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明悲歌(血染天启王朝)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一个天才的木匠,而历史的阴差阳错却让他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爱好斧柄而不喜权柄的他,将如何应对这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本书作者以纵横捭阖的史家笔法,通过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读者讲述了大明王朝一部鲜为人知的没落史!

曲已尽,人终散,煌煌大明,空余这一段说不尽的历史沉浮,道不完的岁月悠悠……

内容推荐

作者以纵横捭阖的史家笔法,通过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读者讲述了大明王朝一部鲜为人知的没落史!

熹宗皇帝统治下的天启王朝,虽然仅有短短的七年时间,而大明江山却在这七年里,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内有宦官专权,叛乱不断;外有女真铁蹄横扫辽东,荷兰敌寇觊觎澎台。面对如此危急局势,东林士子慷慨悲歌,良臣名将奋起抗争,左光斗、袁崇焕,一个个末世英雄,无可奈何地走向了命运的悲剧。然而,历史的主角熹宗皇帝却一直沉湎于他所热衷的木工建筑,让帝王功业付诸东流!最终,大明王朝在李自成与努尔哈赤的双重夹击中走向灭亡。

目录

一、三大案迷雾中朱由校登基大宝门

■在“三大案”风雨中安然就位/3

■怪癖误国的明熹宗/18

一“东林势盛,众正盈朝”/26

二、客氏:这个“夫人”不寻常/33

■两魏争客的笑话/34

■“奉圣夫人”的威风/39

■客氏宫中为恶/43

三、九千岁魏忠贤弄权天启朝/49

■魏忠贤的前辈们:王振、汪直、刘瑾/50

■通往权力巅峰之路:从市井无赖到“九千九百岁”/55

一建生祠,与孔圣人同享尊荣/66

四、东林士子慷慨就死厂71

■东林党的来龙去脉/72

■血洗东林的开端厂78

■六君子“乙丑诏狱”/84

■七君子“丙寅诏狱”/92

五、波谲云诡的辽东战场/99

■明朝的北部边疆/100

■关外辽东第一战:萨尔浒大败/104

■熊廷弼英雄末路:广宁大败/110

■袁崇焕初露锋芒:宁远大捷/120

■努尔哈赤之死:宁锦大捷/129

六、内乱与外患并行的衰世天下/133

■吃人的朝代/134

■奇诡的天启大爆炸/136

■奢安之乱/140

■徐鸿儒造反/148

■荷兰侵占台湾/151

七、大结局:朱由检接下烂摊子/157

■“神明自运”,崇祯计除魏忠贤/158

■自毁长城,袁崇焕被崇祯错杀/164

■人事财皆错,明王朝黯然落幕/174

结语/185

试读章节

说起大明天启王朝,可能大部分读者会一时间有些懵懂。岌岌可危的明帝国,短命的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昏昏然执政仅七年,业绩实在无足道也。但是,这又是一个诡异的、动荡不安的年代,刀光剑影闪,血雨腥风稠。宫内宫外,皇城边疆,风云人物,争斗纷呈。

宫廷内,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史上最知名宦官魏忠贤,从市井无赖直升至与孔子地位平齐的“九千九百岁”,一不小心就赚了个遗臭万年;中国历史上十大红颜祸水之一。同时可能是世界史上最成功的奶妈——客氏,宫中为恶,翻云覆雨。天启朝的天下,由这两位起于底层的得志小人掌控,黑暗无边。

朝廷上,在锦衣卫、东西厂特务的政治迫害中,作为道德理想主义的代表,东林党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指引下,“六君子”、“七君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与手握实权的魏忠贤抗争,忠臣蒙难,慷慨就死,血流成河。杨涟临死前留下了令人至今心潮难平的豪言:“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与我何有哉!”而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上,仍留有“桐城派”大家方苞记述左光斗的名篇《左忠毅公逸事》,名垂青史。

边疆危机中,将要统治中国三百年的女真人已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一代天骄努尔哈赤挟八旗之势虎虎生威,逼近关内,觊觎明室大好江山;明将熊廷弼、袁崇焕虽出身文官,亦不让人后,战绩辉煌。特别是袁崇焕,更是一个传奇人物。金庸先生曾专门作《袁崇焕评传》,其长篇武侠小说《碧血剑》亦以袁崇焕为主角,为读者津津乐道。

