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寂寞中的愉悦(嗜书一生的孙犁)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金梅先生,研究孙犁作品四十多年,并亲炙其教诲。对孙犁的读书生活,他既在高处观察,又在近处打量,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记录了其买书、谤书、理书、品书的酸甜苦辣,打开了孙犁精神世界的千门万户。

本书有温情的发现,有入骨的诠释,有真实的描摹,让人或会心一笑,或掩卷长思,或感慨万分,五味盒倾矣!

内容推荐

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其清新、隽永的篇什,沉郁、凝重的文字,折射出社会春秋之变,历史阴阳之旅,堪为不谢的芳菲。

在孙犁漫长的一生中,教学、编辑、写作是其从事的三个主要职业,除了十年浩劫中的一段时间,他无时不与书籍相伴。他不单是风格异秉的文学大家,更是道地的读书人,涉猎之广,浸淫之深,姿态之异,尤值来者浓圈密点。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嗜书、读书的一生。

本书作者金梅先生,研究孙犁作品四十余载,并亲炙其教诲。对孙犁的读书生活,他既在高处观察,又在近处打量,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记录了其买书、谤书、理书、品书的酸甜苦辣,打开了孙犁精神世界的千门万户。

本书有温情的发现,有入骨的诠释,有真实的描摹,让人或会心一笑,或掩卷长思,或感慨万分,五味盒倾矣!

目录

小引

一 书缘之始:启蒙时期的阅读

1.来自历史悠久的穷乡僻壤

2.民间艺术的感染

3.第一次借读《红楼梦》

4.开始阅读新文学作品

二 多方修业:追求探索时期的阅读

1.在古城的六年苦读

2.初试笔锋

3.苦闷迷茫中的精神支柱

三 学以致用:战争时期的阅读与写作

1.用知识投入抗战的行列

2.编辑生涯的开始

3.参加抗战给了他一个文学上的机会

4.“野味读书”

四 广事购求:想当藏书家的愿望

1.阅读兴趣的转移

2.沉潜于古籍的搜求之中

3.多方涉猎

五 装书遣怀:非常时期悲愤之情的独特表现

1.“书之遇,亦如人之遇”

2.“能安身心。其唯书乎!”

3.“渐露生机”之迹象

六 别样阅读:扶持新人新作的园丁

1.为他人作嫁衣裳 

2.以培养作者为本的编辑理念

3.“再去寻找新的青年作者”

七 直面文坛:关注新时期文学走向的阅读

1.热情赞扬与推介新人新作

2.坚守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3.维护文学的纯正性

八 温故知新:艺术和人生体悟的升华

1.远近之间的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现实政治

2.作家的生长和发展规律

3.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来自何处

九 取法乎上:高标准的阅读方式

1.耄耋之年“故习”未改

2.“读书首先要知道爱书”

3.高屋建瓴式的阅读

4.作家要有自己的师承系统

附录:如何阅读孙犁的晚年

试读章节

2.民间艺术的感染

现在回到孙犁与书的关系上来。

孙犁与书的关系,开始于听人讲说评书(也叫平话)《三侠五义》和人鼓书《呼家将》等故事。幼年听说书时的情形,在他的义章《童年漫忆·听说书》中,有过具体的描述。

孙犁家所在的那条街上,有好几户人家,是长年去山西做小生意的。这些外出的人,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时正是生意兴隆的季节。他们大多在春秋农忙时回来,为的是帮助家中收割和播种。其中有一个孙犁叫他德胜大伯的,当时有四十上下的年纪,他能说书。遇上夏秋之间农活稍闲的时候,人们在吃过晚饭之后,就会聚集到碾盘旁边纳凉休闲。一家大梢门两旁,有两个柳木门墩,德胜大伯常常被大家推请坐在一个门墩上面,给大家讲说《三侠五义》等故事。而另一个门墩,照例是留给年纪大、辈分高的人坐的,轮不到年青人和年幼如孙犁似的小孩子们去占领的。在孙犁的印象中,德胜大伯的评书,讲得很好,像专业艺人一样,不只故事记得很清楚完整,说得也很熟练。他是做小生意的,不会有时间,也舍不得专门花钱到娱乐场所去拜师学艺。按照孙犁的推想,德胜大伯的评书可能是这样学来的:他长年住在小旅馆里,同住的,干什么的人都有,夜晚没事,也许会请能说书的人,免费说上一两段,为远离家乡、长年在外的人消愁解闷。日子长了,德胜大伯也就记住了全书的人物、故事情节和各个细节,也学会了讲说的技艺。

