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国维传/大家传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国维传》新的亮点:

抨击清廷以官奖励学问;批驳官学重臣张之洞的废哲读经;向英译“四书”的辜鸿铭叫板;指粱启超之学术谬误;质疑清末状元张謇的废庙立学……

本书新的看点:

全面追述了王国维代溥仪撰“谕葬”张勋碑文的前因后果、酋次权威披露了谕葬张勋的“忠武碑文”的全文、生动揭示了溥仪小朝廷与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段祺瑞等人的关系与矛盾……

内容推荐

抨击清廷以官奖励学问;批驳官学重臣张之洞的废哲读经;向英译“四书”的辜鸿铭叫板;指粱启超之学术谬误;质疑清末状元张謇的废庙立学……本书全面追述了王国维代溥仪撰“谕葬”张勋碑文的前因后果、酋次权威披露了谕葬张勋的“忠武碑文”的全文、生动揭示了溥仪小朝廷与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段祺瑞等人的关系与矛盾。

目录

第一章 一生须惜少年时

 一 出生与时代

 二 故乡的人,故乡的潮

 三 清寒家境传书香

 四 私塾·庭训·游戏

 五 笃志坟典,心向新学

 六 艰难备尝的科举考试

第二章 维新潮中露才学

 一 来到了《时务报》馆

 二 入读“东文学社”

 三 知遇罗振玉

 四 忧愤赋诗咏“变法”

 五 予固非匠石,而公则精梓也

 六 学以致用攻英文

第三章 世纪之初再抉择

 一 参加“出洋考试”

 二 书赠《咏史二十首》

 三 咏史图自强,加注斥排外

 四 试译《势力不灭论》与初介歌德《浮士德》

 五 题照别罗氏,悲欢世纪初

 六 留日忧国运,归来逢“变法”

第四章 迎来了“兴学热”

 一 “兴学热”中忙编译

 二 辨哲学之惑,论教育宗旨

 三 就任通师教职,质疑张謇“废庙立学”

 四 《叔本华像赞》与《西洋伦理学史要》

 五 “独学”中的辉煌:《红楼梦评论》

第五章 邀游“教育世界”

 一 主编《教育世界》

 二 礼赞孔子,推尊托翁

 三 译介“教育小说”,益以编者所闻见

 四 本“独立、自由”之精神,批驳张之洞“废哲读经”

 五 痛诋“平凡主义”,抨击“以官奖励学问”

第六章 从《人间词》到《人间词话》

 一 沧浪亭畔寻诗去

 二 在学术反思中返读康德,为梁启超指“谬”

 三 做了“相国门生”

 四 在“官书坐位”中译刊名著,向辜鸿铭叫板

 五 你的词就叫“人间”吧!

 六 《人间词》的哲学意蕴

 七 《人间词话》的写作与问世

 八 文论的明珠,不朽的经典

第七章 在“学学山海居”里耕耘

 一 北京安家

 二 “学术转向”中的第一著:《戏曲考原》

 三 “学学山海居”里的奠基作:《曲录》

 四 学术遗迹:“词山”“曲海”间的几项耕耘成果

 五 《宋元戏曲考》的写成及其开创性贡献

第八章 辛亥东渡

 一 定计东渡,寓居京都

 二 咏史痛诋“狐媚”术,辛亥风云蕴笔底

 三 《颐和园词》:封建王朝的最后挽歌

 四 攻究文史,发兴“温经”

 五 以新眼光论述国学,协同罗氏考释攻关

 六 新著迭出,硕果累累

 七 应约撰札记,艰难度岁月

第九章 丙辰归国

 一 新春佳节返上海

 二 “包办”杂志,拒迁“哈园”

 三 二考一论,轰动学界

 四 面对新文化大潮

 五 指导演习古礼,讲授《经学概论》

 六 《观堂集林》背后的故事

第十章 “骑马”紫禁城

 一 进了“南书房”

 二 上书溥仪“论政学”

 三 竭尽“愚忠”发抗议

 四 煞费苦心撰“忠武碑文”

第十一章 清华园里欢与悲

 一 清华研究院第一位到任导师

 二 娓娓动听讲古史,老老实实说“不知”

