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跟着美军上战场--零距离解码战地美军
内容
编辑推荐

资深战地记者邱永峥、郝洲三度前往阿富汗,从北到南采访了普通百姓、军人警察、政客军阀、塔利班头目,以及北约的军官和士兵,特别是第三次赴阿富汗采访期间,两位记者对正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地区向塔利班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美国陆军第101空中突击师进行嵌入式随军采访,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美军地面部队的作战的记者。作为全球唯一获美军国防部和北约同意随军报道此次行动的华文媒体记者,在异国他乡与战争中的一方签订生死状,多次亲历过恐怖袭击行动,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本书图文并茂再度呈现。

内容推荐

2010年9月1日,驻伊拉克美军正式举行结束在伊战斗任务的仪式后,阿富汗成了美国全球反恐战争的唯一主战场。在与伊拉克之间只隔着伊朗的阿富汗,2.5万名美军、北约士兵和阿富汗国民军正摩拳擦掌,准备发动代号为“坎大哈合作”的军事行动。《环球时报》记者从9月2日起“嵌入”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作战部队,亲身见证这场决定美军在阿未来命运的重要战事。作为全球唯一获美军国防部和北约同意随军报道此次行动的华文媒体记者,在异国他乡与战争中的一方签订生死状,难免生出一种奇异的赌博感,但真正的赌博却是美国……

目录

第一章:敲开美军101师的战地大门

 1、五角大楼和北约点头了

 2、三签“生死状”

 3、救命技能培训

 4、采访设备80公斤

 5、买不到的战地险

 6、阿克苏的恐怖袭击

 7、二锅头

 8、过六关乘C-130飞抵坎大哈

第二章:“兄弟连”

 1、“兄弟连欢迎你”

 2、拍马屁

 3、向军阀借兵

第三章:阿根达布河谷的对手

 1、阿根达布河谷

 2、“铁杆塔利班”

 3、我亲眼看到的塔利班

 4、塔利班的深厚民意基础

 5、哈恰尼和希克马蒂亚尔

 6、拉登的四个传说

第四章:战斗!战斗!

 1、自制炸弹在我们身后10米处爆炸,美军把“悍马”全换成了M-ATV

 2、塔利班的子弹在我们身边不时翻出几朵小花,副连以上美国军官为反伏击必读《论持久战》

 3、村中遭遇巷战,美军中尉恳请复制《地道战》

 4、狙击手的较量

 5、心战

 6、性

 7、鸦片战争

 8、不让报道的真相

第五章:机器人战争

 1、装备到美军连排的无人机

 2、《拆弹小组》真相

 3、101师的直升机数量超过解放军陆航部队

 4、成熟的单兵作战系统

第六章:“塔利班007”大败美军情报营

 1、情报营能侦察9000平方公里的区域

 2、塔利班007神出鬼没

 3、CIA不是塔利班007对手

第七章:战场众生相

 1、托马斯上尉——果敢的书生连长

 2、乔治·罗伯特森——老爹一般的军士

 3、形形色色的美国大兵

 4、在夹缝里求生存的“阿奸”

 5、中情局刺客

 6、阿富汗国民军用中文骂美军“妈的个XX”

 6、花钱买平安的英军

 7、与我们同行的那群战地记者

第八章 强大的后勤保障是美军战斗力的源泉

 1、美军只喝空运来的瓶装水

 2、坎大哈基地内有个休闲广场

 3、坎大哈基地里的食堂是用钱砸出来的

 4、单兵口粮让美国大兵忍无可忍

 5、到作战部队的营级单位就可以洗到热水澡

 6、帐篷里的空调吹得我们直发抖

 7、作战部队的士兵可以玩到PS3

 8、在诺兰基地可以上网购物

 9、花旗银行的金领也会来阿富汗打仗

 10、战场还是战场

第九章:不会有胜利的战争

 1、频频遭遇恐怖袭击

 2、把塔利班打回谈判桌!