一个内忧与外患并行的衰世天下,接踵而至的是黄河决口,各地地震,人民起义,奢安之乱,荷兰入侵。特别是陕西的民变,正如星星之火,即将燎原。二十年后将要戴着一顶斗笠闯进京城的李自成,因为借了富绅的“驴打滚”无力偿还,此刻正被木枷铁镣绑在毒烈的太阳下示众。古人所说天人合一,天怒加剧人怨,人怨激化天灾,可终于到了天怨人怒的境地,人世的血腥与宿命显露无遗。

崇祯帝接下的这个烂摊子,已经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了。可怜的崇祯,在风雨飘摇中忧心不已十几年,没过上几天好日子。自杀前,他写下血书《遗诏》,赫然说道:“诸臣误朕,文臣个个可杀。”朱家的天下,就这样在吊死的崇祯背影中走到了尽头。

 一、三大案迷雾中

朱由校登基大宝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二百余年,终成一梦。明朝朱家的天下,到天启朝时,已岌岌可危。

朱由校,有明一代第十五任天子,庙号为明熹宗。熹宗原本是嬉宗,但堂堂皇帝怎能以嬉戏为荣?这样,就改成了熹。中国二十四史上的皇帝,只有他得了这个“熹”字。熹字本有光明的含义,但对他来说,只是“熹微,日欲暮也”,是明朝垂亡的象征。其全称是“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这样的称号可以说是集所有褒词于一体了,只可惜名不副实。年号天启,“天启”二字出自《左传》,意为“天开辟了统治者之道”,同样徒令人嗤笑而已。朱由校总共在位七年,自1620年至1627年,泰昌元年九月初至天启七年八月底。

任何一个王朝,代代相传,帝王品质一定一蟹不如一蟹,再高的聪明才智,也跳不出他的环境,东方式的宫廷生活,只能使人堕落,不能使人长进。至于如何评价朱由校,清乾隆年间张廷玉编撰的《明史》是如此盖棺论定的:“庸懦”、“昏乱”,以至于“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一言以蔽之,张老先生等一千人认为明朝的灭亡,朱由校必须负很大的责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又是公认的良史之一,这样的评价可谓公允。

清嘉庆皇帝说:“明亡不在于崇祯,而在于万历、天启。”在嘉庆看来,明亡是迟早的事情,区别只在于能苟延残喘多少年而已。其实,他貌似深沉地说出这句话时,至清亡又还有多少年呢?封建王朝的覆灭,任何一个都不值得我们叹息,即使是强汉盛唐,何论明清?

清代学者谈迁说,天启一朝,与正德一朝极相似。熹宗“好猎乐内,嫉谏悦嫜,无一不同”。以此看来,天启一朝,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魏忠贤诚然罪过极大,然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熹宗亦难辞其咎,不能不为这一时代的黑暗承担责任。

近代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也感慨而言之:“明之气运将尽,产此至愚极不肖之子孙。”是否“至愚”、“极不肖”,读者们自可分辨。但是,即使熹宗至愚、极不肖,平心而论,这不是熹宗本人的过失。权力导致腐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高高在上不受任何监督的皇权体制下,发生多么令人悚然的事都是可以想见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也许,真相永远尘封,只有那些发黄的古书还承受着后人的赏奇析疑,追思不已。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用在朱由校身上,也可以翻转来成为一朝臣子一天子。他是在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们强有力的保护下,在扑朔迷离的“三大案”风雨中安然就位的。

明末“三大案”,即“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官案”,一直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疑案,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事情的本身也许很简单,只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是皇帝的家事。政治上的明争暗斗,给它们蒙上了难分是非的晦涩之感。

“梃击”,简而言之就是以木棍打人。不巧,打的这个人是万历帝的皇太子,就成了“案”。

明神宗万历帝的皇太子叫朱常洛,命运多舛,充满悲剧色彩。万历帝最初偶然御幸官女王氏,事后反悔,隐讳不言。后来王氏有了身孕,太后急于抱孙,查验了文书房的记录,然后向万历帝说起此事。起初,万历帝还不愿承认此事,太后于是命人将内起居注拿来让他看,才不得已承认了。古代中国的起居注制度主要是用来记录国君的言行。“古者左史记言,人君动止,有实言随即记录,起居注是也。”

