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东坡词传(人间有味是清欢)/浪漫古典行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何灏所著的《苏东坡词传(人间有味是清欢)》有难以企及的至情至性人格、自由卓绝的心灵,文人从政的标本。

《苏东坡词传(人间有味是清欢)》以诗词书画讲述坎坷人生仕途的唯美传记,灵动而不乏深思。

《苏东坡词传(人间有味是清欢)》唯美解读+经典诗词。

内容推荐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词、文、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与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由何灏所著的《苏东坡词传(人间有味是清欢)》用唯美深情的妙笔将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融东坡的生平与经典诗词为一体,将他少年时的惊世才情、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愈挫愈勇、老年时的达观淡泊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目录

一 苏轼如水亦如火——序

 1.未若雪片落蒹葭——苏轼降生

 2.人稀野店休安枕——父亲苏洵

 3.敝衣恶食处不耻——祖父苏序

 4.著书不暇窥园葵——少年苏轼

 5.知子心忧我泯灭——苏轼母亲

 6.寒灯相对记畴昔——弟弟苏辙

一 飞鸿雪泥——凤翔

 1.亦知人生要有别

 2.身闲酒美谁来劝

 3.思归苦觉岁年长

 4.不如举酒邀青山

二 东京梦华——开封

 1.关山有限情无限

 2.人生识字忧患始

 3.当年踏月走东风

 4.是处青山可埋骨

三 潋滟空蒙——杭州

 1.从今潮上君须上

 2.东风知我欲山行

 3.未成小隐成中隐

 4.得见刘郎又独来

四 阴晴圆缺——密州

 1.回首西湖真一梦

 2.骚人长负一秋悲

 3.我欲乘风归去处

五 聚散如寄——徐州

 1.去年重阳不可说

 2.为君铸作百炼刀

 3.吾生如寄独为别

六 吴兴清绝——湖州

 1.使君外似中己非

 2.若对青山谈世事

 3.魂惊汤火命如鸡

七 人生如梦——黄州

 1.孤舟出没风浪里

 2.脱冠还作扶犁叟

 3.清风明月为知己

 4.雨洗东坡月色清

八 几时归去——登州颍州扬州定州英州

 1.莫嫌五日匆匆守

 2.未觉杭颍谁雌雄

 3.连江梦雨不知春

 4.几时归去作闲人

九 白头春睡——惠州

 1.吏民惊问坐何事

 2.无尽景寓有限年

 3.不辞长作岭南人

十 半醒半醉——儋州

 1.海南万里真吾乡

 2.天壤一席亦吾庐

 3.换扇惟逢春梦婆

 4.无限春风来海上

十一 归老阳羡——常州

后记

试读章节

也或许,苏轼已经接受了自己在宦海中无解的结局并跳脱出来不再自怨自艾。

总之,接下来的时光里,苏轼不谈风月。

在这番任职知州的两年里,他凭着当今高太后的支持,借助手中的地方军政大权,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政事上,多有建树。

元祜四年(1089),苏轼刚到杭州即遭逢严重的自然灾害。

杭州冬春水涝,早稻无法下种;五、六月以来又闹旱灾,刚刚种下的晚稻也收成无望,早晚两季都受损失,“民之艰食,无甚今岁。”

早在熙宁八年(1075)杭州曾发生过‘次类似灾荒,当时“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

为防止惨祸再现及饥民铤而走险,苏轼一面请求缓交本路部分上供米,并求赈济,一面将官米减价出售,使灾情得以缓和。

不料,次年五六月间,浙西数郡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淹没,灾情“甚于去年”。

苏轼忧心如焚。

更令苏轼难以忍受的,是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务献谄,不仅讳言灾伤,并且报告朝廷,本春无人死、声称丰收,要求收回赈济钱粮。

更有甚者,秀州嘉兴县因不受诉灾伤辞状,以致踏死四十余人。

苏轼忍无可忍。

自七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四个月内连上《奏浙西灾伤第一状》、第二状,《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第二、第三、第四状六道表状给朝廷。

在这些表状中,他向朝廷反复阐扬了有备无患的思想,强调“先事处置之力”,呼吁朝廷必须急速采取行动:“仁圣在上,理无不救。”

与此同时,他又写信给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向他申述灾情,请求尽怏施行积极措施。

当时,“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争言无灾,或言有灾而不甚。”

唯苏轼一人,“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为全活浙西一路亿万性痛苦的承受和化解更为有力。

他晚年很赞同南华寺明长老的观点:“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浸涠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认为遇有“儒释不谋而同者”可将世间和出世间统一起来。

这一次,苏轼不再问“隐”与“不隐”。

这是苏轼的智慧。

他只是善用方外之人而行世间之事。

元祜四年(1089),高丽僧寿介等人借祭奠杭州僧源阁黎为名来中国朝廷对入贡的态度。

苏轼派“学行甚高,综练世事”的下天竺净慧禅师思义出面接待他们。  思义天天和他们讲谈佛法,实际于交谈中摸清寿介等的真实来意。苏轼根据思义提供的情况,妥善处理此事,在外交上打了一个小小的胜仗。

苏轼第二次仕杭,原熙宁中陈述古任杭州太守时开凿的钱塘六井已经废坏。

元祜五年(1090),苏轼找到“年已七十,精力不衰”的当年负责建井者的老僧子,采用他的方案修复了六井,使“西湖之水,殆遍全城”,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修复事毕,苏轼向朝廷上《乞子硅师号状》,将功劳记在僧人名下。