在《童年漫忆。听说书》中,孙犁还生动地记述了他幼年时,听专业或半专业半业余的民间艺人说书的情形。较为常见的是,麦秋过后,这些艺人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以车后架做鼓架。他们大多在街头说唱快书,只用鼓板,不用弦子。只说小段,不说整本。有的自己专事说书,说完之后,由热心的经管人,代他们敛些新打下的粮食,作为报酬。有的兼做小买卖,在说唱中间,则由经管人代他们在人群中,主要是在妇女中,为他们兜售一些针头线脑等小物件。等售完了预先准备的那些东西,他们就骑着车子赶往别的村子,说唱卖货去了。

最令孙犁难忘的,是在一年秋后,村里来了推着一车羊毛的兄弟三人,以说书招徕顾客,做擀毡条的生意。第一个晚上,就在街头说了起来。老大弹弦,老二说《呼家将》。村中的一些老书迷们,对兄弟俩的说唱技艺,赞赏不已,说是真正的西河人鼓,言调韵味纯正极了。既然能有这样的艺术享受,书迷们便自告奋勇地去各家各户做动员,为他们招揽生意。就这样,兄弟三人在村子里连续说唱了三四个月。眼看天气越来越冷了,村里要擀毡条的,都已经擀完了。但直到这时,书中呼延庆的擂,硬是没有打成。孙犁绘声绘色地写道:“每天晚上预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书中又出了岔子,还是打不成。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儿聘妇要擀毡条的主,也差不多都擀了。几个老书迷,还在四处动员:‘擀一条吧,冬天铺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说,你不擀毡条,呼延庆也打不了擂呀!’直到腊月二十老几,弟兄三个看着这村里实在也没有生意可做了,才结束了《呼家将》。”孙犁风趣地说:“他们这部长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吧。”

在旧中国,像孙犁家乡那样的农村,文化生活是很贫乏的,与书有关的文化就更少了。要说与书有些关系的,除了说评书《三侠五义》,说唱大鼓书《呼家将》等一类活动,就是“吊挂”了。所谓“吊挂”,是一种用彩色绘制在粉底白布上的连环画,有人物,有山水车马,有故事情节。故事多取自《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五代残唐》、《杨家将》等通俗小说。画法与庙宇中的壁画相似,形式则和年画上的连环画一样。每幅一尺多宽,二尺多长,下面作牙旗状。每四幅为一组,用绳子串挂排列于长街。看了“吊挂”上的连环画,可以增长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只是“吊挂”只在春节期间挂出,平常收藏在家庙里面,不能随便拿出来观赏。还有,能阅读《三国演义》等古书的人,才能看懂“吊挂”上的故事。如此看来,孙犁也是在上了小学之后,才仔细地看过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吊挂”吧。

3.第一次借读《红楼梦》

1919年,孙犁6岁时进入本村小学读书。农村小学校的设备是很简陋的,不过是借。家闲院,两间泥房做教室。实行的又是复式教学,一个先生要教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四个班学生。孙犁除了上小学,冬季时,还要上夜学。父亲为他买了一盏煤油灯。孙犁后来回忆说:“放学路上,提灯甚乐。”(《自编纪年》)孙犁家每年请先生两次。席间,他叔叔总是嘱咐老师,不要打他的侄子,因为他有病。有病,就是指前面提到过的孙犁患有惊风疾。他这种病,直到7岁以后,每年清明节这一天,由他叔叔带着,到三十里外的伍仁桥一户人家,用针刺手腕,连续三年,才治愈。

