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雷鸣时分
内容
编辑推荐

观念的冲突,灵魂的争斗,思想的交锋,一场史无前例的城市改革攻坚战!一个大义凛然、一身正气,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市长!

钱景林编著的《雷鸣时分》为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二十世纪九〇年代,上海城市改革向攻坚阶段挺进时期的长篇力作。在描述临州改革攻坚的故事中,塑造了一个殚精竭虑、夙兴夜寐、齐心协力、清正廉洁为民执政的中高级干部的群像和出租车司机、退休工人等几位通情达理的普通市民形象;主人公雷声工作中与时俱进、敢于担当、善于协调,生活中心胸宽广、知恩图报、富有人情味。作品述写了各级干部在一场前人从未进行过的事业中表现出来的领导艺术、工作方法、行事风格和上下级相处之道。

内容推荐

钱景林编著的《雷鸣时分》描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沿海省会城市临州试行土地批租、旧区改造、招商引资、建立市场经济模式等城市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涉及居民动迁、教产处理、“小升初”、“老龄化”等社会事业问题;披露了当时财政管理体制下两级行政单位在财税收入分配等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以及在先行先试的探索过程中,因制度设计漏洞和具体操作不规范引发的新问题。省市区三级党政干部的戏份贯穿《雷鸣时分》。

目录

人物表

引子

一、多事之日

二、换届风波

三、难关挡道

四、转机出现

五、风云突变

六、迎难而进

七、山重水复

八、众人拾柴

九、柳暗花明

十、任重道远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多事之日

1993年,一个深秋的傍晚。

天色阴沉,密布的乌云如同一张大网,遮住了夕阳的余晖,早早地天就黑下来了。街上刚刚点亮的路灯似乎还没有睡醒,发出昏暗的亮光。阵阵秋风刮来,使路人感到丝丝的寒意。

下班时分,临州市中心城区一条条狭窄的马路上,一辆辆挤满乘客的公交车、装满货物的大卡车和小轿车、出租车,成群结队的助动车、自行车,还夹杂着一些黄鱼车,把道路挤得满满的。沿街一些商店肆意地把货品摆在门外,占据了原本就不宽的人行道,把路人也挤到了马路上行走。正在修建的地铁一号线几个车站工地,占用了一些路面;正在拓宽改造的几条马路,因施工需要也局部封闭。这一切,使道路的通行能力更加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自行车、特别是助动车自然成了最佳的交通工具,只见骑车人在车流里、夹缝中灵活地穿梭,其他大小机动车辆却只能慢慢地爬行。

临州市机关大院位于延平中路800号,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临州市中心,城市“原点”的标志就安放在市政府办公大楼的门厅里。大院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坊,围墙外是东西南北四条马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刚在此地设立市级办公机关时,附近十分冷清,围墙外的人行道上,很少有行人来往;四周的马路上,除了延平中路这条主干道外,其余三条马路鲜有车辆驶过。大院里是呈“品”字形组合的三幢办公楼,全都面南向阳,中间那幢八层高的是市政府机关办公楼,东西各一幢五层的分别是市委和市人大、市政协办公楼。这些建于三十多年前的建筑,当年也曾是那样雄姿勃勃、风光无比,也曾是那样令人瞩目、心生景仰,在很长时期里,它们是这一带建筑物的制高点。

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周边一幢幢形态各异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几幢办公楼显得那么矮小、陈旧,这个院子也似乎成为这一带的洼地。院子周边的围墙早已拆除,盖起了各种建筑,有的用作机关辅助办公用房,有的还开起了银行、商店,机关大院北面不远处的天津路商业街,经过几轮改造,商店越开越多,从原来集中在东端,逐渐向西延伸,几乎已接近机关大院。于是,周边的行人渐渐多了,四周的马路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汽车喇叭声和各种喧闹声时常飞人院子,所以机关沿马路的办公室窗户常常紧闭。院子大门对面是市民广场,这几年经过扩建改造,面貌已然大变,一棵棵挺拔的大树和一片片天鹅绒般的草坪,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成为市民休憩的好去处。这些变化,使院子里的人们越来越觉得在这里办公,与周边环境很不协调。据说,有一届市委、市政府曾议论过机关搬迁的话题,终因各种原因而搁置。

此时,院子里大部分办公室的灯光已经熄灭,下班的机关工作人员有的推着自行车,有的步行,三三两两地从位于延平中路的大门往外走。

雷声跨出市政府办公楼的大门,正巧迎面一阵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个寒战,下意识地往上提了提风衣的领子,一骨碌钻进早已等候在门口的黑色奥迪轿车。

这天,是雷声四十五岁生日,更为凑巧的是,在去年的同一天,他被临州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代市长。一个多月前,妻子董雅娟就与他约定,要和儿子雷敏强一起为他好好庆祝一下。当时,她只说庆贺生日,只字未提当代市长的事。在她看来,当不当市长无关紧要,她只需要一个能够相濡以沫、相伴到老的好丈夫。

