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文人书法性情
内容
编辑推荐

民国文人,丰富而多彩。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之……一个个都是风标独立、个性粲然之人物。本书从书法的角度切入,透过金钩铁划评析大师的性格与命运。尤其是一桩桩轶闻趣事,如秋色黄花一般清新艳丽,点缀着一个个远行的背影。

内容推荐

本书从书法的角度切入,透过金钩铁划评析大师(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之……)的性格与命运。尤其是一桩桩轶闻趣事,如秋色黄花一般清新艳丽,点缀着一个个远行的背影。

目录

自序

康有为:天地江河无不变

吴稚晖:清奇灵动,别有天趣

罗振玉:甲骨书法第一人

张元济:故向书林努力来

蔡元培:亦旧亦新,兼容并包

章太炎:其人在儒侠之间

梁启超:最可惜一片江山

杨度:屋小楼闲好著书

经亨颐:万古长松不改容

王国维:旧德醉心如美酒

于右任:小红低唱我吹箫

陈独秀:骤雨旋风声满堂

弘一法师:一轮圆月耀天心

章士钊:言论界里有孤桐

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

叶恭绰:那知北海有传人

马一浮:隐逸的“泰斗”

沈尹默:书法由来见性真

周作人:前世出家今在家

黄侃:八部书外皆狗屁

柳亚子:诗人毕竟是英雄

钱玄同:尚不可以“俗媚”视之

陈寅恪:不采蘋花即自由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郭沫若:以手写口,龙蛇乱走

顾颉刚:根不能读尽天下书

梁漱溟:傲骨一身不随波

叶圣陶:有童心无稚笔

钱穆: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冯友兰:哲学家的韧性

茅盾:书贵瘦硬方通神

郁达夫:生怕情多累美人

徐志摩:毕生行径都是诗

丰子恺:日月楼中日月长

瞿秋白:枉抛心力作英雄

老舍:晚年逢盛世,笔扫旧风流

闻一多:千古文章未尽才

俞平伯:只因曾读数行书

梁实秋:赏心只须两三枝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吴稚晖:清奇灵动,别有天趣

国民党元老吴敬恒(字稚晖)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不应该忘记他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写的篆书非常有名,据说曾和谭延闯的真书、于右任的草书、胡汉民的隶书并称为民国时的“真草篆隶四大家”。

当然,这一版本说法现在已没多少人知道了,更何况。吴稚晖的主要名气也远不在此。这位被胡适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的特色人物,一生中有很多传奇故事。当年为了推翻清政府,他与蔡元培、章太炎等人组织爱国学社宣传革命,写起政论文章笔锋非常犀利。后参加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而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要他出任教育总长,但吴稚晖回答说:“做官我是做不像的。”在总统府只住了四天就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了。

吴稚晖学贯中西却又淡泊名利。他一生不做官,信仰无政府主义,甘做“大观园中的刘姥姥”。曹聚仁先生曾有文章说“他可以说是政治圈中的‘滑头码子’,当然是头等聪明人”。在南京时,吴稚晖是蒋介石官邸中的常客,进出不用通报。但蒋介石几次要他出来做官,他却说:“我是无政府主义者,脾气也不好,不敢当呀!”终其一生只当了个中央监察委员,而且是个从不办公事的委员。

吴稚晖不但头等聪明,而且言行独特,幽默有趣。他出生在江苏武进县(今常州市),但幼年失母,六岁时便随外祖母到无锡生活。所以他到老也是一口无锡话,许多人把他当作无锡人,他总笑着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也可,总之,是中国人也。”吴稚晖二十二岁(1887年)考中秀才,后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至1889年他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后三次参加会试皆未中进士,其间他从南菁书院转读苏州紫阳书院,还任教于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等。

走遍中国南北,后又留学日本,到过英、法、德诸国的吴稚晖,由于深感中国文字方言的复杂难读和工业科技的落后,所以极力倡导为汉字注音及勤工俭学,这两项提倡在中国现代史上均有重要的意义,也证实了他具有不同寻常的远见。后来他按《康熙字典》的字韵,首创了国音字典,开了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为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他不断鼓动国人要“用脑力去帮助双手制造器械,发明科学,制作文明,提高智慧”。他说:“手拿钳子、榔头、螺丝钉,便可吃饭;只能教书,半饥半饱;光会写会算,饿杀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吴稚老也是一位主张把线装书丢进茅厕里的激进派,他号召国人不要只会空谈,而要学做科学家,不做吟弄风月的文学家。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步入晚年的吴稚晖虽为国民党元老,但他生活却依然简朴,瓢饮箪食,安之若素。编辑著述之余,也挂单卖字,作为民国时的“四大书家”,平日索题求字者也络绎不绝,据说维持他自己所定的每日伙食标准“两粥一饭,小荤大素”,基本不成问题。如今在拍卖会上偶尔看到稚老的作品面市,其中大多都是那时候的书作。如图一幅书法:“敬事骥六马,安车游四方”,是吴稚晖八十四岁所书,这是我读到的吴氏书法中最知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作品的上款以行楷书题有一行小字:“戊子七月集岐阳石鼓字”。戊子年为1948年,岐阳属今陕西岐山,也就是唐代的凤翔府,当年发现石鼓之地。虽然提起石鼓文书法大概莫不以安吉吴昌硕最为著名,而且其书尤以线条生辣、气势磅礴独步天下。然而读了吴稚晖的石鼓文书法,似乎完全又感受到了另一种与缶老迥然不同的气息。稚老的石鼓文写得线条静穆,结体安然,好像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而且其落笔清新干净,线条在平直中略带一点弯曲,使其字又生动灵活起来,通篇观之,则别有天趣。若比之缶老书法中的霸悍强劲之势,吴稚晖这类文人书法,就显得有点内敛羞涩、不够专业的样子,然而正是由于书家的这种业余状态,反而使趣味从中生焉。

