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人物评孟子/温故知新丛书/三昧人文书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以杨伯峻先生的译注本为底本,参考赵岐和焦循的注疏,对每一章节给出了译文,也做出了自己的点评。细看点评,不难发现作者在对孟子政治人生理论理解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以及深刻的感悟与思考。而整本书的风格是淡定与从容的,不是很多“时髦”著作中充斥的学术浮躁。这种淡定与从容是生命精华的提炼,是生命无所畏惧的呈现。所幸作者那次的病是误诊,可误诊却使得一本凝生命之精华的书得以和读者们见面。

内容推荐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的智者,是平民思想家的代表。他把高高在上的哲学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连接起来。

在诱惑面前,仅仅克制,还不是孟子的境界。面对不公,没有愤怒,莞尔一笑,还做自己的事,还迮自己的路,这才是孟子!

孟子思想不仅诠释、而且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就是两个字:义气。

孟子告诉我们,人本来是善良的,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是,在外界纷繁的物质诱惑下,我们善良的本性会迷失。他教给了我们做人的定力,一种强势人格:自强不息、坚守本心、包容化育。

目录

自序

前言

孟子序说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后记

试读章节

(三)

孟子一生以孔子为自己的人生典范,自称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在《孟子》一书中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提出了尧、舜、汤、文王、孔子皆为先贤古圣,人当法之的主张。他自己则以接受并弘扬了孔子的真谛与传统自居,指出:“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他曾慨叹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然而,孟子极力推行儒家道统,力求平治天下之志,十分令人敬仰。他曾十分自信地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天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纵观孟子的一生,他确实是不仅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而且可谓真正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继孔子之后,进一步建立和充实了系统的儒学体系,成为战国时期儒家正统思想的主要代表,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道统的发扬,起了十分巨大的开拓作用。而且,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孟子在特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的历史背景下,既吸收了儒家学派的深厚的学术文化修养,又摒弃了儒家早期的尊周室复周礼的保守思想,顺应人类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潮流,逐步形成了自己新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在与百家争鸣中维护并发展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从而确立了孟子在儒家学派内部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仅次于儒家学派开山鼻祖孔子的正宗大儒,被称为“亚圣”。在后来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孔孟之道”成为重要的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学说,成为一种国家哲学,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康有为先生在其《孟子微·自序二》中评介说:“举中国之百亿万群书,莫如《孟子》矣。传孔子《春秋》之奥说,明太平大同之微言,发平等同民之公理,著隶天独立之伟义,以拯普天生民于卑下钳制之中,莫如孟子矣!探冥冥之本原于天生之性,许其为善而超擢之;著灵明之魂于万物皆备之身,信其诚有而自乐之;秩天爵于人人自有而贵显之,以普救生人神明于昏浊污蔽之中,莫如孟子矣。”康先生之所云,虽略有过誉之嫌,但余以为总体而论,确为中恳中的之见。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孟子对后世文学以及文学语言之深远影响。孟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古典散文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创作走向辉煌的时期,孟子作为此时期杰出的代表之一,影响极大。清刘熙载在《艺概》上说:“韩文出于《孟子》”,“昌黎接《孟子》知养气之传”,“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河”,“王介甫文取法孟、韩”。可见这些文学大家都受到了《孟子》的影响。《孟子》一书,语法规范,文思缜密,逻辑性强,明快畅达,文辞犀利,或大气磅礴,或委婉细腻,遣词准确,语言活泼,清新洗练,对后来的文风、语言、文学影响极为深远。正如苏辙所说:“其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相称其浩然之气。”由此也可以说,《孟子》是一部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历史、哲学、文学乃至语言融为一体的集大成者。

(四)

以仁为纲的性善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孟子思想的极重要、极关键之所在。他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命题。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章句上》),指出人生来即有天赋之“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上),认为此“四端”乃人所共有,且又人所独有。“四端”即人之本质属性,有无“四端”,系人兽之根本所别。于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章句上》),并将此四心与仁义礼智四德相对应,进而探讨人的道德起源问题。还说:“万物皆备于我”,指出人的善性不是人性与道德的完美,而仅仅是人性和道德得以完美的开端,人就是要通过后天的知性、善性,使人之善性合于天之“道”,实现天人合一。可以说,性善说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石,性善论与仁政论也是孟子哲学思想、政治学术思想的两大纲领。

人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基石,是打开其学术思想宝库的钥匙。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原始人道主义开始萌芽过程中,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人性观,又超越了孔子,把人作为社会的核心,并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对人的高度重视,使他极端地反对战争,大声疾呼、斥责兼并、掠夺战争给人所带来的灾难,指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章句上》),直斥“春秋无义战”(《尽心章句下》),指出“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离娄章句上》),围绕保护人展开了与诸侯的论战。应该说人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理论基石和追求所本!

