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甪直(记取吴淞第几桥)/江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不知你是否为性情中人?也不知你是否喜欢江南文化?乡镇,尤其是江南古镇,韵味悠长。闲暇无事时,沐浴在阳光之中,边喝茶,边看这本古镇甪直的历史文化,会是怎样惬意的事呢?不凡一试。

内容推荐

江南文化丛书·古镇之一。本书的介绍对象为甪直。它以文化为主题,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直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并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文化底蕴深厚,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目录

[神州水乡第一镇]

吴东第一大镇

张陵山[土筑金字塔]

澄湖[水底世界]

书香育人绵绵情

园林寻踪 泽国桥乡

曾是吴王宫苑地

三步二桥临水波

千年古刹国之瑰宝

梁朝古刹保圣寺

[唐塑抢救行动]

唐塑还是宋塑

水乡服饰[桥都]风物

[江南少数民族]

[甫里八景]

万盛米行农具博物馆

角直罗卜甫里鸭

人物风采 名流遗韵

江湖散人

沈万三之师

青丘之子

《清明上河图》收藏者

兄弟进士

梅花主人

角直大净

天南遁叟

圣陶夫子

评弹[巧嘴]

兄弟院士

[国际影后]

试读章节

与原始古人对话

也许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张陵山原是一处原始社会晚期人类祖先生活的重要遗址。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地农民常常能在那里挖到石刀、玉璧、陶器等器物,这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1956年江苏省文管会调查发现,在张陵山西山陆续出土的玉镯、玉瑗、玉管、穿孔玉斧以及一些石器、陶器等为崧泽、良渚文代时期文物,故认定张陵山是一处太湖地区距今5500年左右的重要文化遗址。由是,1957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前,当地的砖瓦厂在张陵山西山取土时,又陆续出土了不少文物。

为了抢救文物,南京博物院与吴县文管会分别于1977年5月和1979年9月,在张陵山西山进行了两期发掘,开探了9个口子,往深处掘去,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墓葬11座,出土了200多件珍贵文物,其文化堆积层厚度近9米。其中,下层6座墓葬,除骨殖腐朽不辨的外,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2座发现有葬具。各墓均有数量不等的陶、玉、石器随葬,最少的为3件,最多的有31件。随葬品最多的那座墓中有5件大陶缸与1件大陶瓮,这可能是当时人们为死者准备粮食和水的盛器,反映出私有制观念已经开始出现。上层5座墓葬,一座有41件随葬品的墓葬,有木板组成葬具的痕迹,其南端发现零星的人肢骨,中部与北部发现3个人头骨。另一座有46件随葬品的墓葬,骨殖都已腐朽,而在其南部发现1个人头骨和部分胫骨残渣,北部发现2个残人头骨和一些上下肢骨。

1982年8月和1984年6月,南京博物院与吴县文管会又先后两次对张陵东山进行发掘,清理墓葬4座,出土文物30余件。这些墓葬的葬法都比较特殊,因此在考古学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考古界根据墓葬遗存晚于距今5500年的崧泽文化,而又早于典型良渚文化的特点,命名其为“张陵山类型的文化”。它向人们展示了良渚文化是如何蝉蜕于崧泽文化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了等级礼制以及宗教法器的特征。

张陵山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随葬玉器,雕凿精细,光洁度高,图案精美,这说明5500年前今角直地区的先民已经熟练地掌握极高的生产工艺水平,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等级分化。有专家曾这样评价道:张陵山遗址出土的玉器,时代之早、数量之多、制作之精是同时其他文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

这种以大量巧夺天工的玉器为代表的文化和我国黄河中上游孕育的青铜文化一样,对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起着经久不衰的影响。

“张苍”原是“张苍梧”之误

相传,张陵山是因汉代丞相张苍葬于此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张苍,河南武阳人,原为秦朝柱下御史,好读书,精通算术、音律、历法,因犯法逃回家乡;后刘邦义军路过武阳,于是投奔了刘邦。西汉建立前后,任代相、赵相、淮南丞相,封北平侯。萧何为相国时,张苍以列侯居相府,主管郡国上计之事,时称“计相”。汉文帝四年(前176年)代灌婴为丞相。

