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工作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今中国最流行的管理理论“精益化管理”,它的魂就是“认真”二字。

认真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它更是一种能力!一个认真的人,绝不会允许自己粗制滥造,绝不允许自己重复错误、浪费时间。一个认真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人,也是对企业、对社会负责的人,这样的人就是社会需要的人。一个把认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甚至形成习惯的人,就会比别人更出龟。成功与失败有天壤之别,怕就怕“认真”二字!

内容推荐

认真是什么?认真就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严格按规则办事做人,就是在别人苟且随便时自己仍然坚持操守,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许多时候人们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采用同一种方式做同一件事,但效果却很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认真”二字。正如毛主席所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

对企业而言,认真是企业最应该倡导的企业文化。认真的企业,它就是一个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同时它又会是一个高效率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就是优秀的企业,就是一个充满竞争力的企业。当我们在追求精益化思想时,不要忘了毛泽东思想中有我们需要的源泉!

对个人而言,认真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它更是一种能力!一个认真的任,就绝不会允许自己粗制滥造,就绝不允许自己重复错误,浪费时间!一个认真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人,也是对企业、对社会负责的人!这样的人就是社会需要的人!一个把认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形成习惯的人,就会比别人更出色!成功与失败有天壤之别,怕就怕“认真”二字!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为什么说工作就怕“认真”二字?

 无处不在的“差不多”

 敷衍塞责,敷衍的是自己

 认真工作是真聪明

 认真,是立身之本

 认真,使自己更专业

 认真,才能挖掘潜力

 真正的快乐从认真开始

第二章 怎样做才算认真?

 每天多付出一点点

 用心是最重要的

 只找方法,不找借口

 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工作

 用100%的热情做1%的事

 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做好每一件小事

第三章 新员工做事尤其要注意认真

 新员工为何要认真?

 忠诚从入职开始

 为拥有眼前的工作而感恩

 抓住机会,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不只做老板交代的事

 老板不在,依然努力工作

 永远主动做事

 为自己工作

 今天比昨天更努力

第四章 认真,首先要讲究方法

 找准目标是认真的开始

 认真做好主要事情

 将复杂问题切片

 不怕犯错,要不犯同样的错

 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最大限度地简化工作

第五章 认真,一定要落到实处

 打造自己最完美的职业技能

 脚踏实地地完成工作任务

 提高工作效率是关键

 对细节较真

 只有100%才算合格

 完不成,不放手

 执行到位

第六章 让认真成为职业习惯

 认真,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

 心中常怀责任感

 优在细节,胜在认真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要认真,更要严谨

 贵在坚持

试读章节

无处不在的“差不多”

对员工个人来说,有了“差不多”的恶习后,必定会轻视自己的工作,甚至轻视人生的意义。而粗劣的S-作,会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应付自己的工作,不但会降低工作的效率,而且还会使人逐渐丧失做事的才能。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说: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

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也切中了许多人的要害: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到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这是过去中国人很严重的弊病之一,我们说人应该圆通豁达,但可不是让人事事都差不多就行。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带着这个毛病而不去克服,不求进取,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存在的技术问题懒得思考,对技术隐患不去克服,总觉得问题“差不多”处理一下就行了。

差不多总是只看大概,却忽略了失误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厂商努力将降落伞的合格率提高到了99.9%。但是,军方对厂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让他们想办法将降落伞的安全性提高到100%。

而厂商却不以为然,且一再说:“99.9%差不多就是100%了,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合格率。”

但是,对于降落伞来说,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跳伞的军人中,就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的质量不过关而做出无谓的牺牲。

于是,军方想出一个办法,从厂商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背着这个降落伞亲自从飞机上跳下去。

军方对厂商负责人说:“不用怕,你的运气不会那么差,偏偏碰上0.1%的不合格品。”

结果,厂商将降落伞的合格率一下提到了100%。

可见,许多事情并不是不可能实现,而是由于不认真,总是抱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心理,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可结果却是生死攸关的!

毛主席讲的“草率从事,危险最大”,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务必谨慎从事,务必纠正一切草率从事的偏向”,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不能只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然而,我们许多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中的员工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尽职尽责。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是一种“差不多”。

这都是由工作不认真造成的,一些员工不愿意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做事,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工作计划和安排,许多事情不想做,做不好,在应付中生活,只是随便做做,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员工,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时,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或者只是完成了一个大问题里面的一小部分,他们觉得这样就差不多了。比如,工厂的某台机器坏了,负责维修的师傅只是做一下最简单的检查。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转,他们就不会对机器做彻底清查,只有当机器完全不能运转时,才会引起警觉。这种只满足于小修小补的“差不多”心理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工作的低效与资源的浪费。

因此,我们必须要摒除凡事“差不多”的心理,尽量把事情做好,做完善。

那么怎么才能摒除“差不多”心理呢?

