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智式(建陶产业强盛之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以探寻中国建陶产业科学发展为主线,回顾与总结了中国建陶行业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系统阐述了以“中国智式”为核心的未来科学发展模式,这些独到的观点与战略构想无疑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非常值得企业界、学术界与政府相关人士参考借鉴。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对推动我国建陶行业的良性发展能够起到有益的作用。

内容推荐

建陶产业如何从“制造”向“创造”转型?产业发展的路径何在?历时两年、由佛山欧神诺陶瓷公司董事长鲍杰军撰写、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智式——建陶产业的强盛之道》一书作出了战略的思考。

本书从中国建陶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首次将近二十年来建陶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利用大量翔实、独到的数据和资料,全面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建陶产品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情况,并对不同国家建陶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作者从产业配套、产业布局、产业组织、市场培育与拓展、全球化竞争与合作、行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中国建陶产业的发展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智式”的发展思路;对中国建陶行业不同产区、不同阶段、不同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析与研究,在差异化与低成本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建陶企业的蓝海战略,同时对企业的产销模式、渠道优化、培育强势企业与优秀家群体提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回顾篇

第一章 星星之火——行业大发展的始端/3

第二章 日新月异——快速成长中的裂变/17

第三章 高歌猛进——急剧扩张催熟市场法则/17

第四章 山重水复——转型期的躁动与成熟/55

第五章 大国崛起——“中国制式”开创大国时代/85

第六章 谋事在人——企业家群体的形成与分化/113

第二篇 洞察篇

第七章 天下大势——全球建陶生产与消费格局/113

第八章 它山之石——国际建陶产业的发展模式/155

第九章 任重道远——中国建陶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71

第三篇 构想篇

第十章 强盛之道——未来发展模式的总体构想/197

第十一章 齐头并进——强化综合配套的发展模式/207

第十二章 疏密有致——构建“A+X”的产业布局模式/223

第十三章 三箭齐发——做大市场“蛋糕”的途径/245

第十四章 纲举目张——产业组织的优化整合/275

第十五章 和谐竞合——渐进式扩张的全球化发展模式/295

第十六章 更上层楼——从“中国制式”到“中国智式”/119

第十七章 正本清源——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149

第四篇 实施篇

第十八章 殊途同归——建陶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177

第十九章 大行其道——建陶企业的弱差异化低成本竞争战略/403

第二十章 另辟蹊径——建陶企业的时装化竞争战略/425

第二十一章 天下无砖——时装化战略的系统解决之道/455

第二十二章 因时而变——建陶企业产销模式的选择/477

第二十三章 和衷共济——建立良性的渠道合作模式/493

第二十四章 中流砥柱——培育强势企业与优秀企业家群体/519

结语/552

参考文献/553

后记/554

试读章节

席卷全国的生产线引进热潮

1983年,佛山市石湾利华装饰砖厂(石湾利华装饰砖厂建厂时是佛山市石湾耐酸陶瓷厂的分厂,内部称之为“五车间”)从意大利引进年产30万平方米的全自动生产线,并于1984年10月投产,生产出了100×200mm规格的彩釉砖。

这是一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它揭开了中国建陶工业与现代化、国际化接轨的序幕。从这一刻起,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从国外引进自动化墙地砖生产线的热潮。

1985年11月,佛山市石湾建国陶瓷厂从意大利引进瓷片(釉面内墙砖)自动生产线;1986年1月,佛山市石湾工业陶瓷厂从日本引进全国第一条彩釉锦砖(彩釉马赛克)自动化生产线,并于1987年7月投产;1986年10月,

佛山市石湾美术陶瓷厂从日本引进全国第一条年产500万件的琉璃瓦生产线,生产日式与西式琉璃瓦;1989年7月,佛山市陶瓷工贸集团公司、日本乐华株式会社、香港圆方国际有限公司三方合资建成铺石砖(广场砖)生产线,开始生产被称为广场砖的仿石砖;1989年,石湾瓷厂从日本引进的日产2000平方米彩釉锦砖生产线也正式投产……