 3、攻心为上奉为圣典

 4、坎大哈合作与龙打击行动

 5、双方皆言胜利

 6、目击阿富汗神秘的“坦克坟场”

 7、联军保护塔利班“和谈代表”

第十章:美军坦克直逼中国西部边境

 1、在喀布尔当记者比打战还危险

 2、美国摆出常驻阿富汗的阵势

 3、通向中国和伊朗的战备公路

 4、争相豪饮的“阿富汗鸡尾酒”

 5、日本印度做局阿富汗

 6、阿富汗的资源与中国利益

 7、“东突”魅影

第十一章:战地归来

 1、被美军调查了4个小时

 2、归心似箭

 3、中国记者去战场应该是常态

附录 战地采访应成常态

 1、战地采访的功课

 2、战地报道的记者装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说服了五角大楼和北约

2010年9月1日晨7时55分,我们比约定时间早了半个小时站在阿富汗喀布尔国际机场国际安全援助部队(驻阿联军)专用机场大门前。

这是半年内,我们第三次到喀布尔——一个比华盛顿和纽约离中国更近,却远不如华盛顿和纽约为大多数国人所熟知的城市——进行采访。

2010年3月初,我们首次叩响驻阿联军大门时,却吃了闭门羹,被人以“无内部人员接待”为由拒之门外。时隔半年,通往机场大门一侧的道路比我们第一次来的时候修得更加宽敞和平整了。此时,我们拿着随军采访邀请函,扛着80公斤重的采访设备,再次站在军用机场大门前回首一切时,不禁感慨万千——

当我们第一次踏上阿富汗这片土地时,正值以美军为首的驻阿联军与阿富汗国民军,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的马尔贾地区发动代号为“共同行动”的大规模战役。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12月1日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人,并计划在2011年的夏天开始从阿富汗撤军。马尔贾战役是奥巴马宣布增兵计划后的第一仗,对于美国将来在阿富汗的战略部署至关重要,而且这场在中国西部大门前的战争已经打了整整9年,但却鲜有中国人知道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也从来没有中国人能近距离目睹美国军队在阿富汗的作战。

我们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申请随驻阿富汗美军地面部队进行嵌入式采访!

这个念头把我们自己也吓了一跳,因为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再也没有中国媒体有机会对美军作战部队进行采访。即便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虽然有中国媒体对那场战争进行了采访,但除了只被允许待在航空母舰有限的空间内,或者随美军外延基地进行采访外,新中国媒体还从来没有获得过美国的许可,对一支地面作战部队进行贴身的随军采访。

我们的老板,波黑战争时著名的战地记者胡锡进对我们的计划非常支持,有浓厚战地情结的他明确表示:“只要申请成功,环球时报社全力支持。”

然而,此时的我们对申请流程一无所知,抱着一探究竟的念头,我们来到了喀布尔的驻阿联军总部。

驻阿联军总部的围墙被一个个2米厚、5米高,上面还架着1米多高带电铁丝网的水泥墩包围着,任何外来车辆在距大门50米之外就被拦了下来,访客只能步行前往。我们去的那天,在门口执勤的是一个英国兵。在我们说明来意之后,他用很不解的眼光看着我们说:“联军媒体中心不是在机场那边吗?”

好,那就去机场!

我们租了辆车好不容易才打探到喀布尔国际机场驻阿联军专用机场。当天警戒大门的是一个班的德国士兵。在查看了我们出示的记者证之后,德国大兵发问:“你们提前联系过吗?里边有没有人出来接你们?”

拜托,我们连媒体中心是什么样都不知道,跟谁联系去啊?

“我们是第一次来喀布尔,也是第一次跟驻阿联军联系,所以想去媒体中心去拜访一下负责人。”

“根据我们的规定,没有人接,你们不许进!”

“谁都有第一次啊,要不怎么认识人?”

