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撒谎的村庄
内容
编辑推荐

火卖村的人极力地保护着一个谎言,像保护自家的水缸一样,做到滴水不漏。男主人公在发现真相的同时,也识破了这个村庄为了安宁、名誉和未来而承受着谎言和真相混淆或分裂带来的压力和痛苦。为了让这个善良的谎言继续,他将这个毁了他光明前途的谎言当作真实。

内容推荐

本书一共讲述了四个故事:《撒谎的村庄》、《最后一颗子弹》、《号手》和《红草莓》。

《撒谎的村庄》

因为一次分娩,整个村庄编织一个弥天的谎言;因为这个谎言,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最后一颗子弹》

身为父亲,为了拯救孩子的性命,他做出投降的决定;身为匪首,为了承担失败的罪责,他吞下最后的子弹。

《号手》

生命的号角吹响在迟到了四十七年的婚礼上,苍老的容颜见证不朽的爱恋。

《红草莓》

当一个卧底警察幸运地遇到命中注定的女孩儿,而那个女孩儿却不幸地爱上了衣冠楚楚的毒贩,故事精彩却也无奈。

目录

撒谎的村庄

最后一颗子弹

号手

红草莓

试读章节

最后一颗子弹

进剿大明山马匪的战斗已经打了五天,依然没有攻下来。

团长孙发看着不断从山上抬下来的伤兵和尸体,嘴里喊叫着,手脚舞来动去,像愤怒的教练,恨不能亲自赤膊上阵。

团参谋郭小东看着急疯了的团长,递过水壶。“团长,这不是办法。”他等孙发喝了一口水后说。

孙发瞪着参谋:“什么是办法?你说。”

郭小东摇摇头,像一个只知道答案错了却没法纠正的学生。

孙发把水壶扔给参谋,说了一句:“去数一数,还有多少人。”

孙发坐在团部门口卷烟、抽烟。一个被抬过面前的伤兵突然从担架上支起脑袋,臭了一句:“会不会打仗呀你?”

要在刚才,孙发非火了不可,但现在他只能忍气吞声。他把烟塞进伤兵嘴里,让他狠狠抽了一口。伤兵吐出一口浓烟,瞪着团长,又想臭骂,像不过瘾似的。抬担架的民兵赶紧把人抬走。

孙发屁股又往石头上一坐,感觉从未有过的窝囊。他从十七岁参军打仗,打了十年,从东北打到西南,纵横五千里,从士兵当到团长,砍过日本鬼子的头,还亲手俘获过国民党集团军中将副司令。自从过长江以来,他还没打过败仗。可是现在,最多只有三百人把守的大明山却久攻不下。马一文,马一文!孙发心里狠狠地咒着这个名字。

“团长,团长!”

孙发听见参谋叫他。他看见参谋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像看到什么喜讯似的激动。

郭小东:“我有办法了!”

马一武坐在一辆吉普车上,被送到139团团部。

他站在孙发面前,孙发看着他。

孙发首先盯着架在马一武鼻梁上的一副眼镜,像盯着两个洞眼的井盖似的。他想像井盖里边的窟窿能出来什么东西,管什么用。在军队里,他其实最看不起的就是戴眼镜的人,这些人跟娘们一样,就是娘们。写字,演戏,鼓吹,这些都是他们该干和能干的活。他们要是上战场,准吓得屁滚尿流。

但现在他不能小看马一武,他得重视他。团参谋郭小东从报纸副刊上发现了这个人,准确地说看见了这个人的名字,他像捡到了寻宝图似的向团长宣扬,说这个人一定能用,因为他已查明,这个人是大明山匪首马一文的弟弟,现在在军政治部,当文化教员。

“知道调你来干什么吗?”孙发说。

马一武摇头。

孙发指引马一武看着窗外抬过的伤兵和尸体,说:“都是你哥干的。”

马一武敏感地看着团长,那眼睛里的意思是:我哥是我哥,我是我,我哥做的事,为什么要跟我说?

孙发这时盯着马一武别在左胸衣袋里的一杆笔,他把笔抽了出来,交给马一武,说:“你给马一文写一封信,劝他投降。”

马一武看着笔,不吭声。

孙发说:“我看过你写的文章,挺动人的,就是有很多字我不认得。”

马一文看着弟弟马一武的亲笔信,边看边笑,最后笑出声来。他的笑声回肠荡气,连洞外的人都听得见。

马一文的老父、老母愣愣地看着大笑不止的马一文,正在和四岁的儿子玩耍的宋逸琴也和儿子一起,住手看着马一文。他们想弄明白,连月来愁眉不展的一家之主,怎么突然间有了笑声?  马一文说:“一武的信,我给你们念念呵。”