万历帝之所以持这种躲避不认的态度,是因为他不再对王氏感兴趣了。但明代惯例,宫女被幸后怀孕就要晋封为妃。他不愿封王氏,只想蒙混过去。首先,宫女地位太低。其次,万一这官女生下的是男孩儿,那可是长子!当时郑贵妃还没有孩子,所以王宫女生的如果是儿子,那就是长子,将来必是太子,最后早晚还得当皇帝。万历可不想让宫女的儿子做太子,当皇帝。太后曾经质问他,这是为什么。万历回答说,他是宫女的儿子。太后勃然大怒,厉声呵道,你,也是宫女的儿子!看见曾为“宫女”的太后大怒,万历惊得跪在地上,半天不敢起身。

所以,幸亏皇帝起居注记载得一清二楚,否则万历真有可能蒙混过去!万历帝不喜欢王氏,由母及子,也不喜欢王氏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所生的长子常洛。他喜欢的是宠妃郑贵妃及其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

其实,作为一个父亲,他完全可能有厚此薄彼的人性弱点,也应该有喜欢与不喜欢的权力。但问题是,早在西周时期,为了避免王位继承过程中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斗,人们就选择了嫡长子继承的方法。这就是说,不论周王有几个儿子,也不论这些儿子中谁的才能最高,能够继承王位的只有一位,就是周王的正妻所生的最长子。如果没有嫡子,就立最长子。这种称作“立嫡不以长,立长不以德”的继承方式,被后代各个王朝所沿用。明朝皇位继承,一般也遵照以下原则:皇位继承,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帝无子嗣,兄终弟及。

然而,嫡长子、长子们自然获得的继承地位,并不能抑制觊觎者的野心,也从未阻挡住他们行动的脚步。从历史事实看,虽然这种方式成为历代皇权继承毋庸置疑的制度,但是各朝各代废嫡立幼、兄弟相残、叔夺侄位的事件仍然层出不穷。这一继承方式造成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它使嫡长子、长子一出生,实际上就处在了一个岌岌可危的位置上。只要后官有个风吹草动,太子本人有点过错,或是皇帝突然驾崩,某大臣心怀不满,都有可能导致残酷甚至血腥的废立斗争。这样的废立斗争,如同一场场政治重头戏,在历朝历代重演不衰。P1-4

后记

明末的悲歌唱完了,后人的思考和念叨却还没有结束。请允许我再对明朝的灭亡说几句。

从根本上说,明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皇帝高度集权的体制,本身就蕴藏着危机。首先是作为最高独裁者的皇帝,只能是一个“圣心独断”的孤家寡人。而他一个人,无论如何伟大、英明、正确、神文、圣武、雄才、阴险、诡诈、残忍……总归一个人是无法统治—个国家的。真正要“日理万机”,不到二十四小时就会把他累死。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个“朝廷”,有许多I臣子来帮他做事。而且,在全国各地还必须有许多分支的“小朝廷”,去帮他进行地方的行政管理。而要有人帮他做事、帮他管理,他就必须给他们一定的权力。因此,所谓的“高度集权”,本身就包含着“必须分权”的矛盾。要使这矛盾统一,皇帝的高度集权,至多只能是把“最后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规定朝廷大事必须由皇上“朱批”,各级官员必须由皇上任命。同时,还必须“群臣互制”,而又共同受制于皇帝。这样才能使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能做有效的运转。

问题在于,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朝廷,每个臣子都想往上爬,借“互制”而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便是不可避免的。发展下去,党同伐异,就使得“群臣互制”变成了“朋党内斗”。如果皇帝不能公正地对待问题,而是有所偏弊,有所偏私,朝廷中的“党争”,便难于平息,甚至使皇帝陷入与群臣对立的情势。神宗朝的疲敝便是这种体制的内在矛盾,恶性发展的结果。

同时,在这种体制下,要想群臣共同受制于皇帝,皇帝就必须掌握对臣下进行奖励与惩罚的威慑力量。权无威不立,威是朽的根本。威也是一种权,是高于一切臣下之权的特权。那么,皇帝之威从哪里来呢?最重要的自然是军队,其次是银子。奖励是此较简单的,封官晋爵、给称号、给银子,都是羁縻之道,牢笼之术。只要皇上高兴,给什么是可以随意的。惩罚却比较麻烦,除了要依靠足以进行征伐的军队,在特殊情况下能平息叛乱;平时,还必须要有对臣下进行侦查、搜捕的特务组织,以及随时可以执行刑罚的特种刑事监狱。这是集权体制维护皇帝权威与安全的杀人工具,等于是皇帝的金戈黄钺,用于对臣下的监控。

