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朝顶级文臣
内容
编辑推荐

毛佩琦新作,《细解明朝十七帝》之姊妹篇,塑造明朝治世能臣群像。开刨基业,中兴社稷,存亡续绝,国家柱石。

本书是毛佩琦教授讲述明史的最新力作,介绍了自明太祖朱元璋至崇祯时期的十五位朝廷大员。

内容推荐

本书是毛佩琦教授讲述明史的最新力作,介绍了自明太祖朱元璋至崇祯时期的十五位朝廷大员。

他们大都位极人臣,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命题,做出了各自的解答:或者为建立明朝立下了不世的功勋,或者匡正时弊,救时济世,引导国家由衰败走向中兴,或者挽救民族于危难之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目录

开国元勋李善长

张良再世刘伯温

治世贤相杨士奇

救时宰相于谦

文德武功杨一清

内阁首辅杨廷和

善恶兼具的严嵩

刚正清廉的海瑞

一代贤相徐阶

一代名相高拱

中兴宰相张居正

太平宰相申时行

难逃非议王锡爵

末世名臣叶向高

督师辅臣杨嗣昌

试读章节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卒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享年七十七岁,为明朝开国元勋,官至左丞相。李善长出生于一户殷实人家,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喜法家言论,长于权术,在乡里颇有名气。元至正十四年(1354),李善长投朱元璋幕下,掌书记,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开创帝业。不久,他被提为参谋,参预机务,负责军中粮饷,历任元帅府都事、大都督府司马、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李善长被封为右相国,总理政事,广开财源。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宣国公,改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次年,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洪武三年(1370),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李善长通晓前代典制,善于处理政务,能调和将领之间的矛盾,理财有方,为朱元璋连年征战、消灭群雄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被朱元璋称为萧何再世。

一 少习法家

元朝末年,濠州在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定远县)的曲阳坊,住着一户李姓人家。李家是当地的一户殷实人家,家里经营着祖上遗留下来的数百亩土地。这在当地虽称不上大户,但每年近百石的租谷收入却使全家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元延祜兀年(1314)的一天,李家媳妇产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全家为之高兴不已。出生后不几天,男婴的祖父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善长”。李家历来有读书的家风,但遗憾的是,祖宗几代从未有人通过读书博得任何功名。然而,李家却从未放弃过对功名的追求。李家虽然家资颇丰,不愁吃穿,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地位,常受到官府的欺压。在蒙元社会,作为低等的汉人只有读书考科举,才能真正改变乡下人的命运,哪怕是富裕的汉族地主也不例外。李家自从这个新生儿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对他充满了期望,期望着他长大后能够担当起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

李善长刚刚学会说话,他的父亲就开始教他识字,读一些启蒙的书籍。六七岁时,父亲又把他送到了私塾里。李善长聪明伶俐,小有心计,一开始颇受私塾老先生的喜爱。不久,老先生发现这个小孩对所教的儒家经典并没有多大兴趣,上课总是走神,还常搞一些恶作剧。从此,老先生逐渐讨厌起他来,而李善长对私塾里的生活也日益感到厌倦。他常试图逃离私塾,但每次总被父母逮送回去,为此还挨过不少板子。几年后,李善长已十来岁了,他终于离开私塾回到了家里。因为父母已经勉强不了他了,以前寄托在他身上的期望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得一干二净。现在,他的父母只是想着让他呆在家里学些经营土地的本事,过几年给他再找个媳妇,让他仍和自己一样守着这些祖业过活。

一天,李善长无聊之余,就到父亲的书房里找书看。他翻出了一本书,书名叫《韩非子》。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李善长看着看着,原本不喜读书的他竟然看得入迷了。这使他第一次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这本书里讲的都是国君如何运用权术、如何造势、如何根据世事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等内容,与以前在私塾里读的那些“子日诗云”之类的书真有天壤之别。从此,李善长就迷上了这类讲述权术的书籍,到处搜寻,整天翻阅,几年工夫,管仲、子产、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法家代表人物的著作他都精读了一遍。然而他最推崇的还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韩非的著作《韩非子》被他置于床头,一有时间就反复翻阅,细细体味其中的精义。他非常赞同书里所说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不务德而务法”、“赏厚而信,刑重而必”等主张。他除了研习这些法家著作外,对历代的典章制度也产生了兴趣,闲暇之余,翻阅不辍。  他的父母发现儿子突然又喜爱读书了,心里十分高兴,都劝他去参加县学的考试,希望他重新踏上追求功名的道路。然而,李善长却不愿意,因为他喜爱读那些书纯属兴趣所致,并非为功名计,更何况县学的考试全部以儒家学说为内容,即便他参加考试也注定会名落孙山。所以,李善长并没有去追求功名,而是潜心于法家理论和历代典制的研习。久之,他便成了远近闻名的乡间学者。他深受法家理论的浸染,为人处事都习惯于用权术计谋,乡里遇到麻烦事,别人绞尽脑汁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他略加思索,出个主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尽管他没有任何功名,但乡里没有人不佩服他、不尊敬他的,因为在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人们都少不了他。于是,渐渐地人们都把他尊为乡里的长者,虽然他的年龄并不大。

P2-3

序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兴亡,他们在观察,在分析,在储备智慧和学养,一旦有机会,就要干预社会生活,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是也。这些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是书虫,不是冬烘先生。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不能泯灭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这些士大夫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呢?这又要说到中国古代士大夫一个传统,就是,他们要忠心辅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辅佐的人培养成明主。他们自己决不坐天下,只做帝师,辅佐明主坐天下,去实现他们的治国理想。我们历数古代的名相、名臣,从先秦的管仲、乐毅,到汉朝的霍光、蜀汉的诸葛亮,从唐朝的魏征、宋代的赵普,到元代的刘秉忠、明朝的刘基,莫不如此。刘备三顾茅庐,隆中问计,请诸葛亮出山,朱元璋聘请浙东刘基、叶琛、章溢、宋濂到自己的军中,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种种故事,向来脍炙人口。但是,他们并不是什么人的官都做的,孔子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他们认定的“道”不能实行,他们宁可不做官。

那么,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他们心中的“道”是什么?换句话说,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终极关怀又是什么?一言蔽之曰:“安民”。

如何安民?扫灭群雄,一统天下是安民;制礼作乐,建立秩序是安民;治水开山,兴农殖货也是安民。为了安民,他们展现出惊人的胆略和智慧;为了安民,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安民,他们呕心沥血,不惜拼死直谏。他们的安民,往往是通过忠君来表现的。忠君是手段,安民才是目的。阿谀逢迎并不是真的忠君,“以道事君”,不惜犯颜直谏,使君归于正道才是真正的忠臣。

靠什么安民?有一个著名的掌故,说到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历仕太祖、太宗两朝,三度为相,他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不论是戡乱平叛、统一天下,还是富国裕民、臻于至治,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论语》就够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宝,他们认为以此治国平天下将无往而不胜。其所以能够取胜,则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爱民才可以安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爱民就无往而不胜,半部《论语》足矣!

历代文臣治国,也并非纯用儒学,儒、兵、法、道等等,不免杂用。历代治世能臣,也并非都能够一帆风顺,施展才华。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权,一展抱负;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显赫,死蒙哀荣;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骂。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并非正人君子。而他们每个人的不同际遇,不同风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可供我们品味和咀嚼。他们在治国安邦中展现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谋略,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可供我们继承和借鉴。至于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忧乐的仁人们,借用宋代范仲淹的话说,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堪称读书人的千古风范了。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毛佩琦

2006年10月31曰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朝顶级文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佩琦//刘利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39259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2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5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