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甬人风采/天下宁波帮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唐宋以来,宁波(古称明州、庆元)成为浙东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心和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宁波人善于经商,也会做学问,尤其是东晋及北宋末黄河流域居民两次大规模南迁,至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有不少士大夫和北地望族举家到浙东一带定居,对于宁波文化的兴盛和人才群体的形成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自古至今,这里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当代海内外宁波籍杰出人士的奋斗之路和对祖国、对家乡的贡献,既有面上的情况介绍,又有重点人物记述,重点突出八个方面的内容:政要人士、工商巨子、爱乡楷模、科技精英、学术前驱、教坛英才、文化群星和体坛名人。

该书还附录了宁波经促会历届领导名录、宁波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名录、宁波籍“爱乡楷模”和“荣誉市民”名录、宁波籍两院院士名录、宁波籍知名高校领导人名录以及宁波籍中国作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录等。

目录

人文荟萃代有俊杰——浅谈宁波人才群体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政要人士

 爱国爱乡 矢志不渝——记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首任会长卢绪章

 著名民主战士包达三

 九死不悔的共产主义战士沙文汉

 张承宗:为上海解放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宁波人

 献身国防工业事业的郑汉涛少将

 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历届领导成员名录

 各地宁波经促会简介

工商巨子

 王宽诚:与新中国同行

 董浩云:为梦想献身

 世界船王包玉刚

 平凡中创辉煌——台湾嘉新集团创始人、“水泥大王”张敏钰

 南洋侨领胡嘉烈

 美国大中集团创办人应行久

 港澳台和海外宁波同乡社团及相关友好组织简介

 各地宁波商会简介

爱乡楷模

 邵逸夫:从拓荒英雄到慈善大家

 一代儒商李达三

 第一个投资内地的香港企业家——记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光彪的爱国情怀

 陈廷骅:不断进取的经营奇才

 赵安中:为兴教助学而活着——一个香港“宁波帮”人士的晚年写照

 宁波籍“爱乡楷模”名录

 宁波籍“荣誉市民”名录

科技精英

 克隆先驱童第周

 探索生命科学细胞重建的奥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细胞生物学家

 贝时璋

 天上有一颗“谈家桢星”——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家桢

 创造人生——世界断肢再植之父、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先驱

 陈中伟

 举世罕见的“科技之家”——石塘翁氏家族

 宁波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录

 宁波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录

学术先驱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定

 董辅■:一个不平凡的经济学家

 蒋学模: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学教授

 马承源:一个宁波籍学者与法国总统的文化情缘

教坛英才

 为了民族的文化素质——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学家林汉达

 张雪门: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

 功勋卓著的艺术教育家陈之佛

 盛垫马氏高教之家

 宁波籍知名高等院校领导人名录

文化群星

 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邵荃麟

 文化全才巴人

 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

 一个“宁波帮”买办的戏剧人生——应云卫百年祭

 袁牧之:人民电影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引领现代中国画发展的国画泰斗——记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天寿

 风范标万代翰墨传千秋——记书坛泰斗、著名学者沙孟海.

 宁波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名录

 宁波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录

体坛名人

 商界奇才、棋坛祭酒应昌期

 傅其芳:“乒乓王国”的开国元勋

 王正廷与中国奥运

 奥运微笑大使——桑兰

 宁波籍体坛精英

试读章节

爱国爱乡矢志不渝——记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首任会长卢绪章

鲍杰

卢绪章是宁波人民的优秀儿子,1995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审定的卢绪章同志悼词指出:“卢绪章同志是我国外贸事业的老一辈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是长期奋斗在外经贸战线上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者,为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卢绪章退居二线后,仍热情关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并为之献计献策、尽心尽力。1984年,卢绪章曾受中央和邓小平的委派,到宁波指导工作。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帮助制订宁波长远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宁波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卢绪章投身革命事业半个多世纪。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并为之贡献自己毕生精力。……卢绪章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奋斗不息的一生。……卢绪章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次年10月,时任国家经贸部部长吴仪在为《卢绪章与广大华行》一书所作的序中也对卢绪章予以高度评价:“卢绪章同志的逝世是我国外经贸事业的重大损失。他丰富的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经验,他高尚的革命品质和道德情操,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和继承。”