在这股大规模的引进热潮中,山东建陶企业也不甘落后。1985年,淄博市博山建陶厂率先从意大利引进萨克米自动压砖机和自动化施釉印花生产线。随后,淄博建筑陶瓷厂、齐鲁建陶厂等一批企业掀起了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的热潮,促进了山东地区现代建陶工业的快速发展。

福建建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多是土窑、多孔窑、倒焰窑等,生产条件差,产品档次低,品种规格少。1988年,福建引进了第一条自动化辊道窑生产线,从而引发了全省各地建陶企业引进国外生产线的高潮,使福建建陶行业由此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从1984年开始,在短短3年时间内,全国引进的生产线即达60多条,来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的全自动压砖机、辊道窑、施釉线、印花机等关键设备被大面积引进,仅1983年至1989年间引进生产线所花费的外汇就达1亿美元以上,全国建陶企业数量增加至数百家。尽管许多引进的生产线最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经济效益不尽人意,但各地通过对国外生产线的引进、消化、吸收,还是对提高我国现代建陶工业的生产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这场席卷全国的引进国外全自动生产线和关键设备的热潮,点燃了我国现代建陶工业大发展的火种。这期间,以佛陶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国有企业率先引进国外生产线,可以说是这一阶段的第一轮建设高潮;1989年前后,受国内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沿海省份山东与福建,建陶产业也都在飞速发展,企业数量和生产线急剧增加,行业又出现了这一阶段的第二轮建设高潮。

星星之火,已渐呈燎原之势。

54个月赚回一家陶瓷厂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我国建陶产业有所发展,但生产装备和产品档次均十分落后。建陶产品在当时还是一种高档耐用消费品,绝大部分应用于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和一些公共建筑,普通居民是无力消费墙地砖产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建陶行业的快速发展,生产企业和产品数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社会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建陶产品这一高档装饰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美化居室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始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大量使用,用瓷砖贴墙、铺地,成为当时最为高档、豪华的装修潮流。

处于市场经济萌芽发育期的我国建陶行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能低,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所引发的巨大需求与建陶产品的供给形成了鲜明的落差,由于仍然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这一时期的建陶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因而市场售价较高,企业效益普遍较好。

1989年3月28日创刊的《陶城报》在重要位置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华厂的成功,带动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全自动生产线,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一阶段,也是山东、福建建陶工业发展的第一个春天,是企业效益最好的时期,一个年产100万平方米墙地砖的企业产值可达3000万元、利税达到1000万元。

据统计,1990年全国规模以上建陶企业达745家,全国墙地砖产量为1.792亿平方米,其中骨干企业的利税率均在40%以上。P4-P6

序言

丁亥岁秋,鲍杰军先生来京,赠其书稿《中国智式——建陶产业强盛之道》嘱我作序。我与之相识多年,素知其多思敏学、磊落为人,每以行业为己任,亦知其近年在搏击商海之余,潜心学术,时有建树。今闻其历时两载,数易其稿,终成此书,我亦为之欣然。旋即挑灯夜读,察其深意,感其激情,于是一气写下以下文字,权以为序。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近三十个春秋,中国建陶行业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主要标志是:建陶产量占据了半壁天下,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一大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套技术装备出口达到一定规模。在中国诸多的制造产业中,这样的发展成就也并不多见。

然而,取得这些成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作为一个高度依赖能源与矿产资源的传统产业,其发展需要耗用的自然资源极为惊人,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与必要的环保投入,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涸泽而渔,势必难以为继,这样的发展教训我们已有很多,如果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有的辉煌只能是昙花一现。

与世界建陶强国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品牌。简单来看,我们耗用了同样甚至是更多的资源,却不能创造出同样的价值,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产品盈利水平甚至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这个差距才是本质的差距,也是我们目前还远远称不上是建陶强国的根本所在。

