妇”的疯狂/119

四、印古什共和国护法机关遭袭击/127

五、新的恐怖袭击一莫斯科地铁爆炸/131

第六章 对总统下手

一、体育场爆炸,针对总统的恐怖袭击/137

二、民族仇恨,架在俄罗斯和车臣头上的一把刀/142

三、断头台还是未能解决问题/148

四、国际恐怖分子——俄罗斯在车臣之外的另一个危机/155

第七章 反恐之后更大的恐怖:别斯兰人质劫持案

一、恐怖再次降临俄罗斯/160

二、到底是制造恐怖还是反对恐怖/169

三、恐怖还没有终结/172

第八章 一个被仇恨诅咒的民族

一、与俄罗斯的历史冤仇/176

二、在“独立”事业中寻找更刺激的生活方式/182

三、剃人头者,其头必为他人所剃/189

四、退伍将军和刑事罪犯的结盟/192

五、用和约、妥协、谈判来对付分裂分子,简直愚蠢至极/197

六、恐怖黑手伸向莫斯科/202

第九章 土耳其,爆炸声惊破安息日

一、土耳其缘何成为恐怖袭击新目标/207

二、恐怖袭击,土耳其新世纪的考验/213

三、土耳其的未来在何方/219

第十章 伊拉克,战争与恐怖

一、是非不分?联合国在伊拉克遭受攻击/224

二、战后伊拉克“绝望地挣扎”/230

三、大错特错?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33

四、伊拉克战争结束了吗/238

五、伊拉克战争,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244

第十一章 “3·11”生命顷刻间化为乌有

一、西班牙马德里火车连环爆炸/251

二、一场连环爆炸改变西班牙政局/257

三、让西班牙与美国拜拜/260

四、“自由的巴斯克”:西班牙的恐怖阴影/263

五、“基地”有密码,“3·11”本可避免/268

第十二章 地铁惊魂,伦敦系列大爆炸

一、黑色7月,伦敦系列爆炸案/272

二、为什么是伦敦/276

三、欧洲面临本土化威胁/280

第十三章 古国印度,恐怖降临

一、印度孟买连续炸弹袭击/286

二、宗教问题,印度的恐怖根源/292

三、印美合作,双方各有所图/300

第十四章 “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反恐

一、“9·11”是全球反恐的转折点/304

二、“文明冲突”:正邪较量下的赢家和输家/308

三、武器无法消除恐怖主义/311

附1 美国国务院确定的外国恐怖主义组织名单以及《2002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提到的其他恐怖主义组织的名单/315

附2 2004年4月29日起生效的被禁恐怖主义组织的增补名单/318

试读章节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还没有将“自由战士”和恐怖主义分子区分开来,没有将暴力活动和恐怖行为划分清楚,不少在联合国发挥作用的政治活动家都被不公平地当作恐怖分子,大受迫害。人们关注着他们的反殖民运动,认为他们每每在军事上陷于极端不利的形势时,就会用恐怖行动打击敌人。

在1987年,联合国通过“各国人民都有自决、自由、独立的权利”的规定以前,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非一般暴力行动,在很多时候都被人们当成“恐怖活动”。

但在当时,这些“恐怖活动”还只停留在战术阶段。“恐怖活动”的发动者力量弱小,他们以这种方式唤起那些忍耐着压迫的人们奋起反抗,也以这种方式打击貌似强大的殖民国家。在这些被压迫国家中,有一部分人本来就从心底期待由本土政治人物来管理政事,他们即便不参与“恐怖活动”,也会有意识地和殖民大国划清界限。民族解放运动就这样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待力量强大之后,起义者就逐渐转变了行动方式,开始以游击战的形式打击敌人。要想从殖民者手中夺回国家主权,游击战争十分必要。一些政治精英开始从游击战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的国家领导人。不过,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恐怖组织冒充游击队的情况。

后来的很多学者、政府都主张,将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非一般暴力活动和恐怖活动区别对待,这是因为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非一般暴力活动,严格地选择着它们的打击目标,总是尽量避免自己的炮火伤及无辜。尽管起义者非常希望将殖民者赶出家门,也绝对不会轻易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其他会扩大暴力伤亡规模的手段。小规模的爆炸、武装对峙是他们惯用的手法。

