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色摇篮/经典江西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江西的山山水水间,到处都有血与火的记忆,到处都是红色的遗迹。尽管,岁月沧桑,昔日的广阔战场早已是绿意盎然,然而,山,永远怀想着山谷里那豪迈的回声;水,永远留恋着水波中那壮美的倒影。山,像许多坚毅的父亲,把他的光荣和所承受的牺牲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默默地种植着今天的每一个日子;水,像许多温存的母亲,永远叨念着她奶大的每一个孩子、她送走的每一个亲人,以及他们留给自己的眼神、问候和心疼。

所以,我们看到了遍布于红色摇篮中的纪念碑!它们被江西紧紧地搂在怀里。缅怀着,也是眺望着。

肃立在历史人口处的一座座纪念碑,引导着人们去领略那风起云涌的烽火岁月,以及它的无穷魅力;不,它们本身就是从历史烟海中驶来的一叶叶征帆,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拼搏,在高扬着一个神圣的信念……

内容推荐

16.69万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16.69万平方公里的壮丽画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驱散中国上空的阴霾,打造自由光明的新天地,凭借非凡的智慧、超群的胆略、豪迈的斗志,在江西大地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导演了中国革命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在安源形成,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南昌诞生,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创建,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四破铁围奇中奇”在江西苏区演绎。

江西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发祥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

目录

卷首语:红色的诉说

一、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霹雳一声爆动

引兵上山:“当革命的山大王”

红色割据: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会师井冈:激流归大海

八角楼上的灯光

浴血罗霄:四次反“进剿”、三次反“会剿”作战

“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二、红都瑞金:共和国的摇篮

风景这边独好

中华赤国的“开国大典”

乡野间的中央政府

自由光明的新天地

“北京南京不如瑞京”

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将军县

于都河畔送红军

南国峰烟

三、南昌:人民军队的摇篮

腥风血雨中的重大决定

向南昌进发

“南昌首义诞新军”

起义军南征

移师井冈山

四、安源: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早期的革命斗争

胜利的大罢工

“巍然独立”的小“小莫斯科”

工农联合,支援北伐

五、赣东北: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

从两条半枪开始的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称许它是“苏维埃模范省”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壮举

为了可爱的中国

六、红色江西,辉耀中华

为有牺牲多壮志

共和国情系红土地

红色历史的无穷魅力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几乎很难让人相信,取得这么一连串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井冈山斗争的英雄们,竟是红米饭南瓜汤喂养的。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山上。而当时的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红军必需的粮食、食盐、布匹和药品等物资严重匮乏,两军会师后上万人的生活,确实是个很大难题。

“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的这段苦涩描述,正是红军官兵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万人的生活,每个月至少要15000元作伙食费,米是由当地筹办的,经济的来源全靠打土豪。红军中的薪饷,这时候早已废除,有钱的时候发一两块钱做零用钱。“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打倒国民党,天天南瓜汤”,士兵的顺口溜,正表明了他们的苦楚。而战士们穿衣盖被比吃的问题还要闲难。8月的井冈山经常细雨蒙蒙,浓雾重重,空气潮湿而寒冷。战士们只能用剥下来的杉树皮扑在地上当床板,盖的很少。有的同志连夹被都没有,就用禾草往身上盖。为了抗冷,大家白天轮流到山上打柴,晚上就在屋子中间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睡觉。同志们穿的更是五花八门,穿什么的都有。

衣食苦,还有伤病苦。每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或其他原因,也使得很多同志病倒了。而与之对应的却是井冈山药品及医生的缺乏……无处不在的苦难,无时不在考验着井冈山的军民。

