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漠藏珍(探索消失的古文明居延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反映居延文化的专集,是中央电视台骆汉城等编导、记者赴阿拉善科学考察的结晶。它以翔实的史料、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居延文化蕴藏的深刻内涵。它将带领读者沿着探索者的足迹,时代的脉络去探求丰富而神秘的居延文化。和考察队员们一起跋涉历险,经历干渴的考验,迷路的焦急,还有骆驼背上的颠簸,穿黑心棉大衣的无奈,以及发现珍贵文物的兴奋。

内容推荐

近来中央电视台组织调研工作者去居延泽考察,踏勘了黑城、肩水金关、殄北等十几处古城址,录制了电视片,在此基础上撰文成书。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他们的科考成果,人文景观,以及考察期间的惊险遭遇、见闻、喜怒哀乐。带领读者一起去探险寻奇,去领略大漠的风光,去考察文物古迹。诣在展示古居延周围丰富的文化遗物,探索这里过去是丰饶的土地,今天沦为沙漠的根本原因。

目录

序  

导  读

前  言

铁血铸居延

另一座昆仑

金关你在哪儿

黄土一拯处

皴烟泣孤魂

走近烽火台

豆腐渣城墙

大漠孤烟直

风起额济纳

绿城即谜城

难解雾重重

迷途不知返

黑水断雄关

黄沙掩宝城

无归兮将军

王朝的缩影

长驱流沙海

戈壁小方城

新奇的骆驼队

重镇魂尤在

边塞小江南

远古的呼唤

最后的绿洲

泪尽居延海

试读章节

铁血铸居延

公元前121年春,内蒙古草原依然十分寒冷,去年一场大雪,还厚厚地覆盖着广袤无垠的戈壁。方圆700多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千里冰封,像一面巨火的镜子,反射着晨曦的光辉。扎营在居延海边缘的匈奴大帐已升起炊烟,到处弥漫着燃烧的牛粪和枯草的气味。匈奴王——折兰王还在大帐中酣睡,帐外的人们悄悄的准备着一天的食物,大营里的狗都学会了安静地度过清晨,卧在雪地里只顾啃食别人丢弃的烤羊残骨。

这一个冬天,折兰王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在没睡醒之前,谁也不准叫他,而且要保持绝对的安静。这样大的雪可谓几十年不遇,谁会在这种天寒地冻的千里荒原打扰他的好梦呢,外面的将士也正乐得躲在蒙古包里烤火,或在皮袍下睡个回笼觉。“猫冬”是大漠中驰骋了一年的匈奴将士们最好的休整时刻,就像一只大黑熊,冬眠是十分必要的。

折兰王的部队是匈奴五大主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几次进攻汉王朝,都是他带头出击,尤其是他的骑兵,一直是所向无敌。铁骑所到之处,无论是村落还是汉军要塞,就像遇到了龙卷风,风过之后,片瓦无全。

折兰王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女人,为此他曾几次纵兵深入汉朝疆界几百里抢掠。现在他大帐中还有一半以上的妇女是汉人。

今天折兰王酲得早了点,他坐在一圈女人之间,慢慢的品尝着刚刚烧好的奶茶。忽然外面响起一阵滚雷之声,就像第一场春雨前的雷鸣,动地而来,这是他非常熟悉的声音,他惊得站了起来,不顾掉在地上的皮袍,冲到大帐外。凛冽的寒气裹住了他的全身,但更让他颤栗的是,在白茫茫的地平线那边,随着升起的太阳,冒出了一片黑压压的骑兵,马蹄卷起阵阵寒气扑面而来。最令人胆裂心颤的是所有骑在马上的将士居然一言不发。

冲在最前面的武将,手中舞动的利刃在晨曦里金光闪闪,分外耀眼。

霍去病这位军中最年轻的骠骑将军率领一万精骑,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出现在匈奴面前。精骑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许多匈奴兵站在那儿,还没有反应过来,头颅已被利刃一扫而下。一排排无头的身体直挺挺的站着,只有头颅在地上滚动,在站立的无头者之间,就有刚刚还在温柔之乡逍遥品茶的折兰王。

