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青年文选/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里有政治家的宏愿、思想家的深思、学问家的博识、文学家的激情,以及普通人的常识与悲哀。在这里,你可以与大师级人物进行思想沟通,他们有胡适、周作人、蔡元培、陈独秀、鲁迅、刘半农、林玉堂……文体丰富,有论文、述学、随感、新诗、小说、戏剧、通信等。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导读: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所收入的文章编为论文、述学、随感、新诗、小说、戏剧、通信等几部分。

目录

导读: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论 文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我之改良文学观

我之文学改良观

文学革新申义

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论短篇小说

人的文学

白话文的价值

思想革命

文学研究会宣言

述  学

敬告青年

青年与工具

经济学之总原则

以美育代宗教说

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

女子问题

读武者小路君所作《一个青年的梦》

偶像破坏论

庶民的胜利

“作揖主义”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吃人与礼教

什么是科学方法

随  感

随感录一

随感录五

随感录十三

随感录十七

随感录二五

随感录二九

随感录三0

随感录三五

随感录三六

随感录三七

随感录三八

随感录三九

随感录四一

随感录四三

随感录四六

随感录四八

随感录五0

随感录五一

随感录五五

随感录五六“来了”

随感录五七现在的屠杀者

随感录六五暴君的臣民

随感录七一调和论与旧道德

随感录七五新出版物

随感录八三解放

随感录一一七青年底误会

随感录一二一过渡与造桥

新 诗

朋友

鸽子

鸽子

人力车夫

人力车夫

相隔一层纸

月夜

除夕

除夕

丁巳除夕歌

除夕

爱之神

三弦

山中即景

香山早起作,寄城里的朋友们

小河

爱与憎

白杨树

庐山纪游

登香港太平山

绍兴西郭门的半夜

儿歌

十一月二十四夜

稻棚

过去的生命

山居杂诗

希望

竹叶

小  说

碎簪记

狂人日记

孔乙己

风波

小雨点

波儿

故乡

戏  剧

老夫妻

终身大事

人力车夫

通  信

通信

通信

通信

通信

通信

通信

论小说及白话韵文

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

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新文学问题之讨论

论中国旧戏之应废

白话诗的三大条件

试读章节

              波  儿

外面的天色很暗了,波儿的房中,却远没有灯火。波儿睡在床上静听着客厅中的琴声,和一个女孩子的歌声。停了一会琴声歌声都止了。波儿叹着气,自言自语道:“可怜赫克托那样的音乐天才,却须天天的到木行里去做工。爱伦娜那孩子的歌音也不恶,但是哪里有机会去栽培他呢?”

此时波儿的母亲康登太太走了进来,波儿用着很微弱的声音说:

“可是妈妈呀!请你把电灯开了罢。”

康登太太一面开着电灯,一面说:“波儿你现在觉得怎样?”

波儿:“我现在没有什么——妈妈,你今天太辛苦了,可不要再到菜圃里去罢。”

康登太太:“赫克托方才已经代替我去了。不过我觉得这孩子近来也十分辛苦,我让他去了之后,心中很不好过。”

波儿:“但是赫克托能代你的劳,他一定心里很快活呵!”

康登太太:“爱伦娜今天又接到了他姑母的信,说他可以到他乡里去游玩半个月。他恨不得明天就去哩!”

波儿(极力的把咳嗽止住了):“呵呀!我现在病着,他去了,又有谁来帮助你烧饭洗衣呢?我巴望他待我好了再去罢。”

康登太太:“是呵!他虽然已经十五岁了,却远和七八岁的孩子差不多。不过他也一天做到晚,怪可怜的,让他去玩几天罢。”

波儿叹气不语。忽然大咳,脸上红得和火烧一般。

康登太太一面给他理着被,一面说:

“波儿,我的孩子,你将息些罢,不要管闲事了。爱伦娜今晚左右须把他的裙补好,不能洗碗了。我今去叫他来伴著你做罢。”

康登太太去。

波儿:“天啊!怎叫我病在床上,一点也不能帮助他们呵!”