孙犁上的是国民小学,学的是新学制的课本,不再读“四书”“五经”和文言了。但当时在农村中所接触的,例如政府文告、春节门联、婚丧应酬等文字,还都是文言,很少白话文。就是说,在“五四”以后,在一定的场合,还需要学会应用文言文。孙犁接触的第一篇古文,是他家的私乘。他的父亲,在经营了多年商业、家境有所好转以后,决心要为祖父立块碑。他请一位进士写了一篇碑文,并把这篇碑文交给小学的先生,要他教会孙犁阅读,以准备在立碑仪式上,叫他在碑前朗诵。孙犁父亲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在他心目中,这“不只有光宗耀祖的虔诚,还有教子成材的希望”。70多年后,孙犁在《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一文中回忆彼时彼地的情景时说:“我记得先生每天在课后教我念,完全是生吞活剥,我也背得很熟,在我们家庭的那次大典上,据反映我读得还不错。那时我只有十岁,这篇碑文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记得……但是,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扬顿挫,那些起承转合,那些空洞的颂扬之词,好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犁从识字开始,就有逛书摊的喜好。他晚年梦境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景象是:“在小镇的长街上,有很多卖农具的,卖吃食的,其中偶尔有卖旧书的摊贩。或者,在杂乱放在地下的旧货中间,有几本书,它们对我最富有诱惑的力量。”在《书的梦》中孙犁说:“这是因为,在童年时代,常常在集市或庙会上,去光顾那些出售小书的摊贩。他们出卖各种石印的小说、唱本。”有时,在戏台附近的地摊上,还会遇到可以白白拿走的宣传耶稣教义的各种圣徒小传。对于这类书,孙犁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其中也有对他最具诱惑力的书,像小说《封神演义》、《红楼梦》等,但买这样一本即便是最普及的本子,也要花一两天的饭食之需。而孙犁当时的家境,虽已富裕了一些,也还是不能轻易购买的。那时他上学的课本,有的还是他母亲求人抄写的呢。

在孙犁幼年的那个时代,在他的家乡东辽城村,有书的人家几乎没有,能读书的农民也很少。他们不愿意,也没有条件去买去读那些“闲书”。在村子里,存有几本书的,是东、西头刘姓人家。他先是向西头刘家借了一部《封神演义》,读完了,又向东头刘家借了一部《金玉缘》,也就是《红楼梦》。

东头刘家有兄弟四人,三个因生活所迫在少年时就下了关东,只有老大留下来,娶了一房童养媳,算是成了一个家。老二老三最终没能回来。老四叫四喜,论乡亲辈,孙犁叫他四喜叔。四喜叔高高的个子,穿着黑布长衫,走起路来有些“蛇摇担晃”。这种走路姿势,常常成为大人们告诫孩子的教材,说是像四喜那种没有根柢的走法,将来是吃不上饭的。但孙犁对四喜叔的印象很好,曾这样描写过他:四喜叔性格开朗,行为洒脱。他从东头到西头,扬长地走在大街上,说句笑话,往往惹得那些嫂子辈的人,骂他“贼兔子”,他就越发高兴起来。他对孩子们尤其和气。有时坐在他家旷荡的院子里,拉着板胡,唱一段清扬悦耳的梆子,孩子们听起来很是入迷。四喜叔知道年近10岁的孙犁爱看书,就把一部《金玉缘》借给了他。