在我们的一再坚持下,德国大兵同意打电话给媒体中心,转达我们俩的要求。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那个德国大兵打完电话后就继续检查从基地大门进进出出的车辆和行人。所有的人——包括在基地内打工的阿富汗当地人——都将出入证挂在明显的位置,即便如此,在走向大门的时候,所有人的双手也都要放在哨兵一眼能看清的地方,以示没有携带武器。进基地的车辆都必须在大门外50米处停下,执勤的德国兵会用高倍望远镜进行观察,确认来车有联军颁发的特别通行证之后,才会打开绿灯放行。

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带班的德国大兵又打了四五个电话,虽然听不大懂他们所说的事,但我们大概知道他确实想帮眼前这两位不速之客,可惜我们得到的最终回答是:“对不起,你们不能进去!”

直到我们随军成功后,我们才算明白了为什么首次沟通会以失败告终:第一,驻阿联军由49国的军队组成,各国军队都承担不同的职责并有独立的指挥系统,互相协调颇费周章;第二,即便是那天放我们进去了,从大门到基地核心地带光开车就得20分钟,如果没有人开车带路,根本不可能知道媒体中心在什么地方,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在离开机场大门前,德国大兵给了我们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你们可以到驻阿联军的官方网站上看看,那上面应该有国际媒体申请随军报道的全套流程。

回到我们下榻的喀布尔香港饭店,登录驻阿联军的官方网站,上面果然有全套的媒体注册和随军申请流程,不过要提交的文件中有很多是我们在喀布尔无法完成的,比如说报社介绍信,需要报社领导签字同意的“生死状”,以及中国保险证明等,于是我们决定先回国再作计议。

此时,马尔贾战役的主要战事基本结束,以美军为主导的多国部队在马尔贾只遇到了零星的正面抵抗,绝大多数时候还是陷入了应对“地雷战”的困境之中。同时,有消息称,美军计划在2010年6月份对坎大哈——塔利班运动的发源地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此看来,马尔贾战役只是在阿富汗南部的一次演兵,美军玩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招数。

一回北京,我们立刻按照驻阿联军的要求准备材料,从护照到记者证的复印件,从报社介绍信到医疗保险的证明,从媒体信息注册表到随军生死状,我们花了足足两周时间才把这些材料备齐,申请了驻坎大哈的联军南方司令部的随军采访,另外还申请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随军采访作为后备,然后将这些材料做成电子文档,压缩并通过邮件发送到联军专用的电子邮箱。

一切完成之后,我们长出了一口气,心想:这下应该能赶上6月份的坎大哈战役了。谁知,这一等就从4月初一直等到了5月中下旬,我们每天都打开邮箱查邮件,各国驻华使馆的活动通知像柳絮一样飘来,可就是看不见来自驻阿联军的邮件。按照网上留下的联军媒体中心的号码打过去,也总是打不通。

眼瞅着坎大哈战役就要打响了,我们不能在北京这样继续坐等了,而且各种文件已经签好,这次我们带着文件到阿富汗。有了上次的失败教训垫底,不怕联军再给我们吃闭门羹。由于美军计划于6月份在坎大哈开战,算下来我们还有充裕的时间,就再次前往巴基斯坦,打算先去印巴实控线和巴基斯坦部落区进行采访。

恰是此次巴基斯坦的采访行程,让我们结识了随美军采访申请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巴基斯坦三军公共事务办公室的伊什蒂亚克少校。在我们去印巴实控线采访的途中,伊什蒂亚克少校全程陪同,聊天的时候我们得知原来伊什蒂亚克少校调到三军公共事务办公室工作之前,曾经在阿富汗的联军总部工作过一年多的时间。

巴基斯坦确实是中国的好兄弟,伊什蒂亚克少校立马通过他的个人关系帮我们搞到了在驻阿联军媒体中心专门负责外国媒体联络官的手机号!