在工作中,如果领导要求员工将手中的工作做细,往往有些人嘴上不说,心里却想:“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呢。”“差不多”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认识不到标准的重要性,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没有更高目标的行为方式。

一个公司是经不起接连差1%的“差不多”的。从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时,如果一个人差1%,下一个人又差1%,这样下去,等到真正执行的人接到任务的时候,恐怕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而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工作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在平时的工作中,你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和别人比起来差不多,但是你的老板、你的上司心里很清楚,也许他也会给你一个他觉得差不多的职位。

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哪里还没有做好?”“哪些方面还没有想到?”如果你能够消灭自己的差不多心理,多一份认真,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获得成功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有时,我们所缺少的并不是能力,而是决心,一个消灭“差不多就可以”这种心理的决心!  做好简单的事情、平凡的事情同样需要认真精神,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心浮气躁、华而不实的毛病,树立认真做事的精神!

P1-6

序言

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想必国人并不陌生!嗯当年。胡适先生为了唤醒国民,革新国民的素质,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多少个春秋已过,在现代社会见得太多,听得太多,对什么事情都有点麻木不仁了,可是当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时,依然觉得有种东西猛地撞了一下心口,想“啊”地喊一声,却没能够张开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时至今日。被先贤们所指出的这一毛病,我们依然没有彻底根除。社会中有很多人不具备认真的精神,甚至是很不认真。

现在社会中的许多现象是非常令人忧虑的:一些人把投机取巧当作成功的法则,把敷衍苟且当作是工作的必备手段,把绕弯子、兜圈子当作为人处事的态度,把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当作是竞争的策略,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浪费资源,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其结果就是“楼脆脆”接二连三地发生,化工原料被加入到人类的食品中。“德国制造”等成了高质量的代名词,“中国制造”则似乎永远是低质低价的形象!

中国人聪明,中国人知道变通,知道遇到问题想办法,能绕过障碍的就绕,能走捷径的就没必要非得长途跋涉、浪费时间。这是好事,灵活是不应该被责备的,然而我们不能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见了什么事都想绕,做什么事都想走捷径,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骨子里的求真务实、认真做事的精神。失去了骨子里的精神,我们灵活的头脑就会沦为钻空子、投机取巧、敷衍苟且、懒惰推诿等习惯的奴隶,我们勤劳勇敢的品格会退化成懒惰懈怠。

认真精神是每一个强大民族所共有的特征,当认真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时,它也就融入到了民族的血液中,此时,这个民族不敢说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但至少它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我们看看周边强大的民族是怎么做事的。

二战前留学德国的北大教授季羡林曾讲过一个德国人砍树的故事:1944年冬季,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合围,法西斯德国败亡在即。德国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食物短缺,燃料匮乏。由于德国地处中欧,冬季非常寒冷,缺燃料可能导致许多居民冻死,不得已,各地市政府只得让市民上山砍树。

德国人是这样砍树的:林业人员先在茫茫林海中搜寻,寻找老弱树或劣质树,找到了就在上面画一个红圈,砍伐没有红圈的树要受到处罚。问题是,谁来执行处罚?当时德国行政管理明存实亡,公务员尽数抽调到前线去了,市内找不到警察,全国近乎处于政权的真空。但直到战争结束,全德国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滥砍滥伐的事,他们全部忠实地执行了规定。事隔五十多年后,当季羡林老人提起这事时仍感叹不已: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

日本人的故事,可能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曾有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打工,餐馆规定:洗盘子要洗七遍,结果中国留学生少洗了几遍,事后被查了出来,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找到工作。日本宾馆的领班在培训员工时做保洁示范,他把抽水马桶洗干净后,从中舀了一杯水喝掉,说:“就按这个标准清洗!”这种行为合适不合适,我们暂且不谈,但其这种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两个故事体现的正是一种精神,是对于规则的认真。更是对于德性为人的认真。正是这种看起来对于个人短期利益没有任何好处的行为,这种看似不灵活的执着成就了一些民族的强大。而我们之所以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强大。正是由于从中国革命以来,无数先贤和几代伟人们不懈地努力,永不放弃地寻找着正确的道路,极端认真执着地追求着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理,中国才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之路,这一切真是来之不易。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尽浩劫而不倒,是有根源的: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具认真精神的民族,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落后过任何民族。事实不胜枚举,否则就不会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诺千金等令人振奋的词汇诞生了。中国人的骨子里、血液里是有一种习惯的,这种习惯使我们中国人遇到困难、遇到危险时,从来都不用过多地耗费脑力,而是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地向前进,这种习惯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一直拥有的认真和执着,认真、执着地求真、务实!