中国建陶产业目前面临着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但以上两个方面无疑是症结所在。目前国内关于建陶行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以专著形式进行深入分析的尚不多见。我很欣慰地看到建陶行业有这样的著作问世,尤其可喜的是,这本书的作者鲍杰军既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又是颇具学术功底的教授学者,这也使此书兼具实践指导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通观全书,是以探寻中国建陶产业科学发展为主线,回顾与总结了中国建陶行业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系统阐述了以“中国智式”为核心的未来科学发展模式,这些独到的观点与战略构想无疑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非常值得企业界、学术界与政府相关人士参考借鉴。尽管在使用的资料上有待进一步充实,个别的观点也有待进一步商榷,但其创新价值与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对推动我国建陶行业的良性发展能够起到有益的作用。

关于鲍杰军其人,我还想在此赘述几句。鲍杰军是行业知识精英的代表,他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十年后来到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其后下海创业获得成功,却又欣然受聘担任母校的客座教授,还亲自带了几个研究生,包括耗费两年心血写这本书,这些事例固然有他个人志趣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是他本人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我衷心地希望建陶行业企业家把创造最大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要忠实履行其社会责任,时时事事把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统一起来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倘能如此,则行业之强盛必将为期不远。

是为序。

张人为

农历丁亥年十一月于北京

后记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忽然想到这旬诗,并非狂妄到以岳武穆自况,而是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不禁感触良多。

从十六岁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至今,涉足陶瓷领域已跨过三十个年头,可谓与陶瓷结下了毕生不解之缘。大学四年攻读陶瓷机械专业,毕业留校任教,一晃就是十年,其间八五年去武汉工业大学深造一年研究生课程,专业技能得到强化,任教期间,还跟随恩师林云万教授从事大量科研活动,拓宽了专业视野,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1992年,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举家南迁,进入佛陶集团石湾建陶厂工作,这是接触建筑陶瓷的开端。技术工作的得心应手使自己信心倍增,经过短暂的过渡后,又在同窗好友卢勤的带动下决然下海,白手起家共同创办科达。十年之后,科达成为陶机装备业龙头并成功上市。此外,九七年共同投资创办的奔朗早已坐稳陶瓷磨具业老大之位,九八年共同投资创办的欧神诺如今在行业中也能独树一帜。不过说到成功,借用一句时髦的话,我也才刚上路。

三十年的光阴,几乎一半是在高校潜修,另一半则是在商海击水,经历过许多艰辛,也面临过不少困惑,而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思路决定出路,从个人推及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概莫能外。有鉴于此,我在企业经营中始终遵循“合作、创新、致远”的理念,并潜心总结行业发展的规律,力求时刻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藉此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回首过往,我对行业的关注与研究应当说由来已久,因此撰写这本书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2000年初,依据自己对建陶产品消费趋势的认识在业界首次提出“建陶时装化”这一全新的概念,这大致可以算是我对行业进行理论性研究的开端。

2001年,进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脱产学习MBA课程,度过了平生最快乐而充实的四个月时光,这段时间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完成了结业论文《中国建陶市场的形成与特征分析》,为建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同期十大优秀论文之一。

2002~2005年,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攻读EMBA,完成了《论中国建陶行业时装化竞争战略》这篇重要的硕士论文,经营思想更加清晰,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企业经营理论框架。

自2005年起,进入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导程国平教授的指导和师弟李刚博士等的参与下,与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丁卫东会长、缪斌秘书长合作,历时两年共同完成了《中国建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这一软科学课题,通过了专家评审会的鉴定与验收并获得诸多好评。至此,关于行业发展的整体战略构想已基本成型。

在这几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各种交流活动也从未间断。在专业媒体先后发表了《建陶时装化理论溯源》、《中国建陶行业未来二十年发展展望》、《中国建陶行业产销模式的研究》、《中国建陶行业产业布局A+X模式的研究》等多篇行业研究性质的学术文章。2006年还在西班牙召开的QUALICER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论文《中国建陶工业的发展与时装化竞争战略》,并应主办方之邀作了主题演讲和交流。此外,作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客座教授与硕导,工商管理学院请我为研究生讲授《战略管理》课程,选取建陶行业与企业为案例,以活泼、新颖的授课方式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与分享,效果甚佳。