孟子极力推崇的学术观点当是其民本思想与民主观点。在人本思想和仁政理想的支配下,他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章句上》),提倡“王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深耕易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同上)。诸侯都要使百姓能“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划给百姓,让他们自给自足。同时,孟子还非常反对不仁不义的等级制度,在坚持仁义之“礼”的前提下,主张“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公孙丑章句上》)。还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的政治主张,这可以说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宝库中,最重要、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匡古以降,再无能有超过孟子之思想者。这在奴隶社会末期,百姓被当做会说话的工具,任意杀戮的情况下,夫子能提出这样的政治观点与主张,可谓极其难能可贵,极其伟大。在对待君王上,以此种思想为出发点,他针对齐宣王说武王伐纣是“臣弑其君”的说法,理直气壮地答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章句下》)。并提出:“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章句下》)。在《离娄章句上》中,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引据《太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提出“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万章章句上》),但天之选择依据在民,天受之,则民受之,“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则天受”,“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的主张,这实质上也就是以民心为天。这种原始平等思想与民主思想,闪耀着伟大的民主光环。P12-14

序言

当《小人物评<孟子>》再版重印之际,北京图书传播研究所和作者杨治国同志希望我能写篇序文。我思索再三,写些什么呢?自己并不是孟子学说的研究专家,本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又一想,对于这样一本书确有兴趣,好,那就以个人兴趣所至,说几句感想式的话吧。

首先,我要说的是,作者杨治国同志身为和顺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其工作之忙,公务之繁,是可想而知的,但能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孟子,写出这样一本大作,可见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表现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逻辑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这实在令我敬佩。还要说到,作者生于和顺,长于和顺,又在和顺为“官”,这“和顺”二字猛然引起了我的联想,因为《周易》上有一段话就是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这是《周易》上的一段很重要的话。不知和顺县县名的确定同《周易》上的“和顺”二字有无关系?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并没有查证。所以有此猜想,是因为中国的有些地名,就是从古书取其义的,如贵州省的“遵义”,从唐代贞观十六年“更罗蒙为遵义”,就是取义于《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再如北京的有些地名,像忠恕里、仁寿路、里仁街、恭俭胡同等等,就是出自《论语》的。话还是回到杨治国同志的孟子点评上来,他身处基层,在点评中带着浓厚的平民感情,以独特的视角,就许多问题包括民本人本、三种生态观等等,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观点,这更是难能可贵。北京图书传播研究所的同志说:“学术研究无禁区,学者身份无高低。”我赞成这两句话。作者是“县官”,又是学者,自称是“小人物”。其实,在学术见解上,在学术观点上,是不能以“身份”论高低、论大小的。学者就是学者,学者只能以学术见解、学术成就来评说。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我要说的是,这本书把我的思绪,从现实拉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而又从那久远的岁月拉回到今天。这就令人从历史思考、古今关照中获得许多启示意义。回想起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时,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是我的一门必修课,但那仅仅是学学而已。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五七”于校,曾想就春秋战国哲学写一本小册子,但被中断了,只是几年后就此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讲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篇则是研究后期墨家的思想。真正想下工夫学习研究一下春秋战国诸子学说,还是近些年来的事。因为我研究的“文化力”诸要素中就包含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而讨论现代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家精神,也不能离开中国国情,不能离开这个深厚久远的文化根脉和文化背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这些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同时指出,建设和谐文化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这些讲话非常重要。我认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就包括儒学文化的精华,而儒学文化精华当然包含“亚圣”孟子的思想精华。我在《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200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一文中,讲到和谐文化的历史传统时,就引用了孟子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说,这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当然孟子的思想,包括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等等,是博大深厚的。他的许多论述,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人皆可以为尧舜”;“仁义礼智根于心”;等等,可以说,都长期铭刻在人们的心灵帷幕上,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座右铭,成为人们的思维准则和行为格言。这是民族文化潜移默化、世代相传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  第三,我要为杨治国同志这本书的再版表示祝贺,想了以下四句感言式的话:

小人物点评孟子

大智慧千古传承

民为贵天经地义

浩然气激荡心中

谨以此作为我的贺词吧。

最后,希望本书作者继续边工作边研究,忠诚敬业,再创佳作,为我们伟大祖国实现新的伟大振兴,为老百姓生活得幸福安康,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贡献。