爱伦娜走进房来,手里携着破裙和针线,口中嚷着说:“波儿,妈妈许我后天到姑母家去了。你说快活不快活呀?”

波儿:“好孩子,你愿意听我一句话吗?”

爱伦娜:“什么?”

波儿:“我现在病了。赫克托在木行里一天做到晚,他身体又弱,若是晚上不得休息,也是要病的。妈妈”(大咳)

爱伦娜:“你可觉得寒呀?我和你把窗子关了,好吗?”

波儿摇着头。隔了一会,咳少止了,他方接着说:“妈妈年纪大了,又是天天哭泣爹爹。爱伦娜你爱妈妈吗?”

爱伦娜:“自然!”

波儿:“那么,你且在家帮助他,待我的病好了,再出去游玩好吗?”

爱伦娜把眼看着地上不做声。隔了半天,他方很低的说道:“波儿,我一天做到晚,晚上睡的时候,骨节痛得什么似的。你该可怜我呀!”

波儿:“我怎的不可怜你。想你应该知道,自从二月间爹爹死了,妈妈至少老了十岁,头发也白了。你难道不可怜他吗?”

爱伦娜噙着泪,眼看着地上不语。

波儿:“爱伦娜,请你去把那个抽屉开了。把我的针线取了来。”

爱伦娜:“阿呀!波儿,你病得这样,还要做什么针线呀?”

波儿:“你不曾看见妈妈身上的衣服吗?我恨不得今晚把这件衣做好了,好让他明天穿哩!”

爱伦娜走到床边,伏在波儿的身上,一面哭,一面说:“波儿,我不到姑母家去了,我今晚来做妈妈的衣服罢。”

波儿含着泪,抚摩着爱伦娜的发,说:“好孩子,我对不住你了!”

爱伦娜揩乾了眼泪,把抽屉中的衣服取去,坐在波儿的床边上。且缝且说:  “波儿,今晚鱼行里又打电话来,问你什么时候可以去做工。你知道吗?”

波儿摇头不语。

爱伦娜接着说:“礼拜堂里的洛德太太,也打电话来问妈妈说,若是明天做礼拜的时候,你不能去唱,可有人去代你。波儿,你说我可以代你吗?”

波儿:“妈妈和赫克托的意思怎样?”

爱伦娜:“妈妈说勉强可以。赫克托说,我的歌音,和你的差得尚远,想怕不能勉强。”

波儿:“你且唱给我听听。”

爱伦娜方欲开唱,忽听见有人在门外轻轻的敲着。

爱伦娜:“请进来。”  

此时房门开了,走进了一个又黑又瘦又长的少年。

波儿(问着那少年):“赫克托,你该辛苦极了。”

赫克托倒身在一个软椅中,摇着头说:

“不打紧,一会儿就好了。波儿,今天医生说些什么?”

波儿:“我不知道。爱伦娜,你知道吗?”

爱伦娜:“他说”(急把手掩着口不语。)

赫克托:“他说些什么?”

爱伦娜:“他说些什么。”

波儿:“我晓得了,他说我这个病是不能好的。”

爱伦娜(自床边上跳起):“阿呀!你怎样知道的?”

波儿:“我不过猜猜罢了。”

爱伦娜(走到赫克托的椅旁):“赫克托,这如何是好呢?妈妈叫我不要说的,这可算是我说的吗?”

赫克托(未曾听见爱伦娜的话):“我不信,难道这个医生竟不能医好波儿吗?”  

爱伦娜:“哦!他说止有一个法子。”  

赫克托:“什么?”