从史料来看,张苍的足迹都在中原、关中地区,与千里迢迢外的水乡泽国角直压根儿沾不上边,怎么会葬在这里呢?到底是真还是假?于是,成了多少年来人们心头的—个不解之谜。

这次考古挖掘竟意外地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在清理遗址中,同时还发现出土了5座东晋砖窑墓葬。其中4号墓——张镇夫妇之墓中出土了一块青石碑志,碑两面各刻字7行,每行7字。正面是:

晋故散骑常侍,建威将军,苍梧、吴二郡太守,奉车都尉,兴道县德侯,吴国吴张镇字羲远之郭。夫人晋始安太守嘉兴徐庸之姐。

反面是:  太宁三年,太岁在乙酉,侯年八十薨。世为冠族,仁德隆茂,仕晋元明,朝野宗重,夫人贞贤,亦时良媛。千世邂逅,有见此者,牵愍焉。

这个给晋明帝护驾的奉车都尉张镇,虽是个三品官,却比同僚地位高。由此可见,张陵山曾是吴郡名门大族张镇家族的墓地。张镇的主要政治生涯业绩是任苍梧太守,人称“张苍梧”。原来一直以为张陵山为汉丞相张苍之墓,其实是东晋太守张苍梧之墓的传误。一字之谬,意义则相差十万八千里。

晋明帝太宁三年,是公元325年;至1979年出土也已在地里埋了1600多年。当年葬墓时就预料千载后会有人“邂逅”相见,恳求后人多多关照。碑志书体笔画方折,笔迹清晰,起落有序,结构严谨,是我国较早的楷隶书体的艺术珍品。张陵山出土的这些珍遗文物现都收藏在南京博物院。

现在,张陵山仅存下东山,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将它被辟为张陵公园,园中建筑错落,佳木扶疏。山E建有一座小庙,山丘西还建造了一座城隍庙,据说每逢节日香火还蛮旺呢。公园北部辟有“二十四孝宫”,剔除其封建糟粕,应该说对今天的人们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游罢公园总让人觉得张陵山作为古文化遗址的氛围还是太淡了点。

P17-19

序言

传统中国是一个小农社会,小农的基本生活空间是怎样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刻画。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这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

每户也许有一人每三天去—趟市镇,也许去出售一些土产或者购买别处的一点产品,但无论如何总得在茶馆里、庙宇里或路上会会朋友。……婚姻通常是由镇上的媒人撮合的。人们在镇上庆贺节日,秘密团体也可能在那里举行分会的会议,从村里来的人还在那里会见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收租帐房和税吏。

现实的场景远比这复杂,但透过这一“理想类型”不难发现,乡土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并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它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之枢纽和润滑,这样,小农的实际生活其实是置身在一个市场共同体之中。作为共同体中心的市镇便成为富有社区特色的民间文化展现的第一块滩头。明清以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大批专业性市镇蓬勃而生,成为近世中国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充满活力的历史生长点,其间的文化样式亦自成一格。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山镇依山濒水,临水的一面是河街,居家多是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而吴冠中先生从小生活过的小镇则滋润在青绿苍翠的江南沃野中,“镇与乡之间难划明确的界线。镇的尽头,已是船坞、独木桥、菜畦,极目四顾,处处都是丛丛新柳掩映着的江南村落”(《水乡四镇》);广东的地主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肯轻易移居墟市,始终坚持“在乡地主”的立场;而江南的地主却很早就由乡居转化成镇居,成为市镇居民,享受着近代文明的成果。川西某镇的茶馆里,赌客们玩着纸牌的时候,苏南盛泽的茶馆里也许刚刚成交了一桩丝绸买卖。在内地僻远某镇里,某人要到省城一趟,可能会被镇上人当作一件大事,议论许多天;而在江南城郊、镇市上的人大半从事商业,进取一点的则把生意做到了苏嘉杭沪的城里,其中一部分人成为经常出没于共同体与外部世界的乡村领袖。节令佳日,贵州乡场上跳着神秘的傩舞,华北集市上扭着秧歌;而在江南的市镇上,此时或许正演奏着温雅的赞神祭歌。茅盾先生曾组织过“中国的一日”的调查:1936年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是安徽天长人“烧忙香”的日子,城厢镇的街道上,“满挤着人,踵接踵,肩碰肩,提着腰篮子,穿着蓝布裤子的,带着油瓶、卷上裤子的泥腿儿,光着脚穿草鞋的,扎黑蓝布的包头,围着红带子的围裙,穿着古式有鞋叶拔的鞋子,还有一些拖着满清时代的大辫子”;而在江苏太仓的璜泾镇,这一天则在迎赛猛将神,“猛将庙外面挤满了不少游客和小买卖的商人,玩戏法的江湖佬,菩萨摆在庙门前、香案上,有四面斩旗上写着斩犯某某字样。……坐着的老太一共有三十多桌,每桌八位,同时三百多张嘴,一起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同一天,在东西两个不同的市镇上演的社群活剧何其相似,又别具风情。

