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外的中国情结/中外文化交流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艾瑞克身高两米,他在剑匕京的大街上行走,或参加朋友的派对,总给人一种羊群里出骆驼的感觉。在中国人看来,这样的身高不打NBA是一种资源浪费。他在中国生活五年了,汉语水平已十分了得。词汇量大、发音正,而且熟悉最新潮的流行语。这又让人觉得他当自由撰稿人是物尽其用,熟悉两种语言而不从事文化交流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人们高度评价他的语言能力和幽默感时,他会有几分腼腆,甚至脸红。在不少人眼里,这个美国大男孩极富亲和力。所以,艾瑞克在北京,特别是文化人的圈子里很有人缘,办什么事都如鱼得水。

最近,他在网络上出了个小风头,在论坛上当了半年轮值版主,让不少中国网友惊呼:中国论坛里竞来了一个“洋斑竹”。网络上流行谐音字、近音字,“版主”一词则音转为“斑竹”。“斑竹”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那些公认文字水平高的人才有资格在论坛上删别人的帖子。一个母语不是小文的人,居然坐在这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位置上,他的中文水平得有多高啊!这当然引起了媒体的兴趣。我们前往采访时,就有电视台的同行正在他家中忙碌着。

中央民族大学的洋学生

新婚燕尔,艾瑞克正幸福得一塌胡涂。本来就是好脾气,此刻更是有求必应。电视台记者纪录了他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工作状况,还要求他在镜头前做烤面包、磨咖啡豆等种种家务,展现居家好男人的风采。摄像师感觉没拍清楚的,就屡屡NG重来。有时拍摄者都觉得太折腾他了,他却反过来安慰对方:“没事儿!没事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一笑,因为这个“没事儿”有典型的北京儿化音,是不少中国南方人都把握不准的发音。他的语感像极了北京胡同里的小伙子,而且透着一股北京式的厚道、宽容。

电视台的同行折腾了一溜够,艾瑞克并无倦意,又坐下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话题当然要从他是如何到中国说起。

艾瑞克的家族100多年前从北欧移居美国,到现在除了他的北欧身高,就只有他的全名Eric Abrahamsen中还保留着一抹挪威后裔的色彩。至于与中国的情缘,他说:“其实我十岁时就曾随家人到中国旅游,从香港进入,经广州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的宏伟给我留下的印象——简直就是……震撼,对,就是震撼。当然也登上了长城,不过可能年纪太小,懵懵懂懂,没有找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感。”

长大之后他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上学。在选择研修的对象国时,他不假思索地写下“中国”。也许是十岁那次北京之旅留下的印象碎片?也许是东方古老文化的神秘召唤?艾瑞克摇了摇头,“好像都说不上,完全是不经意之中的选择。”就是这个不经意的选择,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成就了后来的事业,并和一位中国姑娘喜结良缘。

按学院规定,大四的学业应该在所选的对象国完成。学院与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有合作关系,艾瑞克可以以学生交换的方式到中央民族大学完成学业。他突击了三个月的汉语,请老师为他取了个中文名字“陶建友”,便兴冲冲地到北京来了。学汉语时他自我感觉良好,自己都有点佩服自己的语言天赋。但到了北京,他忽然发现他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他也听不明白。回忆那段经历,艾瑞克一脸夸张的表情,“太郁闷了”。

还有一件让他郁闷的事,“我到北京吋才发现忘记了带磨咖啡豆的机器。喝惯了自己磨的咖啡,不能接受速溶咖啡的味道。那么就不喝吧,结果那一阵子不舒服,每天定点头痛,这才想到我喝咖啡已上了瘾,想不喝也不行。可是,总不能让家人从美国邮一个磨咖啡机过来吧。这时有人告诉我,北京就行。我赶快去买了一个,发现不但有,而且各种型号齐全。其实北京什么都有。”艾瑞克又可以自己磨咖啡喝了,头也就不痛了。

