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历史学家。大半生在学校度过,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吕先生所谈的读书、治学方法,看似平实无奇,实是非真有研究、真有体会者不能道。
本书具体地介绍了怎么读经部之书,怎么读子部、集部之书,怎样学习国文,怎样教授历史,以及整理旧籍和治学的方法,为青年朋友的读书、治学指示一点门径。
图书 | 为学十六法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历史学家。大半生在学校度过,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吕先生所谈的读书、治学方法,看似平实无奇,实是非真有研究、真有体会者不能道。 本书具体地介绍了怎么读经部之书,怎么读子部、集部之书,怎样学习国文,怎样教授历史,以及整理旧籍和治学的方法,为青年朋友的读书、治学指示一点门径。 内容推荐 吕思勉推崇顾炎武的”闳雅”、钱大昕的“渊博”、戴震的“论证”和章学诚的“辩达”,熟读”二十四史”等传统典籍,析解、分类、排比、考证史料,写下大量札记。 吕著史实扎实而精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罘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严耕望评其治学特色为:“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 吕先生所谈的读书、治学方法,看似平实无奇,实是非真有研究、真有体会者不能道,其中也有二点很值得读者的注意: 其一,读传统典籍,宜先读编年,缓读正史。这是因为编年类的史书,最便于把握历史的大概和时代的大势,进而可读典志类的史书,如此,对历代的理乱兴衰、典章经制已能通知大略之后,再来读正史。其二,初读书治学者,宜先博览,后精深。 目录 一 读书的方法 1.学问在于空间,不在于纸上 2.精读或略读 3.治学的程序 4.先精读后略读,再两者并用 二 孤岛青年何以报国 1.潜心治学也是报国的一种方式 2.青年为学应深通、深入 3.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 三 整理旧籍之方法 1.古今研究旧籍的不同 2.旧籍分四类 3.如何整理经 4.如何整理子 5.如何整理集 6.如何整理史 7.入手当从目录学始 四 论读经之法 1.经、子不同及先经后子 2.经学变迁 3.治经当从汉人之书入 4.治经当分清今古文家数 5.经学入门书目 6.经、传皆可信 7.治经三法 五 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学习历史的方法 1.少时得益于父母师友 2.我学习历史的经过 3.社会科学是史学的根基 4.职业青年的治学环境 六 怎样读中国历史 1.读史与今日之需 2.读中国历史的三大门槛 3.读史三法 七 乙部举要(附:史籍选文拟目) 1.史部的分类与重新估价 2.正史的重要性:全面和直接 3.正史的由来和前四史 4.正史的注释、补和重修 5.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 6.关于别史 7.国史简单参考书目 八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1.初学之书不在多 2.读旧史入手处 3.治古史的前提 4.初读求速不求甚解 九 治古史之特殊方法 1.当以治经、子的方法治古史 2.治经、子的门径 3.以治经、子法读古史举例 4.治古史当知史籍的起源 5.疑古与证古 十 作史的方法 1.作史三步骤:搜辑、考订和编纂 2.作史的具体方法 十一 研究历史的方法(附:史学研究五法) 1.具有现代科学的常识是研究历史的首要条件 2.预知史学的观念是研究历史的次要条件 3.研究出社会的法则是史学的最大任务 4.史家与读史 十二 论读子之法 1.诸子的学术源流 2.读子书之方法 3.诸子学的重要性 4.诸子学与中国文学 十三 研究先秦诸子之法 1.研究诸子当严别真伪 2.治诸子可分家而不可分人 十四 怎样学习国文 1.国文的复杂性 2.三种国文与基本国文 3.国文的发展流变 4.当前国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正的方法 5.基本的国文应为一般人学习的工具 6.过去选本的毛病及今日选本的准则 7.看、读、作是学好国文的基本功 十五 如何教授中学国文课 1.国文与文学不可混 2.国文、白话与中学国文教学 3.中学国文教学原则:求其解勿责其作 4.中学国文教学法:多读、多问、多引导 十六 论大学国文系散文教学之法 1.散文的源流 2.散文教学的方法 附录一:吕思勉为学自述 附录二: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 1.时代变革中的三位学者 2.学术流变中的三位学者 3.以真学者为师 编后记:金针度人,启迪后学 试读章节 1.读史与今日之需 幼时读康南海的《桂学答问》,就见他劝人阅读全部正史。去年(1934年)章太炎在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演讲,又有这样的话:“文化二字,涵义至广,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方今国步艰难,欲求文化复兴,非从切实方面言之,何能有所成功?历史譬如一国之账籍,为国民者岂可不一披自国之账籍乎?