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悲剧的诞生/尼采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尼采跟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样。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本书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内容推荐

面对一座万仞高山,我们往往说不出多少话来,感到赞辞是多余的。面对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这位德国近代大诗人、大哲学家,我们也有同样的感觉。

这个尼采,他宣告:“上帝死了!”曾经使整个西方世界震撼。这个尼采,他的“超人哲学”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深受他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有:里尔克、弗洛伊德、加缪、萨持、海德格尔、萧伯纳、梁启超、鲁迅,等等。

尼采一生饱受漂泊和病痛之苦,最后是在精神错乱中了却残生,更为不幸的是,他的学说常常受到误解和歪曲。德国纳粹分子曾把他的学说肆意曲解为法西斯的理论支柱。希特勒曾亲自去拜谒尼采之墓,并把《尼采全集》作为寿礼送给墨索里尼。

目录

代总序

尼采,一位应该被超越的伟人

悲剧的诞生

自我批评的尝试

前言——致理查德·瓦格纳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附录]

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试读章节

这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究竟缘何而写,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头等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深刻的个人问题。为此作证的是这本书产生的年代,即1870~1871年激动人心的普法战争年代,它是不顾这样的战争年代写成的。当沃尔特②战役的隆隆炮声响彻欧洲时,本书作者,这位沉思者和谜语爱好者,却独坐在阿尔卑斯山的一隅,完全沉浸在冥思苦想之中,因而一方面是满腹忧虑,另一方面又可说无忧无虑,他就这样写下他的有关希腊人的种种随想——这本奇特而又难解的书的核心部分。本文是为该书写的序(或者说跋)。几星期后,他身陷梅斯⑧城里,依然摆脱不了他针对希腊人和希腊艺术的所谓“达观”提出的疑问;直到最后,在那最紧张的一个月里,当凡尔赛和谈进行之际,他也和自己达成和解,逐渐治愈了从战场带回的的疾病,终于把《悲剧从音乐精神中的诞生》一书写成了。——从音乐中?音乐和悲剧?希腊人和悲剧音乐?希腊人和悲观主义艺术作品?迄今为止人类中最健壮、最优美、最令人羡慕、最富人生魅力的种类,这些希腊人——怎么了?偏偏他们需要悲剧?而且——还需要艺术?希腊艺术有何功能?……

人们大概已经猜到,关于生存价值的大问号画在了什么地方。难道悲观主义必定是毁灭、衰落、失败的标志,疲惫而虚弱的本能的标志?——如同在印度人以及——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现代人”和欧洲人身上那样?是否有一种强者的悲观主义?一种因幸福舒适、健康无比、生活充实而生发的对于生活中的艰辛、恐怖、邪恶、疑难问题的理智的偏爱?也许有一种过于充实而生的痛苦?一种目光敏锐以求一试的勇敢,渴求可怕的事物,犹如渴求敌手,渴求真正的敌手,以便考验自己的力量,体验什么叫害怕①?在最美好、最强大、最勇敢的时代的希腊人那里,悲剧神话意味着什么?宏大的狄俄尼索斯②现象意味着什么?从这个现象中诞生的悲剧意味着什么?——另一方面,导致悲剧消亡的是道德的苏格拉底主义、辩证法、理论型的人易于满足和生性快乐吗?——怎么,难道不正堤这种苏格拉底主义可能是毁灭、疲惫、疾病、错乱解体的本能的征象吗?难道后期希腊精神的“希腊达观”只是一种回光返照?反悲观主义的伊壁鸠鲁意志只是受苦者的谨慎?还有科学本身,我们的科学——不错,全部科学,如果把它看作生命的象征,究竟意味着什么?全部科学向何处去,更糟的是,它来自何处?科学性也许只是对悲观主义的惧怕和逃避,是吗?是真理的一种巧妙防卫?说得好听一点,是类似怯懦和虚伪的东西?说得不好听一点,是狡猾?噢,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也许这就是你的秘密?噢,神秘的冷嘲者,也许这就是你的——冷嘲?

当时我要抓住的是某种可怕的、危险的东西,是一个带角的问题。虽说未必是一头公牛,但无论如何是一个新问题。今天我要说,那是科学本身的问题——科学第一次被视为成问题的、可怀疑的东西。然而,本书的任务原本不适合于青年,而我当时写这本书时年轻气盛、大胆怀疑,这是一本多么不像样的书啊!它纯粹建构在超前的、极不成熟的个人体验的基础上,而这些体验全都介于可表达与不可表达之间,它被置于艺术的基础之上——因为科学问题不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被认识。这也许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即艺术家中的例外类型,人们不得不寻找而又不愿寻找的那一类型)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家的奥秘,其背景是艺术家的形而上学,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即使在它似乎屈从于某种权威和自我崇敬之时,它也是独立不羁,傲然而立。简言之,尽管它处理的是个古老的问题,尽管它患有青年人的种种毛病,尤其是“铺张冗长”,“狂放不羁”,它仍不失为一部首创之作,哪怕是从这个词的种种贬义上说。另一方面,鉴于它所取得的成功(尤其是在伟大的艺术家理查德,瓦格纳身上,本就像是与他的一场对话),可以说这是一部得到了验证的书,我的意思是,这是一本至少让“那个时代的最优秀人物”①满意的书。因此,我本该体谅它,不对它说三道四;然而,我依然忍不住要说,现在我觉得它多么别扭,事隔十六年,它在我面前是多么陌生——我现在有了一双更加老练、更加挑剔,然而热情不减当年的眼睛,这双眼睛对于这本大胆的书首次从事的任务本身并没有变得更加生疏,这任务就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科学。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P3-5

