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行天下/最受当代青年喜欢的精致小品
内容
编辑推荐

散文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在青年人的生活中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启迪青春人生,点缀人类的生活,畅想世纪的未来。

该书以青年人为主要读者,每一篇文章都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折射出人们心灵深处的感悟与思维智慧的闪光。文章篇篇寓意深刻、语言优美、故事生动;读后让人启迪心智、丰富思想、震撼心灵。

本书为“最受当代青年喜欢的精致小品”之《读行天下》。

内容推荐

共赏精美散文,透过名家笔触,感受唯美。翻开本书的那一瞬间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享受阅读之乐、感知之乐、人生之乐。

目录

杜诗异想录/臧克家

淮水东边旧时月——南京和它的别名/刘征泰

文史新语(节选)/蒋星煜

芙蓉生在秋江上/贾祖璋

新捕蛇者说/赵文健王德云

“鳄鱼的眼泪”考释——枕书夜读钞之二/吴德铎

海棠/王宗拭

“游记里满是梦”/余树森

切莫做“奥勃洛摩夫”/正谷

金碧等/何青

写于“徐悲鸿纪念馆”观后/白波

读《日本古典俳句选》有感/梅绍静

大雁塔诗话/纪学

闻弦歌而知雅意/孙善康

百花深处赋英华/吴守峰

饮少辄醉浑说亭/刘静波

历史,你告诉我——读史札记/黑瑛

文章不是无情物/黄秋耘

好一个大手笔——读《负喧续话》/杨肃

读韩心解/王开林

江山不可复识/王开林

《源氏物语》文学游踪/叶渭渠

日月潭记/李元洛

秋之歌——唐诗之旅/李元洛

陶渊明/[韩国]皮千得著 李华敏译

读胡适遗文感怀/张武认

诗人的小木屋/祝勇

美哉陶公/冯伟林

美在感伤美在悲悒/李达五

半天风竹拂窗来/郑溢涛

枫叶纷纷读秋辞/孙广振

江湖诗魂/刘长春

读诗札记/苏沧桑

没有尽头的《三家巷》/高凯明

古来诗人偏爱驴——读书札记/孙恒杰

“等待戈多”《晴雪随笔》之一/卫建民

怀念冬妮亚/南塘子

陋室吟/范君问

读画二札/周同宾

思想的树叶/胡榴明

理想的不自由/熊亮

想象(外一篇)/卞毓方

大观园最后的早晨/陈柳傅

伞/曾园

天一亮就有主张/钱红丽

表演的光荣/凸凹

孩子气的电影/冯俊杰

薄采其芹/顾村言

漫画书话/高信

写作的冲突/宋烈毅

纸衩裙(节选)/叶涛

匡庐晚钟/夏磊

中国第二首十四行诗/浦丽琳

向往一种生活/高亚平

携钱穆之旅(节录)/陈镭

谁见幽人独来往/彭建德

试读章节

杜诗异想录

臧克家

我从小喜爱古典诗歌,但只欣赏,不作研究。好读书,不求甚解,每诵古人诗,辄以个人创作甘苦印证、衡量,最不喜烦琐考据。诗词注释文友中,我颇爱冠英同志注的《唐诗选》、肖涤非同志注的《杜甫诗选》、陈迩冬同志注的《苏东坡词选》,都是个人研究的结论,以明净语句出之,平易亲切,专家、一般读者咸宜。

杜诗,是我所酷爱的,多年来,出游必携,如同良伴。经常置诸床头,灯下阅读。心领神会,其乐自知。但对版本的异同,注家的优劣,都茫茫然,甘居浅陋,不求深知。个人素不“强记”,况在老年?杜诗全集,虽读了多遍,但陌生者多,成诵者少。一字之奇,使我发出会心的微笑,对字句的体会也常以心作尺,不敢苟同于前人。