一到喀布尔,我们就拨通了联军媒体联络官的手机。等我们报上姓名后,他惊奇地问:“你们怎么知道这个手机号的?”这其中的秘密当然不能让他知道了,再说了,还可以显摆一下中国媒体的“神通广大”。

媒体联络官倒也没有继续追问:“我能帮你们什么呢?”

“我们是中国记者,今年4月提交了随军申请,可直到现在都没有答复,我们想问一下进展如何?”

“能不能再告诉我你们机构的名称?”

“《环球时报》,中国北京。”  “请稍等……”

过了五六分钟的样子,对方传来了一个让我们感到很意外的回复:“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你们提交申请的记录。”

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难道这两个月在北京的等待纯粹是一场空等?可是我的邮箱明明没有投递错误的回复呀?这个谜至今未能解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立马再向联军提交随军申请。与上次不同的是,我们手上有这个媒体负责人的手机号,直到我们确认对方接到我们的申请邮件后,我们才算吃了“定心丸”。

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等待。好在这回只等了4天,我们就接到驻阿联军南方司令部的回信,说我们的申请已经送到他们那里,但他们的随军申请名单上有120多位记者在排队,需要耐心等候。我们随即在阿富汗展开其他采访,但直到第二次阿富汗之行结束,坎大哈战事仍未展开,而随军计划再度陷入停滞。

不过,在我们即将离开喀布尔的时候,传来一个好消息——至少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驻阿富汗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将军捅了个大娄子——2010年6月22日,美国《滚石》杂志刊登了一则长篇专访,详述了麦克里斯特尔将军及其属下在巴黎一家四星级酒店的套房内闲聊时如何调侃白宫和五角大楼的众多高官,并讥讽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政策。因为这篇文章,麦克里斯特尔丢了司令官的宝座,也正因为此事,以及其他诸多的客观原因,坎大哈战事被延迟了。换句话说,我们还有机会亲眼目睹美军攻打坎大哈的主要战事。

接下来就顺利了许多。我们刚回北京就接到了驻阿联军南方司令部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说在9月1—15日期间,有一个随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在坎大哈参加作战行动的采访机会,问我们愿不愿意参加?

101空中突击师?不正是《兄弟连》的原型吗?!

当我们接到同意接纳我们进行嵌入式采访的全套文件后,我们才知道为什么难,因为我们的申请得经五角大楼、北约总部、美军中央司令部、驻阿美军司令部、驻阿联军司令部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师部的一致同意。再加上众所周知的美军警惕中国媒体的政治因素,所以能于2010年7月5日最终获得同意实属不易。

P3-6

序言

带回第一手的战地资讯

中国国防大学教授 张召忠海军少将

上战场的不只有军人。

《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和郝洲三度前往阿富汗,从北到南采访了普通百姓、军人警察、政客军阀、塔利班头目,以及北约的军官和士兵,他们是这场美国历史上最漫长战争的参与方。特别是第三次赴阿富汗采访期间,两位记者对正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地区向塔利班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美国陆军第101空中突击师进行嵌入式随军采访,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有中国记者如此近距离地观察美军地面部队的作战。

美军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且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媒体只能是局外人或者旁观者。即便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虽然中国媒体云集海湾战区,但仍只能是坐在新闻发布厅内听美军新闻官“口播新闻”。有中国记者向美军提问时,甚至被对方斥为“这场战争关你们中国记者什么事”。这种状况使得我们中国读者只能看到或者听到二手或者三手的资讯,更别说这其中还有西方主流媒体价值观所决定的偏见与不实。两位记者此次随军采访为带回原汁原味的战地资讯,让中国读者了解阿富汗战场的真实情况,美军作战的真实一面,不致过于拔高或者矮化美国军队,这对于我们现在和未来很有帮助,对于军队的建设很有参考价值。

阿富汗战争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遥远而陌生。然而,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阿富汗战争却是离中国距离最近的一场战争,也是关乎中国西部安全的一场战争,因为阿富汗与中国的新疆接壤,一旦中国的西部安全受到威胁,那么中国就不再安全。这并非耸人听闻,美军在阿富汗的战争进入了第10个年头,美军在阿富汗战场试验了各种最新型的武器,美军正在阿富汗检验未来战争的新战法,而这一切不只是为了阿富汗。