明王朝的这些杀人工具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由于皇帝只能使用亲信的内官太监,来统辖和掌管这些部门,无形中便使得皇帝的权威转移到了这些“位卑权重”的内官手里。这和巩固皇帝权威的目的,实际上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近臣和太监在文臣武将眼里,只是些宫廷厮役式的小人。皇帝重用这些小人,皇权皇威便会在群臣心目中失去威信。而且,这些不学无术、素质低下的小人,一旦掌握了大权,是必然要胡作非为,锄诛异己,颠倒黑白,诬陷忠良,使朝廷陷于混乱与破败的。熹宗朝的魏忠贤专权,就正是这种体制的产物。

皇帝高度集权体制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巩固皇权。但那不仅是要保证开国皇帝的宝座无人篡位,而且是要使皇位“万世一系”地传承下去,永远不会“大权旁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以后,其所以大杀功臣,就是要把原先和他一同起事,曾经平起平坐,可能和他争权争位的人,全部杀掉。这是为了维护天下只有一个“最高独裁者”的需要,必须这样做,而不能考虑冤与不冤的问题。这也不独明朝为然,差不多从古以来都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皇帝也是要死的,他必须为皇位的继承人扫除障碍。朱元璋就曾这样教育过他的儿子:他把一根棘刺丢在地上,叫太子去拈起来,太子不敢拈。他说:“你怕刺手,我帮你除了,不就好了吗?”可见,朱元璋的大杀功臣,主要还在于要为皇位继承人扫除障碍。

可是,一切问题总有难于考虑得十分周全的地方。因为每一代皇帝不可能只有—个儿子,儿子也不一定都是聪明睿智、神文圣武的,而智愚贤不肖的等差,又不容易分辨。如何确定皇位该传给谁呢?这就是个难题。在别无良法的情况下,就只好按照自古相沿的儒家礼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并将此定为“祖制”,谁也不许违反。但是,问题在于皇帝对后妃的感情,不可能是绝无偏爱的;对传位问题的考虑,也不可能不受这种感情的影响。因此,对皇位的“接班人问题”,皇帝自己并不一定想遵守“祖制”。而皇妃的家族,也不能不极力参与。朝廷的群臣,同样要考虑拥戴谁做未来的主子才于自己有利的问题。所以,皇位“接班人问题”,在每个朝代都是政治斗争的焦点。特别是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这种斗争便很容易触发。神宗朝“立太子”的问题,便是由于皇帝想超越“祖制”,群臣出于自身利害考虑而要维护“祖制”,从而演出了祸害三朝的“梃击案”,以及延伸到熹宗朝的“红丸案”、“移官案”。结果,导致了“党祸”与“太监专权”,使明朝在自造的混乱中走向败亡。由此可见,皇帝高度集权的体制,最无法防止的破坏,就是皇帝自己。

从神宗到熹宗,由“立太子”引发神宗皇帝与群臣对立、皇帝怠工、群臣内斗、大臣挂冠、朝政疲敝,最后导致熹宗登基以后,I听任妇寺窃柄,太监专权,皇帝自己变成了傀儡,旁人无法制止。在“阉党”残杀“东林党”的“党祸”落幕时,朝廷已经变成了难于收拾的烂摊子。皇帝高度集权体制的危机,竟是在皇帝想破坏“祖制”、“废长立幼”的导因触发下,各种潜伏的内在矛盾,在火星一闪之际陆续地爆发出来,终于使这个自身极不合理的体制,和皇家的一切特权,都随着国家的衰亡而冰消瓦解。

17世纪40年代的世界,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走向绝境——一个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另一个将脖子伸进了断头台的铡刀下。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就是在这个年代以后,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对崇祯的死,包括不少史学家在内,众多的人都抱有同情之心。同情什么?同情他的身世,同情他的结局。虽励精图治却无力回天,国运已经明显不济,苦苦支撑仍力不从心,正如他所说:朕非亡国之君,而事事皆亡国之象。自然,同情崇祯的背后隐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没落的悲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明悲歌(血染天启王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木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05890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307-53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