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及诸地方志,何能知其梗概?史书文义平易,两三点钟之功,足阅两卷有余,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三十九卷,日读两卷,一日不脱,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须以此自勉。” 诚然,中国的正史材料是很丰富的,果能知其梗概,其识见自与常人有异,然康、章二氏之言,究系为旧学略有根底者言之。若其不然,则: ①正史除志以外,纪传均以人为单位,此法系沿袭《史记》。此体创自《史记》,实不能为太史公咎,因其时本纪、世家、列传材料各有来路,不能合并,且本纪、世家与列传实亦不甚重复。而后世史事的范围扩大了,一件较大的事,总要牵涉许多人,一事分属诸篇,即已知大要的人,尚甚难于贯穿,何况初学? ②即以志论,典章制度,前后相因,正史断代为书,不能穷其因果,即觉难于了解。况且正史又不都有志,那么一种制度,从中间截去一节,更觉难于了解了。所以昔人入手,并不就读正史。关于历代大事,大抵是读编年史的,亦或读纪事本末。至于典章制度,则多读《通考》及《通志》之《二十略》,此法自较读正史为切要。 ③惟现在读史的眼光和前人不同了。前人所视为重要的事,现在或觉其不甚重要,其所略而不及的事,或者反而渴望知道他。所以现在的需要和前人不同,不但是书的体裁,即编纂方法问题,实亦是书之内容,即其所记载的事实问题。 如此则但就旧El的书而权衡其轻重先后,实不足以应我们今Et的需要了。 2.读中国历史的三大门槛 然则学习中国历史,应当怎样进行呢? 现在人的眼光和前人不同之处,根本安在?一言以蔽之,日:由于前人不知社会之重要。一切事,都是社会上的一种现象。研究学问的人,因为社会上的现象太复杂了,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乃把他分门别类,各人研究一门,如此即成为各种社会科学。为研究的方便,可以分开论,然而实际的社会,则是一个,所以各种现象仍是互相牵连的,实在只是一个社会的各种“相”。非了解各种“相”,固然无从知道整个的社会;而非知道整个的社会,亦无从知道其各种“相”,因而史学遂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根柢,而其本身又待各种社会科学之辅助而后明。因为史学有待于各种科学之辅助而后明,史乃有专门、普通之分。专门的历史,专就一种现象的陈迹加以研究;普通的历史,则综合专门家研究所得的结果,以说明一地域、一时代间一定社会的真相。严格言之,专门的历史还当分属于各科学之中,惟普通的历史乃足称为真正之历史。因为史学的对象,便是整个的过去的社会,但是专门的研究不充分,整个社会的情形亦即无从知道。而在今日,各个方面的历史情形实尚多茫昧,因此,专门及特殊问题的研究极为重要,史家的精力耗费于此者不少。 以上所述为现代史学界一般的情形。至于中国历史,则材料虽多,迄未用科学的眼光加以整理,其紊乱而缺乏系统的情形,自较西欧诸国为尤甚。所以①删除无用的材料,②增补有用的材料,③不论什么事情,都要用科学的眼光来加以解释,实为目前的急务。但这是专门研究家所有之事,而在专门研究之先,必须有一点史学上的常识,尤为重要。 研究学问有一点和做工不同。做工的工具,是独立有形之物,在未曾做工以前,可先练习使用。研究学问的工具则不然,他是无形之物,不能由教者具体的授与。对学者虽亦可以略为指点,但只是初步的初步,其余总是学者一面学,一面自己体会领悟而得的。善教的人,不过随机加以指导。所以研究工具的学习,即是学问初步的研究。当然,工具愈良,做出来的成绩固然愈好,亦惟前人所做的成绩愈好,而其给与我们的手段乃愈良。前此的历史书,既然不能尽合现在的需要,我们现在想借此以得研究历史的工具,岂不很困难?然而天下事总是逐渐进步的,我们不能坐待良好的历史书,然后从事于研究,前此的历史书虽明知其不尽合于今日我们的需要,而亦不能不借以为用,所以当我们研究之先,先有对旧日的史部作一鸟瞰之必要。 历史书有立定体例、负责编纂的,亦有仅搜集材料以备后人采用的。关于前者,其范围恒较确定,所以驳杂无用的材料较少;在彼划定的范围内,搜辑必较完备,所采用的材料亦必较正确。后者却相反。所以读历史书,宜从负责编纂的书人手。其但搜辑材料以备后人来择用的书,则宜俟我们已有采择的能力,已定采择的宗旨后,才能去读。昔人所视为重要的事项,固然今人未必尽视为重要,然而需要的情况不能全变,其中总仍有我们所视为重要的,即仍为今日所宜读。然则昔时史家所视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关于此,我以为最能代表昔时史家的意见的,当推马端临《文献通考序》。他把历史上的重要现象,概括为①理乱兴衰、②典章经制两端,这确是昔时的正史所负责搜辑的。不过此处所谓正史是指学者所认为正史者而言,不指功令所定。我们今日的需要,固然不尽于此,然这两端,确仍为今日所需要。把此项昔人所认为重要而仍为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材料。先泛览一过,知其大概。确是治中国历史者很要紧的功夫。 但是今日所需要,既不尽同于昔人所需要,则今日所研究,自不能以昔人所认为重要者为限,补充昔人所未备,又是今日治中国历史者很紧要的功夫。 固然研究的工具,是要随着研究而获得的,但是当研究之前。所谓初步的门径。仍不可不略事探讨,这又是一层功夫。 P49-51 后记 金针度人,启迪后学 编完了这本《为学十六法》,笔者有不少体会和感慨,很想与读者诸君做点交流。近百年来,论读书、治学方法的书和文章,不知凡几。