雷声与董雅娟喜结连理是在北大荒,说起他俩的结合,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当时,下乡到黑龙江农垦工作的雷声,已从农场调到了省农垦总局,担任局党委副书记王芬林的秘书。王芬林和夫人方芝雯十分喜欢这个勤奋好学、正直能干的江南小伙子,夫妇俩从思想、工作到生活,全方位地关心雷声,如同对待自己儿子一般。随着时光的流逝,知识青年们陆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在那个年代,青年人尽管政治上成熟得早,这方面却开化得晚,雷声尤其如此。眼看他已过了二十五岁生日,却仍然按兵不动,王芬林、特别是方芝雯替他着急起来。趁一次雷声来家里送文件的机会,方芝雯把他叫到客厅里坐下,开口便问:

“小雷,你到底打不打算扎根北大荒?”在那个年代,“扎根北大荒”是知青表现好的“最高境界”。

“当然扎根哕,我从来也没想要离开这里呀!”雷声肯定地回答。

“那就好,你今年已经二十五岁了吧,也老大不小了,该谈对象了。”方芝雯切入了正题。

平日里工作中待人接物已经颇为老练的雷声,一听到“谈对象”几个字,脸上却微微有些泛红。“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啊。再说,也没有合适的人,以后再说吧!”

P4-6

序言

2013年春天一个平常的夜晚,滨海省的省会城市——临州市。

穿城而过的苏湾河宛如一匹璀璨的缎带闪烁在城市的夜景中,倒映着东岸高楼如簇,霓虹灿烂,也照见着西岸老建筑群的优雅韵致和繁华不息。河畔的金滩绿树成荫,栏杆皎洁,微风中弥漫着白玉兰和梧桐新叶的清香。在这个温暖的晴夜,市民们在河岸上散步,游客们不停地按动快门,孩子们在台阶上奔跑,情侣手牵手欢声笑语。这五光十色的人间灯火,倒是令当夜难得的一轮皎月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游客和行人们沉浸于这美好的天气和景色中,没有人注意到,一位男子正沿着河岸孤身漫步而来。他的两鬓已经完全白了,但是高大的身材依然健硕,背脊依然笔直,浓眉大眼的脸上挂着笑容。看上去他是在专心欣赏金滩的美景,几乎出了神,可是他的双腿依然大步流星。以往,他在街上行走时,常常被市民叫出他的名字——雷声,然后被人群团团围住。可是那晚,他却在这样一个人流驳杂的地方悠闲地散步,尽情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清静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摆动着双臂,脚步也迈得更大了。

这时候,偏偏有一个人在他面前停下了脚步,还惊喜地叫了一声:“雷声!”

雷声吃了一惊,抬头一看,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想不到在这里都能碰到你!”

对面是一个女子,身材修长,面色红润,虽然上了年纪,一身运动装束却让她看起来和年轻人一样精神。她也笑了起来:“碰到我是很正常的,我这个老百姓天天晚上都在这儿健走锻炼身体。碰到你才想不到呢!你今天晚上一个人跑到这里来做什么啊?”

雷声假装皱眉说:“我就不能也来这儿健走啊?工作时,我是为市民服务的,退休后,我也是临州市的一个市民,也应该有权利享受这里的良辰美景吧?”

两个人就这样说说笑笑,并肩在河边散步。

女子眺望着河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感慨道:“以前上学时我十分喜欢‘沧海桑田’这个词,觉得有历史的厚重感,如今我发现这个词用在形容临州市的变化上是最合适了。我常常恍惚,觉得这样的变化至少需要一个世纪,可是,你们只用了二十年就做到了。”

雷声笑而不语,女子狡黠地一笑,又故意提出反面意见来逗雷声:“也有人说,临州市如今建设成这样,已经不再是临州人的临州了。你看看这大街上……”她指着金滩不断流动的人群,“你看这么多外国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怪不得有人说临州市已经被全世界的人占领了。”

雷声再次被逗得大笑起来:“你说得是什么话呀!这又不是打仗,什么叫占领不占领的?”稍微停顿,他忽然又用更响亮的声音肯定说:“对,这就是打仗,改革开放是一场继解放中国之后最大的胜仗,不过不是谁占领谁,而是双赢,是临州市借用了世界的力量发展了自身,也正是这股力量,把临州市送到了世界的大舞台上!”