卢绪章,原名卢植之,1911年出生在鄞县城区小沙泥街(今属宁波市海曙区)一个小商之家。1925年,14岁就离家赴上海源通轮船公司当练习生,后升为职员,业余就读于上海总商会商业补习班夜校,学习国文、英文、簿记等课程。受当时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影响,生性活泼的卢绪章开始关心国事,投身社会进步活动。1932年,卢绪章、田鸣皋、钱兴中3人集资150元法币设立光大行,从事西药及医疗器械邮购业务。由于资金少,基础差,不久以亏损而歇业。嗣后,卢绪章、田鸣皋又与杨延修、张平、郑栋林等人合作,集资500元法币,继办光大行,并改名为广大华行,继续开展西药邮购业务。一年多后,广大华行逐渐发展,又扩充资本金为1200元法币,同时申请加入上海西药商业公会,成为一家略具规模的小型西药商行。1934年秋,卢绪章奉父母之命。回乡与毛梅影完婚,后携眷寓居上海。

在经营广大华行的同时,卢绪章继续探求着人生之路。1935年华北危机,北平学生举行“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又走向新的高潮。1936年2月,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成立,卢绪章积极参加救国会举办的游行示威和宣传活动,成为该会骨干之一。1936年夏秋之际,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在上海洋行华员中筹建上海洋行华员联合会(简称“洋联”)。卢绪章、杨延修、张平以广大华行主要负责人身份,参与“洋联”筹建工作,同年10月“洋联”正式成立。“洋联”经常举办时局形势报告、社会科学及哲学问题讲座,还组织部分积极分子参加义勇军训练。1937年10月,卢绪章、程恩树等参加上海地下党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联合举办的抗日救国干部训练班。不久,经杨浩庐介绍,卢绪章、程恩树二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广大华行在上海“八一三”事变前,业务已有很大发展。但“八一三”后受时局影响,经营面临困境,卢绪章等五位创办人决定将广大华行的业务重点转向西南地区发展,并于1938年1月设立广大华行昆明分行。当时货物运输困难,广大华行决定开办代客运输业务,并与上海一些公司建立销售代理关系。同时,广大华行正式成立董事会,推莫其昌为董事长,田鸣皋为总经理,郑栋林为昆明分行经理,卢绪章为上海分行经理。随着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滇越铁路成为西南大后方的重要国际通道,广大华行在西南大后方迅速站稳了脚跟。

1939年5月,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刘晓经慎重考虑,决定派卢绪章去重庆,以广大华行为掩护,把它改建为党的秘密工作机构,执行党的任务。

1940年6月,广大华行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选出杨延修、卢绪章等5人为董事。除总管理处设在上海外,设上海、昆明、重庆三个分公司,并设办事处于海防、贵阳。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中心,由卢绪章主持,经营范围为医疗器械、西药原料、西药、五金材料、海陆运输及其他进出口业务,由此实现了将广大华行业务重心从上海向重庆的转移。