 三 长子英年之丧与挚友断交之痛

 四 自沉昆明湖

 五 自沉以后的遗响:遗书、遗折与遗墨

第十二章 沉痛的历史教训,不朽的学术业绩

 一 巨大的社会反响

 二 沉痛的历史教训

 三 划时代的学术贡献

 四 引领学术新路的不朽业绩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与王国维先后期的晚清学人中,有一个近似之处。就是多半出寒门。

但近似中又有差异。就王国维而言,追溯原籍开封的远祖,在北宋“四世以武功显,三世死国难”;其中最为忠烈者,则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中殉国的王禀。遗憾的是,《宋史》未列其传。辛亥革命以后,王国维怀古伤今,为彰显“靖康之局之所以得支一年者,公延之也”的王禀之“勋绩忠烈”,特查考史志,为之补传,说,王禀驻守太原城,“处无望之地,用必死之兵”,在与金兵巷战中粮尽援绝,身负重创十数处,最后偕同其子王荀,怀抱太原庙中太宗御容,赴汾水而死。高宗南渡,追封王禀安化郡王,谥“忠壮”;赐其子王荀右武大夫、恩州刺史;并召见其孙王沆,传旨在直隶临安(今杭州)之海昌城(即盐官)建造“安化坊”;绍兴六年(1136年)又诏赐建康田十顷、银五百两,以旌其功。王氏遂成海宁“巨族”。

然而,“穷不出五服,富不过三世”。武将世家的王沆,凭着世袭的“安化王爵”,做起了诗酒为乐的“儒仙”。到了南宋以后,明清之际,家道中落,如王国维所说:

自宋之亡,我王氏失其职,世为农商,以迄于府君。

“府君”即王乃誉,自称“安化郡王三十二世孙”。中国的家族制度是凭着祠堂香火维系的,王乃誉曾在日记里按照“祠堂神主”,录举了自北宋以来列祖列宗的世系。据王国维回忆,他儿时还曾见过秋季祭祖,阖族老少去“安化王祠”焚香祭祀散发的祭单。

说到“安化王祠”,还有个插曲。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清刻黄宗羲遗集中意外地发现了其子黄百家撰的《宋安化王祠碑》。黄宗羲是著名的抗清志士,又是与顾炎武齐名的“清学”开山,曾数次抵海宁访友讲学,与海宁籍学者陈确(乾初)等商磋学术。他首访海宁在清康熙五年(1666年)。其时,这位少年即位的圣祖皇帝正意气风发,决意昭彰前代忠烈以启其励精图治之伟业;而海宁州官则闻风而动,鉴于海宁城(盐官)东的王氏宗祠“浸淫岁月”、“风雨飘摇”,乃应王氏裔孙请求,“鸠工庇材,乐成其美”。黄百家的这篇碑文,正是他随父初至海宁时,为修葺一新的“安化王祠”撰的。他缅怀先贤,记述了安化王祠的由来,寄托了对王禀父子忠节烈行的敬仰,实在也可以视为黄氏父子在海宁与前明诸老砥砺志节的活动之一。他们当然不会想到,二百数十年之后,从“我王氏失其职”的后裔里出了其成就足以度越“前清诸老”的王国维这样一位学术大师!

那么,到了王国维的父辈,家境又是怎样呢?据王国维记述,父亲乃誉公“少贫甚”,又值“洪杨之乱”(太平天国革命)。十三岁(1860年)那年,逃难到了上海。王国维的曾祖父、祖父,均在逃难中客死上海。王乃誉一贫如洗,只能向亲友借贷给两位老人收殓,并进了杂货铺当学徒;战乱过后,才随同杂货铺返回海宁,嗣后又投奔了一位在江苏溧阳做县令的亲戚,弃商为吏,生活趋于稳定,并有了较好的成就学业的条件。按照王国维自述,“余家在海宁,故中人产也。一岁所入,略足以给衣食”。这大致是他出生时的家境。后来,他女儿王东明追述这段家史,说,“我家原属小康,洪秀全、杨秀清之乱,遭遇变故,仅乘薄田二十来亩,老屋一幢,祖父乃誉公游幕各方,仅得糊口。”所谓“游幕”,就是做县衙里的“师爷”(幕僚)。有的学者说王乃誉是“小官僚”,看来不尽确切。尤其是中年以后,乃誉公辞了县衙差使,只能居家搞点字画、文物鉴定之类“副业”,赖以“给衣食”者,主要是祖传的那二十来亩田产。据我们查访,旧时米珠薪桂,稻谷产量不高。江浙一带富庶之地,正常年景亩收租子合粳米五斗(每斗十六斤);二十亩“一年所入”,约计租米十石(每石十斗),这应该是“仅得糊口”的基本来源了。所以,直至20世纪20年代初,王国维在与长子潜明的通信中时有道及家乡风雨年景,说到秋旱,则谓“农田望泽极殷”,“如日内能得雨,则江浙两省尚可望丰年也。”等等,其口吻不啻老农耳。