虽然我们不会认真到去喝马桶里的水这种极端的地步,因为那不符合我们务实的精神,不实事求是,马桶里的水和饮用水实在是没什么关联,除非你把它放到水循环的大环境中;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到求真务实的地步,认真到维持我们中华民族认真精神的应有水准上!

目前社会上的许多现象需要我们警醒,国人的认真精神正在流失,那是我们身体里的钙,我们不能任由它流失!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有的人只顾忙着赚钱,心态日益浮躁,尤其是年轻一代,只想着如何走捷径式地快速致富,追逐短期的名利,而忘记了影响人一生的一些最根本的素质和精神力量。

有人说,人应该灵活而不应该太认真。灵活变通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秀品质,但这不能成为放弃认真的理由。一个认真的人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无论是采取什么方式,灵活地绕过或者奋力踏过,他的目标却只有一个——解决,而不是逃避。这一点是认真与圆滑最大的区别。中国人讲究外圆内方,没有内部的认真精神,灵活也就失去了其圆通的效果,那是只能圆而不能通。失去了认真精神,一个人会丧失向前的能力。一个企业会丧失在市场上和别人较劲的力量,一个民族则会丧失永远强大的力量!

认真精神的益处并不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更有巨大的现实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界没少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ISO 9000、流程再造、零库存管理、无边界管理、SCM(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平衡记分卡、精益化管理、学习型组织等,每一种模式或理论都掀起过一阵热潮,热潮过后留下更多的是无奈的沉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许多诚恳的企业家们只是忙于对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顶礼膜拜,指望着它们是灵丹妙药,拿过来就能让企业改头换面,焕然一新,这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不认真的表现。学东西,只学皮毛,不求实质,以为依葫芦画瓢就可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没有认真、执着地求真、务实,一切管理理论都是虚谈!

当今中国最流行的管理理论“精益化管理”,它的魂就是“认真”二字。

精益化管理是市场充分竞争下的必然产物,这种模式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精品,而且是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最优品。它完全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进行倒推化的拉动式生产——及时生产(JIT),这种管理最大的难点在“人”身上,得到充分授权的员工如何使“及时生产”不落虚名是最大的问题。精益化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员工要一专多能,互相协作,这和我们过去强调的“主人翁”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要实现精益化的目标,相关链条的衔接是最大的难点和重点。而这一切最关键的就是衔接这些链条的员工——这些具有责任感、具有“主人翁”精神、具有自主性地对工作极端认真的员工。要想实现精益化管理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必须要首先在思想上具备“认真”的魂,必须拥有具备这些“魂”的高素质员工,这样就像拥有了一个在人体中不需要通过大脑指挥就可以自动工作的“周围神经系统”。一个认真的员工会追求各方面的卓越、各方面的“精益”,这正是一个个体的伟大,而每个个体的伟大就会成就企业的伟大、社会的伟大、国家的伟大。

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毛主席早已从哲学高度给我们指出过方向,世界上的事都怕“认真”二字。何况我们工作上的这点小事了。我们的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看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知道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不同的时期有过不同的规定,从早上起床捆稻草、说话和气等,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等。不管什么时期,正是这种在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上规定的细致人微,使我们的红军队伍成为了与众不同的军队,最后取得了胜利,这就是“认真”的力量。世界上的道理总是相通的,也正如一句欧洲传统名言所说的那样:“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认真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它更是一种能力!一个认真的人,绝不会允许自己粗制滥造,绝不允许自己重复错误、浪费时间。一个认真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人,也是对企业、对社会负责的人,这样的人就是社会需要的人。一个把认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甚至形成习惯的人,就会比别人更出龟。成功与失败有天壤之别,怕就怕“认真”二字!

书评(媒体评论)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伟大领袖毛主席

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欧洲传统名言

认真的人只错一次。

——阿拉伯传统名言

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 张瑞敏

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

——“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李亦非

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统一德国的首相 俾斯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工作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峰//佐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53507
开本 32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