1940年夏,卢绪章在到达重庆后,即在刘晓陪同下,到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与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见面。周恩来详细了解了广大华行有关情况后,指示卢绪章说:广大华行党员的一切活动必须做到社会化、职业化,对任何人都不能暴露身份,包括自己的亲人。要在商言商,做好生意,对外广交朋友,利用一切社会关系作掩护,使这一机构长期保存下去,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卢绪章紧急布置广大华行重返上海的有关事宜,决定把广大华行总部立即迁返上海,以上海为中心,大力开展国内外贸易,尤其是发展与美国的进出口业务。为此,他调兵遣将,派人迅速奔赴上海、汉口、天津等地开展工作。1948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乘飞机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0月初。由周恩来引见,毛泽东接见卢绪章。并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工作。嗣后,卢绪章按中央领导指示,积极扩展广大华行,分别在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与民生公司合资成立民安保险公司,先后投资与人合办万力制药厂、建业民行、建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以适应自身发展和党的秘密工作开展的需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恶性通货膨胀,时局混乱,中共上海局书记刘晓指示,将广大华行业务重心向香港转移,卢绪章逐步收缩国内业务,把资金集中转移到香港。1948年11月,卢绪章按照中共中央指示要求,结束广大华行国内分支机构,全体党员干部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次月,卢绪章随龚饮冰及李济深、章乃器、茅盾夫妇等一批民主人士共30多人,乘轮船到达大连,辗转去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学习,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上海解放后,卢绪章参加了上海市军管会工作,出任上海市财经接管委员会贸易处副处长、华东军政委员会贸易部副部长等职。不久,调至天津,出任中国进出口公司经理,不久公司迁至北京。1952年9月卢绪章调任外贸部局长、部长助理、副部长等职。“文革”期问,受尽折磨。打倒“四人帮”后,卢绪章回北京任外贸部顾问。1977年8月,调任国务院侨办党组成员、华侨旅行社社长。次年转任新成立的国家旅游总局第一任局长、党组书记,成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开拓者。1981年2月,卢绪章调任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和外国投资委员会副主任。同年8月,又奉命调回外贸部任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3月,卢绪章退居二线,改任外贸部顾问。卢绪章是新中国外贸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中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P10-12

序言

人文荟萃 代有俊杰——浅谈宁波人才群体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乐承耀

唐宋以来,宁波(古称明州、庆元)成为浙东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心和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宁波人善于经商,也会做学问,尤其是东晋及北宋末黄河流域居民两次大规模南迁,至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有不少士大夫和北地望族举家到浙东一带定居,对于宁波文化的兴盛和人才群体的形成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自古至今,这里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得天独厚的人才环境

宁波人才辈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密切相联的,也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关。

第一,区域环境是宁波人才群体形成的前提

纵观人类文明史。环境对于一个地区人才群体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宁波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是宁波人才群体兴起和涌现的前提,尤其与工商人才群体的形成关系更为密切。宁波位于浙江东部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三角的南翼,海岸线达1562公里。宁波及舟山群岛多优良港湾,由于港口水域宽广,航道畅通。有优越的条件,造就宁波自古以来水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陶瓷之道的启航港之一。在唐代,就有泛海兴贩的商人,涌现出李邻德、李延信等巨商。宋元时期明州海外贸易之盛居于浙江的首位。明清以来海外贸易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商人通过走私贸易,如鄞县人毛海峰、徐碧溪、徐光亮、叶宗满等抵日本、暹罗(泰国)、西洋诸国互市,往往是以数十金之货,卖千金而返,促进了商贸人才群体的形成。

到了近现代,为什么“宁波帮”实业家经营漕运多,涌现出的航运业巨头多、船王多?诸如李也亭、董棣林、虞洽卿、朱葆三以及当代的董浩云、包玉刚,就是因为近海,他们“靠水而发”。

宁波地少人多,自乾隆以来,人口的密度不断上升。1776年,宁波府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3.5人,到1820年增加到396.8人,太平天国前夕为444.8人。宁波的土地没有变化。但人口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不能自给。地狭人稠,往往外出贸易,寻找生活出路。上海的《四明公所义冢碑》说:“四明襟山带海,地狭民稠,乡人耕读外,多出而营十一之利。”宁波人由于地少人多、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外埠经商,从而形成了七个商贸区:向北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商贸区,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商贸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商贸区;向南的以广州、厦门为中心的粤闽赣皖商贸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豫商贸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川滇黔商贸区:另外是以香港为中心的港台和海外商贸区。宁波商人在投资和经营管理中逐步形成了工商人才群体。