不过,话得说回来。虽然家境清寒,综观王乃誉一生(1847—1906),却不失为承传书香的儒雅君子。他字与言,号纯斋,改号承宰、娱庐。早年帮人经商之余,攻读诗古文辞,研习书画篆刻,可算“亦商亦儒”;壮年借“游幕”之便,足迹遍及苏杭各地,交结学者,寻访大江南北名门望族所藏书画文物,学业大进,应属“亦吏亦儒”,尤其热衷于宋、元、明、清书画及金石器物的蒐集研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诗文造诣亦甚深。王国维在他逝世时写的《行述》中感叹:

呜呼!君于孤贫之中,阈阌之内,克自树立。其所成就,虽古人无以远过,而年不跻于中寿,名不出乡里,是亦可哀也已!

很明显,王乃誉无学历,无名位,完全是在贫困中苦学成才。他除了攻究褚(遂良)、米(芾)、董(其昌)诸家书法,广习历代画技以外,还撰写了一批考证文物、论述书画的专著,如《游目录》《古钱考》《画衍》《题画诗》,以及《娱庐诗集》等;特别是那部三十巨册、取名《娱庐随笔》,起自清光绪三年,迄于“易箦”(病逝)前一日,“三十年如一日”的日记,文史价值极高。从王国维出生到“三十而立”的成长足迹,与夫乃誉公本人在此三十年“世变”中的心迹,以及海宁风土名物等,皆可由日记中见之,故虽自谦所记多“细故”,实乃是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留下的珍贵历史文献,亟待王氏后人及其他学界同仁研发以为今用。PP6-9

后记

光阴荏苒。回想1979年夏秋间,我在车辆昼夜不息的马路边之大杂院陋室里,开始草《王国维年表》、撰“人间”诗词论稿,距今三十载了。

虽说“跬步终趑趄”,但不学步,何以“致千里”?而今,阔佬多以“宁静致远”充风雅,雅士则每取“板凳坐冷”自矜;实在呢,“嗤嗤小民”,求静岂易?寻常百姓,就像吃不到“绿色食品”一样,欲觅一条真木板凳,不亦难哉!而我则在饭桌、书桌、床铺、板凳的琳琅满“木”中悠游书卷,耳闻窗外车声、人声嘈杂,自得其乐,这况味,确是惘然难再了。

嗣后,我的业余研究环境逐步有所改善,并且得到了那时尚健在的诸多学术前辈,包括曾就读清华研究院的“王门弟子”,罗、王后人,以及其他学界友人的关心、支持、帮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书难”中,相继写就了《王国维与文学》《王国维与近代东西学人》《王国维年谱》等专著;并由老友张松林等学者协同,编著《<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而私衷所在,则是要写成一部较为完整展示观堂生平、思想、学术的传记。我的这个“业余研究工程”,终于在进入新世纪之初得以实现,这就是数年前问世的《王国维全传》。

所以,现在奉献于读者面前的这本书,高雅一点讲,应该是“王国维新传”了。

那么,既有了全传,何故还要再写新传呢?我首先要说的是,处于当今信息时代,文化交流频繁,学术思潮激变,全传出版前后,欣逢两次盛会:1997年在清华园、2007年在海宁召开的纪念王国维诞辰110周年和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应邀与海峡两岸、香港地区及来自日本的学界同仁研讨,并访晤了曾在台北撰写过一系列忆述其先父生平事迹的王东明女士及参会的其他王氏后人。如果说,第一次盛会激励了我写好一部观堂传记的信心;那么,第二次盛会使我获得了学术上的新感受,恩想上的新启迪。事实上,从两次盛会以来的近十年内,在王氏研究领域里不断有新信息、新发现、新史料;而在与之同时、骤然而兴的“国学热”中提出了诸多新问题,也莫不与观堂之学密切相关,亟需我们作新的探索。