为此,我们聚焦乡土江南,精心绘制独具特色的市镇文化长卷。应该说,对于江南市镇,人们并不陌生,据一位市镇史研究学者的不完全统计,1980~1999年间,国内学者发表的市镇史论文近700篇,区域市镇史研究论文为500余篇,其中江南占了近一半(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但略加检点可以发现,以文化为主题,或者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之作并不多;特别是,那里充满着的浓厚的学究气息,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参与本丛书撰写的主编和作者还够不上学究的资格,因此我们着意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直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总之,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当然,我们的初衷未必能完全实现。  江南名镇太多,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周庄、同里、东山、角直、盛泽、南浔、西塘、乌镇这8个市镇。选择哪些市镇作为考察对象,实在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我们的选择可能会有遗珠之憾,但这8个市镇堪称历史文化名镇,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对她们的考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我们开始了江南文化之旅,古镇是我们抵达的第一个驿站。

后记

角直是苏州的古镇、大镇、名镇,从小就听说,周围也有不少角直人。但是,第一次到角直已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了,因为我的老家是太湖之滨的光福,位于苏州的最西边,而角直则在苏州的东面,虽然当时同属于吴县,但往来很不方便。

大概是1982年春天,我应邀去角直参加一个由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举办的文物普查现场会。那时角直刚通汽车不久,路况很差。但比起过去那种乘坐轮船花费半天时间才能到的滋味,想来还是要好多了。会议开三天,在古镇一家旅馆住了两个晚上。角直第一次给我的印象是面积很大,街道很大,古桥与老房子很多。1986年8月,我调到吴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参加《吴县志》编纂,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角直的机会也就多了。但是,真正深入了解、研究角直则是世纪之交的事了。

为了开发古镇旅游业,让广大游客在领略和品味角直水乡风情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她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0年,角直镇党委、政府决定编写一套“角直文化丛书”,约请我撰写其中的一本(《角直名人》。接受任务后,我便潜心投入创作,学海书斋,电话电传……前后花了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20万字的《角直名人》。由于镇党委、政府的重视,该书于年底便得以顺利出版。撰写《角直名人》的过程,的确是一个深入了解角直古镇的过程,角直历史之悠久。角直文化之丰富,角直名人之众多,真让我这个长期搞文史的感叹不已。

《角直名人》是写人,因而当时搜集资料着重的是人,其他方面相对就少顾及。而本书定位于全方位地介绍古镇角直,因此不得不让我重新沉入书斋,并到实地再三调查采访。这无疑又给我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角直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的提供者,是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王卫平先生。王院长与我是多年的朋友,本书原本是他要亲自撰写的,但因公务与教学任务实在繁忙,于是把机会转让给了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李亦婷,是我的女儿,就读于南京大学强化部文科基地班,主攻中文,或许是受我的影响,对江南历史文化也颇感兴趣,现已考取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得知我因工作忙而可能来不及完成书稿时,女儿主动跳将出来,帮助我搜集资料,并撰写了“园林寻踪,泽国桥乡”和“水乡服饰,‘桥都’风物”两章,以及部分人物,这对她来说也是个锻炼的机会。这是我们父女的第一次合作,女儿文笔清丽、简洁,令老父喜形于色。

角直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3年11月又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几年,古镇的旅游业十分红火,古镇的保护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03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有这么深的文化积淀,又有这么多的新成就,是应该有一本好看的读物,我尽力朝着高标准努力,是否能达到效果,只能留给读者来评判。真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角直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吴秋荣先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诸多方便,提供了部分资料及图片,在此深表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甪直(记取吴淞第几桥)/江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嘉球//李亦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839436
开本 其他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3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5
18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