序言

尼采,一位应该被超越的伟人

莫雅平

面对一座万仞高山,我们常常会有说不出多少话来的感觉。同样,面对德国近代哲学家、诗人尼采(Nietzsche,Fredrich Willhelm,1844—1900),我们也有类似的感觉。这个尼采,他曾宣告:“上帝死了!”使西方世界大为震撼。这个尼采,他大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真正理解他的却只是极少数人——他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不幸的天才一样。曾深受尼采影响或对他极为推崇的,既有弗洛伊德、萨特、加缪、海德格尔、萧伯纳、梁启超、鲁迅等文化巨擘,也有希特勒等反面巨人——希特勒曾亲自拜谒过尼采之墓,并曾把《尼采全集》当作寿礼送给另一位大独裁者墨索里尼。

尼采学说的复杂性,尤其是二战时纳粹分子对其学说某些部分的肆意曲解和利用,一度使尼采几乎成了“恶魔”。然而,尘埃落定,今天我们终于逐步对尼采有了一个更公正的认识。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网上投票选举“千年十大思想家”,尼采的名字便赫然在榜,同时入选的还有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尼采无疑是一位伟人,一位值得我们带着批判精神去学习研究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伟人,一位有待也应该被后人超越的伟人。

尼采其人,首先值得我们研习的是他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永远具有人性光辉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在精神寄生虫们依附于苏格拉底等古代大师的十九世纪,尼采却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学说表示异议,这当然是需要超群的勇气的。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尼采发现基督教约束了人性,腐蚀了人心,因此他进行“价值重估”,不仅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斥之为“最要命、最蛊惑人心的谎言”,而且还发出惊天动地之语:“上帝死了!”无疑这需要更加非凡的勇气,因为这样做在中世纪意味着上火刑架,即使在相对更开明的十九世纪,也会为千夫所指!

如今的世界,各种理论风行,偶像崇拜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甚至连邪教都能一呼百应——现代社会的症结,就在于物质的发达已使很多人因智性活动的减少或因思想程式化而逐渐失去了个人的思考力、判断力,失去了个人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今天,我们真应该听听尼采一百多年前是怎么说的:“神是一种假想,但我希望你们的假想别超过你们创造意志的范围。”单从对人类的精神奴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就无愧于伟人的称号。

尼采的学说,精华与糟粕并存,他的“超人哲学”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权力意志”便是如此。尼采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他崇拜英雄,呼唤强有力的超人出世,认为普通人是粗制滥造的产品,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在个性受到压抑甚至被泯灭的时代,读尼采是极有意义的,因为他极大地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假如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自励自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即使是在没有人性压迫的时代,读尼采也同样有意义,因为改良人口素质始终是人类进步所必需的。

尼采的“超人哲学”作为一种英雄主义学说,无疑有其颇为可取的一面。几乎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因为在知识、智慧和胆略起决定作用的特殊时空下,一个英雄或杰出人物常常胜过千军万马。但是,尼采的英雄主义又是极端的、偏狭的。因为与英雄生活在同一天空下的绝大多数人毕竟是普通人,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没有普通人的衬托,哪里还有“英雄”之说呢?如果英雄与普通人不共戴天,像尼采主张的那样要向庶民开战,天下必定大乱,英雄也难以继续当英雄。英雄人物善待普通人,这种仁慈即使是出于被迫,也是英雄得以长期自保所必需的。在有奴役的地方,谁都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不知尼采是否想到过这一点。尼采说:人应该生活在山顶。假如“超人”或“高等人”是人类之山的山峰,而山峰要摒弃它赖以耸入云天的山体,这不是很可笑吗?

“超人哲学”导致了尼采对贵族政治的极力推崇,这就决定了尼采的反民主倾向。这与历史大潮显然是背逆的。尼采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希望建立“一个以最严酷的自我训练为基础的庞大的新贵族社会,在那里有哲学思想的强权人物和有艺术才能的专制君主的意志要给千秋万代打下印记”。这作为一种个人信念和主张,本来也无妨。遗憾的是,它被希特勒等进行了别有用心的利用(纳粹鼓吹日耳曼民族为最有资格统治世界的优等民族,其实尼采并不过分赞美德国和日耳曼民族),结果给世界造成了空前的灾难。这罪,当然不在尼采,因为尼采只是一个思想者。(只有黑暗专制的社会才把与众不同的思想者作为异端予以排斥和迫害。)