死神来得太快了,仿佛是一眨眼,战斗已经结束了,霍去病一行骑兵长刀入鞘,开始驱赶四散狂奔的牛羊和头颅还长在身上的匈奴士兵。

这次战役是霍去病第一次独立带兵出征匈奴,早在一年前他就已经成为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悍将。这一年他刚满20岁。

据记载,霍去病自幼喜欢舞枪弄剑,对战争有着强烈的爱好,他深受舅舅卫青的影响,18岁就随同他一起出征,汉武帝见他少年英武,任命他为骠姚校尉,由卫青挑选了800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归他指挥。

霍去病率领800骑兵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斩杀匈奴兵两千多人,及匈奴单于的相国、当户等将官大员,从此一战成名。

从现在仅存的一些关于霍去病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其善战而且非常冷酷的将军,他不爱说话,但是言出必行,行之必果,在军中极有威严。

霍去病治军甚严,极有效率,他率领的一万精骑,可以说是在汉武帝30万大军中挑选出来的最精锐的战士。全军在他的统帅下,就像一台效率极高的战争机器,号令一发,一万精骑就像一柄投出去的矛枪,凶狠而又猛烈。

他可以说是闪电战的老祖宗,突袭是他的拿手好戏。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集中最优势的兵力,隐蔽而又突然地发起进攻。其实这种战术,说起来也是从匈奴那里学来的,只是霍去病把这种战术运用到了极致,他一改匈奴在进攻时那种散漫的方式,将骑兵在运动中高度集中、进攻目标专一而又明确,擒贼先擒王。这种战术往往起到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效果。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族在大漠逐渐兴起。铁器的使用,加快了匈奴族内部的社会分化和私有制建立。到公元前二世纪,这个游牧民族,逐渐统一,实力壮大,形成了“龙庭”的权力中心;对外掠夺、扩张,不断蚕食周围地区,尤其乘秦末战乱,侵入到黄河以南的今鄂尔多斯地区,直接威胁到长安的安全,西南威慑天山南北各族,向南越过大漠,击走月氏,夺取了河西走廊。匈奴为了控制这片土地,以白羊、楼烦二王部驻牧于今鄂尔多斯地区,以休屠王所部驻守河西走廊东段,并在谷水(今石羊河)中游西岸修建了休屠城。在弱水上游修建了得城。浑邪王驻守西段,以今酒泉为其中心。在西域以尉犁为中心,设僮都尉,控制各地并征收赋税、财物。当时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口上的楼兰国也役服于匈奴。对汉王朝形成了西北、西南两面夹击的势态。

为了摆脱常年遭受匈奴的侵扰,到汉武帝执政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和被人们称之为“飞将军”的李广都是当时抗击匈奴的名将。特别是霍去病当数将军里年纪最轻、战斗力最强、智勇双全、百战百胜的统帅级人物。

霍去病出兵,几次都是沿着弱水流域(又叫黑水或亦集乃河)横扫千里,居延海一带是主要战场。

特别是公元前121年的夏天,以霍去病、公孙敖率领的几万骑兵为主力,从北地郡(在今天的甘肃环县)出发,另派李广、张骞率一万多人从右北平出发,攻击匈奴左贤王,策应西征的主力军。霍去病与公孙敖出塞后,分兵前进,公孙敖由于中途迷失方向,而未能参加战斗。霍去病毅然孤军深入,运用迂回战术越过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抵达祁连山。匈奴被他神妙莫测的战术搞得晕头转向,全线溃败。这次战役,匈奴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HO人投降,俘虏了王室以下将校、军官120多人,歼灭匈奴士兵3万多人。

两次河两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这对匈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匈奴人非常惋惜,他们悲伤的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后来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赞日:“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