第二。经济长足发展是宁波人才群体形成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才群体的出现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的。因为经济的发展必定导致该地区的教育发展、文化繁荣,从而为人才群体的出现提供必要条件。文献资料表明,在南宋,明州(宁波)经济发展,生产力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仅明州城西的粮食亩产就达六七石。创造了宋代全国稻谷亩产的最高纪录。另外,地区商品经济十分兴盛,镇市贸易发达。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当时庆元府(宁波)有7镇22市。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导致庆元(宁波),人才群体的普遍出现。据雍正《浙江通志》记载,在南宋,今宁波市境内有进士983人,其中鄞县509人、奉化122人、宁海112人、余姚96人、慈溪93人、定海(镇海)35人、象山16人。位居宁波历朝进士数首位,占浙江省的17%。当时全省有状元28人,宁波为5人。其中鄞县状元4人,他们是张孝祥、姚颖、傅行简、袁甫,为省内状元最多的县。

第三。教育事业的发达对宁波人才群体形成起了积极影响

宁波人才群体出现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教育事业发达,读书人多。宋代宁波教育事业的发达主要是州、县学的兴盛和书院的普遍出现。明州在唐代基础上普遍设置州、县学。宋代学者梅应发曾描述过当时明州州学的盛况,他说:“世人之言郡泮者必日:一漳二明,盖漳以财裕言,明以舍馆之宏伟言也。巍堂修庑,广序环庐,槐竹森森,气象严整,旧额生徒一百八十人,其后比屋诗礼,冠带云如,春秋鼓箧者率三数千,童仆执经者亦以百计,著录浸倍。”适逢开堂讲义。“环堂而听者以千计”。县学也发达。庆历年间(1044—1048),王安石为鄞县令,设立县学,聘请名家楼郁、杜醇为教师。慈溪县民聚资建孔子庙,“为学舍讲堂其中”。象山县令顾方建学舍,亲为讲解。当时,地方守令重视教育,相继把没收的官物产,拨给州、县学,使州、县学经费充裕。如慈溪县学有学田392亩、地28亩、山6亩,收租米182石、谷113石、租钱47贯30文。明州(庆元)还普遍设立书院,如甬东书院、杜洲书院、慈湖书院、桃源书院、岱山书院等。所以,州、县学和书院的发展,无疑是促进了宁波人才群的出现。不但出现了“庆历五先生”那样的教育人才群,而且也哺育了“甬上四先生”和陈埙、黄震、王应麟的“同谷三先生”以及张孝祥、吴文英、胡三省等在宋代富有影响的杰出人才。宁波清代书院教育也有了发展,康熙年间创办较少,仅8家,乾嘉以后有了新的发展,仅同(治)光(绪)年间就创办书院25所。随着西式学堂普遍出现。近代宁波教育更加发展,至1908年,已有中学堂5所、中等专业学堂6所、小学堂280所,分别占浙江省总数的16.7%、30.8%、18.6%,均为全省第一,全国领先。而且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宁波人还纷纷出国留学,王正廷(奉化)、翁文灏(鄞县)、蒋梦麟(余姚)、陈时夏(鄞县)、赵家艺(慈溪)、韩清泉(慈溪)、陈之佛(慈溪)、虞和钦(镇海)等留学生,后来都成为我国有影响的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王正廷成为北京政府外交总长,翁文灏为中国现代地质学奠基人,蒋梦麟为北大校长,陈时夏成为清末浙江咨议局副议长,而虞和钦成为近代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