爱伦娜:“他说,除非把波儿送到乡下去,一点闲事都不管,尽地休息和吃顶好的东西。”

波儿此时叹着气,声音极微的对着赫克托说:

“赫克托,我自己也知道,我这个病是不易好的。不过我若死了,家里又没有人赚钱,真要苦你一人了。”  

赫克托泣,爱伦娜也泣。  

波儿:“快点不要这个样子,给妈妈听见了,害他心里难过。爱伦娜,你且不必告诉妈妈,说我已经知道医生的话了。你理会得我的意思吗?”

爱伦娜正要开口,忽听见康登太太在房门外低声唤赫克托。

赫克托拭着泪走出。爱伦娜取了他妈妈的衣,且缝且唱。波儿闭眼微哭听着。停了一会;他似乎睡着了。爱伦娜却仍旧唱着,一面缝他妈妈的衣。

(原栽《新青年》第八卷第二号,一九二。年十月一日)

P365-368

序言

为刚刚逝去的“20世纪”作总结,似乎是今日中国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崛起于艰难之际、致力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人来说,20世纪既灾难深重,又生机勃勃。时过境迁,不管是“灾难”还是“生机”,其蕴涵的酸甜苦辣,都将成为后人咀嚼回味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遗产”。

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阅读者最好心存敬畏。不要说风和日丽,即使是斜阳余晖,也都值得论者认真鉴赏与品味。有瘩于此,本丛书不取大刀阔斧放言高论的姿态,而宁愿“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似乎有必要提醒笃信“进化”的国人,略为调整视线,俯下身来,流连身边的风景。对于有心人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细微处,同样可以见精神。不妨借助一本本曾经激动过一个时代的书籍的重新阅读,触摸那很可能早就被历史的风沙抹平的精神印记,体会先辈们蹒跚的足迹。

相对于有形的政治、经济乃至学术、文化的成果,一代人的“精神遗传”显得不太张扬,故很难被心境浮躁的后来者所感知。重读“旧书”,我们不只可以了解曾经有过的知识、信仰、理想,乃至具体而微的心境;更可以通过其在历史上的“存在与遗失”,理解风光无限且变动不居的世界。

与一般意义上的遴选“经典”不同,本丛书关注的是几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故必然跨越具体的学科限制,且兼及著译与雅俗。选书的标准,在于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力”,而不问是否“藏诸名山,传之后世”。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影响力可能迅速消失,也可能与日俱增,更可能时起时伏。描述如此奇妙的“书的命运”,并给予恰当而深入的解读,对于测量一个时代的思想深度与文化走向来说,也许是很好的入口处。

这里有政治家的宏愿、思想家的深思、学问家的博识、文学家的激情,以及普通人的常识与悲哀。不管是哪一类,希望均有值得述说的“接受的故事”。也就是说,书本身的魅力固然重要,可那留在历史上的“长长的影子”,同样令人怦然心动。

与书斋里的宏论不同,本丛书希望沟通专家常识与大众趣味,借“读书”回顾先辈的足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感受与历史意识,故关键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断与裁定。具体的工作策略是:将书籍本身的评介与“接受史”的叙述融为一体,并掺入个人的阅读体验。假如撰写导读的专家们之“生花妙笔”能勾起大众的阅读兴趣,使“旧书”介入“新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则功莫大焉。说到底,书,并非越新越好;人,也不一定越活越精神。这才有必要不时地回顾历史——包括阅读并未完全过时的好书。

理论上,只要是真正激动过一个时代的著作,都有可能进入我们“重新阅读”的视野。可在具体操作中,却因某种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能不略有回避。另外,虽然丛书的选目已经大致确定,但考虑到各位专家的写作进度,出版时无法完全依照原作的年代排列。这两点,敬请读者原谅。

本丛书作为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持的项目,并不划地自牢,而是期待更多学界朋友与我们携手,借助“读书”,重新理解并阐释20世纪中国人并非贫瘠的精神生活。

丛书主编 陈平原

1999年12月1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青年文选/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平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02662
开本 32开
页数 4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3-08-01
首版时间 2003-08-01
印刷时间 200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04
14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