这一番话语,把雷声的思绪一下子带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是1992年,一个不平凡的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如同一声春雷,在神州大地鸣响,又一次唤醒了中华儿女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勇气,催生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也促成了临州市历史性的巨变。

后记

终于可以搁笔了。我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一阵轻松、颇感欣慰。

当我用虚构手法编写完这个故事之后,还想向大家介绍一些并非虚构的情况。

原本我是打算待自己正式退休后,拿起笔,静下心,写一些不属应景而是完全按自己意愿表达的文字,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免得过早地出现大脑迟钝、手脚退化的状况。

很巧,去年恰逢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二十周年,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二十年前,那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那一声响彻神州大地的春雷,那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这些,不知不觉中唤起了我创作的热情,催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在自己尚且忙于市十一届政协收官工作的同时,于去年八月中旬开始动笔,尝试编写这个故事——《雷鸣时分》。

一旦拿起了笔,仿佛着了迷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此后近半年里,我几乎投入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潜心于伏案写作之中。顺当时,一气铺陈四、五千字;卡壳时,苦思冥想寥寥数百字。从草拟提纲到撰写正文,从形成初稿到反复修改,可以说,自己始终处于紧张和忙碌之中,虽然感觉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享受着自得其乐的愉悦。

编写这样一个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为背景的故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自己怀揣多年的一个梦想。动因有二:一是想传承历史,把上海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为后人提供借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二是想挑战自我,看看习惯于逻辑思维和公文写作的自己,能否尝试通过形象思维,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以来,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改革开放所兴起的撼天动地的热潮,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是解放思想的嘹亮号角,唤醒人们勇敢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去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所常用的、属于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精华,来更新自己的观念;是打开国门的大胆举措,引进了国外、境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一个个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市各处;是产业结构的果断调整,百万职工的大转移,优化了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大规模的土地批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旧区改造,百万居民大动迁,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城市的面貌形象;是循序渐进的各项改革,摒弃了陈旧僵化的传统体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让我一直感到庆幸的是,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亲自参与并见证了这一阶段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里,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许多党员干部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直面改革发展中的矛盾;许多知识分子勇立“科教兴国”的潮头,孜孜不倦,废寝忘食,贡献出自己的智慧;许多一线职工和农民兄弟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付出了辛劳的汗水;许多市民群众为了城市的发展,服从大局,忍受困苦,作出了自己的牺牲……二十多年一路走来,我时时被身边所发生的这一切感动着、激励着,也由此萌生了拿起笔来、记录下这一段历史的念头。当然,以我的拙笔,是难以全景式地展示这气势恢宏的巨幅画面的。于是,就选择了九十年代前中期土地批租、旧区改造这一片断,力求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全貌。我要用手中的笔,更是用自己的心,来讴歌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讴歌我们生活的这座英雄城市,讴歌我们可爱可敬的广大市民。

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是我童年起就养成的爱好。我钦佩许多作家,他们凭借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文笔,创作出令人击节赞叹的传世之作。我崇敬曲波、周而复那样的作家,他们既懂带兵打仗、施政管理,又能创作出《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这样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我曾有过文学创作的奢望。然而,特定的年代使我不由自主地走入了管理工作者的行列,虽然也常常动笔,但都是公文写作,从而形成了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文字特点,逻辑思维可能还算缜密,但想象能力明显不足,更不善于运用文学语言来描述事物。我力图尝试改变自己,然而,几十年形成的习惯是多么的顽固,要改变是多么的艰难。但既然迈出了这一步。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因为自己能力所限,只能向大家献上一篇不甚精彩的拙作。

令我非常感动的是,不少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写作尝试给予了很大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市十一届政协主席冯国勤,始终关注和支持我的写作,初稿完成后,他细读全文,提出了不少极为重要的意见,起到了把关的作用。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孙颐的鼓励,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和信心,他的悉心指导,引导我这个外行入门,他还请作协的青年作家孙未对稿件作了文字润色。因为涉及土地批租、城市建设和管理、宗教事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公安政法等具体业务,我专门请教了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市民宗委原主任周富长,市纪委副书记温新华,市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原党委书记卑根源,徐汇区委原副书记林官良,黄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蒲健华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黄浦区委办公室的周驭,对通篇文字作了逐句的润笔。习作完成后,得到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征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郑理同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雷鸣时分》得以出版,与读者见面。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到我的爱人和女儿,她们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并在第一时间提出了不少修改的建议。女儿对这个故事的感觉是:“情节尚可,文字贫乏”。我以为,这是对这篇习作最客观的评价。鉴于此,这个作品可以说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凝聚了领导、同事、家人的智慧和心血,我从内心感谢给予我理解、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人。

在此,我还要郑重说明的是,虽然这个故事是以上海发展的史实为背景,但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决不是现实生活中人物、事件的真实写照,请切莫对号入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雷鸣时分》的故事编写已告一段落。但我想,这不应该是我学习写作的终点。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事物引发我创作的冲动,促使我再次拿起笔来,继续享受笔耕的辛劳所带来的快乐。

钱景林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日 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雷鸣时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景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1615
开本 32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9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4023861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