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女知青在德国/海外华人生存实录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位有过知青经历的女记者,在80年代末到德国留学,亲身经历了两德统一、柏林墙倒塌等重大历史事件。本书深刻描述了德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生存的真实状态。

内容推荐

作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来到德国,恰逢“德国处于历史大变革的前夜,两德统一的大幕徐徐拉开。”作者亲眼目睹了柏林墙怎样倒塌,两个德国怎样走向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又面临怎样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旅德中国人在此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作者以一个留学生的视角和历史见证人的笔触,真实记录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政治、经济、社会、文比各个层面及民众精神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各种人物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同心态和行为。这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和价值所在。

作者还以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记录了德国社会的市井百态,民族特性;记录在异国奋斗拼搏、苦乐参半的中国留学。生群像。

目录

第一章、七天西行路/1

 蒙古士兵走进了车厢/2

 标准轨和宽轨/5

 10卢布换1美元/7

 迷失俄罗斯/9

 中转签票/10

 姐姐/12

第二章、世界上最著名的墙/13

 一夜之间柏林被分成两半儿/13

 平淡无奇的水泥墙/20

 一个十字架就是一个冤屈的灵魂/23

 柏林墙出现了裂缝/29

 “圣灵降临,就像天使张开了翅膀”/32

 被拍卖的柏林墙/35

 一位中国女教师眼中的东德/39

 告别柏林/57

第三章、东佬和西佬/59

 “到东柏林吃肉去”/5 9

 中国人穿越东德不用交过路费/66

 瓦砾中的妇女/69

 我认识的东德人/72

 心中的那道墙/82

 昨日高官今安在/88

第四章、德国的大学没有围墙/95

 永远的瓦格纳/97

 拜罗伊特大学/100

 大学生的天堂/104

 教授和教授夫人/108

 民以食为天/111

 宿舍/114

第五章、朋友/117

 “小联合国”/117

 三个姓氏组成的家庭/123

 黄昏恋/135

 进孩子卧室之前先敲门的妈妈/138

 晚风中的红玫瑰/142

 别忘了找我来玩/146

 一群“活雷锋”/148

 五人接力赛/149

第六章、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爱情变奏/152

 朋友的女朋友/152

 在国内,我爱我妻子;在这里,我只爱你/156

 三任女友都嫁给了德国人/166

 男“祥林嫂”/170

第七章、都说出国好,谁解其中味/176

 工业区敲门人/176

 卖饭/180

 麦当劳员工的圣诞之夜/182

 加薪,10分钟办妥/186

 中国餐馆/188

第八章、市井德国/195

 “头上有屋顶”/195

 搭便车:一觉醒来,维也纳就在眼前/201

 “罢工啦!”/203

 保险和“未婚夫”/206

 遭遇广告旅游/209

 与宗教亲密接触/212

 “性”“情”中人/216

第九章、十个人/221

 客座教授/221

 女知青的德国博士梦/228

 甄爽的另类生活/242

 继宁体验德国的法律/248

 发财梦/256

 文化经纪人/260

 老田:背着环保资料回国/265

 安迎:因失恋而出国/267

 家宝:凄凉冰冷的异国月亮/270

 昌子的难民生活/274

第十章、亲历新纳粹/281

 假如所有外国人离开德国/281

 “你什么时候回国”/283

 “我是便衣,在这儿监视新纳粹”/286

 霍耶斯韦达事件/288

 波恩不是魏玛,/289

第十一章、又见德国/293

 忙碌的汉莎/293

 德国变了/296

 中国的分量/300

 教育改革/303

 走到尽头的高福利/308

 新一代中国留学生/311

 德国陪同/321

试读章节

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遥远的欧洲有只鹰,它的名字叫德国,

中国德国万里远,一座桥将彼此连,

龙的子孙跨桥过,寻梦寻到鹰家园……

我用自己的经历为这首曾经很流行的歌曲重新填了词。

那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了,关键字眼儿:“桥”。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东起太平洋西岸的中国连云港,西至大西洋东岸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贯通两大洲,连接了中国、蒙古、苏联(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国家。它巨大的身躯是两条又粗又长的钢轨,就像沉睡的巨蟒,绵延数万里,横卧在广袤的亚欧大地上。它的名字气势宏大:亚欧第一大陆桥。

我的留学生活就从这座“桥”开始。

自古以来,中国和欧洲交往,多走海路,唐宋有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有郑和下西洋,清末有五大臣欧洲考察,20世纪2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热血志士去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是在海上漂泊了许多天,才踏上欧洲的土地。“海天连接,四岸无际,轮船航行在茫茫大洋之上……”难怪过去人们都把出国称作“出洋”、“留洋”。

随着科学的发展,修了铁路,有了火车,方便快捷多了,中国人赴欧从此不用再走海路,亚欧大陆桥上车轮滚动,送走又迎回一批一批旅欧学子。

当飞机成为出行工具后,地球变得更小。记得1992年,我去巴黎旅游,登上了蜚声世界的埃菲尔铁塔,看见在塔顶环形厅的墙壁上,画着各国国旗,每面旗帜都朝着所在国的方向。我找到了中国的五星红旗,旁边有文字注明:Peking 8241 KM(北京8241公里)。而这遥遥824l公里,乘飞机只需八九个小时。