第四,学术思想的活跃是宁波人才群体形成又一原因

宋代宁波学术思想活跃,对人才群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两宋期间,明州(宁波)人才辈出,北宋有杜醇、杨适、楼郁、王致、王说“庆历五先生”,他们既是教育家,又是理学家。南宋时的庆元(宁波)更是人才济济,有舒磷、沈焕、袁燮、杨简等“甬上四先生”,他们继承陆九渊理学,在浙东有很大影响。还有陈埙、黄震、王应麟“同谷三先生”等。真德秀在《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七《袁燮行状》中说:“乾道初,(袁)燮人太学,陆九龄为学录,同里沈焕、杨简、舒磷亦皆聚于学,以道义相切磨。”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尽管他们在学术上各自有不同的风格,但很宽容、谦逊,互相“切磨”,既从不同角度传播和推进了陆九渊的思想,也在“切磨”中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才能,对人才群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末清初的姚江书院、甬上证人书院,学术空气也相当活跃。姚江书院形成一套完善的讲会制度,互相切磋;甬上证人书院的教学形式采用个别研读、相互辩论和集众讲学相结合的方式。除了黄宗羲讲学外,郑性、万斯大、万斯选、万斯同、万言、黄百家、董允会、陈自舜经常到书院辩论、探讨,一时名士云集,文人荟萃。郑梁的《寒村诗文选·跛翁传》说:“岁丁末,偕同学十数子执贽其(黄宗羲)门,因为讲经之会于甬上,一时胜友如云,质疑送难,号称极盛。”“质疑送难”就是学术探讨,正是在这种学风下。甬上证人书院的学习内容得以大大拓展,开设经学、哲学、史学、文学、数学和历算等课,听讲的人达100多人,其中黄宗羲的弟子有66人。被他推许者18人,从而形成了以甬上证人书院弟子为主体的清代浙东学派,这个人才群体的形成,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二、人才群体的分布

纵观古今宁波各类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五方面的人才群体:

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群体。人文社会科学有着众多的学术领域,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法学等。哲学方面的人才有杨简、袁燮、舒磷、沈焕和王守仁(阳明)、钱德洪、徐爱、沈国模、史孝咸等。王守仁创立的“阳明学”在全国乃至日本有重大的学术影响。史学亦是光辉耀目、群星灿烂。如王应麟、胡三省、袁桷、黄宗羲、邵廷采、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陈汉章、马衡等,他们重史实求真理的精神,为史学界树立了好的典范。经学则有万斯大、黄宗炎、姜炳章、万经、黄式三等。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著名人才约百余人,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有的在所在学科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经济学有董辅■、乌家培、黄达人、蒋学模、伍柏麟、张为国、叶雅阁等;法学有严景耀、江平、龚祥瑞、应松年、周汉民、胡建淼等;史学有黄云眉、童书业、王仲荦、张芝联、邹逸麟、毛昭晰、周积明、虞和平、陈炎等。

科教人才群体。宁波历来教育发达,贤哲辈出,据志书记载,自宋至清,境内中进士者2478人,为全国出进士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传胪计38人,仅次于苏州、杭州。人才之兴基于教育,宁波教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时余姚已出现学宫。唐宋以来,州、县学发达,书院林立,出现不少教育家。宋有杨适、杜醇、楼郁、王致、王说;元有程端礼:明清有王守仁、沈国模、朱子瑜、沈光文等。鸦片战争以后。洋学堂、新式中小学堂比比皆是,著名教育家不断涌现,诸如严修、张寿镛、蒋梦麟、张雪门、杨贤江、林汉达、张其昀、冯定等。建国后更有60多位著名高校的校长、书记,以及难以计数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遍布海内外。成就卓著。他们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今依然闪耀思想光辉,深受教育界的称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宁波人居人类创造发明之前列。远在7000年前,河姆渡的宁波先民就探索磨石烧陶、构屋编苇。中世纪有更多的科技发明,东晋虞喜发现“岁差”,唐代的越窑青瓷形成“海上陶瓷之路”,明州知州燕肃著《海潮图》、《海潮论》,揭示潮汐的规律,冯湛制“神舟”及“明席”、嵌镶名闻海内外。唐代陈藏器和元明际滑寿的医药著作,以及清代宋北川、陆士逵开创的“宋氏妇科”与“陆氏伤科”对后世有不少影响。近现代,宁波哺育了更多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如何育杰、曹炳章、钟观光、翁文灏、纪育沣、戴运轨、童第周、贝时璋、谈家桢、李庆逵、翁文波、戴传曾、陈中伟、路甬祥、朱高峰、韩启德等,以籍贯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000多位院士中,宁波籍院士占92位,数量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被称为“生命之父”的细胞学家贝时璋、中国的摩尔根谈家桢、断肢再植奠基人陈中伟等,都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工商人才群体。宁波商人是浙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明末已形成了宁波商帮。清代乾嘉以来甬商纵横驰聘,称雄商界,晚清至民国在国内各个经济领域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甬商在经营过程中领风气之先,涌现出商海巨子,以近现代宁波商帮人才精英为主体,其代表性人物有严信厚、叶澄衷、吴锦堂、朱葆三、鲍咸昌、虞洽卿,宋汉章、黄楚九、余芝卿、秦润卿、周宗良、项松茂、刘鸿生、俞佐庭、方液仙、胡西园、李康年、鲍国昌等。