“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苏轼再度来杭,政治地位、生活条件都优于前期。

然而,他的心境已经不似悴杭之时。

将近两年的时间,他的足迹竟没有离开过杭州。他不提“归隐”,却胜似“归隐”。

P111-113

序言

后记

人生自有温度。

寒冷或灼热。

而多数人的人生在温吞之间,一点点凉,一点点暖。一点点不羁,一点点退缩。

那是最好的,是平衡的人生。

然而有人并不。

有些人生总在不可思议的两极之间。

或者寒冷彻骨。或者温暖至死。

最奇异的是,最冷和最暖时,都是诗。

例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所有人的苏东坡。

他代表了最完美的每个人:才华横溢、天真烂漫、坚忍不拔、旷达敦厚。

他跌入过人生幽闭黑暗的深谷,也曾飞上最飘渺奇幻的上空。

他的命运此刻滚烫,转眼又如霜。

但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生命的温度几何,他内心似火,热忱永不磨灭。灵性如水,始终骇浪惊涛。

在凤翔,是“飞鸿雪泥”的判官苏东坡,俯瞰着悲喜交加的人生。

在开封,是“东京梦华”的京官苏东坡,西园雅集的清趣圆满了多少荒芜的心灵。

在杭州,是初识“潋滟空蒙”的悴杭通判苏东坡。江南的灵山秀水,软了多少惠男子的心性,他将“未成小隐聊中隐”的觉悟付与了杭州。

在密州,是初尝“阴晴圆缺”的知州苏东坡。

他曾在“雨雪之朝,风月之夕”登上超然台,也曾欣然“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们目睹了《江城子·记梦》的忧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放旷、《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迈。

特别穷困而悲伤。故特别深情仰望。

被诬蔑、被疏远、被重击,灵魂却依旧在飞扬。

在徐州,是拥抱“聚散如寄”的苏东坡。

不得宫门而入的尴尬,中途改差的困惑,臣子与天子的博弈。

苏东坡不赋诗。却建造了一座黄色的楼。

还记得吗?“簌簌衣巾落枣花。”

还记得吗?“牛衣古柳卖黄瓜。”

还记得吗?“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还记得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生命的本质不过是一段“寄寓”,七情六欲是“寄寓”的意义。他秉持“寄寓”超然于一切人事。

远在江湖,心忧其君,是儒。

吟啸山林,醉倒自然,是道。

他之“寄寓”,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优雅与超旷。

在湖州,一百三十天的“乌台”禁锢时光。  他嗟叹着手足情深:“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他感慨着身不由己:“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在黄州,是深感“人生如梦”的苏东坡。

诗意终于让步。

曾经“平生未尝作活计”的士大夫变成“脱冠还作扶犁叟”的耕种老农。

“天下第三大行书”里,是苏东坡面对朝堂君门深锁、故乡万里的失声痛哭。

他也曾效法阮籍,哭途穷。也曾心如死灰,不复温。

直到苦痛变成一种力量。

直到胸怀如赤壁坚硬开朗。

是“大江东去”、“人间如梦”的感伤和悲愤。

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坦然和豁达。

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空无澄明。

元丰七年之后,是迈人多事之秋的苏东坡。

四月赴任汝州途中痛失幼子;

十月登州蓬莱喜睹“海市蜃楼”。

元祜四年之后是陷入辗转奔袭的苏东坡。

半年颖州,大兴水利;

半年扬州,关停花会。

半年定州,像孤独的鹤:

他奔波着,来不及悲伤,来不及惆怅。

太皇太后高氏薨了。

妻子王闰之去世了。

哲宗元祜八年秋天,苏东坡迎来生命里的深重萧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他想家了。

接着贬英州。再贬、放逐惠州。

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朝云也去了。

他在孤独的院落里饮酒作诗,唱着“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

他追寻炼丹著述的葛洪晚年,去罗浮山中。

在琼州,是“春睡美”已被惊破、“半醒半醉”的苏东坡。

他以完全自由自在、无所牵挂的生命,“无作无止,无欠无余”。

任凭来自海上的无限春风。

视死如归。

建中靖国元年六月,苏东坡自海南归。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劫后余生。

枕中春梦,琼林花草,如今只得一棹飘然影自随。  终于重逢美好的常州山水,当年的鸡黍之约终遂。

想起苏东坡,就会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原来亲人分隔的痛不止我,天下的明月照耀着天下的离人,我因此不觉孤单。

想起苏东坡,就会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原来有情人阻隔的恨不止我,夜来的幽梦惊醒着世间的旷怨,我从今不惧茕独。

想起苏东坡,就会想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来被放逐的无奈不止我,庭下积水,水中藻荇,竹柏之影摇曳着人海的失意,我于是不惮烟雨。

想起苏东坡,就会想起“老夫聊发少年狂”。

原来恋栈人生不肯老去的不止我,牵黄擎苍、酒酣胆张,挽起雕弓就挽起尘世的青春,我所以坦然衰晚。

苏东坡是水。

苏东坡是火。

苏东坡是所有人的苏东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东坡词传(人间有味是清欢)/浪漫古典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2562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2016274419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54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