四喜叔的刀功非凡。每逢集市,用他那把锋利明快的切肉刀,帮人家卖肉。孙犁见过四喜叔彼时彼地的神采,令他赞叹不已:四喜叔站在卖肉的车子旁边,那把刀,在他手中熟练而敏捷地摇动着,那煮熟的牛肉、马肉或驴肉,切出来是那样地薄,就像木匠手下的刨花一样,飞起来,并有规律地落在又厚又大的圆形肉案子的边缘。这样,他给顾客们装进烧饼的时候,既出色,又非常方便。他是远近闻名的“飞刀刘四”。他在工作的当儿,那高大的身材,在顾客的层层包围下,顾盼自若,意气洋洋,虽说是英雄落魄,但暂时有了用武之地,“飞刀刘四”不乏庖丁解牛般的神色气度,确实令人向往。所以孙犁说,如果一个人能永远像“飞刀刘四”,在那样一种工作状态中存在,“岂不是很有意义,也很光荣?”但“飞刀刘四”的结局是很令人痛惜的。一次,他在帮人卖肉之后,喝醉了酒,在回家的路上,用刀逼着一个相识的人把自行车给他,不然,说要砍了人家。那人留下车子后去报了案。县长不分青红皂白,把他抓去就枪毙了。孙犁对第一个借给他《红楼梦》的四喜叔,始终不能忘怀,对他的人生悲剧,充满了沉痛之感。当他在息影二十多年后复出文坛时,在最初写作的几篇散文中,《童年漫忆。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写的就是以上所介绍的内容。在文章末了,他由四喜叔借给他《红楼梦》,引出了对书与人生命运关系的思考:“他那部《金玉缘》,当然也就没有了下落。看起来,是生活决定着他的命运,而不是书。而在我的童年时代,是和小小的书本同时,痛苦地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

读书总是和写字或者写文章连在一起的。在孙犁的幼年时代,写字还得用毛笔,用毛笔就得用砚台,或者用墨盒。用墨盒,里面最好铺上一层丝绵。要有丝绵,就得养蚕。不少孩子是喜欢养蚕的。但孙犁家乡桑树很少,只是在两家田地中间,有时种上一棵野桑,叫做桑坡,作为地界。尽管这种野桑很难生长,因为它的根,往往被犁铧铲断。但只要它不死,到了春天,就会发出一些铜钱大小的桑叶。这些桑叶,成了孩子们争夺的对象。桑坡上的枝条剥光了,只好用榆叶去喂蚕。但蚕不爱吃榆叶,能活下来的,到末了,也只能有气无力地吐出一点点丝来。和孙犁一起养蚕的,是一个和他很合得来的远房妹妹。他俩养的蚕,都只能吐出一点薄薄的丝绵。堂妹答应他,她的蚕吐的丝绵,也铺在他的墨盒里。堂妹不读书不识字,但她知道,墨多一些,可以多写字,而写好了字,写好了文章,就会有锦绣前程。孙犁在《蚕桑之事》中说,他们的丝绵总装不满盒,而他在12岁时,就离开了家乡。

P4-9

序言

《寂寞中的愉悦》即将出版,这是金梅的第十五本书,一本叙述孙犁一生阅读之路的传记。他嘱我写序,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不料真动笔,却心底起浪,一时不知由哪说起。

屈指算来,认识金梅时,他四十几岁,我不到三十。交往延续至今,未曾有过间断。通常说,人与人之间,相识容易相知难,而最初的接触,往往奠定日后往来的基调。

记得第一回去《新港》编辑部,因这里曾是颇有影响的文学要塞,不免胆怯。走进新华路上的老洋楼,踮脚前行,木地板仍被踩出嘎嘎的声响。我要找的编辑不在,初次见面的金梅,看罢我送上的一篇杂文,点头说好,将稿留下。告别时,我拜托他将稿子转交那位熟人。他神色依然,“可以可以”地应着,并送我下楼。