20世纪40年代末,不少甬商从上海及其他各地迁到港台及海外发展,更是涌现出一批重量级的著名商人,如王宽诫、董浩云、包玉刚、安子介、邵逸夫、陈廷骅、李达三、曹光彪、顾国华、赵安中、傅在源、金维明、应昌期、张敏钰、张中谋、应行久、张济民、胡嘉烈、陈名豪等。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又有不少宁波人走出家门,到各地寻找发展的空间。据2000年宁波籍高级人才调查,著名企业家约有450人,涉及电子信息、金融证券、贸易及建筑、房地产等行业。有影响的如网易公司董事长丁磊、“联众世界”网站总裁鲍岳桥、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任伟泉、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江南春、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正大青春宝集团董事局主席冯根生、仲盛集团董事长叶立培、埃立生集团董事长吴国迪,以及郑永刚、赖振元、毛冬声等。

文化艺术人才群体。宁波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文学艺术大家。文学方面。宋代有诗人林逋,词家舒■、张孝祥、吴文英;元有散曲家张可久、任昱,散文家戴表元;清有文学家李邺嗣、姜宸英。近代的著名文学大家有柔石、殷夫、应修人、巴人、邵荃麟、楼适夷、陈企霞、唐■、鲁彦、庄启东、穆时英等。当代的著名作家有冯骥才、余秋雨、徐开垒、陈丹晨和於梨华等,文学家姜彬、蔡义江也是宁波人。

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古代有周朝俊、屠隆、吕天成、叶宪祖;近现代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杨春霞,著名电影人张石川、邵醉翁三兄弟和应云卫、袁牧之、王丹凤等,还有著名越剧编剧徐进,著名越剧演员戚雅仙、毕春芳、金采凤、徐天红,作曲家孙慎、周大风等。

此外,还有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巴蕾舞蹈家石钟琴和大提琴家马友友等。

宁波的绘画与书法艺术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五代画家传古;宋代著名书画家张孝祥、张即之、金大受等;元代著名书法家袁梅等;明代著名书画家金浞、王谔、吕纪、丰坊等;清代著名书画家姜宸英、陈撰、姚燮、梅调鼎等: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有赵时榈、潘天寿、陈之佛、沙孟海、朱复戡、沙耆等。

政坛名人人才群体。从宁波数千年的历史看,涌现出来的政坛名人虽没有工商人才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多,但也代有俊杰。在唐代,虞世南官至秘书监。南宋史浩一家三代当宰相,继史氏之后,郑清之也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明代有一身正气彪炳史册的方孝孺,有被誉为贤相的谢迁和兵部尚书王守仁、兵部右侍郎范钦:明清际有抗清民族英雄钱肃乐、张煌言等。到近现代更有不少人才涌现。诸如辛亥革命期问。宁海人童保喧任浙江临时都督;北洋政府时期有外交总长、代理总理王正廷,财政总长李思浩;南京政府中任要职更是众所周知。共产党内领导人有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吴亮平,上海中央局和东南分局宣传部长朱镜我,浙江省委书记卓兰芳,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等。还有北京市副市长乐松生:上海市副市长盛丕华、张承宗、倪天增: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副省长包达三、王起;安徽省副省长王中,以及担任过外贸部副部长的卢绪章等。在当代,宁波籍的政治精英也是不少的。据不完全统计,宁波籍人士担任中央和地方党政要职有数百人之多。