因为,起义之人清楚自己开展暴力活动的目标,他们必须保证行动的正义性。一旦发生了伤及无辜的袭击事件,他们还不惜大费周折地发表声明,对那些不幸死于他们行动中的无辜者表示沉痛歉意。他们非常珍视自己的声誉,他们必须留神不会被强大的敌人抓住舆论把柄。他们的目的是将侵略者赶走,他们不会沉溺于暴力之中,只要这个目的实现,他们就会结束暴力,既不会将暴力扩散到其他国家,也不会持续袭击强大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将这些社会革命集团、种族民族起义集团和恐怖集团混为一谈,也能明显地发现他们的“恐怖活动”和今天肆虐的恐怖活动大不相同。前者严格地约束着自己的暴力行为,后者则刚好相反;前者把恐怖活动当成困境中的“战术”,后者则把恐怖活动当作达到目的的必然途径,当成一种整体谋划——“战略”。

恐怖活动由战术升级为战略,不仅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恐怖活动”和现代恐怖运动的区别,也是恐怖主义本身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让恐怖主义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的发展与恐怖活动国际化有关。

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是当代恐怖主义中最有“活力”、成长最快、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这一类型的恐怖组织发动恐怖袭击的最主要动机就是宗教,同时它们又经常将宗教当成粉饰恐怖袭击的工具。

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有可能在任何一种宗教信仰中产生,无论这种宗教信仰多么崇尚和平。该类型的恐怖组织大多不会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暴力行为,它们喜欢将自己的敌人扩大化,而不仅仅将袭击目标锁定在某个执掌政权的个人或集团身上。这种类型的恐怖组织近几年发展迅猛,而近些年死于恐怖活动中的无辜者数量也比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要多得多。

该类型的恐怖组织虽然会向人们宣传它们的恐怖理念,却不会向人们求助,它们坚信自己的行动可以感染不少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有力支持者。这些恐怖组织一方面不放弃滥杀无辜,一方面也会采取一些手段证明自己暴力的合法性,比如宣扬千年王国论和世界末日观。

在这些观念中,除了其组织成员,其他人都成了罪不可赦之人,恐怖组织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袭击,丝毫不用担心是否会伤害无辜。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在地铁站投放毒气时,没有怜惜无辜者;蒂莫西·麦克维在炸毁俄克拉荷马市政府大楼时,没有怜惜无辜者;袭击美国达雷斯萨拉姆大使馆的恐怖分子,同样没有怜惜无辜者。丝毫不顾忌无辜生命的恐怖活动的打击面迅速扩大,因此很快便成为世界公敌,落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恐怖分子越是无视各国主权,就越能放开手脚开展恐怖活动。他们喜欢向聚集着五湖四海的人的场所发动袭击,比如飞机、旅游胜地等。对这些地方发动袭击,恐怖活动自然就成了引起世界关注的事件,哪怕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人在异乡落到了恐怖分子手里,整个国家的人就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到他身上,万分关注他的命运。恐怖分子不需要做太多声明就成功地将恐怖气氛传递到世界各地。

而对那些没有公民遭遇恐怖袭击的国家来说,看着恐怖分子袭击他人,也不敢掉以轻心。飞机是当代世界必需的交通工具,没有哪个国家敢说,国家中的所有人终其一生都留在他们出生的土地上绝不远行。恐怖分子任意挑选着他们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恐怖袭击。

人人都生活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下,这正是恐怖分子渴望达到的效果,由他们制造的恐怖气氛已弥漫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只是有些地方的恐怖气氛浓重些,有些地方的浅淡些罢了。

恐怖主义的国际化加速了恐怖主义失控的速度。1988年12月,当泛美航空公司的客机在苏格兰的洛克比上空飞行时,突然遭到炸弹袭击。机上包括空乘人员在内的人员全部遇难,飞机爆炸的碎片砸落下来,还砸死了10多名洛克比人。这些死难者分别来自21个国家。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间,委内瑞拉人伊利赫·拉米雷斯·桑切斯——他的两个别名分别是“卡洛斯”和“豺狼”,是令整个世界都谈之色变的超级杀手,他制造了众多恐怖事件,还自称直接杀死了83人。他是拉登之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恐怖分子之一,冷酷无情,视人命如草芥。

人类20世纪后半期的战争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以往战争中被当成次要战术的暴力行动脱离开军事战略的整体框架独立存在。具体到恐怖主义上也是如此。今天,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极度猖獗,恐怖主义国际化也已然形成,恐怖袭击再不是单纯的战术,而是重要的军事战略。

从前,军队的指挥官运用不同的暴力使用方法,将这些暴力作为战术,纳入战略计划中。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战术方法,比如在后备力量不足时采取简短有效的闪电战,物资丰沛时采取持久战。当然,保证这种情况出现的前提是,正规军队有足够的能力垄断战争,国家有足够的能力限制军队使用暴力的范围。而只有交战双方都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能力,军事事件才会向“对称性”的方向发展,即交战双方旗鼓相当,可以通过正面冲突一决胜负。

