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奸臣(精)/中国历史人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历史上,人们对于大臣的贤奸之分,由来已久。奸臣,因其活动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关系甚大,所以也可以看作是封建皇朝史中的一种政治现象。今天,人们来认识奸臣和奸臣现象,可以从一个特殊的方面看出历史进程上存在的坎坷,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政治史上另一个阴暗的侧面,也可以看出历史上那些心迹俱善、锐意进取的政治人物的难能可贵,从而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增益自己的历史智慧!

内容推荐

奸臣和奸臣现象,是同贤臣和贤臣现象相比较而存在的;而这两者又都从属于皇帝和皇帝现象,诸葛亮所言“亲贤臣,远小人”与“亲小人,远贤臣”之不同的政治结局,道出了这三者之间的错综关系,也反映出了封建君主政治固有的严重弊端,这些都已成为封建皇朝史上的历史现象了。本书将带领你走进尘封的历史,让读者透过光怪陆离的帷幕,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人。

目录

前言

解读《中国奸臣》

赵高/1

两汉(西汉、东汉)

石显/4侯览/10

梁冀/6张让/11

单超/9董卓/13

三国

黄皓/17

西晋(西晋、东晋)

贾南风/19

南北朝

阮佃夫/22孔范/32

茹法亮/24元义/33

侯景/25尔朱荣/35

司马申/29和士开/37

施文庆/30高阿那肱/40

沈客卿g/31宇文护/41

杨素/45裴蕴/51

虞世基/49宇文化及/53

许敬宗/56李辅IN/72

李义府/58程元振/74

索元礼/59鱼朝恩/75

来俊臣/60元载/77

周兴/62卢杞/79

武三思/63仇士良/82

李林甫/66田令孜/84

杨国忠/68

五代

刘玉娘/87安重海/89

宋(北宋、南宋)

王钦若/91李彦/112

丁谓/93张邦昌/113

蔡确/96黄潜善/115

吕惠卿/98汪伯彦/116

蔡京/100秦桧/118

童贯/104万俟■/125

王黼/107韩倔胄/127

朱■/109丁大全/130

梁师成/111贾似道/132

辽(契丹)

耶律乙辛/137耶律燕:/141

张孝杰/140肃十三/142

萧肄/144萧裕/146

梁珫/144胥持国/148

李诵诵/145

阿合马/150哈麻/159

卢世荣/153搠思监/161

桑哥/154朴不花/162

铁木迭儿/156

胡惟庸/165江彬/184

陈瑛/167严嵩/186

王振/169严世蕃/191

曹吉祥/171赵文华/192

石亨/172魏忠贤/194

汪直/174崔呈秀/197

李孜省/177周延儒/198

刘瑾/178温体仁/201

焦坊/181马士英/203

钱宁/183阮大铖/206

鳌拜/209和砷/211

试读章节

         赵高

赵国人,兄弟数人,皆生而受宫刑,母被处死。赵高深恨之,但藏而不露,见风使舵,左右逢源,骗取信任,而其又强健有力,通于狱法。秦始皇果受其骗,以其为中车府令(太仆属官,掌乘舆路车,由宦官任之),并负责教其幼子胡亥(秦二世)书及断案。至是,高一心讨好胡亥,胡亥私幸之。

赵高本性难改,犯罪事发,蒙毅(大将军蒙恬之弟)治之。毅以高之罪,应以处死。但始皇以高敏于事,特赦之,又复其官。高由是怨蒙氏兄弟。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以十月为岁首),始皇出游南方,高与左丞相李斯及胡亥相从。十一月,北还至平原津(在今山东平原县境),始皇病重,乃令高为书赐长子赢扶苏,书日:“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付使者,存于高处。七月,始皇死于沙丘平台(在今河北广宗县境)。李斯以上崩于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不发丧,棺载大卧车中,运往咸阳。所至之处,仍上食,百官事如故,外人莫知其死。

高既怨蒙氏兄弟,唯恐蒙恬为相,又以扶苏刚毅武勇,虑于己不利,乃说胡亥,请毁始皇遗书,伪造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之诏书。胡亥然其计。高日:“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斯日:“上赐长子书及符玺(古代帝王印信),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斯初不同意,认为此系“亡国之言!”高日:“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斯以为然,乃与高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为书赐扶苏,责其“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令其自杀。同时,以罪赐蒙恬死。恬疑而复请之,使者将其押至阳周(今陕西子长县)。胡亥闻扶苏已死,即欲赦恬。高恐蒙氏兄弟复用事,决计害之。

时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代(今河北蔚县)。高言于胡亥日:“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胡亥然之。

丧至咸阳,胡亥即皇帝位,是为二世皇帝。而高日夜毁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由是二世决心杀恬、毅二人。扶苏子赢子婴谏之,不听,终杀恬、毅,天下冤之。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高为郎中令(九卿之一,掌顾问参议、宿卫侍从),又欲害宗室和朝臣,谓二世白:“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快皆不服,恐为变;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二世日:“为之奈何?”高日:“陛下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灭大臣及宗室;然后收举遗民,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二世深以为然。遂更改法律,务求刻深,大臣、诸公子有罪,令高治之。四月,高杀十二公子(始皇有子20余人,扶苏先死)于咸阳市,裂十公主于杜(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财物皆入于官,相株连者不可胜数。宗室惶恐。