从尼采的“消灭千百万个粗制滥造者以塑造未来的人”的主张看,尼采是缺乏宽容精神的。这或许与他对基督教的“博爱”与“同情”的教义颇为反感有关。他认为真诚、主动的博爱是不可能的,那不过是恐惧的结果、被动的产物:我害怕他人会伤害我,所以我使他确信我是爱他的。假使我坚强一些、大胆一些,我就会公然表示我对他当然的轻蔑。诚然,尼采此说并不是毫无道理,因为毫无条件的爱的确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只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慰而行善,其中也有利己的一面,更何况基督教许诺了那么大的一个天堂!然而,尼采主张消灭弱者和劣者,未免过于偏激,谁能在所有方面超过别的人呢?假如人与人的关系只能以敌意为基础,有几个人还愿活在这世赛上呢?中国古代政治强人、诗人曹操有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一种植根于孔孟“仁爱”理想的理想性情怀,尼采这位苦坐书斋的教授、诗人恐怕是从来没有体会过的——尼采的学说具有浓厚的“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色彩。尼采是冷酷的。

尼采对爱与同情持否定态度,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人的态度上。他向来对女人颇多微词。他说:“男人应当训练来战斗,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其余一概是愚蠢。”他在作品中借老妪之口说:“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他是把女人当作劣者和弱者来鄙弃的。不知他对抚育他的母亲持何态度。在他眼中,女人不强也不美。他说:“有什么比赖凶猛而发出光辉的老虎更美的呢?”他崇尚的是强力的美。有意思的是,他视爱为恐惧的产物,以强悍为美,然而罗素却认为尼采对女人的态度折射出了他自身的某种虚弱——尼采终生未娶,有人怀疑他患有厌女症或恐女症。在现实的女人面前,尼采或多或少有弱的一面,尽管他在精神领域完全凌驾在她们之上。古希腊神庙有箴言日:“认识你自己。”看来这句话对尼采也同样适用。

尼采的著作里颇多惊世骇俗之语,因而恶之者斥之为“狂人”。设身处地想想,我们真的应该谅解他的偏激之处。他自幼身体多病,35岁时已不得不因病退职,44岁时精神失常,此后大部分时间在精神病院度过,并且至死不愈。他是一个不幸的病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计较一个病人的偏激呢?相反,我们倒是完全应该对尼采表示充分的敬意。一个病人居然有那么强的生命力、那么可贵的独立人格和那么无畏的批判精神,居然能写出那么多富于独特见解的著作并对同时代及后世的人们产生振聋发聩的深远影响,这难道不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

尼采在哲学、美学、诗歌等众多领域都有独特建树。近一百年过去了,时间已证明尼采是一位伟人。同时,尼采本人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又决定了尼采是一位有待也应该被超越的伟人。尼采说:“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同样,尼采也是应该被超越的,虽然造就一个尼采这种级别的横空出世的人物,光靠个人的努力显然不够,还需要时代的合作。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你们尊敬我,可你们尊敬的人某一天倒下了那又将如何呢?当心啊,别让一根雕像柱把你们压死!”假若有人能在某方面超越尼采,推崇强者的尼采如在地下有知,料想是会感到高兴的。  超越前辈伟人是历史对后人的要求,不然人类还有什么进步的希望?而超越的前提是认识,是批判性的扬弃,对尼采也是如此。彻底地探索和了解尼采的整个体系,无疑是有关学者的重任。但即使是彻底了解了尼采,也仍然是不够的。前不久有朋友极力推崇国内学界一名人,赞其率先向国人引进了国外多种热门理论。我问朋友那位仁兄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体系,因为那更令我感兴趣。朋友说:“你的要求太高了。”在如今的文化界,号称“学富五车”之士不少,而真正具有自己独特独立见解和思想开创性的人却太少了。要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尼采等前辈大师,我们多么需要真正的思想者,多么需要尼采向我们昭示的思想者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开创精神啊!这三种精神对我们来说,甚至比尼采的学说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意味着“自由”!

当然,对一般读者而言,读一两本尼采著作,能够对尼采的思想作有益于自己的人生的理解,也就够了。比如说,简单一点,认定尼采的“超人哲学”就是说“人应该自强不息”,然后在人生旅程中实践它,这样也就没有白读尼采了。吸其精华,为我所用,何在乎是否不求甚解!有时候,读书而不求甚解,也是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境界。不是吗?

凌晨三点五分完稿于桂林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存在主义的演进过程中,尼采占着中心的席位:如果没有尼采,那么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是不可思议的。并且,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的结论听来也像是尼采脘的回音。

——考夫曼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尼采的人生特色主要表现为其超常规的生存方式。他没有现实生计和职业,没有生活圈子,既不结婚,也不收门徒,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他离乡背井,四处流离,似乎在寻找一赢未找到的东西。然而,这种超常规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质所在,它是尼采全部哲学活动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大师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悲剧的诞生》尽管有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但毕竟是成功的,也许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

——朱光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悲剧的诞生/尼采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赵登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25068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47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34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