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本册为《法家史话》,由孙开泰编著。
图书 | 法家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本册为《法家史话》,由孙开泰编著。 内容推荐 法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以法治为指导思想的一个学派,其学术思想主要包括法、术、势三个方面。法家的创始人是李悝,他所著的《法经》一书一直是后来法家的理论基础。之后,吴起在魏楚对法家思想的实践、申不害对法家“术”的思想的提出、慎到对法家“势”的思想的创建、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以及韩非对法家理论的全面总结,都一步一步地对法家思想不断地予以完善。《法家史话》就是以此为脉络向读者着重介绍法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过程,同时深入地分析了其对秦以后的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法家史话》由孙开泰编著。 目录 引言 一 三晋地区是法家产生的摇篮 1.三晋地区历史的回顾 2.晋国独特的历史环境导致了法家的产生 二 法家的创建 1.从变法中寻找出路 2.从儒家转向法家的过渡性人物——子夏 3.法家的创始人——李悝 三 吴起对法家思想的实践——在魏楚的变法 1.在坎坷的道路上完成由儒家向法家的转化 2.在魏国西河的变法 3.在楚国的变法 四 申不害对法家思想的发展 1.申不害的生平与所处的时代 2.法家“术”的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3.重赏罚与明法治 4.历史地位与“术”的思想渊源 五 慎到对法家思想的发展 1.慎到的生平与思想来源 2.对法家“势”思想的创建 3.对法治理论的贡献 六 商鞅于秦国的两次变法 1.商鞅入秦与变法的准备 2.第一次变法 3.第二次变法 4.商鞅之死与变法的成就 5.商鞅的著作与思想 6.商鞅变法的历史地位 七 集法家理论之大成的韩非 1.生平与著作 2.对“法”、“术”、“势”理论的总结 3.封建专制主义思想 4.经济思想 5.进化的历史观 6.性恶论 7.天道观、认识论和朴素辩证法 8.历史地位 八 法家对历代法制的影响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三晋地区历史的回顾 三晋地区与法家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三晋地区的主体是晋国,另外卫、郑等国也包括在内。卫、郑虽属小国,但交通方便,商业发达,经济上十分富庶。中国第一部成文法的公布是在郑国,第二部成文法的公布是在晋国。许多著名的法家人物,如李悝、吴起、商鞅等,或者原本就是三晋人,或者是在三晋求学,可以说三晋地区是法家产生的摇篮。 为什么三晋地区能最早孕育和产生法家学派,而同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就不行呢?这是因为三晋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 晋国立国之时称为唐,其开国君主是叔虞。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史记·晋世家》记载了周成王封叔虞于唐的有趣故事:唐发生了叛乱,周公派人去平息。成王是在与弟弟叔虞玩耍时得知平叛胜利的消息的,他非常高兴,就随手摘了一片梧桐叶当做圭(音gui,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玉或象牙板)交给弟弟说:“我就用这片梧桐叶作凭证,封你于唐。”弟弟年幼,还不知道封于唐是怎么回事。成王原本也是闹着玩的,然而跟随成王的史官却记了下来,并选择了吉日要成王进行册封典礼,成王有点莫名其妙,后来才回忆起来,说:“那是我与弟弟开玩笑哩!”史官却严肃地说:“国君是不可以随便开玩笑的。你一句话出口,我们史官就要记录下来,若是国君出尔反尔,会被天下人耻笑的。”成王一听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好真的把唐封给了叔虞。后来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将都城迁于晋水旁并改唐为晋,被称为晋侯。 晋穆侯时,其太子名仇,因小儿子出生时恰逢穆侯伐千亩获胜,于是就取名成师,就是胜利之师的意思。此事传出后,大夫师服便议论道:“这事儿可怪了,国君给儿子取名考虑欠周全啊!太子名叫仇,仇字就是仇敌。小儿子叫成师,就是胜利之师的意思。这么一来不是长幼不分、嫡庶颠倒吗?以后晋国要是不内乱才怪呢!” 穆侯死后,内乱果真发生了。先是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国君,把太子仇赶出了晋国。4年后,太子仇又把殇叔赶下台,自己当国君,即晋文侯。其子继位,为昭侯。昭侯把曲沃封给了他的叔叔成师。成师很会治理政务,得到民众的拥护。但是,他并不_是国君。有人说:“晋国内乱的根源在曲沃,臣子的号召力比国君还大,不内乱才怪哩!”