打开杜集,《望岳》冠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望岳》之前,即有所作,我们已经无缘看到了。对于这首杜甫的“少作”,几十年来,我有自己的一个想法。不论古今的注家,都认为是作者在远处或近处望泰岱而有作。我至今仍坚持自己这样一个见解:此诗是桂甫站’在泰山低处,如“斗母宫”上下,仰望高处的兴来之笔。这决非立意为高,强作解人,请以涛证诗。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个句子,都是写眼前景,并非抒心中情。“荡胸”一句,一般释为:望见山上云气层叠,故心胸为之开豁。我认为这样讲解,隔了一层。“决眦人归鸟”,我的体会是:作者站在山的低层,也许黄昏快降临了,望着平地上的鸟儿向山上的林木归来,状此景出之以“人”字。上句的“荡胸生层云”,有如“云傍马头生”,也只能是直感,而非借以抒怀。更令人启发的是结尾二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脚步连山麓也未踏上,何来“会当临绝顶”之思呢?那显得太突然,也太不合情理了。

除以诗证诗,还可以揣情酌理地想一想。杜甫写这首诗时,正是二十五岁的壮年,到了大名鼎鼎的五岳之尊,能失之交臂,仅仅站在远处遥望一下吗?我想,不但泰山庄严伟大的景象(如此诗开头四句所状写的)会引逗诗人一登临,秦始皇的无字碑、五大夫松,汉唐帝王登泰山、禅梁父的典实,也会鼓舞诗人一登的壮志。

当然,杜甫或因时间匆促,或因要事在身,或因健康有碍,或因……,这次没能登山“绝顶”,但有“会当”二字,不但表明了诗人的遗憾与希望,也表明了这次对于泰岳是涉足了的。

翻开杜集,凡是踏上高处的,都用“登”字。如《登兖州城楼》、《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登楼》、《登岳阳楼》等等。凡未登绝顶而小试脚步的,都标以“望”字。试以另一首《望岳》为例。这首与前一首,虽系所“望”的一是泰岳,一是华岳,但写作手法却是一致的。头四句描绘华l山高峻,五六二句状华山的险绝,请看结尾二句,与望泰岳何其相似乃尔:“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其源。”看他描缫近景,细咀通篇的意味,好似也是在山麓上走了一阶段,不仅是远远的遥望一下而已。否则,何必说等到秋冷之后,要登上险绝高处去呢?

最近,在《文史哲》上读到姜可瑜同志《也谈“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的长文,心有所感。十几年前,对这两个杜句的看法上,我支持了肖涤非同志。今天,仍然如此。上面说过,我最怕在注释方面搞繁琐考据,弄得字句未明,而诗味全消。道在近而求诸远,我觉得还是以诗证诗,更直接了当,更有说服力,也更简单明了一点。

开门见山,凭个人体会,这两句似应这么理解:“娇爱的儿女,怕我离开他们再远走了。”何所见而云然?

还是以诗中句,证诗中意吧。  《羌村三首》,整个情调是悲感动人的。诗人满怀抑郁,饱经忧患,历尽艰险,在离乱中死里逃生,得与家人团聚。真实的描写,心肝的披沥,亲人的叹息,邻里的歔欷,引起读者的共鸣,千百年后读之,仍感动不已。那时候,诗人的心绪是恶劣的,但同时又是欣慰的。乱世不幸的遭遇,如同一场噩梦,“相对如梦寐”,到底是“如”,而真的呢,是“生还偶然遂”的快慰之情。在这种情况之下,诗人虽然情绪不佳,但决也不会,板起一副冷面孔,使儿女为之生畏而离去。何况,既称“娇儿”,又“不离膝”,骨肉之亲,患难重逢,亲呢之态、之情可掬、可想。怎能反而“畏”而却走呢?更何况,从整个诗集中可以见出,杜甫是一个良夫,一个慈父。夫妇关系的和谐,诗人自有表现;对儿女一向娇惯,甚至到了“失学从儿懒”的地步。《北征》一诗中,与家人乍见面的那一大段描写,真是有声有色,感人至深!妻子儿女的情态生动影映在纸面上,深刻的印在我们心上。且引几句看看吧:“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请问,这样一个慈父,在这样的环境里死别重逢,“绕膝娇儿”,亲还亲不够,怎能望而生“畏”,吓跑了呢?!

