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宏毅博士三字经讲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历史悠久,形式多种多样,在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字经》。《三字经》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其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千余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本书用通俗的文字将《三字经》的各类文化知识糅合在一起,并以经义为纲,文句为目。古人说“一日不读对贤书,面目皆非”,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与传统的消亡,我们不能失掉了中国文化本位的根,我们应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

内容推荐

古人说:“一日不读圣贤书,面目皆非。”我们一百多年不读圣贤书了,结果是十几亿中国人灵魂游荡,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失掉了文化本位的根。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努力接过尚健在的老一辈人手中中国文化的接力棒,让中国文化断档在我辈手中,我们就真的愧对祖先了。

我立志走传统的路线,不单纯为政治而改变我的意志,我也不要任何学术上的桂冠和职称,更不搞迷信崇拜那一套。我坚信任何优秀的民族文化,都首先教人做一个优秀的人,这是根本,其余都为枝末。

目录

缀言

自序

引言

第二讲 人之初 性本善

第二讲 为学者 必有初

第三讲 经子通 读诸史

第四讲 幼而学 壮而行

结语

网上读者评论

试读章节

另一位与孟子有半师生、半朋友关系的学者,叫做告子,在《孟子》七篇文章中就有“告子篇”。告子认为,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可东可西,可善可恶。中国历史上对人性的认识,大概就是这三种结论:性善,性恶,性不善不恶。“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讲的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前面几句话的出处。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人性的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就要从中国文化的根本《易经》讲起。孔子在《易经·系传》中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器”即物质,物质世界是相对的“器世间”,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出现的。《老子》对此论述得最透彻,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人人都想发财,都想长生不老,可能吗?有生就有死,有福就有祸,这个世界是相对的。“形而上”才是绝对的“道”的世间,只有一,没有二,所以谈到人性的问题,首先要界定讨论的范围,是“形而上”的性(体),还是“形而下”的性(用)。“形而上”是不可见,说不清楚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形而上”的道说不清楚,“形而上”的“性”也同样说不清楚。以子贡的才智,尚且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矣”,可见“性”之难解。《中庸》是儒门典籍中谈“性”最透彻的一部书,我们有机会再详谈。

善、恶、不善不恶,都是相对的概念,是形而下的“性用”,也就是“性体”的功用与表现。三者各说了人性表现的一个方面,如众盲摸象,如将三者综合起来,功用就完整了。

形而下的人之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天性,天赋之性,是纯善无恶的,这就是孟子说的“性本善”。人本来就有善良的天性,看到别人受苦遭罪,心中不忍,这就是仁爱之心的初起。孟子举了个“孺子坠井”的例子,看到别人的孩子掉到井里,我们的第一意识是快去救人。是为了受到嘉奖吗?不是。与这个孩子有亲属关系吗?没有。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因为这是你仁慈的本能,是你善良的本性,这就是天赋之性。

人还有一种生物属性,生物属性是纯恶无善的。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其生命体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现代遗传学给基因下的结论只有两个字“自私”,是“自私的基因”。其本质是无限制地占有一切资源,无休止地复制自己,无限地扩张,疯狂地复制,只有自己不顾他人。这就是基因的本质,也是一切生物的本质。从这一点上来看,旬子的“性恶论”说得一点都不错。

人既然作为动物的人,其动物性需求就要首先解决。正如孔子在《礼记》中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让他吃饭,不让他有两性的需求,这是不可能起码是不人道的。天地既生人,人就有生存的权力。最新的行为科学研究发现,不仅仅是生物属性遗传,人的行为也是遗传的。父母有什么习惯,例如喜欢赌博、打牌等,一点不会浪费,完全以基因的形式遗传下去。将来子女一但有条件隐性基因爆发,也会吃喝赌嫖,所以行为也是遗传的。但这种隐形遗传基因什么时候发作?能不能不让它发作?能不能化掉它?这可就是大学问了,这就是“习”的问题,就是孔子讲的“习相远也”。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动物生活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动物的成长发育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几乎就是决定性的。动物园圈养的老虎,几代繁殖下来看见活鸡都害怕,再也当不了兽中王了。为什么?后天的生活环境变了,习性改变了。人也是如此,人有盲肠,那是千百年以前茹毛饮血时代消化毛发用的,以后改为熟食盲肠退化,只剩下一个小尾巴,叫阑尾了。人类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受到的感染,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形成人的习气。习气日久形成一种惯性势力,深植在大脑之中就是习性。习性一代代积累并遗传下去,就形成人类的劣根性,这种劣根习性会使人的动物属性膨胀,遮蔽人的天性,所以说“苟不教,性乃迁”。

