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遗产与记忆--雷士德雷士德工学院和她的学生们
内容
编辑推荐

英国人亨利·雷士德是近代上海滩数一数二的地产大亨,他去世后捐出了数目惊人的财产,用于在上海兴办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其中尤以雷士德工学院影响最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本书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图片,一一细数雷士德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遗产,再次揭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唤起了我们对上海这座城市不应忘却的一段记忆。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从历史事实出发,为一位八十年前逝世并将其毕生积蓄贡献给上海教育、卫生及医疗慈善事业的英国人亨利·雷士德先生所撰写的书籍,书中详尽地记叙了这位老人的生平、思路,以及他所授权的雷士德基金会的工作,他所创办的雷士德职业技术学校和雷士德工学院的建立、教学特点等等。该书对加强科教兴国、培养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和谐社会的工作都有参考作用。

目录

序一

序二 大爱无言

序三 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

引子

第一篇 不容遗忘的慈善家——大亨雷士德的生前身后事

 第一章 地产大亨的生前:雷士德的上海六十年

 第二章 巨额财富的见证:德和洋行的建筑遗产

 第三章 轰动一时的身后:大亨的遗嘱、遗产及执行情况

第二篇 泽被后人——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和雷士德工学院的诞生

 第一章 第一所英国模式的技术学校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学制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上海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所特色学校

第三篇 众志成城——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和雷士德工学院的创建和发展

 第一章 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和雷士德工学院的筹建工作情况

 第二章 雷士德工学院及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的奠基和建造

 第三章 十年一校,百年树人

第四篇 “苦心志,劳筋骨”——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和雷士德工学院的学生们

 第一章 关于Lester Boy

 第二章 永远的校友会·建校70周年纪念特展

 第三章 记忆不会褪色:Lester Boy的学校生活

理论联系实践篇

实验室·图书馆篇

怀念母校怀念老师篇

学生进步活动篇

 第四章 Lester Boy口述访谈

附录

 一 亨利·雷士德先生遗嘱

 二 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及雷士德工学院招生简章(1939/40学年度选摘)

后记 分享感动

试读章节

1854年7月,英国在租界设立了行政机构——工部局。1863年。英美两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工部局成为公共租界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工部局市政厅建于1896年,地处南京路闹市区(今南京路、广西路西首,云南路东首),是由两座相连的二层楼的砖木结构西式房屋组成,连接体的下面是车马孔道,整个建筑占地3994.4平方米。外墙面用红砖、白石灰嵌缝,分层及檐口处带有腰线,屋顶用瓦楞白铁铺盖,门窗全用拱圆,并有挑出不多的阳台,前檐采用女儿墙。

市政厅既是工部局的一处行政楼,设有公共租界纳税人年会的会场,也是中外居民有机会自由出入的公共会所。建成后曾风光沪上三十余年。早期的市政厅是当时上海惟一可供租用的礼堂,由工部局任命专人管理。后又为适应公众需要,礼堂改善了音响效果,安装了天花板;民国初年又设置了紧急太平门及从大楼西端直通贵州路的扶梯。1926年7月,工部局还专门拨款为市政厅的礼堂安装扩音系统。民国初年的“南北和谈”就是在这里进行的。1923年元旦,爱因斯坦在这里演讲,并在这里接到欧洲的电报,得知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清末民初,市政厅不仅有商业演出和定期音乐会,在1901—1919年间还时常举办义卖、娱乐活动和社团聚会、花卉展出。当时华人赛花会多设在邑庙的内园或豫园,而西人赛花会多在市政厅举办,每岁以春秋二季为期,华洋花草均可与会,人览费每人一元。它还曾是工部局乐队冬季举办星期日音乐会的专用礼堂,与兰心大戏院、夏令配克影戏院同是上海举办音乐演出的常用场所。当时市政厅与兰心大戏院并称沪上两座顶级西洋音乐圣殿。

该建筑于1929年拆除。

先施公司大楼,建于1915年建,位于南京东路690号。现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之一。

20世纪初的上海近代城市迅速发展,尤其是南京路从河南路至浙江路一段商铺毗邻、物阜人盛,南京路上先后出现了“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其中又以先施为嚆矢。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原是澳洲悉尼经销商,后来在香港、广州开设百货公司。马应彪最初看中的是南京路上“日升楼’’茶楼的地皮,后来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南京路靠北行走的人比南边的多,于是他选择了南京路浙江路西北侧的易安居茶楼的地皮,这里原是一家广东人开设的带卖粤式点心的茶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而这块地皮的所有者即是雷士德,他在1881年以每亩银800两的价格买进这块地皮。雷士德知道马氏看中这块地皮,提出每年租金3万两银子、租期30年的苛刻条件,马氏最终接受,并请他的德和洋行为之设计。1915年该建筑破土动工,由顾兰记营造厂承建,1917年10月20日建成并正式开幕。建筑占地为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184平方米,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先施公司大楼为上海百货公司自建大楼的先声,也是上海较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该建筑立面采用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底层设骑楼式外廊,外廊内设大橱窗,二、三层间用爱奥尼克立柱支托三层以上部位的弧形出檐;四层为铸铁阳台,五、六层顶部为双扇窗。建筑重点在东南转角立面,六层顶部盖一座摩星塔,基座设大钟,上部三层,整个建筑外貌为巴洛克建筑风格。建筑底层和二、三层为商场,四至五层为美商东亚旅社,六至七层为先施乐园,屋面为屋顶花园,集环球百货、餐饮、游乐、旅馆业于一体,开创了上海大型商场开办娱乐业的先例,并成为都市人生活的一大时髦。