肖涤非同志,对杜甫研究功力湛深,我在“国立青岛大学”读书时,他教过我词学。以年岁论,我长于他,以“闻道”论,他先于我。文化大革命前,我写信给他称“先生”,接着加以解释“先生,非客气之称,尊师重道之谓也。”他回信大加反驳。以后在信上,我仍称“您”,他又来信批评道:“何必多此一心?”十几年来,你我相称,我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了。最近,他把《杜甫诗选注》赠了我一本,我经常阅读,划圈点点,连小注也一字不漏。涤非同志,学识渊博,足为我师。他的注释,语句无多,简明洁净,说得中肯,令我心折。虽然如此,但读了注本之后,我仍然有点自己的看法,现在顺便写出来,就正于涤非同志。涤非同志对杜诗极为欣赏,心心相印,我有同感。日本名记者青木来访时问我,对李白杜甫的看法,我回答说:“我觉得杜甫离我近,李白距我远。”评论人时,完全摒除偏爱,是不容易的,存心公正,也难免在字里行间流露个人的情绪。我觉得涤非同志在评价杜诗——特别是他晚期作品时,有将消极成分说成义愤的个别地方。在批评郭老《李白与杜甫》一书时,谈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了大量考证,证明“寒士”即“人民”。我给他信说,这大可不必。杜甫虽然有过官职,但到晚年,也成“寒士”,连类而及,合乎情理,读者自会从“寒士”意许、推及到“人民”的。

还有,涤非同志对有的诗句,注曰:“含有十层意思。”我觉得这么讲,太玄,也有点学院气。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中,作了许多名句的旁注,说:有十几层意思,有二十层意思。我问:十九层行不行?两层三层行不行?我想,只说“含蓄耐人寻味”就行了,各人有各人的体会,难订十层二十层的框框。订了,读者还是要“逾矩”的。

另外,杜甫从成都到了夔府,写下了有名的《诸将》五首。末首起二句是:“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有的同志将“逐人”的“逐”字释作“驱逐”,我个人的体会,“逐”字应作“追”字解。诗人心中带着锦江春色来到了夔府,清秋时节,追忆老友,触及往事,有景有情,似乎更有诗意些。对于古人的诗句,见仁见智,各自不同,这是不免的。

选自《散文》1980年第2期

P1-5

序言

阅读是一生的事情。

和其他的消费活动一样,阅读发生的时候。也是“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一切消费往根底里说,皆是对时间的消费。

但阅读是对时间的一种特别消费。阅读在时间之河中垂钓、打捞那些闪光的片段,它让我们时有“收获感”。这“收获感”增加了我们所占时间——即人生——的密度。

阅读是短暂人生的自我拯救——他让人生的每一个瞬间变得有情、变得睿智、变得丰盈。阅读,是平凡人生中对抗时间流逝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伴随着阅读的一生,便是无悔的一生,便是有质量的一生,便是了悟时间奥秘的一生。

2

阅读是一个人的事情。

阅读者在作品与浑茫的世事前,宛如客人。

孤寂感让阅读者寻找那些令人温暖和亲近的因素。夜深篱落一灯明——也许这盏灯早就亮在那里,在等着你去;白日的嘈杂与俗物掩埋了这盏灯的微弱亮光;而当夜幕降临,浮名淡远,你回到自己这里,你的眼睛也变得澄明,那盏召唤你的灯只为你闪烁。

阅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两颗心灵在互相证明。一开始可能是阅读者被吸引、被牵引、被导引;但后来,阅读者反客为主,他从作品中看到了自己,他要让作品成为自我人生的注脚。

阅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他得到滋养,他最终成为世界的解释者。也许,他原先会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但现在,因为阅读而成熟的他,不会这样说了。

3

阅读还可能是一个民族的事情。

具体的阅读当然是一个人的事情。阅读作为个人修为的一个门径,也当然是寂寞的事情。

但阅读的结局,不应该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也不应该是“还掩故园扉”。

宽阔的心灵利于阅读,阅读亦能塑造愈加宽阔的心灵。宽阔的心灵能放下关乎民族的事情。

城市的夜晚,溢彩流光。市政的照明工程和商业的霓虹工程成为夜晚最夺目的事物。统一的、庞大的规划及逐利的欲望在改变这一广袤大地上夜晚的自然属性,而越来越多的人们正愈发沉湎其中。

还有没有这样一盏灯,在这样繁华的夜晚,为阅读亮起?

——谁在这样的夜晚阅读,谁就在做着有益于民族的事情。

2010年10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行天下/最受当代青年喜欢的精致小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8116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9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