马一文清了清嗓子,侧重地念道:“亲爱的大哥,……他是写亲爱的,又删掉了。大哥,全国已经解放了,蒋介石跑去了台湾,继续与人民为敌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放下武器,弃暗投明,才是生路。……投降吧,大哥。爸爸妈妈现在在家,被照顾得很好,等我有空一定回去看望他们,相信他们也一定和我一样,希望你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我现在就在山下……”

“一武!”正在听信的老母亲突然一叫,往洞外跑。她踢着一块石头,追她的人来不及伸手,她倒在了洞里。

安葬好母亲的马一文走回山洞,看见坐在巨石上搂着儿子朝山外凝望的宋逸琴。他爬到巨石上,也像妻儿一样凝望。

马一文:“一武在信里没有提到你。”

宋逸琴不作声。

“他不关心他大嫂,”马一文说,“他也不关心他侄儿,因为他不知道,他有个侄儿,都四岁了。”

在山脚踱步了两天的孙发终于等到一封从山上下来的信。信的内容很短,像电报似的——

我投降。马一文。

但是送信人的话却有一箩筐,他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容不得对方插话。

送信人是马一文的二把手,也姓孙,叫孙达华。国民党军183师副师长,这从他出示的胸牌与解放军掌握的资料对照,得到证实。孙达华既是信使,也是谈判的代表。

孙达华反复强调说,183师余部分两次投降,待第一批投降人员确定受到优待后,留后人员全部投降。

“第一批投降人员,我做领队。”孙达华说。言外之意,马一文不在第一批投降的人员里。

即或如此,孙发觉得已是有所进展,毕竟国民党对共产党隔阂太深,毕竟马一文是一个匪首,他对共产党的诚信心存疑虑,是不难理解的。

孙发一面把马匪将分两次投降的情况迅速上报,一面妥善安顿马一文的来使孙达华。他请孙达华共进晚餐。两个目前虽然还在不同阵营的人,因为同一个姓氏,交谈得较为平易。

“孙团长今年贵庚?”四十好几的孙达华说。

“二十七。”

孙达华啧啧惊叹,“想不到孙团长这么小就当了团长。我二十七岁的时候,才是个排长哩。看来当共产党就是比当国民党有出息。”他说,手上的筷子夹着一块大肉,忘了往嘴里放。

孙发连忙纠正:“哎,我们共产党人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对。”孙达华说。

孙发说:“你吃肉。”

“哦对。”孙达华把肉放进嘴里,过了两下牙齿,吞了下去。

“好久没吃上肉了吧?”

“对,”孙达华说,“孙团长是哪儿人?”

“东北,黑龙江。”

孙达华眼睛一翻,“那我们可是老乡。”

孙发看了看孙达华,“听你的口音怎么不像?”

孙达华说:“祖籍东北。在南方长大。”

“哦,”孙发点点头,“跟马一文干了多久啦?”

孙达华想了想,说:“不长,四九年整编的时候,才在一起。”

“你对马一文多少也是了解的。”  “那是,”孙达华说,“师座……不不,马一文是个谨慎的人。从投降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来。”

孙发盯着孙达华:“你肯定他是真投降吗?”

孙达华把饭碗一放,“肯定,”他说,“他原来是有些想不开,以为不打也是死,打嘛兴许……后来看了你们送上来一封信……”

孙发这才觉得餐桌上应该还有一个人。

马一武被叫到团长面前,立正敬礼。他虽然从军部下来,但是论职别,他比团长小。即或不比团长小,马一武心里也会觉得卑微,因为他对领兵打仗的军官总是十分敬畏。在军部里,他每天不知要给多少人敬礼,那些进进出出军部的人,有谁不是冲锋陷阵过来的战将或英雄?敬礼是马一武的爱好。他每次站在讲台上,上课下课,他都要敬礼,因为听他讲授的那些学员,都是一线的指挥官。他们有的进来的时候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从军报上却经常看到他们的战绩。在这样的人面前,马一武岂敢以老师自居?尽管他们也都叫他老师。越叫他老师他越是恭敬。就是对待饭堂里的炊事员,马一武也是彬彬有礼,说不定给他分菜的那一位就是用扁担抡倒过三个日本兵的老英雄呢。

团长孙发回敬一个礼后,请马一武坐。马一武不坐,他说他已经吃了。孙发说坐,吃不吃由你。马一武坐。饭桌上有一双没有人动的筷子,马一武也没去动它。

马一武从立正到坐下,孙达华一直在怔怔地看着他,像傻了一样。

孙发看孙达华的眼色不对劲,说:“认识?”

孙达华想摇头又不摇头。

孙发说:“马一武,马一文的……”

“啪!”孙达华未等孙发说完,扇了自己一巴掌,眼眸活泛起来,像开了窍似的。“我就纳闷,怎么那么像呢?”他说,又看着马一武,“像,太像了!”P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撒谎的村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凡一平//章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38380
开本 32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3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