相反,如果交战双方有一方不具备这种能力,军事事件就会导向非对称性的一边。游击战起初只作为正面战场的补充力量出现,它可以减轻正面部队的作战压力、援助正面部队的军事行动,但当交战一方在正面战场上明显处于劣势之时,游击战的地位就提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游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了不少军事家的注意。二战后,它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战略选择,不再是正面部队的附属。毛泽东很早以前就看到了游击战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潜力,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有外国学者认为,游击战的重大改革是在中东和北非等地区进行的,并由这些地方向世界扩散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在抵抗强大民族入侵的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的游击队队员并不需要赢得多大的胜利,他们只要通过一定程度的暴力,保证战争不会就此中断。他们的小规模袭击让敌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他们不断地消耗着敌人的物力和精力,让敌人不得片刻清闲。游击战无法一下子予敌重创,却可以不时制造一些小冲突拖垮敌人。P7-P10

序言

吴宇森的电影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暴力美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动物本能,这让人们有可能体会到杀戮和血腥中的美感,也有可能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恐怖主义是暴力、激进、充满力度的,但它却不是美。

恐怖主义者不会要求什么暴力的美感,也没有心思研究暴力美学,只要能达到政治目的,他们可以使用任何手段,包括往自己身上绑炸弹,和敌人一起血肉横飞。“无规则”就是他们的规则,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军政要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防守严密的军政重地,还是菜市场、幼儿园、居民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袭击目标。“无规则”亦称得上恐怖主义的一个基本要素,而“是否具有政治目的”则是辨别恐怖主义与一般暴力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

自人类产生之初,就难以避免地产生冲突和矛盾,恐怖活动作为人类冲突的表现形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恐怖活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就曾经专门研究过恐怖活动对敌方军民造成的心理影响。《史记》中记载的荆轲剌秦王的故事、古罗马凯撒大帝遇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恐怖事件。早在1世纪,为了阻止罗马帝国入侵,犹太狂热党人就曾在罗马帝国的饮用水中下毒,暗杀与罗马人合作的犹太贵族。这同现代的某些恐怖主义有着相似之处。

早期的恐怖活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交战双方对敌方阵营中平民百姓的大屠杀。恐怖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发展而发展。发展到了今天,恐怖活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和科技相结合是现代恐怖主义的新特征。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恐怖主义者也不能免受科技影响。他们不只会扔炸弹,搞暗杀,他们绝非空有蛮力的猛夫。他们当中有精通计算机的黑客,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攻击各种社会设施,让偌大的城市瘫痪;有可以研制生化武器的“科学家”,在不知不觉间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让国家陷入恐惧。

一些恐怖组织非常痛恨发达国家,将它们的文化视作癌症细胞拒不接受,但却不能拒绝使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武器、学习它们先进的杀人技术。现代恐怖主义和传统恐怖主义不同,也强调和科学技术相结合,毕竟人类早已告别冷兵器时代多时,就连制造人体炸弹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有了科技撑腰的恐怖主义,就像佩戴着倚天剑的武林高手,其危险度、破坏度难以衡量。单是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的恐怖主义者存在就已经让人十分惊慌,更不要说成为它的目标了。

恐怖主义者可以不择手段地使用“超限暴力”。

20世纪初,法国恐怖主义理论家乔治·索雷尔曾说,勾画出阶级成分是暴力行动存在的价值,暴力可以保住和提高某个阶级的群体觉悟,让其对立者难以摆脱恐惧的阴影,并屈服于恐惧,屈服于暴力者的要求,丧失捍卫自己利益的勇气。

没有哪个恐怖主义者会像圣雄甘地一样,静坐着抗议。他们都把暴力当作必需的战术策略大肆宣扬。恐怖主义者个个都是危险的行动派,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认为要“用行动进行宣传”。在他们看来,毁灭掉某些人的肉体可以震慑住更多人的灵魂,达到心理恐怖的效果,还可以让整个社会畏惧、慌乱,让现行的“罪恶”社会制度轰然倒塌。

很多恐怖组织都喜欢在绑架人质后发表公开声明,用人质的性命要挟其政府。 2004年,伊拉克某一恐怖组织绑架了一名菲律宾人,并向菲律宾政府提出条件,如果它不从伊拉克撤军人质就性命不保。菲律宾政府得知此事迅速撤军,人质才得以保住性命。被绑架的韩国人金善日就没这么幸运了,韩国政府拒不接受恐怖组织的要求,金善日便人头落地。韩国政府也遭到了本国人民的强烈抨击。  暴力性和破坏性是恐怖主义的本质。当今国际学术界流行的109个恐怖主义定义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汇分别是:暴力83.5%、政治65%、恐惧51%。

