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是我国上世纪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也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评论家,出版家,文字改革专家。他毕生致力于启蒙、推动先进文化,推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贡献巨大,被誉为一代巨人。作者在1991年出版的《胡愈之传》旧稿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了这本全新的胡愈之传记,展现胡愈之先生的真实全貌。
图书 | 胡愈之 |
内容 | 编辑推荐 胡愈之是我国上世纪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也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评论家,出版家,文字改革专家。他毕生致力于启蒙、推动先进文化,推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贡献巨大,被誉为一代巨人。作者在1991年出版的《胡愈之传》旧稿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了这本全新的胡愈之传记,展现胡愈之先生的真实全貌。 内容推荐 胡愈之毕生奋斗的事迹非常丰富,他一生事迹中发扬的创新精神尤其感人,需要我们后人不断调查和研究,继续传布和宣扬,以便更加有利于当今的启蒙和思想解放,有利于我国的人民民主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进展。 这本全新的胡愈之传记,作者是补充和修改1991年出版的《胡愈之传》旧稿,展现胡愈之先生的真实全貌。 目录 作者前言 导读一 中华民族的脊梁——胡愈之/夏衍 导读二 一代师表/费孝通 第一章 家庭与幼年生活 第二章 青年时期 第三章 支援《新女性》和开明书店 第四章 参加“五卅”运动 第五章 “四一二”抗议信 第六章 在欧洲三年 第七章 呼吁抗日救亡 第八章 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第九章 入党的历程 第十章 生活书店的扩展 第十一章 “新生事件”前后 第十二章 救国会的兴起 第十三章 营救“七君子” 第十四章 在“七七”事变后的上海 第十五章 复社的出版物 第十六章 从武汉到长沙 第十七章 桂林二年间 第十八章 初到新加坡 第十九章 流亡在赤道线上 第二十章 重返新加坡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诞生前后 第二十二章 出版工作者大团结 第二十三章 出版业的分工与专业化 第二十四章 出版家亲手办实事 第二十五章 从“反右”到“文革” 第二十六章 在新时期 第二十七章 对文字改革的渴望 第二十八章 毕生倡导世界语 第二十九章 巨人的逝世 第三十章 巨人晚年新思维 本书引用资料来源 试读章节 愿望日趋强烈 早在“五四”以前,胡愈之就已经接触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信息,他在《东方杂志》上对这次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作过综合报道,显示他对这场革命的同情;而且他在国内事务的许多方面积极鼓吹改革。他和茅盾一起宣传白话文,他同章锡琛、周建人等一起提倡妇女解放。早在1917年,他就参加推广世界语运动,到20年代,他显然受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热心于报道世界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当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时,他在《东方杂志》上曾分别以“化鲁”、“愈之”等笔名,发表介绍列宁的生平、列宁的继承人、列宁的著述、世界各国名人论列宁、列宁与美国总统威尔逊比较等五篇文章,文章都集中登在第21卷第3期上。他对苏联人民的革命事业显示了深厚的同情。当时《东方杂志》在国内已是影响最大的杂志。 到1925年“五卅”运动时,本书在前面已经叙述过,胡愈之不仅是运动的参与者,还是运动的喉舌《公理日报》的编辑人之一。他已投身于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中。 1927年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时,他是同革命工人共同战斗的知识界代表之一。同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更喊出了知识分子一声强烈的怒吼,他是中国共产党十分突出的一个同情者。但是胡愈之当时还不像他在商务的同事茅盾、杨贤江等那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成员,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为什么?他在他写的回忆录中曾说过: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我积极支持了工会的斗争,还作为编译所职工工会代表,向资方争取职工的经济利益。