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央文馆,系指国子监、秘书省、弘文馆、史馆、集贤院、崇玄馆、广文馆等文化馆所的统称。本书内容包括:唐代中央文馆制度沿革、制度生成之文化阐释、文士素质分析、文教政策下的文学观照、文馆与唐代诗歌、文馆与小说及其它文体等。本书主要研究了文馆制度的沿革及其生成之文化内涵,文士的出身和素质,文馆制度与唐代文学的关系。
图书 | 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文史哲博士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唐代中央文馆,系指国子监、秘书省、弘文馆、史馆、集贤院、崇玄馆、广文馆等文化馆所的统称。本书内容包括:唐代中央文馆制度沿革、制度生成之文化阐释、文士素质分析、文教政策下的文学观照、文馆与唐代诗歌、文馆与小说及其它文体等。本书主要研究了文馆制度的沿革及其生成之文化内涵,文士的出身和素质,文馆制度与唐代文学的关系。 目录 序 绪论 一、本书题之选定及相关问题解释 二、相关研究成果简述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唐代中央文馆制度沿革 一、“二馆七学” 二、史馆 三、秘书省 四、集贤殿书院 五、崇玄馆 第二章 制度生成之文化阐释 一、太宗创设史馆 二、秘书省的地位升降及其影响 三、玄宗创建集贤殿书院 四、玄宗设立崇玄学 五、玄宗设立广文馆 第三章 文士素质分析 一、文士出身统计分析 二、文士任职资格中的文学因素 第四章 文教政策下的文学观照 一、唐代文教政策简论 二、《五经正义》之诗学建构及其影响 三、初唐官修五代史文学思想之检讨 第五章 文馆与唐代诗歌 一、关于文馆与新体诗探讨之成果 二、集贤殿书院在唐诗演进中的作用 三、类书与唐代檗括体诗 第六章 文馆与小说及其它文体 一、唐传奇“史才”再议论 二、实录之体例及修纂中的非文学因素 三、行状之功能体式及其弊病 四、从作者看墓碑文的文体丕变 五、从行状和墓碑文看唐代骈文的演进 第七章 文士任职之个案研究 一、元白秘省任职时期诗歌创作的职务特色 二、韩愈任职国子学官之诗文创作及其与古文运动 结论与余论 附录:唐代文馆文士任职及出身简表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文史哲博士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夏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31804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07-04-01 |
首版时间 | 2007-04-01 |
印刷时间 | 2007-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2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