经济的极端困难,是红军在坚持井冈山斗争中所面对的又一大敌人,战胜经济困难需要和战胜敌人“进剿”、“会剿”一样的勇气和智慧。边界党领导全体军民开展了反经济封锁的斗争,号召并发动广大军民自力更生地解决根据地的日常用品。缺少药品,就上山挖草药:没有食盐,就组织军民和群众大力熬制硝盐:缺乏枪支弹药,除了从敌人手中夺取外,还利用简陋的工具,创办各种类型的枪械所,制造简单的武器。在最困难的1928年,井冈山军民还因陋就简办起了军械所、被服厂、造币厂等。同时,井冈山军民还建立了红色圩场,开展红区和白区经济贸易,边界周围各县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根据地急需的食盐、药品、棉花、布匹等送到红色圩场,有力地支援了根据地的建设。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党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唇齿相依。

无论领导人还是普通士兵,无论是军长还是伙夫,大家除粮食外一律吃5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2角即一律2角,4角即一律4角。红四军军长朱德竟与伙夫一样,衣冠普通,芒履褴衫。群众及敌兵俘虏初见鼎鼎大名的红四军军长竞这样普通,无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后来,“伙夫头”三个字竞成了朱德的诨号。

“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这副对联至今还保存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的石柱上,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官兵平等的见证。

为了建造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官兵广泛捐款,有捐3角、2角的,有捐1元的,一共捐了1000元。1000元不够,大家又就地取材,自己上山砍杉树做栋梁、锯木板,用杉皮当瓦。1928年冬,医院房子建得差不多了,许多轻伤病员卷起自己的东西搬了进去,放上几块板子、铺上稻草就成了铺。

毛泽东非常关心伤病员,每打一次仗就会把缴获的一些战利品诸如罐头、鞋子、衣服之类派人送到红军医院,供伤病员使用。打土豪获得的东西,也会送到医院。毛泽东还经常到医院看望伤病员,向伤病员嘘寒问暖。军中领导的关怀,使伤病员们显示了无比的坚强与团结。

井冈山至今流传着毛泽东带头吃野菜的故事。

患着脚疾的毛泽东,正留在茅坪一边养伤,一边开展社会调查。袁文才为他在洋湖桥村找了栋房子住下。洋湖桥离袁文才练兵的步云山只有里把路,毛泽东便时常过去看看。

步云山练兵的一天中午,当时正是吃饭的时候,毛泽东有事来得晚一点。他看到战士们的情绪同往日有点不一样,三三两两议论纷纷。仔细一了解,原来是野菜太苦了,很难吃。

炊事员跑过来报告说:“毛委员,冬天了,好多野菜都被冻死,只能采到这种野菜。”毛泽东听了,舀一勺野菜放在碗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一个战士问:“毛委员,你吃得下?”

毛泽东一面吃,一面回答说:“这种野菜是很苦,可是有丰富的政治营养呢!我们干革命,就不怕吃苦。没有今天的苦,哪有明日的甜呢。”

战士们看到毛泽东带头吃野菜,也都跟着吃了起来。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至今珍藏着一根朱德使用过的扁担。

为解决粮食困难问题,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红军挑粮运动。军部各单位指战员都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朱德这时已年过四十,在红四军中属于“高龄”,工作又忙,大家都劝他不要参加了,但朱德坚持要去.由于大家踊跃参加,一时挑粮工具奇缺,群众家的装运工具也都被部队借用一空,朱德便要军需处长范树德给他做一根扁担。

范树德接到任务,当即带领一名勤务兵到桃寮村张家祠附近,用一个铜板向一位姓张的中年妇女买了一根毛竹,用这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一根范树德自用。在朱德的那一根扁担上,范树德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P63-68

序言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千百年来,勤劳、智慧、勇敢的江西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江西是最早孕育中国文明的地区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先民们就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江西人凭借自然与资源优势所创造的难以计数的经典推动着江西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可以说,一部江西的发展史,就是经典诞生的历史。

