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既不崇拜偶像,也不信奉鬼神。我的唯一信条就是相信自己肉体和精神的力量!

本书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中篇小说,该书以一位带着让家乡致富梦想的中国女大学生村官赴韩考察为主线,穿起了一串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将新村运动初期直接领导韩国新村运动的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及方法事例化,以小说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加容易的理解新村运动。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当年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相比,情况要复杂得多,形式要险峻得多,任务也艰巨得多。我国与韩国情形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抄照搬韩国模式。但对其一些做法和经验,还是有必要学习和借鉴的。韩国新村运动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就是主要不是靠政府就阿大投入,而是靠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从1970年到1975年,韩国政府对每户农户的平均投资仅为35美元,每年平均还剩不到5美元,这个投入是非常少的。而政府主要是通过培训村庄领导人(即指导者)。带动村民积极开展村庄建设项目,启发农民树立“勤劳、自助、合作”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过上好日子。韩国新村运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韩国国民的精神运动,农民从“我们不能做”转变到“我们能够做”,从整体上转变了自身的精神面貌,提高了自身的国民素质,从而推动了韩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目录

第一章 放飞梦想

第二章 勤劳就是财富

第三章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第四章 农村要发展,骨干要当先

第五章 妇女能顶半边天

第六章 梦归故里

参考书目

后记

项目组成员名单

试读章节

为了找工作,柳晴没少跑人才招聘会,打工攒的那点钱转眼就花光了,可是没有一个用人单位回话,这让即将毕业的柳晴整天愁眉苦脸。这几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越来越离谱。头几年是学历越高越好,这几年不仅要求学历而且还要求长相,女孩子如果相貌一般,找工作比找对象还难。

每一次参加人才招聘会,柳晴都觉得受到刺激和伤害,原以为只要上了大学就会跳出农门,也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安安稳稳过日子。谁成想,眼看着毕业了,却找不到进城的门路,这让做梦都想变成城里人的柳晴非常沮丧。她越想越多,越想越觉得自己的命不好,好不容易从黄土堆里爬出来,成为全乡远近闻名的女大学生,却万万没有想到城市那么难进,农村的孩子那么难农转“非”。这些都是柳晴始料不及的,也使她最初的梦想化为泡影。

小时候,母亲一直告诉柳晴:“农村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看来,实际并不全然和母亲所说的一样。

父母祖辈几代人都是农民。父亲曾是本乡煤矿的采矿工,在柳晴上初中的时候,那个小煤矿突然发生了瓦斯爆炸,父亲撒手人寰,被永远葬在了那个让他梦想挣大钱的矿里。母亲的祖上曾是书香门第,但是家道中落的她,只念到小学毕业就不念了,和村里其他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相比,在她的身上还残留着一点书香气息。也许是对知识的渴望,或者说对改变农村人身份的那份追求,即使是在家庭经济相当拮据的时候,母亲也一直鼓励柳晴,要努力学习,上高中,考大学。高中的时候,柳晴也犹豫过,到底要不要考大学,她知道,一个农村孩子一旦考上大学,各种费用对于普通农民家庭而言都负担不起,特别是她这样的农村单亲家庭更是不敢设想。在农村,没有了男人,家几乎就垮了。即便如此,母亲也横下心要把柳晴姐弟供上大学。母亲有一双巧手,除了要把承包地种好,她还用家里那台老缝纫机,一件一件地给十里八村的人裁缝衣服,用柔弱的身体承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在柳晴高中毕业即将报考志愿的时候,她又犹豫了,上高中已让母亲难以支撑,要是再上大学还不知道会给母亲添多少麻烦?母亲也察觉出了女儿的顾虑,就说:“晴儿,妈就是累死、苦死也要支持你把学上完,女娃娃,大学上出来才能有好出路。你好了,妈将来也就好了!”

柳晴没有辜负母亲,在衣食村的历史上拔了“红旗”,成了衣食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娃娃。至今柳晴还记得四年前乡亲们在村口送她的情形。那是个已有凉意的初秋,衣食村的老少们都在忙着秋收,一家家的门前院后都挂了好几溜子的玉米辫子,金灿灿的,闪烁着丰收的喜悦。得知柳晴要去上大学,乡亲们早早从地里赶回来送她,他们手上拉着架子车,头上扎着羊肚巾,眼睛里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对柳晴考上大学的羡慕。全村人无不为她的出息高兴,山坳里能出这么一个大学生多不容易呀,而且还是个女娃娃!