不过语言问题要比咖啡问题难解决。好在艾瑞克人聪明,又肯用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艾瑞克的中文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在艾瑞克也就是陶建友同学结识了同一所大学的英语系女学生麻冬晓后,他中文的进步就不是一般速度了。

或许这应该算是学外语的一条捷径:进行一场缠绵绯恻的跨国婚恋。恋爱中的小情人在感情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对方语言的能力通常会大幅度提升。和不少外国人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害怕读和写相比,陶建友是少有的听说渎写俱佳的学生,这都是因为和麻冬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结果。

中央民族大学百分之八九十是少数民族,麻冬晓就是回族学生。回族除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以外,其它方面特别是语言与汉族没有什么不同。所以麻冬晓同学为陶建友同学营造的语言小环境绝对是最理想的。于是陶建友同学在中央民族大学、在他们的“二人世界”里天天向上。

中国人的洋女婿

严格地说,陶同学大学毕业时口语还不甚熟练,因为“二人世界”日子还不太长。第一次到长春的麻家做客,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麻冬晓同学的父母都是搞艺术的,传统的中国文化人。他们显然对女儿的跨国婚恋缺乏精神准备,特别是准岳父大人不怎么接受这位准女婿。老爸暗中数落女儿“中国有的是好小伙子,干吗找个洋人?连话都说不利落。”

及至后来再见面时,艾瑞克在北京已经闯荡了一阵子,口语水平大有提高,对中国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经相当适应,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和了解的程度已令人刮目相看。这时候,准丈人看准女婿,已经是越看越有趣了。

这次到长春,赶上闹非典,回不了北京。艾瑞克只能躲在麻家,结果是口语和爱情都突飞猛进。女方家长终于认可了两人的关系。所以提起非典,艾瑞克没有什么恐怖记忆,反而有几分甜蜜的得意。他意味深长地说:“这就叫‘坏事变好事’。”

艾瑞克到中国五年,认识小麻姑娘四年,二人结束爱情长跑,正式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的爱巢建在租来的一个两室两厅的小单元房里。现在身为自由撰稿人的艾瑞克在家办公,新娘子在广播电台工作,两口子交流还是一半英语一半汉语,继续共同提高。小两口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但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朋友们都祝福他们永远在蜜月中。

新娘子是回族,艾瑞克与小麻交往后便不再吃猪肉。他说,“这是尊重对方的民族习惯,为了爱情舍弃猪肉,与信仰无关。天下可供食用的东西很多,这不算什么。再说了,还免得血脂高呢。”

两人都属于喜欢在厨房里鼓捣鼓捣,而且水平“还可以”的人。于是东西方的烹饪文化就可以在小范围里经常性地交流交流。不过两人白天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共进晚餐的机会只能一半在家中,一半在外面。在外面进餐两人从不同地点赶到约好的地方,总有点幽会的味道,感觉也不错。

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式会有所差异,即使两口子琴瑟和谐,会见彼此的亲属时,也会出现需要调适的问题吧?艾瑞克说,“当然会。东西方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美国人直接一些,中国人温馨一些,含蓄一些,无所谓哪个好。”他欣赏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体贴”,他也赞成美国人与人之间的互不干扰。小麻和他互相体贴,但不那么“腻”。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艾瑞克已经能自由地“切换频道”,对美国人用美国方式,对中国人用中国方式。他特别强调:“这种‘切换’不是虚伪,方式不同但都是真诚的,都是发自内心的。”

这就是这位中国人的洋女婿在两种文化环境中都如鱼得水的原因。P2-6

目录

艾瑞克的文化“切换”

想做大龙

大卫闯北京

说曹操,曹操就到

好歌不断

他的马可·波罗情结

守望万里长城

我们永远同行

小院里的诗意栖息

芬兰妈妈

北京头号“牌于警察”

中国笔墨的西方传人

在“发现”中体味快乐

韩医姓“中”

奔向敞开的未来

为雪域盲童打开心灵之窗

垃圾博士”

寻找知识,哪怕远在中国

洋面孔的“中国人”