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大臣潘父杀了昭侯,请成师当国君,但因受到昭侯,军队的抵抗未能成功。后来,昭侯的儿子平继位,即孝侯。 几年后成师死了,其子继续统治曲沃,史称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公元前725年),庄伯发兵杀了孝侯,但孝侯的军队打败了庄伯,立孝侯的儿子为国君,即鄂侯。6年后庄伯趁鄂侯死的时候攻打晋,但未能成功。庄伯死后,其子继续与太子仇一系进行斗争,于哀侯八年(公元前710年)时,曲沃兵俘虏了哀侯,次年将哀侯杀死。曲沃兵虽然没有完全控制晋国,但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曲沃实力得到相当大的发展,足以和晋抗衡,成为晋的心腹之患。到曲沃武公时,他不甘偏安于曲沃,用计杀了小子侯。又经过了28年的准备,在晋缗侯二十八年(公元前679年)向晋突然发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灭了晋国,完成了几代人的宿愿。此时的周天子釐王作了个顺水人情,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列为诸侯,即晋武公。从此,延续了67年的太子仇一系与成师一系的内乱才算结束。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为防止原太子仇一系的反击,下令诛杀了所有原晋国的诸公子。照说这场杀戮之后,该平息下来才是,然而晋国公室又孕育着新的内乱。 这还是因为嫡庶问题而引起的。晋献公的嫡长子即太子是申生,而献公却想将妃子骊姬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这样做就要先废掉太子申生,于是公室的矛盾激化起来。而且,即使把申生废了,也轮不到奚齐当太子,于是献公设计把申生,重耳、夷吾都派往国外,都城中只留下奚齐。申生得胜回来,被骊姬设计陷害而死,重耳、夷吾也怕被骊姬杀害,不敢见献公。但是献公还是不能放过他们。献公去世时,效忠于申生、重耳、夷吾三公子的武装力量发动了政变,杀死奚齐要迎回重耳为君,重耳不同意,他们才接回夷吾为国君,即晋惠公。 惠公上台,又大肆杀戮大臣,而且派人去杀重耳,未得逞。惠公死后,其子怀公继位,又大肆杀戮重耳的追随者。此时秦国借机出兵杀了晋怀公,于公元前636年拥立重耳为国君。重耳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这是晋国历史上第二次因嫡庶问题而引起的内乱,其结果,与第一次一样还是以庶公子的胜利而告终。 晋文公即位后,大封功臣,重赏勇士。许多人加官晋爵,得到了赏赐的土地与奴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支新兴的军功贵族在晋国产生了。他们与旧贵族不同,不是依靠血缘关系,而是依靠军功而获得土地、封爵和官位,因此他们比有宗法血缘关系的旧贵族更具进步性。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国打败楚国,取得了霸主地位,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P6-9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后记 这本《法家史话》是我对法家学派多年研究的心得,也是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读物的一次尝试。因为史话要求既是“大众化”的,又是“有学问的著作”。它的实现是力图进行学术普及,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而服务的。在如何实现这一尝试的过程中,得到了孙东同志的帮助与支持,可以说此书是我们共同劳动的成果。正因为如此,它的学究气少了,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语言表达不够简练的毛病,虽经修改,仍难免于此。由于我的水平有限,其他错误缺点也很难避免,希望专家学者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孙开泰 1994年5月1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法家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开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2599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7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6.05 |
丛书名 | 思想学术系列 |
印张 | 5.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35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