此外,宁波还有佛教人才群体、藏书家人才群体等。

三、人才群体的特点  在宁波人才群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家族性人才群体。由于共同的家学渊源与“书香传世”的传统,以及相近的人文环境、爱好、性格、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原因,在宁波人才群体形成中,出现过众多的同一家族名人辈出的现象,家门内出现父子、兄弟、祖孙,甚至数代同为人才的奇迹。

余姚的虞氏家族人才群体尤为引人注目:孙吴有经学家虞翻:东晋有史学家虞预,天文学家虞耸、虞喜:南朝有史学家虞愿。文学家虞羲、虞炎、虞玩之、虞荔、虞寄等;隋唐有书法家虞世南。此外,虞翻子虞忠官至宜都太守,虞潭进卫将军,虞惊官至给事中加正员常侍,虞权任梁廷尉卿,虞绰博学有俊才,“尤工草隶”。虞世基博学高才。隋时为内史舍人,参掌朝政。自东汉至唐,虞氏一门出人才数十人,研究领域涉及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学、历法学、金石学、医药学、饮食娱乐文化等。正如尹元炜在《溪上遗闻集录》中所说:“虞氏自仲翔后,名人辈出,自汉至唐不绝。”

南宋时,鄞县史氏一门相继出现了3名宰相,他们敢于为岳飞冤案昭雪的著名政治家、词家史浩,嘉定丞相史弥远以及史嵩之。清初复社名士万泰有子8人,即万斯年、万斯程、万斯祯、万斯昌、万斯选、万斯大、万斯备、万期同,都以学显名,在哲学、经学、文学、史学、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被时人誉为“万氏八龙”,其中史学家万斯同尤为著名。黄宗羲、黄百家、黄炳垕三代人同为天文学家、数学家。鄞县董沛、董庆酉、董濂叔侄3人同为文献学者。黄澄量、黄肇震父子同为藏书家,为五桂楼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到现代,又有同为北京文史名家的鄞县“五马”,即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同为著名文人的慈溪陈氏兄弟陈训正、陈训恩(布雷)、陈训慈,同为自然科学家的鄞县翁文灏、翁文波兄弟,同为革命家的慈溪赵家蕃、赵家荪、赵家艺三兄弟等。鄞县还诞生了著名的“沙氏六兄弟”,即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与革命家弟弟沙文求、沙文汉、沙文威、沙文度,以及作为画家的堂弟沙耆。镇海李氏家族一门也出了不少人才,有成功奠定小港李家在上海地位的李也亭,以及曾任上海商会会长的李云书、旅沪宁波同乡会会长的李征五及李薇庄等。李家第五代也是人才辈出,有长期从事舞台设计艺术、享誉美国艺术界的李名觉,有“小贝聿铭”之誉的美国大建筑师李名仪、美国著名核能专家李名立、旅港钢琴演奏家李名强、美国著名脑外科医生李名弘、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亚洲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名麟、美国主要华人社团九十学社理事李名信等。镇海的方氏家族、包氏家族、邵氏家族等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

二是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宁波各类人才分布相对集中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香港等地。除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外,北京、杭州、南京都做过都城。北京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杭州在南宋为都城,时称临安,南京为八朝古都,这三个城市都聚集着不少宁波(庆元)人才。南宋时,不少庆元士人在杭州为官,如史浩、史弥远、史嵩之都在临安为相,其中史弥远在宁宗时任丞相17年、理宗时拜相9年,任丞相达26年。郑清之在南宋任参知政事、丞相兼枢密使,长期在临安(杭州)为官。

