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较的怪物父母、打死也不退休的团块世代、脆弱的职场草莓族、无爱无性以瘦为美的草食男、敢爱敢恨不做败的肉食女……一个个闪回画面,记录着一个被妖魔化的邻邦。如果你认为日本和中国,最好是朋友,而不是对手,请看看《日本乱象》。当代年轻人揭秘日本流行文化和真相的“日本论述”,从健吾的笔端飞出,让我们在生活的碎片中,看看有多少事情,是被日本影响的。
图书 | 日本乱象 |
内容 | 编辑推荐 爱比较的怪物父母、打死也不退休的团块世代、脆弱的职场草莓族、无爱无性以瘦为美的草食男、敢爱敢恨不做败的肉食女……一个个闪回画面,记录着一个被妖魔化的邻邦。如果你认为日本和中国,最好是朋友,而不是对手,请看看《日本乱象》。当代年轻人揭秘日本流行文化和真相的“日本论述”,从健吾的笔端飞出,让我们在生活的碎片中,看看有多少事情,是被日本影响的。 内容推荐 日本是一个爱比较的民族,日本人总是想知道,什么是第一位,什么是第七位;在日本生活,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有了,只是,总有隐藏在心中的一丝不安;年轻人不希望有战争,这是事实,作为人类的基本常识,日本人是有的;“窈窕就是美”,不只是国际模特儿的定律,但日本新世代的瘦,却被解读为是对上一代不满的反诘;现代的恋爱指南,大多是工具性的,但是,日本女人不等了,不行动,很快就会在恋爱市场中被赶走…… 从“草莓族”到“尼特族”,从“型男经济”到“怪物父母”,从“日本青少年性实态报告”到“团块世代再生记”……当代年轻人揭秘日本流行文化和真相的“日本论述”,从健吾的笔端飞出,让我们在生活的碎片中,看看有多少事情,是被日本影响的。 目录 自序 阅读日本的方法 第一章 新一代性学报告 1.1 一人一世界 1.2 日本青少年性实态报告 1.3 新世代性白皮书 第二章 怪物父母的前世今生 2.1 “怪物父母”前传 2.2 父母皆有病 2.3 “怪物父母”的真身 2.4 “团块世代”再生记 第三章 生活实况转播 3.1 半熟的十三岁 3.2 读空气时代的生存之道 3.3 为“尼特族”说些话 3.4 写一张金色履历书 3.5 没有兵役的日本男 第四章 关于上班这件事 4.1 现代职场生存记 4.2 杀死“黏土上司” 4.3 梦想号面包车 4.4 消除办公室恐惧症 4.5 幸福感体验指南 第五章 男色时代的来临 5.1 型男经济学 5.2 狙击中年肥胖男人 5.3 遇见“草食男” 第六章 剩女追爱进行时 6.1 有品格的女人最快乐? 6.2 日本女人爱的守则 6.3 沉默的家庭事变 后记 日本无毒也无罪 试读章节 香港商业二台的节目主持人滩叔邹海光有一次说:“我很喜欢去东京看那里的人。但看着他们的样子,人人都好像穿得很好看,但眼神都很空洞,像活得很没有方向一样。” 这个观察,我可以理解。 由此令我想起韩国电影《汉江怪物》。 日本精神科医生寺岛康文说,看韩国电影《汉江怪物》时,最恐怖的不是那头怪物,而是女孩的眼睛。 那双就算是看到一头怪兽,都好像在说“别玩啦”一样,什么也不信,什么也能看破的眼睛。像是眼睛后面的头壳被掏空了一般。 或者应该叫“目空”吧?东京一位叫本问隆(Homma Takashl)的摄影师,2004年出了一本影集,叫《东京的孩子》。他在书后写了几句感言:“我的外甥,今年四岁。他打字比我快,会在网上上传、下载,会上留言板,会玩MSN。” 小孩的眼睛,反映他们的世界。在本间先生眼中,有很多东京的孩子,也像那位韩国女孩一样,有一双不知所以的“目空”。 我有个朋友是大学教授,也有一个外甥,今年六岁,九月入读小一。为见证外甥成长,朋友开了一个博客。 他是会问“你经常去游泳,游泳是不是你人生一大乐趣之一”的那种小孩子。 当大学教授朋友答“是啊”及后,他竟然会追问:“那么,你可不可以再告诉我,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六岁。记着,那小孩子是六岁。 