后记

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刚刚再版了我的斗胆之作《小人物评<孟子>》不久,中国工人出版社接着要将《小人物评<孟子>》付梓了。这是令我甚感欣慰的事。最让我兴奋而鼓舞的是,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不仅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而且还题了词:“发见解读孟子,弘扬民本思想”。这使我这个从小读先生的书长大的后辈,在人生的履历上,平添了一个足够我惊喜一生的光环。在王老的家里,我当面聆听了先生的谆谆教诲,他的神情令人敬畏,他的言谈令我倍感亲切。我还有幸能与身着便装的先生合影留念,先生或坐或站,听由摄影师“摆布”,想不到一代文豪竟那么率真、平易,使人更觉得眼前的老人确实是自己的一位慈善长者,我的惶恐之心一下子变成了对长辈的“折枝”之爱!原中共中央书记处理论组副组长、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贾春峰先生在审读我的书稿后,欣然为《小人物评<孟子>》作序,还题了“小人物评《孟子》,大智慧千古传承,民为贵天经地义,浩然气激荡心中”的嘱辞。贾先生是著名理论家,被誉为“文化力”研究之父。先生的鼓励,我定会铭刻于心。

关于《小人物评<孟子>》一书,我在山西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时曾在“后记”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是我向圣人真诚讨教的“心得”随记,也是我这个小人物在伟大、宽容、高尚的圣人面前“心声”的一些倾吐、诉说。正否?误否?圣人能容,天下人或许亦能容也!

说《小人物评<孟子>》成书于“病”,得益于“闲”,诚不为过。余自少年时代起涉目孔孟之道,儒家经典,二十多年过去了,虽聊有所悟,却并无所集。一来二十多年忙于生计;功于俗事,养“口腹”而未养“心志”,顾“小体”而失“大体”。二来偶有空闲,茶时憩余,却身闲心不能静,意烦笔不能由。如此这般,自难足意。2002年,由于腹疼不断加剧,食不能甘,坐不能支,卧不能眠,经诊断确认为难治之症,于是在兄、嫂李武德、李春华夫妇关照下,住进北京煤炭总医院。在三个月的治疗中,我从濒临永去的绝境中一步步跋涉回来。然而,也正是这三个月,我因顿感世事已毕,心志已宁,赴京前县委办主任赵世芳同志正好转来邹城市赠送的一套乾隆版朱熹的《<孟子>集注》,我虔诚包好,随身带上,入院后又买了一个小茶几,从开始检查之日起,便争分夺秒地在小茶几上开始了《孟子》的点评,到出院前点评完毕。可谓三月病治、三月成稿。这其中,我时不时也有一些孟子穷途多无奈般的感慨,毕竟我是患了重病的人,当然也更想能多留一些东西,以慰人生,以励后辈。于是,不论是日骄燕峰,还是月泻玉泉,我虽病沉身重,却始终心淡淡、意悬悬,终日与圣贤对话,为百姓建言。每逢读有所悟,心有所得之时,总禁不住发古情幽思,那远在两干多年前、魂归邹城的亚圣影像,或如岩岩泰山令我肃然仰止,或如慈祥老人招我折枝相搀。评毕掩卷的一刹那,我诧然自问:恰在我赴京之前得到孟夫子家乡所赠夫子之书,恰在我病痛之中藉夫子圣书得以宁日自慰,恰在我病愈出院之时点评结句,呜呼!余不禁仰天长叹:是天时?是地利?是人和?梁余小子,何等幸矣,何等快矣!余今生能得此时此情此景此缘,焉能不顿首拜谢孟老夫子也矣哉?!

本书修订本的出版,得到了经济学博士任海平先生、北京图书传播研究所路野先生、朱建萍女士以及中国工人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帮助,好友孙涛同志代我处理本书的有关事宜,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程子《读<论语><孟子>法》云:“《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又云:“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余自涉猎儒学经典《四书》起,一直以大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主要读本,深感朱夫子瘁心竭力研注四书,其行感人至深,其学成就至大。故深以为当在程夫子语后再加一言:今人读孔孟,当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本。《集注》既治,则《四书》不治而明矣。是以学生点评《孟子》自然当从朱夫子《<孟子>序说》始。开卷意发,拙笔由心,诚如神佑天助,茅塞豁然哉!  我出身农民,僻居乡野,学历高中,识浅才疏,对《孟子》不过管隙窥堂,门外窃望而已。故谬误、疏漏贻笑方家之处一定很多,恳请方家、阅者不吝赐教、指正,深表谢意。

杨治国

2007年9月12日于荷香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人物评孟子/温故知新丛书/三昧人文书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治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38920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
丛书名 温故知新丛书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