苟本是一种草名,草子有刺,或沾在动物身上,或随风飘荡,生命力极强,引伸义是“苟且”,就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意思。人生下来如白纸一张,善恶之性都潜伏着,只看外面的环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如何。如果因循苟且得过且过,不抓紧对小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他的天性就会迁移变化。一旦习气形成习性,就如同“墨悲丝染”一样,再也纠正不过来了。因此教育的第一目标即是教人“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也就是韩愈说的“传道”。

“去习性”是将后天习染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五毒,也叫五鬼。五鬼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P(14-16)

序言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三字经》为首,称为“经”;《千字文》垫后称为“文”。在综合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方面,自然是《千字文》的要求高,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文化程度,《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

从时间上看,《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得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真正流传开来已经是明清时期的事情了。

从教学顺序上看,历来是《三字经》第一,《千字文》殿后。其中的道理,一是先简后繁,这很好理解;二就是“经”与“文”的根本区别。经者经舆大道,是天下车马行人经行的通衢,引伸义就是规律、原则与方法。自古以来,圣贤人的话叫做经典,因其讲述的是亘古不变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三字经》既被称为经,又被千古传颂,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缀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三字经》则不然,它“字有重复,词无藻彩”,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但它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没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学识,仅仅凭借文字是无法理解经义的。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每一句话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以至越到晚年越喜欢,这也是为什么来听《三字经》讲座的老年人很多。

与《千字文》同理,《三字经》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所不同的是,《三字经》不受文字限制,以通俗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清人王晋升就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清人贺兴思称其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也”。近代的章太炎也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个字一句。例如《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言,四个字读起来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颂。《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活泼,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所以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

此次我们介绍《三字经》,在形式上不同于《千字文》。《千字文》讲座是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体会文义。《三字经》讲座,则是以经义为纲,文句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三字经》全篇共计1145个字,内容上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起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这是我们在学习之中应该加以注意的。

后记

《三字经》的六部分内容,到此已经全部向大家介绍完了。这1145个极其通俗易懂的汉字,将完整的中国文化史高度浓缩起来,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各部类的知识糅合在一起,是非常好的“国学”概论,相信诸位都已经深有体会。

《三字经》古称“小纲鉴”,可以将我们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我们以往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我们可以《三字经》为鉴,检查一下头脑中的哪些知识是没有用的,哪些知识必须补充进来。

人在一生中要读几部真正的“书”。我说的“书”,是指四书五经、《左传》《史记》之类的经典,至少要有一部书垫底,一生的学问才能扎住根。林语堂说过,概论之类的教科书不算书,拼鼻子凑脸的小说也不能算作书。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完全被媒体所控制,满脑子都是报纸上看来的消息,自己完全没有中心思想,变成了随风倒的草。孩子们那一点可怜的历史知识,还都是从“秘史”中“戏说”来的。影视文化本就是无根之草,影子本来就是虚的,这种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哪里会有根呢?对比之下,就更显得《三字经》之可贵,因为它是谈教育的专著。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教导后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转迷为悟、转识成智,最后达到转凡成圣的人生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已经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了。当然,人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当今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争贪的社会,教育制度自然就变成这样一个训练竞争意识和谋生技能的培训体系,人人志在挣钱,而非志在圣贤。大势所趋,人人如此,我们也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尽人力听天命了。

我们能做的只有以私塾的形式为孩子们补上传统教育这一课。自古以来,官府关心的都是治权之类的大事和群体意识,真正关心学生个体的只有父母和老师。所以父母一定要觉悟,要为子女补上这人生第一课,千万不要让你的后代毁于你的无知。

《三字经》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可见这部书早已不属于中国人专有,它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了。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听刘博士讲课之前,以为自己国学功底不错,能熟背几百首唐诗宋词,听了他的课以后才知道自己的愚昧。我们已经丢弃太多的瑰宝,当我们拥抱邪教、当我们羡慕西方的物质条件、当我们迷茫于新新人类的世界,先贤早已经给了我们指路的至理名言,只是我们没有时间,除了上网。如果不想丢失自己,先看看我们祖先最灿烂的东西吧!如果爱国,先要知道爱什么吧?

——深蓝

《三字经》为我国传统孩童启蒙教材之一,但已识者不多。今天上网偶看到刘宏毅博士所讲《三字经》,洋洋洒洒,旁征博引,深味深长,觉得值得向青少年学生推荐。我等知识分子对“洋学”的熟练胜于“国学”,对洋文化的了解胜于自家传统文化者,又何尝没有补补课的必要?刘博士乃一洋博士,接受西学教育又胜于吾等,没想到竟能将国学发挥到这等程度,并将国学介绍给洋人,十分感慨……

——杨继国

刘宏毅老师说得很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的根,这个民族就没有生命。出国读书后,发现洋人对他们国家及其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的非常多。虽然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的历史太长了,需要记忆学习的知识太多了,难度加大,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学习。越学习我们越会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在和西方人打交道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根,恢复我们的自信,才能让他们折服。

——Boyboyfreely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宏毅博士三字经讲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宏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20665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94.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40
17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