镜头一转,《狗咬狗》电影导演郑保端接受杂志访问时说,他找来前《少年警讯》主持林嘉华演毒贩警员,为逼迫杀手现身,他用铁棒怒打杀手女人;搬出后又徒手解剖开肚接生,最后三条人命在柬埔寨荒山暴尸野外,感觉又如何? 偌大的戏院大堂,小猫三四只,冷气特别冷,电话铃声此起彼落。有几个死仔(讨厌的小孩),跟着大画面里环回立体声的呻吟、惊叫而大笑,实感越强,压力越大的画面,死仔们笑得越大声,那,应该叫耻笑。郑导演说:“香港人越来越麻木,难以被感动。” 还是陈辉虹说得妙。很久很久之前,他们在晨间节目《无字头七八九》中翻来覆去地评论“青少年暴力问题”,陈先生说:“其实,电视游戏不暴力,又怎会好玩?人是需要暴力,才会觉得(游戏)好玩的。” “暴力”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你知我知,也理解。 只是经过多年来街头霸王生化危机的洗礼,人脑的反应原来像吃辣抽烟一样,只会越吃越辣、越抽越凶。这句金句,在我脑海里萦回不散。 P12-13 序言 我所知道的日本—— 日本是国家。 日本是概念。 日本是现象。 日本是形容词。 日本是生意的救命稻草。 日本是好商品的代言人。 日本无处不在,太无处不在。 面对这种现象,或者乱象,我没有感觉,甚至觉得是一件好事。一个地方有很多人说,即是证明那个地方,有占用别人“时间”的吸引力。 日本是一个接近却又陌生的国家。很多人都感受过这个国家在战后的成功;而日本人,也是一个常常回望自己的民族。 日本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写这个序的时候,眼前的潮男,穿的是Beams T’Ebisu的牛仔裤,还有Visvim的最新日本限量版拖鞋。 回家路上的一节地铁车厢中,有三女一男拿着NDS,有三男手持PSP,没有人拿着书。 走过便利店,冰柜上有一架子的饮料是从日本直接进口的。平均售价比本土品牌贵60至70个“巴仙”(“巴仙”是“百分比”的意思,这里指要贵上60%-70%)。 走过便利店,冰柜上有一架子的饮料是从日本直接进口的。平均售价比本土品牌贵60至70个“巴仙”(“巴仙”是“百分比”的意思,这里指要贵上60%~70%)。 左边又有一名港女,十指都有nail art,是在幸田未来的十指逗留过的最新花式吧?她的电话响了,竟然是日本三人傻男组合《羞耻心》的单曲,手提电话竟然是Softbank的平行进口手机,还没算那一束在手机耳朵位置的电话绳。 走到M字快餐店(麦当劳),为何美式快餐可以加八块五角换购青蛙军团、HelloKitty、Melody等日本来的“刺客”?美日那么快就联盟了吗?再坐到餐厅,三名高中女生在说暑假有什么事做,“我在看呀!你没有看吗?《交响情人梦》好看极了。还有我在追sP,冈田准一真的这些年都越来越好看,还有一套是小池彻平的,叫《童颜刑事》,你要不要?我把link传给你。煲剧很好玩呀,日剧的男主角真的比香港那些歌手好看多了。你有没有看那套什么四叶草?感觉不行,哈哈哈……” 镜头一转,在日本,日本人总喜欢问香港的留学生: “香港是不是很多古惑仔?”有一个热爱王家卫和香港电影《欲望之街》(即《古惑仔I》)的日本朋友问我:“你有没有见过古惑仔劈友(黑话,表示持刀具等进行械斗)?” 各位看官,我在日本,听到一个日本人用他半成不淡的广东话说出“劈友”这两个字,老实说,那一刻,我有回到家的感觉。 告诉您一个秘密,很多日本人都觉得香港的东西,比日本的好吃。 日本的“香港通”会说香港的饭店,经常都有惊喜。像尖沙咀x记的芝士猪颈肉捞公仔面加辣椒油。 后记 我一直认为,日本有很多事情,都被人“妖魔化”了。 以下是随手捡来的两个故事。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当讲师,我的课是认识日本的入门课——《日本文化与社会》,每每谈及的都是“日本人论”这四字。每次,有其他的同事见到我,不论是搞什么专业的,都会问我一些这样的问题: “其实日本有这么多的色情产业,日本人是不是处于一个很病态的状态?” “我最近买了本书,叫《日本中毒》,我还没有看,但你认为日本人是不是已经很毒?