阿富汗之于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要控制世界就得控制中亚,谁想控制中亚就得先掌握阿富汗。美国现在进入了阿富汗,它还会在那里待下去,因为待下去的理由很充足:向北可以影响中亚进而扼制俄罗斯,向东可以直接触及敏感而又重要的中国新疆,向西可以包抄伊朗,向南可制衡巴基斯坦和印度。除此之外,阿富汗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显得格外的耀眼。

看到这一重要性的当然不只是美国,印度悄然布局阿富汗并且争得人心;俄罗斯重返阿富汗显然并不是因为“忘却”旧痛;伊朗向阿富汗总统办公室送钱当然也不只是为了它东部的安全;日本“做局”阿富汗文化与教育领域也不是因为“不差钱”……

我们需要知道阿富汗正在发生什么,我们需要如同关注钓鱼岛那样关注中国西部的安全,而邱永峥和郝洲的勇敢尝试给我们带回来的远不只是普通的报道。

后记

“你们可千万别给我惹事啊,你们要是出了事,大家惦记你们几天就把你们给忘了,《环球时报》倒是出名了……”已经数不清这是胡总第几次在卫星电话的另一端给我们俩“训话”了。虽然没有“生”与“死”的字眼,但是胡总每次在电话里的最后一句都会不厌其烦地问上我们一句:“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吧?”显然,胡总是不希望我们去做一些为了出风头而出风头的事情;同样,也没有让我们远离危险的告诫,因为同样在波黑当过战地记者的胡总太知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新闻规律了。

因此,在我们的第一本记录阿富汗随军采访经历的书即将出版之时,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一直以来对我们采访的支持与肯定,没有他,我们不可能在半年的时间内三进三出阿富汗,没有他的《波黑战地采访手记》,我们也不可能在一次次的碰壁时找到坚持下去的勇气。

当然,在这里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为我们在前线采访指点迷津的《环球时报》中文版的副总编辑孟宇红、谢戎彬,如同大哥一样关心我们每一步行程,并且总是主动询问出书进程的《环球时报》中文版副总编辑吴杰,帮我们充值、盖章、校稿的“后勤部长”——《环球时报》中文版编辑部主任姚利和副主任李剑、给我们的采访内容提供一个全方位展示平台的环球网负责人朱研、鼓励我们“只要有机会就出去闯”的《环球时报》英文版执行总编张勇、每次都会在我们递交的采访提纲上用红笔重重写上“战地保险”四个字的《环球时报》英文版副总编陈平,还有在《环球时报》中、英文版后方编辑部日日夜夜关心着我们的各位老师、同事,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同样不可能完成去阿富汗采访的任务。

在报社内部的一次交流会上,我们曾夸口说,我们的第一本书在10月底就会面世,头一次写书的我们并不知道用心出一本书原来会是这么艰辛。从10月上旬我们交上初稿一直到今天,本书的责任编辑朱岩每隔几天就会找到我们两个来核对词句和插图,她为本书付出的大量心血才使得我们相对粗糙的文字变得成熟。

此外,还有驻阿联军南方司令部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美军101空中突击师第2旅的媒体联络官拉里·波特少校、美军101空中突击师第2旅320团1营A连的官兵们、喀布尔孔子学院的郭涌老师、喀布尔的中国商人金鑫和金建兄弟,都为我们顺利完成阿富汗随军采访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最后,我们想将这本书送给一直默默支持着我们的家人。由于采访任务的特殊性,许多时候并不能及时与家人联络,以至于他们牵肠挂肚,但我们都知道,他们一直默默地为我们的平安而祈祷。

邱永峥郝洲

2010年11月26日 深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跟着美军上战场--零距离解码战地美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永峥//郝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02469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71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