有了飞机以后,火车似乎被忽视了,很少再听人提起亚欧大陆桥,直到有一天,它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既是赴欧,为什么不来它个坐火车旅游?亚欧大陆桥上潇洒走一遭,那才新奇刺激带劲儿。这一路,你可以看到蒙古草原雄浑辽阔,西伯利亚广博神秘,俄罗斯大地森林无边,原野壮美,还可以看到波兰田园诗般的农庄,听到德意志动人的民谣……

亚欧大陆桥突然变成了香饽饽,北京一莫斯科国际列车身价倍增,车票炙手可热,竟然要提前两个月预定。对于我这样的自费留学生来说,还有一个更实惠的意义,那就是坐火车便宜,比乘飞机至少要省三分之二的路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这条线路曾变成中俄国际倒爷们发财的黄金线,也成了犯罪集团杀人越货的血腥之路。这都是后话。)

1989年8月30日,我终于登上了北京开往欧洲的国际列车。

蒙古士兵走进了车厢

火车欢叫着跑出了北京站,把过去的一切都远远地甩下,我的前面只有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前途的茫然。

这国际列车的二等包厢和国内列车的软卧差不多,四个人两个上下铺。我在上铺,下铺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德国洪堡学者。一听“洪堡学者”,我肃然起敬,早就知道,洪堡基金会是德国名气最大的基金会,只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申请它的奖学金。谁一旦成为洪堡学者,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

对面上铺的姑娘来自北京外语学院,大学还没毕业,她大概从未离开过父母,车开的时候,数她哭得凶。姑娘姓商,我们都叫她小商,她学的是英语,现在要去丹麦留学。我问她为什么不去个英语国家,可省去语言障碍,她说不要紧,会说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

小商下铺的那个男子让人难以猜测,他有一张沧桑的脸,不苟言笑,短短的交谈中却有一句话让我吃惊,他说他是第二次坐这趟车了,于是我和小商就开玩笑地称他为“第二次”,他并不生气。

相邻车厢的四个人是国家某部委因公出国考察团,那个年轻的翻译老来找小商,两人呱啦呱啦练英语。四人中有个初现富态的中年人姓金,他们叫他“团长”,估计是个头儿,金团长斯斯文文没架子,对所有的人都彬彬有礼很客气。

周围有这么多旅伴,我不再感觉孤单。

在车厢里坐了一会儿,我便无目标地到别的车厢走走看看,没想到刚走了两节车厢就碰到了佳佳。几天前,在蒙古使馆办过境签证时,我初识佳佳,一见如故,此时此处重逢,倍感亲切。佳佳青春亮丽,活力四射,她的留学地是英国。她告诉我,为了能在那里生存,她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学按摩、学针灸、学气功,还搞了个气功协会会员证书。“听说英国人认这个,我有个朋友就靠教老外气功,挣了不少钱。”

我突然想起那天在蒙古使馆遇见佳佳时,有个高大帅气的青年寸步不离地陪伴着她,便问:“你的那个他呢?”P1-3

序言

我的两次人生拐点都是从火车站开始的,又都与一个特殊的词汇——“插队”连在一起。

一个普通的星期三。

清晨,当上班上学的人群正在急匆匆地起床、吃早饭、出门、挤公交车的时候,我早已来到了北京火车站。

一号站台,旅客纷乱嘈杂,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正等待发出。我上车安顿好行李后马上又回到站台,一手揽住妈妈瘦弱的双肩,一手挽起爸爸结实的手臂,早已准备好的告别词宽心话什么的全都忘光了,大脑里一片空白,只知道把这两位最疼爱我、也是我最疼爱的亲人拥得紧紧的,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旁边,也有一家人在告别,即将远行的女孩哭得跟泪人似的,一位中年男子——大概是女孩的父亲吧——劝慰道:别哭别哭,又不是去插队。

插队!听到这两个字,我的心突然咯噔一下,随之情绪也变得复杂而奇特。好久没听到这两个字了,仿佛那已是很遥远的事情,可为什么,眼前的一切,又与那个遥远的故事似曾相识。

20年前,我初中毕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洪流滚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当时最流行最时髦的口号,我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中的一个,毫无选择地卷入了“插队”大军。

同样是一个夏末秋初的日子,同样是在这个火车站,同样是父母充满关切与忧伤的眼神,同样是怀抱梦想义无反顾,同样是沉重的行李,好像再也不回来了……

20年后,火车站送行的一幕再现,当年是“土插队”,今天是“洋插队”,难道人生真有轮回?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并没有“洋插队”这个词,“出国留学”才是最准确最规范的说法。那时候出国留学也不像现在这样容易,只有极少数命运的宠儿或是不顾一切死缠烂打又赶上机会垂青的人(我就属于后者),才有可能戴上这项光环。

无从考证,究竟是谁第一个把出国留学调侃为“洋插队”。当我听到这个新名词并细细咀嚼品味之后,不能不佩服发明者的幽默感和联想力。

有道理,地球就是个“村儿”嘛,到哪儿不是“插队”?

火车把我带走了,带到离中国八千多公里远的德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女知青在德国/海外华人生存实录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2465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0: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