“嫁”给中国

洒落东乡的春雨

非洲“王子”北京当裁缝

追逐太阳的人

序言

古人因放牧、狩猎而迁徙,逐水草丰关之处而栖息,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原始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全世界。然而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尤其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生产时代,有些人穷其一生不离故土,有些人为了走向另一个疆域而穷其一生。社会化大生产刺激了人的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更使人的活动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人们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走来走去,远远超出了祖先们的活动范围。特别是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之后,大大地拓宽了自己的活动半径。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现在还可以加上一句,“假飞行器者,非有翅也,而游天穹。”飞机可以使人在一天之内跨越半个地球,交通工具的发达,使人类行走能力得到巨大的延伸。

迁移的便利促进了各种文化、各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碰撞和交融。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吸引、互相学习、互相宽容、互相融合,使人类文化不断进步并保持多元化,使这个星球更显得精彩纷呈 现代人在不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逐渐建立起“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记录孔子与弟子言论的《论语》里有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个人类古代朴素的理想,现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科学家根据DNA的序列和结构,推断人类来自于同一祖先,即320万年前生活在东非大裂谷里的女性“露西”。她N多代子孙大约在六万年前走出非洲,走向全世界,并进化成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不同人种。这项考古科研成果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提供了基因依据。

中国曾经闭关锁国,但国门最终被列强的洋枪洋炮所击破。新中国建立后,却又被外部势力孤立封锁。直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门才真正打开,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局面。大批的中国人走出去,大批的外国人走进来,世界开始变得色彩斑斓。

中国人到国外,感觉到了另一个星球;外国人到中国,未必没有相似的感觉。至少外国人中的白种人就颇不自在。在中国的街头行走,常常会有成群的小孩亦步亦趋尾随观望。这种把外国人当外星人的场景,实在有违中国人好客的传统,主人也常为自己的同胞少见多怪而愧疚。好在来的人多了,也就见多不怪了。中国的老百姓又重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训,对外国朋友尽地主之谊。无论公干还是私访,中国人尽量让外国朋友“宾至如归”。

有些中国人留在了国外,有些外国人留在了中国,都把他乡当故乡,并成功地融入当地的社会。古人择水草丰关之地而居,今人选有利于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驻足,不足为奇。欧美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活理念,吸引了一些中国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悠久的文化,同样也吸引了一些外国人。一位关国人说过:“八十年代,中国人跑到美国去寻求发展;现在该是美国人到中国来的时候了,因为这里到处都是机会。”进取心是人类文化基因中的重要一环,寻找机会是人的本能。

我们采访了不少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中国情结。他们喜欢中国文化,喜欢这里的生活和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把中国当做自己的家,中国人也不把他们当外人。他们在这里活得很滋润,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愉快。他们的经历不尽相似,但他们的幸福感差不多。中国人称他们为“老外”,其中并无贬意,只是在招呼一个远方归来的兄弟。“老外”有中国情结,让中国人倍感亲切。“老外”在中国发展得很好,对外国的朋友也是一种启迪。

采访他们,是一项有趣的工作,介绍他们在中国的经历和生活感受,能让人认识变化中的中国,了解变化中的“老外”,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虽然他们都是平凡的人,讲述的都是平凡的事,但许多次都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我们希望与读者一起分享这些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的故事,让它们滋润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五味人生的感受。

在采访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许多快乐和启迪。

内容推荐

他们来自天涯海角,语言各异,文化不同;他们都在异国他乡,感受生活,品尝百味;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却始终缠绕着一种中国情结;走近他们,听他们首次讲述鲜为人知、曲折感人的故事……让它们滋润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五味人生的感受。

编辑推荐

全书通过对23位来自世界五大洲13个国家的人士的采访故事,第一次全面生动地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后,来到中国的一群外国人在这一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所遭遇的甜酸苦辣,走过的人生之路,开启事业之门。幽默风趣的采访,跌宕起伏的故事,带领读者走进书中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和多彩的人生世界,你会发现,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外国人,他们就生活在你的身边,离你很近,很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外的中国情结/中外文化交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绿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5002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2.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1: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