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滇茶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据介绍,云南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的茶树原产地之一。早在,商周奴隶制社会时期,云南境内的“濮族人”就已经开始种植驯化茶树和生产茶叶了。杨昆宁教授和卢云先生编纂的《古滇茶录》插入大量的文史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再现了云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历史文化;是一本带有浓厚的人文情趣、民俗奇异、民族学色彩和文献史记味道的书籍。

内容推荐

云南是世界的茶树原产地之一,普洱茶是云南的一张特有的牌子,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云南的普洱茶,杨昆宁教授和卢云先生编纂了《古滇茶录》。这是一本带有浓厚的人文情趣、民俗奇异、民族学色彩和文献史记味道的书籍,将中国茶文化和云南普洱茶的历史这一伟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普及于民众,发飨品茗者、爱茶人、茶文化研究者。

目录

前言

卷上

 古滇王国

 茶树之源

 千古茶山

 普洱茶记

 女儿茶录

 贡茶古府——普洱

 普洱茶都——思茅

卷中

 茶马古道古商驿道

 茶马古道抗战之路

 茶马古道山地民族

 马帮文化

 蓝天马帮

卷下

 茶礼艺风

 茶俗大观

 品茗艺术

 普洱品鉴

 普茶茶器

 藏茶文化

 品饮健康

卷尾

 普洱天下

后记

试读章节

位于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境内的孔明山,当地人称“龙谷岩”(海拔1788米),这与蜀国丞相诸葛亮安定南中的传说有关。在《新纂云南通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祭风台在城南六茶山中,其上可俯视诸山,俗传武侯于此祭风,又叫孔明山。”民间流传,古代的龙谷岩山上,风大无比、飞沙走石,刮起来令人无法睁眼。诸葛孔明来到龙谷岩,见此情景,设坛祭风,大山得孔明智慧,山风平息。后来龙谷岩就有了孔明山和祭风台的名字。

在西双版纳的南糯山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途经西双版纳的南糯山。士兵们因水土不服,一个个患了眼疾,看不清脚下的路,于是在大山中迷失了方向。诸葛亮情急之下把手杖捅入山坡上,刹时间,奇迹发生了。

诸葛亮的手杖活了,竟然生根、发芽、长叶,变成了葱绿的一株茶树。诸葛亮摘下茶叶煮水让士兵喝。茶水有明目之功效,士兵们喝了茶汤后很快恢复了视力,走出了大山。从此,南糯山上便有了茶树,这里的少数民族就把此树称为“孔明树”,将此山叫做“孔明山”,尊孔明为“茶祖”。

后来每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在孔明生日的这一天,当地的人们都要举办“茶祖会”,高悬孔明灯,载歌载舞,对月品茶,寄托思念。

其实,古六大茶山早在三国以前就种植有野生古茶树,三国以后即有少量的茶叶作为商品交换贸易,到了晋朝,茶叶商贸逐渐得到发展,唐、宋时期已形成茶叶种植基地,茶马互市渐成定制。明洪武年间,古六大茶山被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管理区域。清朝中叶,茶山贸易空前鼎盛。

古六大茶山于元朝初步形成,茶园超方亩。明朝时茶园面积进步扩大。到了清朝年间,茶同栽种面积超过10万亩,尤其是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是古六大茶山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最为鼎盛的时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古六大茶山在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逐渐走向衰亡。

当时的古六大茶山有三座半分布在倚邦附近,有一座半分布在易武,有一座分布在今基诺山。茶叶产量以易武为首,倚邦启次,朝廷所需贡茶,由思茅厅负责在倚邦、易武采办。

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古六大茶山又恢复了“万亩茶山万担茶”的丰盛景象,展现出昔日茶贸兴盛的风采,易武茶山成为今天最著名的茶文化之山。

勐腊,是一句傣语,汉译为盛产茶叶的地方,也叫茶乡或茶水河流经的地方。传说,很早以前:佛祖释迦牟尼来到勐腊传教讲经时,当地信徒殷勤献茶给佛祖品茗,佛祖便赐名勐腊——茶乡。