听说那些电车男叫‘毒男’,‘电车男’又是日本的东西,为什么日本人会变成现在这样子?” “日本那么多Av,你去日本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艳遇?” “日本的火车听说有很多人非礼女生的,你有没有听说过?” 面对这些问题,面对不同的人,我有不同的答案。如果是比较熟络一点的大学教授,我就会告诉他,日本的情色产业占不了日本GDP的百分之几,我问过很多日本大学男生,他们对AV根本没有什么感觉——正如香港人不知道哪家奶茶好喝,澳门人不会天天去赌场赌一样。 日本是不是很毒?你读完《日本中毒》可以自行决定。 艳遇和Av没有关系,再者,对于艳遇我会觉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不如你直接问我有没有一夜情?如果可以,请你先答我,我再回应好不? 日本很多火车有痴汉,他们不一定非礼女生的。我亲眼目睹的是一个高大有型的黑人非礼一个男高中生。 这些,都是我真实的回应。问我这些问题的,都是一些饱读诗书的大学教授。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也许各领风骚,但在另外的领域里,他们都像普通人。 试想一个问题:在以前的日本,有一些中国人用金属片贴在电话卡的背后打国际长途电话。你可以接受一个日本的大学教授问你:“听说以前中国人很喜欢坑蒙拐骗,是不是真的这样子?” 或是他们再问:“听说中国有很多假食物,你有没有吃过?为什么你仍没有死?” 如果人家用这样的问题问你,你有什么感觉?身为中国人,你会有什么反应?每次跟日本有关的政府官员或是外交部的代表谈话,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中日要友好,世世代代的。日本的驻华前总领事谷野作太郎在北京某著名的烤鸭店留字,写的都是:“中日友好,万古长青”;但同时,民间的谈日家、论日家、评日家,就不断地提出“中毒”、“有病”、“失格”。 中国如果自命大国,为何要这样对“小日本”? 周作人在他的《周作人论日本》中,提及日本明治时期的学者芳贺矢一在他的《国民性十讲》中说,日本人有十个特点:忠君爱国、敬祖重家名、现实且实际、爱草木喜自然、乐天洒脱、淡泊潇洒、纤丽精巧、清净洁白、注重礼节、温和宽容。 书评(媒体评论) 研究日本,其人必也性情精细,因为日本文化崇尚精致,执着细节有如成痴。健吾本身的气质与日本文化的精神契合,其友善风趣的风格,得自于八十年代“港日文化同流”的成长背景,不再固执于中日文化比较的“大局”,他选择在日本流行文化里寻找谜底。日本人对外永远似近还远,但健吾却的观察却能平易亲近,像一道透明的光,穿越文化的隔膜。 ——陶杰 香港作家 健吾是香港近年最富个人风格的年青作家,不但在本行日本研究成一家之言,也擅长运用日本信息针砭他国时事,值得向内地朋友推介。 ——沈旭晖 香港作家 坊间的日本通,评论如瞎子摸象,而健吾君,早已是驯象师级别了! ——鲍伟聪 商台节目《光明顶》主持、精英文化动力总编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日本乱象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健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1312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73.13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0-7560 |
版权提供者 | Enrich Culture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