事后才晓得,金梅是刊物负责人之一,杂文终审就归他。、但他丝毫不在意陌生作者的“目中无人”,很快将稿子发了出来。

两年后,我从部队转业到《新港》,与金梅做了同事。方知金梅是上海人,曾就读北大中文系。那时编辑部实行坐班制,所有人几乎朝夕相处。便见金梅每天埋头做着两件事,上班读别人的稿,下班写自己的书。他的学养,他的责任心,他的刻苦精神,皆受到众人认可和尊敬。时间长了,慢慢知道,金梅性格内向,无关之事从不参与。突然有一次,他却表现出很强的主见,令人十分意外。当时一位同事申请入党,受父亲牵累,久拖无果。其父于抗战中中弹身亡,一说遭日本人射杀,一说被八路军击毙。夺命的子弹虽只一枚,可由谁射出,性质迥异。因岁月久远,想弄清枪手面目,事实上已无可能。如此难题,使该同事几乎绝望,与人谈心常至哽咽。其境况,令人同情却无奈。这时唯有金梅,站出来替他说话,又恰逢政治气氛开始改善,此君终于了却夙愿。20多年过去,金梅仗义执言的神态,仍历历在目。

绝大多数时候,金梅都过着平静的日子。但他并未身处真空,文坛上一些闲言碎语,非他所愿,时来做无聊的造访。他多当耳旁风,误会任其误会,闲言任其闲言,一味地独善其身。走进他素朴的家中,给入印象深的,是书房里四壁旧书,满架满柜,泛出一种特殊的黄,似乎映衬出金梅读书岁月的沧桑,这很容易叫人受到感染,超越你长我短的计较,平息心中过分的欲念。

熟悉他的朋友,无不信服金梅做学问,跟他做人一样平静。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块,他静心修行,体会尤多。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文艺出版社异军突起,以重视出版现代文学学术专著闻名于学界。光是有关叶圣陶研究的书稿,该社就收到数部,可谓群芳争艳。金梅写的三十万字的《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最终脱颖而出,绝非侥幸,自有与他人不同处。金梅治学,毫不夸张,是称得起“筚路蓝缕”的。而时下的文论圈中,这四字已日渐贬值,随处招摇,成为急功近利之徒相互奉承的礼品。

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区别于众多活跃分子,金梅颇有独到的收获。前者属于追踪型评家,几乎是创作前脚走,评论后脚撵,刚看个开头,或只读个结尾,便洋洋洒洒,点评得有板有眼。其中拔尖角色,仅据一个书名,就敢宣告“震撼”之作问世。此类鼓手,长袖善舞于文坛,人气指数如春节前后的火车站。然热闹归热闹,其致命伤却是胎中带来。季节一过,风向变易,倡导已不再是最初那个倡导,时兴已不再是先前那个时兴。即使有机会结集出书,翻检旧作,已多悖时宜矣。而金梅属于学问型评家,单看他评说的对象,肯定不是谁红去追谁,即使偶或撰写应邀的时文,也会表现出别一番品相。二者的区别,表面看隔着一层纸,究其实差着几重山。金梅前后曾花四五年时间,与二十多位作家通信谈创作。作家个个实力派,但人人回函不敷衍。每组通信探讨艺术规律,解剖写作实际,良友诤友,列优指谬,全然不见廉价的吹捧与高蹈的忽悠。通信合集《文学奥秘的探寻》出版后,遍获好评。多年后再读此书,丝毫不觉年代的隔膜,仍处处窥见其真知灼见。金梅这般佳构频出的高效状态,望尘者多,超越者少,为人称道,亦引入嫉羡。

1988年年初开始,金梅遇尴尬,前后一两年。像他那样处逆境而安之泰然,文人通常是不易做到的。但见金梅不声不响,沉穗如常。两年多过去,拿出一部甚有分量的《傅雷传》。傅雷是他老乡,为傅作传,已存念多年,惜无时间。今日赋闲,虽属歪打正=着,但得到的成全实实在在,内心里感激都来不及,哪还说得出一个“怨”字。这本书很快由南方一家出版社出版,细水长流地卖着,数年间不知加印了多少回。奇怪的是,该书责编每次来信都诉苦,说书积压库中,上司不悦,弄得他如何狼狈之类。但更奇怪的是,这本书一边“积压”着,又一边加印着。我们知道后都不平,建议他与这种伙伴快分手。金梅却并不真生气,始终容忍着对方的抱怨与加印,也连同容忍着每次再版后的一点点“印数”稿酬。