近代上海号称宁波人的第二故乡,是近代宁波人的创业大本营,也是宁波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桥梁。在上海的宁波人是不少的,主要从事经济活动。1852年为6万商人,仅次于广东人。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宁波人超过了广东人,20世纪初,宁波旅沪人口达30余万人,到30年代达40万人。众多的宁波人充分发挥其擅长经商的才能,在上海的金融、航运等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统计过,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商界名人共计1836人,宁波籍人士有453人,占1/4。至今这一格局并没有改变。上海是宁波人创业的集中地,而上海发达的经济文化与中国经济中心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地位对旅沪宁波人的成功是十分有利的,相当多数的当代宁波人也都是在上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据宁波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统计,截至2003年底,在沪投资创业的宁波企业总共2345家,注册资金达316175.1万元,投资总额超过180亿元。投资领域涉及建筑、金融、石化、服装、房地产等,一些原在宁波发展得不错的民企为求得更大发展,把公司总部或销售与研发部门迁至上海,如杉杉集团、埃力生集团等。

北京、南京亦有较多宁波籍科技精英与政界人士,据2000年调查。在全国有5100名宁波籍高级人才。其中北京就位居第一,有1690人,占总数的33%。

香港亦是宁波籍人才集中的地方。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大批宁波籍人士经由上海等地到达香港,不少人后来成为香港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社团领袖、文教人才,涌现出诸如中华商会会长王宽诚,“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影视大王”邵逸夫,“棉纱大王”陈廷骅,“纺织大王”曹光彪、厉树雄,“电子大王”邵炎忠等一批工商巨子和社团领袖。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二届行政长官董建华和立法委主席范徐丽泰亦是宁波人。

三是体现时代性。宁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人才群体。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宋室南渡以后,由于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尤其是北方的读书人纷纷南迁,明州(庆元)人才不断增多。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载:“平江、常、润、湖、杭、明、越,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于此。”致使明州(庆元)成为“天下贤俊,多避于此”的江南七府之一。比如,《宝庆四明志》卷十曾经记载明州在建炎二年(1128)至开庆元年(1259)共731名进±,其中从北方迁人的就有155人,约占21.7%,著名的学者王应麟就是河南开封人;张孝祥是安徽和县人。南宋灭亡后,明州(庆元)及宁海的儒士感到悲哀与无奈,他们找到诗歌这一最便于发抒愤懑抑郁之怀的理想载体,如宁海的胡三省、舒岳祥、刘庄孙以及奉化的戴表元,鄞县的王应麟、陈允平、袁桷等人互相唱和,标志着遗民诗人人才群体的形成。全祖望在《鲒■亭集·外编》卷二十五《句余土音序》中说:“宋之亡也,遗老自相唱酬,时则深宁王公为主盟,陈两麓尤工诗。”深宁王公指的是王应麟,陈西麓即陈允平。《鲒■亭集·外编》卷十八《胡梅硐(三省)藏书窖记》中也说:“宋之亡,四方遗老避地来庆元者多,而天台三宿儒预焉:其一为舒阆风岳祥,其一为先生(胡三省),其一为刘正仲庄孙,皆馆袁氏。时奉化戴户部剡源亦在,其与阆风、正仲和诗最富。”这里明确表明宁海的舒岳祥、刘庄孙、胡三省与奉化的戴表元互相唱和,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人才群体的形成体现了南宋末的时代性。

宁波商帮人才的形成亦与时代密切相关。明清宁波实行海禁,导致嘉靖以后宁波私人贸易兴盛,形成了有一定资本的宁波海商。尤其是咸丰三年(1853)以后,浙江漕粮兴行海运,宁波“南北号”开始在浙江漕运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涌现了李也亭、董棣林、朱志尧等沙船集团。海运积累资本后,遂投资近代工业、交通、金融及各项新兴产业,并涉足长三角、珠二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中南、西南等地区,从而经历了从海商到内商的转化过程,形成了宁波工商人才群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甬人风采/天下宁波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千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31428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8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4
16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