而吕先生谈读书、治学,却有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二点当引起读者诸君的重视: 其一,吕先生最反对把读书、治学视为敲门砖。他说,把读书、治学视为敲门砖,那是科举时代的态度,后来科举虽然废除,但这种态度始终没有改变。“凡所讲习,都视为敲门砖,对于本身并无诚意。如此,自然说不上有兴趣,更说不上有热心,什么有用的好学问,在这态度下都断送了。”(《学制刍议续篇》,原刊1946年《改造杂志》第2期)作为现时代的读书人,不能把读书、治学视为敲门砖,不当惟以一己之身家衣食计,而“多思有所藉手以自效于社会国家”,况且“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昔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中确有至理。知此理,则阅历所及,随处可与所治的学问相发明。青年学生的读书治学,“正不必兢兢于故纸堆中讨生活”。 其二,读书治学,当先读现代科学之书,次读传统的旧书典籍。说起读书、治学,总离不开中国传统的典籍。在现代史学家中,像吕先生那样,对传统典籍花大功夫做过系统研读的,恐怕不多。先生因多遍通读“二十四史”而为学界传为美谈,被后辈学者视为史界的传奇人物。其实,吕先生的旧书固然读得多,而新书新报读得也很多,他在新科学、新学说的学习、研读上所下的功夫并不少。所以先生教青年读书,总劝其“先读现在的科学书,而古书且置为缓图为顺序”。吕先生最反对的,是不察名实而无条件地迷信古书,这样的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了。他曾说:读书的为利为害,全看你能不能综核名实,如不能综核名实,难免会被古书所误,尤其是社会历史方面的书。所以,读书的“先后缓急,却不可不审其次序。对于现代的科学,先已知其大概,然后在常识完备的条件下,了解古书,自然是有益的。若其常识不完具,退化了好几世纪,而还自以为是,那就不免要生今返古,与以耳食无异了”。 以上所述,可说是青年学生在读旧籍之前须有的二点准备,这实在是吕先生对青年朋友的谆谆告诫。另外,我们知道吕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史学家,一生的文史研究和学术成果,都以自学为基础,靠自学而达成。与许多纯以史学研究为职业的学者不同,吕先生的终身职业是教师,一生五十余年,自小学、中学,再人大学,始终未离开过学校的课堂讲台。因有此两层关系,吕先生所谈的读书和治学方法,既得自自己治学的亲身体会,又能顾及一般青年学生的实际状况,而与一般随便开列书目或泛泛而论方法的大不相同了。正如吕先生所说,他所说的读书治学之方法,都是“极浅近之语,所谓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 吕先生所谈的读书、治学方法,看似平实无奇,实是非真有研究、真有体会者不能道,其中也有二点也很值得读者的注意: 其一,读传统典籍,宜先读编年,缓读正史。这是因为编年类的史书,最便于把握历史的大概和时代的大势,进而可读典志类的史书,如此,对历代的理乱兴衰、典章经制已能通知大略之后,再来读正史。正史卷帙繁多,材料割裂零散,初学者未能通知历史之大略,正史“实不能读,强读之亦无益”。不过,正史虽可缓读,却不可不读,尤其是正史中的“前四史”,即使是非专门治史的人也当读,这是因为前四史“关涉范围极广”,可宝的资料极多,且文字优美,“读了决不冤枉”。 其二,初读书治学者,宜先博览,后精深。吕先生说,精深与博览,原是治学的两种路数,或两种方法。前一种是深入于一事中,范围较窄,而用力较深。后一种则范围较广,而用功较浅。前者造就的是专家,后者则养成通才。固然,走哪一条路,由于各人性之所近,然其实是不可偏废的。学问之家,或主精研,或主博涉,不过就其所注重者而言,决不是精研之家,可以蔽聪塞明,于一个窄小的范围以外,一无所知,亦不是博涉之家,一味的贪多务得,而一切不能深入。然而,对初学者来说,“求学的初步,总以博涉为贵”。因为青年学生的人格尚未固定,性情还可塑造,初学之时,心思要空灵,眼光要远大,境界要恢廓,自当宜博览处人手。 至于具体地怎么读经部之书,怎么读子部、集部之书,怎样学习国文,怎样教授历史,以及整理旧籍和治学的方法,这都是吕先生之所擅长,说来如数家珍。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诗云:“鸳鸯绣出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人言治学方法的,便把这两句诗改为“金针线迹分明在,但把鸳鸯仔细看”,此即所谓“金针度人,启迪后学”,为青年朋友的读书、治学指示一点门径,这是半个多世纪前吕先生写这些文章的愿望,也是今日笔者编撰这本书的目的。 编者 2007年3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为学十六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吕思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5662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7-10-01 |
首版时间 | 2007-10-01 |
印刷时间 | 2008-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795-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7 |
宽 | 16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