霍去病的这一仗,使居延地区从此成为了汉王朝的辖地,并且形成了东至京城,西到敦煌,南至张掖,北到居延海的通道,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形成就像从匈奴和羌族统治的地带,打开了一条缺口,这样,汉朝的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两走廊和浮水流域——即今天青海湖以东、祁连山东北地区,并在这先后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和金城五个郡。汉朝的疆域扩张了几近一倍。

由于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从此汉文化就像滔滔大河一样,从这条通道源源不绝的涌向西域,而西域的文化也通过这条走廊源源不断的涌进了中原大地。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艺术、文化、佛教等多方面交流的重要渠道。

“河西走廊”的意义和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联系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和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苏伊士运河。而“河西走廊”最重要的区域就是从张掖通往居延海的弱水流域。

从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伐匈奴一役之后,历代王朝,几经变换,人们只要一提居延泽,总少不了说到霍去病,这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说到霍去病和居延的关系,还有一个说法更令这两者密不可分。当地人传说,霍去病在最后一次征讨匈奴的返朝途中,途经居延,不慎误食了匈奴人遗弃的病死牛羊肉而一病不起,终至暴病而亡,时年24岁。  霍去病好象是为将匈奴驱出居延泽、打通河西走廊而存在的,河西走廊的开通、居延海成为汉王朝的属地,他的历史使命,以至于生命也就终结了,但他的英名,却像沙漠中的胡杨林千年不倒。

P18-23

序言

《大漠藏珍》是一部反映居延文化的专集,是中央电视台骆汉城等编导、记者赴阿拉善科学考察的结晶。它的出版,将为追索阿拉善的历史文化,宣传阿拉善,扩大阿拉善的知名度,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阿拉善人,我们特向此书的编辑表示谢意。

阿拉善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735公里,拥有国家一类、内蒙古第三大常年对外开放的口岸——策克口岸。中国最大的航天基地——东风航天城,也坐落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以及“神舟”系列飞船都是从这里成功发射的。

阿拉善自然景观十分独特,境内沙漠、戈壁、草原、绿洲、湖泊等交错。特别是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统称为“阿拉善沙漠”,其面积在中国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四。

阿拉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孕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阿拉善古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息繁衍的文化遗址、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画、上古殷商西周战国先民弱水流域活动的先秦遗迹、西汉居延移民戍边屯垦开发的众多痕迹、西夏至元末黑城文明的城郭佛塔、纵贯东西的“沙漠丝绸之路”上隐隐约约的古道足迹、和硕特蒙古在阿拉善定居建旗和土尔扈特蒙古举部东迁额济纳的300多年的史迹……这些众多的文化遗产,正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开掘,去探索,去解密。就连刚刚兴起的阿拉善奇石,也让国内外奇石界刮目相看,阿拉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又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形风貌和恶劣的气候条件,阿拉善盟也是一个人迹罕至的神奇的地方。

《大漠藏珍》所反映的居延文化是阿拉善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居延文化遗址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额济纳河流域,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布之广、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时代延续之长、所含文化遗存种类之多,实属罕见。特别是20世纪发现的居延汉简,乃中国文明四大发现之一(其他为: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堪称“国宝”。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文化财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大漠藏珍》是编导、记者科考成果的生动再现,它以翔实的史料、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居延文化蕴藏的深刻内涵。它将带领读者沿着探索者的足迹,时代的脉络去探求丰富而神秘的居延文化。和考察队员们一起跋涉历险,经历干渴的考验,迷路的焦急,还有骆驼背上的颠簸,穿黑心棉大衣的无奈,以及发现珍贵文物的兴奋。进一步增强世人对阿拉善文化乃至草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更使我们民族文化底蕴中的基本元素,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

我还衷心地希望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朋友,经常来阿拉善这块神奇的宝地,更多的走进阿拉善、亲近阿拉善、了解阿拉善。阿拉善会用自己宽广的胸怀,质朴的笑容,欢迎尊贵的客人!

冯贵林

(作者系中共阿拉善盟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长)

2006年9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漠藏珍(探索消失的古文明居延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政旭//璟萱//娅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020348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6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