有了这些积累与铺垫,本书的撰写已经是水到渠成了。不过最终促成我写这本书的还是我的博导程国平教授,去年秋天,我赴武汉请程教授指导《中国建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初稿,程教授高度肯定了该报告的创新价值,并建议我在此基础上撰写一本探讨行业发展战略的专著,他认为研究报告的影响范围终究有限,而出版一本专著将有利于这些研究成果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我深以为然,回来后便正式启动了撰书计划。

一直以来,尽管不乏业界有识之士积极探索行业的未来发展强盛之道,然而大多局限于对行业发展某个层面的撰文分析,尚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战略构想并撰写成书。这本书的内容囊括了本人多年的行业研究成果,同时也集成了国内外业界同仁的一些研究成果。尤其是在第一篇和第二篇中,大量参考和引用了业界多位专家的著述,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对行业权威媒体《陶城报》做出的历史贡献致以深深的敬意。

应当强调的是,本书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我的助手姚若晗先生(成称姚大师)自前期的工作到书稿的完成,始终参与其中,他是我所接触过的少有的“怪才”,工科出身,熟知管理,博闻强记,颖悟过人,国学造诣尤为精深,还拥有律师和注册会计师资格,但有组织无纪律,时间观念极差;逢酒必醉、撞车无数。为了使本书具有时效性,我经常是软硬兼施、恩成并用,甚至禁闭其于农庄,但效果往往不佳。好在有王力先生的加盟,大大加快了本书的写作进度,王力先生在建陶企业工作过十几年,也从事过专业媒体记者和总编工作,和业界的交流接触非常广泛,文笔纯熟,勤勉负责,与姚大师形成互补,此外还有金秋小姐的协助、周峻峰先生的参与(撰写第十八章、二十一章初稿),正因有了这样一个团队的支持,本书的撰写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同事们为我分担了许多工作,让我有时问去做研究和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的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生活。最后要感谢我远在加拿大的贤惠妻子黄小青及善解人意的女儿鲍宁,是她们给了我写作的动力和最大的精神支持。

脱稿之后,细读之下,也有略感遗憾的几点:一者,我的主业仍是经营企业,并非纯粹的学者,有些敏感话题和观点无法直言,加之本人理论造诣与学术视野毕竟有限,致使本书在学术性方面还不够彻底;二者,由于本书内容是以理论分析和观点阐述为主,在写作风格上难以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行文略嫌平实;三者,本书篇幅原定为30万字左右,由于务求内容的全面与分析的透彻,增加了不少篇幅,尤其是第一篇对行业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与回顾,最终篇幅超过50万字,在兼顾更大阅读面的同时也将考验很多读者的耐性。总之,事.无圆满,只要本书能带给读者一些思想的启发,能为行业做一点微薄的贡献,我也就没有白费心力了。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中提及和引用了大量产区、企业与个人的案例,其目的仅为阐述书中观点,并无它意。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有人说,如果击赏某人,就鼓励他去写书;如果嫉愤某人,也鼓动他去写书。但我想说的是,写书的感觉真好,既对工作有利,又可释放压力,还可调节睡眠……

一笑为记。

鲍杰军

二○○七年十一月于佛山

书评(媒体评论)

不仅因为他是我教过的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而且因为他的个人经历使这本书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可以看出,这本书迥异干纯粹的管理学者的著述风格。尽管作者比较熟诸地运用了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但对行业内情的透彻了解仍然明确地反映了他自己的行业经历与研究成果,他发出的是自己的声音。我为此感到欣慰。

历以宁

通观全书,……系统阐述了以“中国智式”为核心的未来科学发展模式,这些独到的观点与战略构想无疑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非常值得企业界,学术界与政府相关人士参考借鉴。

张人为

“中国智式”著作面世,让我首先感到欣喜的是在我们作为这个世界陶瓷古国大国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充满热情、智慧、能力的人才。

陈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智式(建陶产业强盛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杰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73672
开本 16开
页数 5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1.0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9
丛书名
印张 36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