党成立后,沈雁冰早期就参加了党的组织,我与他文学研究上虽往来密切,而在政治活动上对他却一无所知。后来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商务’的沈雁冰、杨贤江、丁晓先等都弃职参加了革命。我家庭负担重,1924年我父亲去世,留下上万元的债务,还有两个弟弟要上学,都得靠我这个家里的长子来负担,所以不能弃职。我在大革命兴起后,只同情和支持革命,参加‘商务’内部的职工运动,没有参加政团组织和直接的革命斗争。”“这个时期,我读了一点马列著作,也结识了一些共产党员,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对工人阶级的斗争抱有深刻的同情。但我对国民党仍抱有希望,从我的思想来说,仍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 可是1931年初,胡愈之归国以后,他不仅著书立说,宣传革命思想:写了《莫斯科印象记》,成了一个鼓吹社会主义的宣传家,而且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开始了工作联系,充分表达了他加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热切愿望。 担任“语联”书记 胡愈之在法国留学时期已经通过世界语同法国的共产党员往来,他回国以后,同国内的青年世界语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写作的《莫斯科印象记》给世界语者以巨大的鼓舞,也给世界语运动以有力的推动。 这时文艺作家楼适夷从日本归国,他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编辑左联办的刊物《文艺新闻》,他在旅日期间与叶籁士一起同日本的世界语者有过接触。两人在国内就同胡愈之建立联系,积极倡导世界语。 1931年12月3日,他们共同发起成立一个“中国青年世界语者联盟”,楼适夷主编的《文艺新闻》在12月14日出版的一期上发表过有关的消息: “国内青年世界语者多人,外受国际新兴世界语运动的刺激,内感文化工作的迫切要求,觉得世界语运动已经展开了一个新的时期,同时也只有适应这个新的时期,世界语运动才有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因此,发起了一个CPEU(中文名称为‘中国青年世界语者联盟’)于本月三日在北四川路新雅茶室举行第一次发起人会,到会者有胡愈之、张明理、乐嘉煊、陈世德、覃净于、适夷等十余人。胡愈之、适夷等相继发言,阐明世界语的新的任务与意义。在会场一致的决议下,规定纲领四条,并产生临时执行委员五人,组织临时执委会,推定胡愈之担任书记,适夷、张明理、包叔元、陈世德分别主持组织、传播、国际通讯、研究等四部。决定目前工作为创设学习班,及开展国际通信、发行杂志。最后推定适夷起草宣言及章程。” 上述消息里提到的张明理即张企程、包叔元即叶籁士,两人以后一直同胡愈之密切合作,推动世界语运动。消息里提到的CPEU的世界语全称是Cina Proleta Esperatista Unio,直译为“中国无产阶级世界语者联盟”,它是中共外围组织“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一个附属团体,与“左翼作家联盟”、“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左翼美术家联盟”等为兄弟组织。因此胡愈之担任了“语联”的书记,工作上已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加强了同文化界共产党人的联系。而“语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世界语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胡愈之对语联工作的开展起过巨大的作用。当时国民党政府在白区进行文化“围剿”,摧残进步文化事业。“语联”的许多活动只能秘密进行。“语联”工作人员肖聪于1932年7月的一天晚上到左翼美术家联盟所属的春地画会教世界语,突然遭到法国巡捕房密探的袭击,肖聪和当时学世界语的诗人艾青等十三人一起被捕。肖聪因带有一本“语联”的刊物,封面上印有镰刀斧头的图案,就成了他被扣押的“罪证”。当时,胡愈之已同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酝酿成立“民权保障同盟”,他对肖聪等世界语者被捕,多方奔走营救,曾为他们送书刊食品,支持他们在狱中推广世界语。与此同时上虞有徐懋庸等七位青年世界语者被捕,经胡愈之设法营救,获得自由。 “语联”出版的会刊《世界》(La Mondo),经费困难,曾在刊物上呼吁读者捐款。鲁迅得知后,曾委托胡愈之给刊物转送一笔捐款,这给了《世界》的编者与读者以极大的鼓励。 据1982年叶籁士所写《回忆语联》一文的记载,胡愈之与语联的实际工作人员张企程、乐嘉煊、叶籁士、肖聪等四个人,当年常在上海外滩一家外国人开的邓脱摩饭店碰头,在那里环境清静,便于谈话。叶籁士等向胡愈之汇报语联的工作和世界语运动的情况,胡向四人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并对世界语运动的开展提出他的意见。每次用餐的钱都是胡个人支付的。 1933年春,法国著名进步作家巴比塞受国际进步组织“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的委托,准备率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来,在上海与该组织的中国代表宋庆龄一起召开一个有各国代表参加的反战大会。