高以私怨杀人甚多,恐大臣入朝奏之,乃谓二世日:“天子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宫中。从此事皆决于高。

高又欲害李斯,乃谓斯曰:“关东群盗多,今上急益发徭,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斯不知是计,乃日:“吾欲言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常居深宫……欲见,无闲。”高表示愿予以帮助。

一日,高见二世正在寻欢作乐,遂使人告斯:“上方闲,可奏事。”斯至宫门求见;如此者再三。二世怒日:“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赵高趁机进言:“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并言李斯之子李由(三川守)与陈胜相勾结。二世信以为真,使人查李由。李斯得知,乃上书言赵高之短。二世极爱赵高,恐李斯杀之,乃将此事告赵高。高日:“丞相所患者独高。”于是二世以李斯谋反,使高治之。高收捕李斯之宗族宾客,经严刑挎打,被迫招供。李斯上书自陈,高以囚徒不得上书为由,弃之不奏。高还使其宾客十来人,诈为御史、侍中,对斯轮番审讯,斯均以实对。后二世使人验之,斯以为如前,终至诬服,被腰斩咸阳,夷三族。

同时,高又迫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自杀,牵连者不可胜数。结果是有功亦诛,无功亦诛,死人堆积于市,人心震恐,上下危惧。

三年(公元前207年),为丞相。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日:“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不作声,或言马以阿顺高,或言鹿者。高乃暗中对言鹿者施之以法。自是群臣莫敢言其过。

高前曾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但起义军风起云涌,势如破竹,秦大将王离被俘;大将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增兵,高胆战心惊。及沛公刘邦将军数万攻占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并使人私于赵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以病不朝见。

八月,二世知天下已大乱,秦政权岌岌可危,乃遣使责让高。高惧,乃密与其婿阎乐(咸阳令)及弟赵成日:“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于吾。欲易置上,更立子婴。”即令乐领兵千余人至二世所居之望夷宫(在今泾阳县东南),杀其卫令等数十从;二世怒,召左右,莫有斗者。乐迫其自杀,二世死死哀求,以求免一死。乐日:“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二世遂自杀。

阎乐归报赵高。高集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并日:“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如故。”乃立子婴为秦王。

九月,高令子婴斋戒,当庙见,受玉玺。子婴谓其二子日:“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诈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分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五日后,高使人数请子婴,子婴不行。无奈,高只得自往。至子上婴处,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夷其三族于咸阳。

赵高身为宦官,而能官至丞相,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原因何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他善于钻营。始皇十分重视法治,他就投其所好,钻研狱律,终得信任,虽犯死罪,亦被特赦,且继续教始皇幼子赢胡亥书和狱法。至是,他极力讨好胡亥,深得欢心。及时机一到,即发动政变,扶胡亥即皇帝位。他心狠手辣,既得势,就大杀秦宗室和朝臣,连李斯、胡亥也不放过。

一个新兴的国家断送于宦官之手,其教训是深刻的。如果没有始皇的信任,赵高是不可能肩负教育胡亥之重任,当然也就不会有沙丘政变;如果李斯没有那么重的私心,沙丘政变也是实现不了的;如果“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赵高的阴谋是难以得逞的。

P1-3

序言

《中国奸臣》既是一部中国奸臣的个人史,也是对《中国皇帝》一个方面内容的补充。它收录了从秦至清的奸臣98人。

何谓奸臣?古代史家对其解释不尽相同,《明史》认为奸臣系“窃弄威柄、构结祸乱、乱摇宗柘、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者。(《明史》208卷)此段话似较切中其本质。纵观奸臣的行径,其共同特点是:阴险狡猾,善于迎合;委用亲信,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迫害忠良;贪污受贿,生活奢侈,有的至于投敌叛国。一言以蔽之,我认为奸臣是指有权势的恶人。

从理论上讲,职务与权势应该一致,而事实上,有权势者,不一定是大臣,大臣不一定有权势。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常见的现象,一些人官不大,但权势极大,这些人主要是宦官和外戚。他们往往权过宰相,甚至挟天子以令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还屡屡出现皇后把持朝政的现象。她们中有的为非作歹,贾南风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挑起“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

上述人中,有的虽不是权倾朝野的大臣,但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会造成极大破坏,罪恶昭著者,本书也予收录。

奸臣的产生,根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政治。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凡是帝王比较开明,奸臣就难以存在。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人主唯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四方八面聚之一处)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司马光总结历史的经验,精辟地指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裴矩,隋炀帝时,为黄门侍郎;后降于唐,太宗时,官至民部尚书),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奸臣是社会的毒瘤,民族的败类,人民的罪人。他们利令智昏,机关算尽,例行逆施,但到头来无不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这就是历史。

本书以朝代为单元,把每一个奸臣溶于其中;每一朝代都有一情况简介。每篇力求写出特点,突出重点;做到有录有评,录评结合。评论的重点,是每一奸臣所造成的危害及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一般来说,每一奸臣都有其特点,我也力争写出特点,突出重点。但每一奸臣又都有其共性。从所收录的人来看,有些人在手法上,所造成的后果上,有极其相似之处,因而在录评时,要避免雷同,实在很难。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世人了解奸臣的丑恶嘴脸和罪恶行径,并引以为鉴戒。

本书主要是根据《二十五史》编著而成的。同时,参考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明鉴》、《清代通史》。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邹元初

              200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奸臣(精)/中国历史人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邹元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21030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