这片古老的土地,人文荟萃,“文章节义之邦”的盛誉自古传扬。这里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尊师重教、勤奋笃学的风尚长盛不衰,历代名人辈出.群星璀璨,如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唐宋文学八大家江西就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家,其中王安石又被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宋代中国著名学者朱熹、陆象山,宋代最大诗派——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诗词作家晏殊、晏几道、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享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17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宋应星,明末清初大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清末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等都诞生在这里。这些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独领风骚,彪炳史册,光耀千秋,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现代史上,江西也有许多名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方志敏,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新闻工作者楷模邹韬奋,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等等,他们作为江西人的杰出代表,在各自奋斗的领域中,具有崇高地位和重大影响。

这片红色的土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在这里升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开辟;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形成;现代工人运动在这里发起;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这里孕育……这些红色经典,记录了江西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红色经典,像一座座丰碑,矗立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情结。

这片神奇的土地,是一方令人心驰神往的绿色家园。连绵秀丽的山峦,清澈纯净的水域,如诗如画的田园乡村,把这片大地装点得秀美多姿。境内,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景观庐山,钟灵毓秀,俊伟缥缈,云雾四季变幻;雄伟的井冈山,把革命的胜迹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风景宜人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山的龙虎山,神奇的传说和旖旎风光,为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位于赣东北的三清山兼具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黄山之奇松,庐山之飞瀑的特点;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她精妙地构成了中国大地上最佳的生态园,是世界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成为天然的世界珍禽乐园。16.69万平方公里的赣鄱大地,满目青翠,处处皆景,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观光宝地之一。

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又是瓷器的故乡,在英语中,表示瓷器的china,后来成为中国的代称,而中国的瓷都就是江西的景德镇。景德镇具有近2000年的制瓷历史,它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景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四大特点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文明符号。景德镇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和辉煌成就,对世界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难以计数的经典,是古老中国文明的缩影,汇入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经典史册,她传承着中华文明,辉映着江西的历史,照亮了江西前行的长路,江西人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为当代江西人,我们有责任真实地记录这些经典,客观地反映这些经典,把她介绍给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系统而又翔实的历史资料。我高兴地看到,现在,《经典江西》丛书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套丛书,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编纂,分《红色摇篮》《绿色山水》《千年窑火》《客家故园》《书院春秋》《赣鄱华章》六个分册,系统地介绍了江西灿烂的历史文化,生动地描述了江西的自然风光,讲述了江西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再现了江西的文明瑰宝,集中展示了千百年来江西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是一部融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的通俗读物。我希望,丛书的编纂出版,能引起所有关注江西建设和发展的同志的研究兴趣;使江西人从中受到教益,外界由此增进对江西的了解。

经典是历史的,不朽的。但任何经典,都不能成为妨碍人们继续前进的沉重负担,我们不能为前人创造的经典所束缚而固步自封。因为我们的历史再悠久,文物古迹再精美,文明的源头再长,这都是昨天的故事,不再是今天的资本。先辈们创造的业绩和经典的可贵,在于给后人提供继续前进的力量,在于激发人们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智慧。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现在,江西的历史还在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前人创造的经典里和既往的历史经验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如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的要求,如何从江西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精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再创江西今日的辉煌,是每一个江西人都应思考的问题.我相信,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通过阅读这套丛书,一定能从中汲取信心和力量,增长智慧和才干,在建设江西、富民兴赣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江西新的经典,续写当代江西更加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后记

《经典江西》丛书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非常关心这项工作,并欣然作序。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担任主编并审定了全书。在编委会的指导下,丛书各分册作者对书稿进行了多次修改。本书的编写得到许多领导、专家、学者的热情关心和支持,余伯流、陈雨前、胡青、夏汉字等同志给予有关作者许多帮助,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马雪松、叶青、赖功欧对丛书进行了审阅,郭佳胜同志为搜集丛书图片做了大量工作,饶彬华、李曜、陈彦同志参与了丛书的组织协调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加上时间比较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色摇篮/经典江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华//李晓君//江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6814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1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