巴比塞是世界语的积极支持者。胡愈之及时地在《世界》4月号上发表了《巴比塞与世界语》一文,介绍了巴比塞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他在文章里还提出了“世界语者要改造世界”’的革命口号。文章指出,世界语者不能陷入“乌托邦主义”,而要去帮助世界的改造。他写道: “很多世界语者,忽略了世界语者改造世界的实际任务,以为世界语本身就是目的,却不必过问一切实际的世界。这样便把世界语运动和现实世界隔离了。这是世界语的乌托邦主义,应该对大战后世界语运动的消沉负大部分责任。真正的世界语者却不能抛弃现实世界。除了文字以外处处要想到怎样用世界语去帮助世界改造,并且亲自参加这改造工作。” 胡愈之参与领导的世界语运动,在三十年代提出了“为中国的自由解放而用世界语”的明确口号,鼓舞中国所有的世界语者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去。 胡愈之对“语联”出版的PEK(即《普罗世界语通讯》)极为重视。这个通讯的宗旨是运用世界语打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新闻垄断和封锁,传播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消息,以增进全世界人民的团结和互相支援。PEK经常用世界语向国内外报道有关中国苏区工农红军以及中国革命斗争的情况。PEK传到国外,不仅许多国家的世界语报刊转载,像法共机关报《人道报》,德共机关刊《红旗》等,也经常译出后转载。苏联的不少地方报纸和工厂壁报也都译成俄文后转载。日本的“普罗世界语者同盟”的工作人员往往把部分重要稿件译成日文后随时印成传单在工人群众中散发。 这时胡愈之实际上已积极参加了中共的秘密工作,同党组织发生了十分亲密的关系。P110-114 序言 胡愈之(1896~1986)是我国上世纪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也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评论家,出版家,文字改革专家。他毕生致力于启蒙、推动先进文化,推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贡献巨大,被誉为一代巨人。他在1986年初去世以后,备受人们怀念,尊为先驱和楷模,纪念活动不断,纪念出版物无数。可见宣扬这位先驱者,一直具有启迪后人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为展现胡愈之先生的真实全貌,群言出版社计划出版一本全新的胡愈之传记,本书作者应约补充和修改1991年出版的《胡愈之传》旧稿。我在出版社责任编辑樊伟同志的协助下,勉力改写,去芜存菁,并增加一些新的资料和感悟。我在原稿最后还新写了一章——第30章“巨人晚年新思维”,以显示胡愈之作为一代巨人,一生思想上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他晚年经过反思取得的这些新思维,在我们当今坚持解放思想和需要理论创新的年代,是特别值得宣扬的。考虑到书稿的内容已有不少变动,这本新书经我和群言出版社商定取名为《胡愈之》。 和胡愈之同时代的文化界前辈夏衍同志,非常了解胡愈老。我把他所写纪念文章列在新书《胡愈之》的目次的前面,作为“导读一”;费孝通同志所写的纪念文章《一代师表》作为“导读二”,以便帮助作者评价胡愈老,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本书的主人公。 《胡愈之》一书的写作,实际上已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写作的材料大多是胡愈老本人晚年所写《我的回忆》和他的亲友们所提供。往年,胡愈老夫人沈兹九和其他热心的同志,如郑森禹、张楚琨、王仿子、陈原、王健、高天、谷斯范、胡序威和胡国枢等,都曾给过我许多帮助。今年能完成书稿《胡愈之》,还由于群言出版社的推动。出版社编辑在接到书稿之后,结合书稿内容配上了许多有关的图片,增加了形象的记录,这就使书的文字记录丰富多了,并使胡老的光辉事迹和形象更加鲜明了。我衷心感谢所有这些多年来和我合作的同志。 胡愈之毕生奋斗的事迹非常丰富,他一生事迹中发扬的创新精神尤其感人,需要我们后人不断调查和研究,继续传布和宣扬,以便更加有利于当今的启蒙和思想解放,有利于我国的人民民主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进展。我在完成编写《胡愈之》之后,深感自己由于年迈,书的缺点难免,还请各界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于友(2007-11-12,时年92岁)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胡愈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于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080884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7 |
丛书名 | |
印张 | 13.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