历史上,古六大茶山除攸乐茶山在今天的景洪市境外,莽枝、蛮砖、倚邦、革登、慢撒五大茶山都在勐腊县境内。明、清两朝的贡茶也多在勐腊县境内的五大茶山采收加工。

历史上著名的制茶重镇倚邦、易武也都在勐腊县境内,当年用石板铺设的茶马古道仍有迹可寻,依稀可见。

倚邦街,一是明清两代声名远扬的一个山乡集镇,有“普洱茶博物馆”之称,在明末清初就扮演着普洱茶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

倚邦街位于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北部,如今是村公所所在地。倚邦街在史志中简称为“倚邦”,是历史上古六大茶山的中心。

倚邦街有一块保存在村支书家里的清朝牌匾,匾上刻有“福庇西南”四个镏金大字,左边落款:护迤西道事前署普洱府思茅同知加三级记录十次功。牌匾右刻:光绪二年岁在丙子季夏之季。“福庇西南”表明作为清朝贡茶产地之一的倚邦在西南地区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倚邦村公所门前靠放着三块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的石碑,分别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所制。P23-25

序言

清朝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农业生产逐渐从恢复走向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的统治下,华夏中原的农田面积大大增加,水利也得以兴修,茶叶商品经济在农业中有一定的发展,这些都为清王朝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康雍乾盛世时期,也是云南普洱茶最恢弘的鼎盛时期,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这样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光绪年间,云南普洱茶被正式写入朝廷贡茶案册,并指定为皇家冬天专用茶。从此,就有了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之说。

雍正年间,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鄂尔泰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于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置立普洱府,所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利,同时在云南普洱府治(今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下同)建立了宫廷贡茶制茶厂,以西双版纳最好的晒青女儿茶制成金瓜茶、人头茶,敬贡朝廷。

清廷贡茶多由云南思茅厅在普洱府管辖的六大茶山负责采办。每年进贡的普洱贡茶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还有小罐装宫廷散茶和匣装茶膏等普洱茶品。历史上的普洱贡茶,受清廷赏识百余年而不衰,载入中国茶文化史册。

有古董茶之称的普洱茶,被人们誉为能喝的古董、有生命的茶叶,它浑身上下,由里到外,就是一门艺术,一件珍品。在中国的六大茶系中,普洱茶不像绿茶龙井那样舒张飘逸,高贵清香;也不像青茶乌龙那样清纯自然,飘香四溢;更不像茉莉花茶那样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

在中国的六大茶系中貌不出众的普洱茶,表现出惟我独尊,粗犷豪放的茶韵之魂,有人形容普洱茶是60岁的男人,炉火纯青,陈香浓厚。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闻名于世,云南普洱茶这一历史名茶已远销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几十个亚欧美国家。如今,云南大山里的普洱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让国人青睐,让世界企慕,更让云南人自豪。

明、清时期,滇茶盛行。历史上的普洱茶,是以在今云南西双版纳州境内的六大茶山上采摘的大叶种茶鲜叶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再用晒青毛茶蒸压制作而成的紧压茶。

今天茶市上叫卖的“宫廷普洱”,都是采用滇东南、滇南、滇西南、滇西地区及北回归线两侧、澜沧江两岸生产的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筛制、蒸压、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普洱茶的制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之久。那时,云南境内的濮族就已经开始种植、驯化茶树和生产制作茶叶了。

在今天,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喝普洱茶,就是喝土壤、喝气候、喝生态、喝历史、喝文化。生态是破译普洱茶生命之源的密码;文化则是开启普洱茶厚重历史的钥匙。

后记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申,引用了其他国内已公开出版的图书中的部分照片,因无法与原著作权人取得联系,请这些图片的合法著作权人见书后与杨昆宁教授、卢云先生联系图片使用费等相关事宜。联系电话:13888850908(杨昆宁教授) 13577123603(卢云先生)

在此,我们对以上关心并支持本书出版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昆宁

卢云

2007.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滇茶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昆宁//卢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24231
开本 16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1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