先施公司开张后,以“搜罗环球百货”为口号,经营的商品打破了南京路原有的南货店、绸缎店、银楼、鞋帽店、食品店、酒菜馆等专业商店商品的局限性,只要走进公司大门,衣着、日用品、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不仅品种花色多,而且许多商品是国内外名牌商品。先施公司在经营上与传统商店也不一样,商品明码标价,售货一律开发票,雇佣女店员,开创了上海滩商业改革的先例。先施公司的经营方式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又加上先进的商场设施,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顾客,营业鼎盛。

1937年,先施公司遭到了一场空前浩劫,8月23日下午一时许,日军获得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等人这天午饭后将在东亚旅社召开军事会议的情报,悍然派出飞机在闹事区的先施公司上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在大楼东南角的马路上爆炸,炸死路上行人250人,伤残570人,大楼二、三层楼面及东南角大门被炸毁,附近10余家商铺也遭到严重破坏。大楼经修建后,其东南部已与原建时不同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有关部门将先施底层橱窗部分改建为骑楼式外廊,作为人行道,橱窗后退,但廊柱、券式门洞仍为原状,以缓解南京路人流拥挤状况。

字林西报大楼,建于1921年,位于中山东一路17号,现为友邦大厦,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之一。

《字林西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最久的英文报纸。前身是英国商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创办的《北华捷报》周刊。1856年增出《航运日报》和《航运与商业日报》副刊。1864年《航运与商业日报》扩大业务,改名《字林西报》,独立发行。《北华捷报》则作为《字林西报》所属周刊,继续刊行。该报曾发表大量干预中国内政的言论,主要读者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传教

字林西报馆原在海关路(今汉口路),后迁往旧纤道路(今九江路),1901年搬到外滩17号,1921年建造了字林大楼。原建筑是3层砖木结构房屋,拆除后重建为9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厦,花岗石外墙,1923年6月完工,1924年2月16日举行竣工典礼,英国驻华公使特地来沪参加典礼。

到1929年沙逊大厦竣工前,字林西报大楼一直是上海最高建筑。这幢大楼建筑面积9043平方米,占地1104平方米,是一座文艺复兴形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初步呈现了近代建筑简洁的处理方式。建筑立面为三段式构图,1-2层拉毛花岗石贴面,正门两侧是落地罗马拱券长窗;3-7层采用简洁的方窗,但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多立克柱式,和文艺复兴风格的雕塑装饰;上部采用圆窗,顶部的南北两侧有一对巴洛克式塔亭。P30-38

序言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房芸芳女士从历史事实出发,为一位八十年前逝世并将其毕生积蓄贡献给上海教育、卫生及医疗慈善事业的英国人亨利·雷士德先生撰写了这本《遗产与记忆一一雷士德、雷士德工学院和她的学生们》,详尽地记叙了这位老人的生平、思路,以及他所授权的雷士德基金会的工作,他所创办的雷士德职业技术学校和雷士德工学院的建立、教学特点等等。这些内容对加强科教兴国、培养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和谐社会的工作都有参考作用。

雷士德工学院校友会成立二十年来,做了一些为老年校友发挥余热作贡献、联络信息作沟通、组织碰头作交流、和出版《雷友通讯》等工作。为了庆祝母校建校七十周年,在2004年5月15日,校友会四位工作人员造访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承杭侃馆长、薛理勇、房芸芳同志热情接待,我们的目的是为雷士德工学院校友会庆祝母校建校七十周年、编辑校史收集资料;结果由杭馆长拟定组织一次“雷士德丁学院特展会”,校友会积极配合,于当年10月下旬在海员医院(即当年母校原址)展览三天,各报刊记者们多来采访,为亨利·雷士德先生、雷士德工学院的业绩,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现在有了房芸芳女士著作的出版发行,亨利·雷士德先生的贤生美德、高尚精神,一定会有更加广泛持久的流传,雷士德精神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

最后,对房芸芳女士的真挚和辛劳,校友会致以衷心感谢!

上海雷士德工学院校友会

后记

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是雷士德先生赠予当年的这些男孩的遗产,是雷士德基金管理委员会、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和雷士德工学院所有工作人员赠予上海近代教育的遗产,是这所学校和Lester Boy们赠予历史的遗产。

机缘巧合,让我能与这群老人相处了这样一段时间。从纪念特展的策划、布展,到参加校友会的年会,参加“周六碰头会”,和对几名当年的Lester Boy的采访,这是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日子。有的时候,甚至会感觉,时光交错,我仿佛回到了那些绅士般的男孩们的中间。

说来我与雷士德工学院的渊源竟然可以追溯到20年前。那时,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我的父亲因病被抢救到海员医院,这是我第一次进入雷士德工学院大楼。我的小学和中学都在东长治路附近,因此对那一带很是熟悉。这幢灰沉沉的建筑给我的感觉是高深莫测,只是我从没有想到过这里原来曾是一所学校的旧址。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可以交出以其为主要载体的一份作业,至少也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感谢校友会的老人们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他们在此之前对校史做了充分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对英语资料部分(这也再次证明了这所学校的英语教学功力确实非凡)。还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同仁们,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本书引用图片除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老照片、馆藏文物照片外,另外还引用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回眸——上海优秀近代保护建筑》中的部分照片,在此表示感谢。

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请允许我这么称呼自己),偶尔也会问自己,我这份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有太多的人搞大历史,况且他们的成就我辈此生光是受用也是绰绰有余的。那么,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种不同的历史,细节才是感动人的真实历史。只是有些细节,可能永远也不为人所知。

这个夏天,我被历史的细节感动了。

在这里,我只是想把我所被感动的历史细节告诉更多的人,如果有幸,让它还能在更多人的脑海中停留得久些,再久些。而如果你也被它所感动,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我们的感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遗产与记忆--雷士德雷士德工学院和她的学生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房芸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5650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5.38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