吴稚晖能写篆书和楷书。他的楷书得力于《瘗鹤铭》,虽所见不多,但从他落款或题跋的小字中可窥见高古凝劲之一斑。我们所看到的吴稚晖书法还是以篆书最多,据说能写篆书又明医理的吴氏曾为老妻开药方也用小篆体书写,人家药房伙计不识,他竟怒日:“连这也不识,我若写石鼓文又将如何?”此当然是流传的笑话一则,但有“怪人”之称的吴稚晖确实有许多类似的趣话笑谭,限于篇幅,这里只好就此打住了。

P6-10

序言

“民国文人书法性情”,写下本书的标题,我忽然想起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将此句子一拆为三,作一篇小文算是弁言。

民国文人,丰富而多彩。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之……一个个都是风标独立、个性粲然之人物。他们的道德文章、他们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的轶事逸话,都成了后辈心口相传、书之不尽的永恒话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由孔孟算起,延绵两千年,可谓是生生不绝,但到了清末民初,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使中西两种文化在民国初期发生了极大的碰撞。不过,尽管五四期间的那一批文人高举“砸烂孔家店、提倡新文化”的旗帜,然而,他们其实个个都是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有着非常深厚的国学根底,却不愿做迂腐无用的书蠹虫,不甘于民族的落后,而想借以西方的先进文化,来冲击和唤醒当时那沉闷的中华民族。所以,才有那愤世嫉俗的振臂一呼。但如今,竟发展到抛弃了传统文化,出现了许多精通数门外文却不通中文的精英人才,实在是舍本逐末,也是我们文化上的一种悲哀。

因此我以为,传统文化到了五四时期的那一拨文人止,几已成绝响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估计我们再也不会出现像章太炎那样的国学大师、像陈寅恪那样的史学大师,再也不会有像民国时那么多博大精深、学贯中西的精彩文人了,即使有,也是个异数。

文人书法,这是个有趣的选题。它似乎有别于专业书家的书法,而是以凸现文人个性文化、注重趣味和书卷气的一种书法。也许它的点划还不够精到,章法、笔墨也无刻意的安排和讲究,但因为有了上述因素,字里行间也就意味盎然了。其实,这也是现今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书法家和文人居然也可以分家。而在过去,试想从王羲之到吴昌硕,还有哪位书家不是文人?又有几位文人不擅书法呢?我国古时,能书不能文的虽然也有,但只能算是书匠,青史不留名。

遗憾的是,文人书法如今也愈来愈少,不知在俞平伯、沈从文、钱锺书之后,还能有几人?

书法性情,也可以说是性情书法,即文人字中所体现出的书卷文化。文人书法,意趣性情为上,杜工部诗云:“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陈独秀也有“书法由来见性真”句,说的都是文人的禀性与气质。书法不仅可见人的性格和气度,还可见出人的学问和趣味。老话说“文如其人”或“字如其人”,若从性格的根本上来看,应该还是相符的。譬如:陈独秀写字大刀阔斧、恣肆汪洋;叶圣陶写字却横平竖直、一笔不苟,这其中难道不是他们的性格所别?还有像王国维的法度谨严、梁漱溟的挺拔清健、周作人的古拙散澹、梁实秋的隽秀雅致……这些其实说到底,都是文人性情在书法上的自然流露。

……

说完了本书标题,最后,还得再交代几句:

我写“文人书法”这个专题,如果从萌生念头算起,至少也有十年以上了。若厚着脸皮说起来,我也算是“少小爱文辞”,自幼喜欢传统文化,爱好读书,也爱好书法,然而,却是个作家做不成,书法家也做不好的“半吊子”也。我想,我这本“文人书法”,就介于文人性情和书法赏析之间吧,让书法爱好者多看看文人的性情逸事,让读书爱好者可看看文人的笔墨趣话,这对于我这么一个作家中的书法家、书法家中的作家而言,岂不正好?

不过十年前我初有此念时,并未急于动笔,只是留意阅读有关书籍并顺带搜集一些资料而已。后曾试着写了三二篇,可是生性慵懒,浅尝辄止,所以写写也就搁下了,不想这一搁又是三五年。

而真正让我有计划地写成“文人书法”这组系列文章的,首先要感谢徐正濂先生。徐先生是国内知名的篆刻家,与我相识逾廿载,谊在亦师亦友间。三年前,当他主持上海书协一张报纸的笔政时,蒙他宽容厚爱,让我于报上一角写起了“文人书法”专栏。不料先后几篇文章见报后,颇能攫取读者之芳心,国内多家同类的报刊也均作了转载。于是,信心略增,在正濂先生的不断鼓励帮助之下,一月一篇就像煞有介事地将专栏写到了今天。我想,如果没有正濂先生的鞭策与催促,这一系列文章,由着我“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本性,是写不了几篇的,至少目前还无法成书。

为此,在感激的同时,本还想再玩两句献辞之类,但想到钱锺书先生曾说,把书献给某某,其实只仿佛是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还是作者自己的。所以,犯不着那样花哨不老实。

               管继平 2006年12月29日写于上海丽园易安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文人书法性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管继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213227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8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