村里人都知道,这没爹的孩子上大学不知多难呢。村长给柳晴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逢人就说:“大家日子过的都不宽裕,但是,再难也要从手头上挤出来一些钱给柳晴这娃凑些学费。”这一天,村长代表大家把大大小小皱皱巴巴的一堆纸票递到了柳晴的手里,说:“娃子,这钱不多,但是,是全村人给你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地凑来的,这对咱农村人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咱村能出你这么一个女大学生不容易,你给咱村争了光了,大家都会支持你上学的。来,你拿上,解一些急吧!”柳晴接过那沉甸甸的一扎钱,泪水流了一河滩。她知道,这些钱都是乡亲们从牙缝里抠出来给她的呀!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虽然是农学专业,但同学们大都削尖了脑袋要往城市钻。柳晴在几次人才招聘会碰壁后,真的沉下心来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校领导给应届毕业生讲话时反复强调,要结合自己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合个人成长的岗位,不要好高骛远。她也觉得是个理,为什么不能把目光投向农村呢?  本来是学农的,又出身在农村,何况柳晴觉得自己对农村也是有感情的。从小就听老师讲: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那时候,还从未踏出过衣食村的她,对这个“大”并没有什么概念。读了四年大学,特别是每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以后,她才体会到农业是那么重要,农民是那么可怜,农村问题是那么复杂。为什么我不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这既报答了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又为我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不就是校长讲的人生价值吗?她越想越激动,越想越兴奋……

柳晴想起自己的家乡,那个坐落在西北偏远山区的小村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衣食村”。衣食村的老人说:叫这个村名大概是祖辈们希冀衣食无忧吧。希望也只是希望,现实中的衣食村并不是无忧的天堂,虽然吃饱已不成问题,但说富裕,还差得远呢。除了种点小米和玉米什么的,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村里生活条件最好的就是搞个体运输的邱红旗家,他家有彩电,还有一辆大货车。至于多数家庭,还看不到电视,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从来没有出过衣食村的山口。在衣食村,村民多数是小学初中水平,高中毕业的已是屈指可数。柳晴之前仅有两个男娃考了大学,还都留在外地工作了。即便如此,村上还是很重视娃娃们的教育。每年暑假回来,村长都会安排柳晴给村上的孩子集中辅导功课,看到柳晴教孩子们那副认真的样子,他就想,娃娃们要是有这么个老师就好了。

大学生就业是一年比一年难,柳晴对留在城市已不抱幻想,正巧看到校园网上发布了一条信息,说是国家在大学毕业生中招募“村官”,开展“人才进村”活动。这是中央八部委联手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预计在五年时间内为中国乡村输送10万名知识分子。这是多么宏伟的计划呀!10万人,这将是中国新时期的“知识上山下乡”。P5-10

序言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地理的角度,韩国和中国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与过去相比,面向未来,通过双方的友好合作和努力共同成长,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事实。特别是前不久胡锦涛主席袁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借鉴韩国的新村运动经验之后,两国的相互间的交流更加深入了。

曾经作为韩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村运动,在70年代后期作为成功的模型被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甚至非洲等国家的农村建设发展所借鉴。

使韩国经济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村运动,不再单是韩国经济成长的模型,而成为了所有农村工作者共同参照的模型。

这次出版的《寻梦》一书是将新村运动初期直接领导韩国新村运动的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及方法事例化,以小说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加容易的理解新村运动。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韩中经济贸易促进协会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之间共同努力的心血,同样也是在70年代新村运动的初创期,便将全身心投入到该运动的前中央研修院长郑教宽及其他元老级的教授的理论和经验。因此,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人在新村运动时曾经担任大韩民国内务部长官和国务总理的职务,直接参与了新村运动。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用如此短的时间将一个贫穷的国家带入到先进国家的行列,为此我深感自豪。

祝愿通过成为韩国经济复兴动力的新村运动经验的交流与融合,能够促进韩中两国的友好,增进两国的利益,为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模范国家共同努力。

也希望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借鉴的基础资料,更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再次表示祝贺并祈愿成功。

大韩民国前国务总理 李汉东

2007年4月18日

后记

在中韩两国专家、作者及创意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寻梦》一书终于付梓了。本书从策划选题到组织创作再到编辑加工,历时近一年。在成书过程中,创意团队反复征询中韩两国专家顾问团的意见,并亲赴韩国和中国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集体讨论书稿十余次,并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反馈和交流,数易其稿,反复修改才得以完成的。《寻梦》一书凝聚了中韩两国专家、作者及创意、编辑人员共同的智慧与心血。

本书的出版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韩中经济贸易促进协会的合作项目之一。该书简明、通俗地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和核心理念,是为中国各级领导,尤其是市(县)和乡(村)一级直接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基层领导骨干精心打造的,让他们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到韩国新村运动专家的系统培训。今后,我们还将陆续组织翻译出版韩国新村运动系列培训教材,进一步向中国读者介绍韩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参考读物。我们希望,《寻梦》及后续系列图书的出版,将成为中国广大读者了解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窗口”,成为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援农村建设的一个“平台”,成为韩中两国世世代代友好的桥梁。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教授和前韩国国务总理李汉东先生,分别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教授的悉心指导。韩国专家郑教宽教授、黄夏千教授和中共中央党校曾业松研究员、施红教授、徐平教授,北京大学白雪秋教授等专家学者,都参与了本书的讨论,并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总编室刘志刚主任策划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李援朝社长、李晓兵总编给与了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责任编辑王琪和特邀编辑吕陈君等参与了有关创意策划工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登科先生特意为本书创作了插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问题,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淑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36755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2.645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4
12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