暴力之所以在恐怖主义的定义中如此频繁地出现,是因为几乎所有恐怖主义者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最大限度的破坏性”,而暴力恰巧是造成大破坏的最有效手段。科技可以促进生产力,也可以将暴力的后果扩大,因此,即便是崇尚传统、喜欢怀旧的恐怖主义者,也拒绝不了科技化的暴力。

但是,他们又不能完全依赖于科技,一方面是因为客观条件欠缺,如资金、人员、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则由于科技也有其局限性。相比利用黑客技术攻击某个国家的网络,血腥的屠杀更能刺激人的感官,引起恐怖效果。

恐怖主义者喜欢采取自杀式袭击的方式,大有一种“和敌人同归于尽”的精神,他们知道如果和目标国家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成效有限。所以,他们将暴力袭击的重点转向脆弱的民用设施,让国际社会防不胜防,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不管恐怖主义者是否有意追求一种恐怖气氛,恐怖事件本身就足以让人们惶恐不安,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它们认识到恐怖组织的威慑力。恐怖组织的规模虽称不上大,但给对手精神上的打击却非常沉重。

恐怖主义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

恐怖主义和反恐也是一场心理斗争,前者制造恐怖,后者抵抗恐怖。但在恐怖事件中,恐怖分子往往居于有利地位,他们不怕制裁、打击,大不了挣个鱼死网破。而受恐怖主义危害的一方则不然,他们往往有太多事情要顾及,他们要将恐怖袭击的伤害降至最小,既要尽最大可能保护人质安全,又不能对恐怖分子唯命是从,助长其嚣张气焰。

无规律地选择受害目标往往比有规律地锁定目标更能渲染出恐怖效果,它向人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没有人是安全的。中国人常说“白天不做亏心事,不怕夜半鬼敲门”,但在恐怖主义之下,不管有没有做亏心事,都要担心“鬼敲门”。恐怖组织不仅会将目标锁定在个别要人身上,还会将目标固定在一个国家、一个文化圈身上,只要是这个国家、文化圈中的人,都有可能遭遇恐怖袭击。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意识形态存在多大的差异,经济发展的速度如何,都把反恐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不管有没有受到恐怖主义的伤害,都已然察觉到恐怖主义的“恐怖”。

恐怖主义称得上是一种社会思潮。

恐怖主义者不会被法律的规则束缚住手脚,除了组织规则,没有其他规则能约束住他们的行为。这样看来恐怖主义者并非天生的恶魔,也并非无视一切人类道德,只是道德、法律都比不上他们的“理想”。

恐怖主义总是表现出一副弱势、无辜的姿态。

恐怖主义格外能得到弱势群体的“芳心”,当他们不能光明正大地和强势目标较量时,恐怖主义就成了征服强势对手、发泄不满情绪的最好途径。比如,伊拉克军队在美国的高科技武器下节节败退,难有招架之力,让美军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国家。然而,当反美的伊拉克人伪装成平民发动自杀性袭击时,美军就一下子处在了不利地位,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恐怖袭击,即便他们的装备再精良,防守再严密,死于恐怖袭击中的美军人数还是节节升高。

其实,恐怖主义并非弱势者的专利,只是拥有话语权的强势一方永远不会承认自己采取了非正义的“恐怖手段”实现政治目的。强势者有能力把自己动用的恐怖主义,渲染成“合法”,兴“正义”之师打击弱势群体。正如《狼和小羊》的寓言所彰显出的道理一样,只要狼下定决心吃掉小羊,它就能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让小羊“罪有应得”。

可弱势群体要向强势者发起挑战,不违反道德规则、国家法律则难上加难,因为道德、法律总是按强势者的心愿设计。弱势群体很难和强势者平等坐在一起讲条件,于是“蛮横霸道”成了强势者的代名词,“不择手段”则变成弱势群体的代称。这就是为什么无辜脆弱的平民目标最容易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弱势群体总倾向采取激进、恐怖的方式达到目的的原因。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团体,可以凭借恐怖行动在比自己力量强大千百倍的对手面前讨价还价。美国的军事力量何其强大,但在恐怖分子面前也丧失了往日的威风,小心翼翼,甚至不惜动用比对方多数倍的力量进行反恐斗争,加强防范。“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如临大敌,进行了全球战略大调整,将反恐当成国家首要政策。

尽管从恐怖主义中无法挖掘出人类冲突的根源,但人们却可以通过它认识到现存社会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反思。荣格曾说:“健康的人不会虐待他人,虐待别人的人往往自己也在受虐待。”这非常适用在恐怖主义者身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恐怖瘟疫--21世纪全球反恐/反恐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3733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6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15.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