惟此之故,本书乃是以全传为基础,调整结构,精炼章节,汲取新信息,补充新史料的再创作;因为是再创作,故从内容到体例,从史料到观点,均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出新,难度也更大了。我在撰写中的意愿是,理务求其真,事务求其实,更加鲜活地再现一代大师观堂的风貌,写出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王国维。

当然,这是本书追求的新目标,探觅的新境界。为此,传中对观堂生平、业绩的论述,尤关注以下数事:一是热点。例如,私塾、科举、读经,是当今“国学热”中三大新热点;观照历史,王国维当年亲历了几多甘苦,有哪些惊世之变?而被尊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本人,是怎么看待“国学”,他与一般的“国学家”有哪些不同?传中作了务求其真的记述。二是亮点。举其大端,则有:王国维对砸了菩萨创建号称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之清末状元张謇的“废庙立学”,提出质疑;为叱咤“变法”风云、号称介绍康德哲学“第一人”的梁启超指谬;向读“洋毛子书”出身、首开“中学西传”的辜鸿铭英译儒家经典(《中庸》)叫板;特别是数次撰文,批驳以“经术文章”名天下、且主管清学部的重臣张之洞手定学堂章程之“废哲读经”;即此数端,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观堂风貌,不亦尽展于吾人之前了么?三是看点。举其突出者,诸如王国维“召”入“南书房行走”与其自沉后被谥“忠悫”,这是学界周知的话题;而他代溥仪撰“谕葬”张勋的《忠武碑文》,则鲜为人知,传中不仅首次揭其全文,且详为诠释,以帮助读者了解领头“复辟”之“辫帅”张勋其人其事,并对照自任“讨逆司令”、自诩“再造共和”的段祺瑞之所作所为,可谓亦庄亦谐,颇足以解颐。再如,传中较为详尽析解了陈寅恪《挽王观堂词序》所述王氏“不得不死”的“致死之因”,又对序中名句“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作了史事解读,亦可启人心智。

还须说的是,现在传记向文学挂靠,“传记文学”日趋时髦。实则,“传”固不可无“文”,但首先应该是“史”,而且是严格的“正史”。故传中论学述事,致力于“第一手”史料,在撷采《词录》《人间校词札记》,发掘《优语录》上下卷,剖析《咏史二十首》、《势力不灭论》等史迹的同时,还关注第四事:疑点。有的原本清楚,却被近年新出的某些王氏传论(包括年谱)混淆了,诸如王国维究竟何时东渡留学,其“线路”果真是由武昌到东京吗?有的是本应辨明却一直疑而不清,诸如在王国维众多的戏曲史研究专著中,何者为第一部,问世于何时?传中以确凿的史实,作了较为详实的辨析。

本书从2007年秋冬问动笔,历经两度寒暑,跨越三个年头。由繁而简、充实再写、写而复改,三易其稿,至今年春夏间始克写定。其间,小女陈君霜和钱峰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馀,协助收集史料,整理初稿,付出了许多艰辛,故在本书内封加署了整理者姓名,特予说明。责任编辑王宏波先生则在确定选题以后,对全书的写作要求、章节体例,均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热情的帮助,并在校核书稿、觅配图片等方面,做了许多耐心细致的工作,谨致以诚挚的谢忱!

最后,我还要重引寅恪老人之言:观堂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我是完全抱着从头再学习的态度写此新传。虽恪尽绵力,但自感学浅才薄,对于书中不足不当之处,敬请文界学界友人和读者诸君不吝赐教、指正。

陈鸿祥

2009年7月22日,数百年难遇之日全食,次日大暑校毕全稿;11月26日至28日再校一过,并记于南京之龙园寓庐。

书评(媒体评论)

公少负才气,有不可一世之概:三十以后,阅世日深,乃益敛才就范。其为学也,专壹而不旁骛;其闻善也,不护前以自恕;其涉世也,未尝专己嫉能;其守义也,不以言语表襮,而操养至切。

——罗振玉

魏文帝为太子时《与昊质书》谓: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建安以来,千有数百馀岁,文人之能以名节自立者,卒不可多得?当今之世,求所谓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如徐伟长其人者,惟海宁王静安先生其庶几焉。

——1927年6月5日《大公报》社评《悼王国维》

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崖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吾严严狁考》等,是也;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固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

——陈寅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国维传/大家传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鸿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3023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