历经数十载学术生涯,金梅与孙犁研究结下不解之缘。他学习孙犁,研究孙犁,撰写或选编与孙犁直接相关的专著,已有五六部出版。据我所知,多年间孙犁凡有选购书刊、查找资料的琐事找他,他必是有求即应,及时办妥,故而他与孙犁的个人情谊甚好。但遍寻金梅的文章,你根本闻不出“我的朋友胡适之”一类味道。他是他,孙犁是孙犁,尽管熟稔,却从不炫示热络,从不借以参照,这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曾有一段时间,一群热心者树孙犁为旗,划冀中为圆,幻化出一个“荷花淀派”。其做法附会,显而易见。大凡作家的归类,须遵循内在逻辑,经历、观念及其题材、风格等,必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孙犁的非凡不容置疑,但一位孙犁,焉能成派?搜寻孙犁之外,有谁悟得孙犁的韵味,又有谁识得孙犁的气象?仅仅东施效颦,描画一二村妇、三五芦苇、八九荷花,便认定为孙犁麾下,岂不牵天下之大强也。唯文学之事,独一无二的才值钱,流派愈多愈好,同伙愈少愈妙;每个写手都成为异于他者的孤家寡人,则更是妙上加好。纵观“荷花淀派”的营造过程,听不到金梅什么声音,孙犁本人也未见得领情。细想想,这是绝非偶然的巧合。

金梅不善交际,但对于别人所托,从来都上心去做。这么多年,我时常有事麻烦他,总获他倾力相帮。唯有一事,让金梅为难,没有办成。我在天津多年,不曾见过孙犁,老以为反正同居一城,迟早都有机会。后来听说孙犁患病,才萌生急迫,请求金梅引见。但因孙犁病情反复,一直未得探视。2002年春节前的一天,在总医院高干病区,随单位慰问小组,我终于走近孙犁病榻。是时老人已少神智,令我久久注视,鼻子发酸,生出无数感伤。

孙犁去世,给金梅沉重一击,茶饭不思,恍惚多日。一个艳阳天,他打开《孙犁文集》,开始逐篇重温。读书竟有先难料到的结果,他发现,自己对忘年之友孙犁的仰慕之情,对老师孙犁的敬畏之心,丝毫未随孙犁的辞世而平息。接着的念头是,趁着精力允许,再写一本书,继续解读总也体味不尽的孙犁。有一天,我去看他,他说起新书的构思:“而今传记少变化,我想做点尝试,写孙犁,基本不涉及他的创作,主要记叙他的读书,从小时到去世,贯穿一生。”听他如此一讲,我知道此事绝非轻而易举,付出昂贵的心血成本将在所难免。但金梅既然已将图纸设计出来,工程的竣工自是可以期待。于是,我仿佛看到了这本书的模样:角度的新颖是一定的,资料的丰富是一定的,内容的可读是一定的,对孙犁研究的独特建树,也必然是一定的。

去年春末某日,金梅电话告我,他的眼疾加重,需动手术,言语中不胜其烦。对他来说,读了几十年的书,写了几十年的字,靠的就是这双眼。而今眼睛出毛病,打破的是他几十年的生存秩序,其内心惆怅可想而知。他尤其悲观的是:耽搁下去,为孙犁写传怕是完成无望了。  谁也不曾想到,经过手术,金梅的眼疾基本得以康复,这真叫老天有眼。新著未完的一多半篇幅,也补写得出奇顺手。有这圆满的结果,朋友们都真诚地替他高兴。

金梅接近、学习、研究孙犁的时间,往回可以直推四十多年。其时孙犁尚无后来的声望,由此可见金梅与世故、功利无缘。仅从这点上说,这本书值得信赖,值得阅读,值得收藏,值得推荐。

2006年12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寂寞中的愉悦(嗜书一生的孙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5061170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