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编了近年来国内文艺理论界关于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文章,尽可能地显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的多元对话和创作推进的学术景观。收编的文章以近年来《文艺争鸣》杂志的“新世纪理论话题笔谈”和“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两个栏目发表的文章为主,同时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新世纪文艺学大讨论的整体面貌,也兼收了若干国内其他报刊的文艺学讨论文章。
图书 | 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收编了近年来国内文艺理论界关于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文章,尽可能地显示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的多元对话和创作推进的学术景观。收编的文章以近年来《文艺争鸣》杂志的“新世纪理论话题笔谈”和“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两个栏目发表的文章为主,同时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新世纪文艺学大讨论的整体面貌,也兼收了若干国内其他报刊的文艺学讨论文章。 目录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 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 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 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先生 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答鲁枢元先生 价值选择与审美理念——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的再思考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 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前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 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略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条件 开展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多元对话时代的文艺学建设 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研究(提纲) 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 精神的疾病还是精神的良药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 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认识文艺的本性 文艺学向何处去 真实:文学艺术的当下缺失 谈文学理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青春亚文化论 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 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澄清 文学经典与文化身份政治 当代文论精神症候与文化空间拓展 对“美学热”的重新审视 经典的黄昏与庶民的嬉戏 从意识形态到群落意象 “物质”的文学及理论的产生方式 现实主义与人民性 重新理解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冲击及其局限 现实精神论——以中国电视剧创作为中心 论广阔的现实主义 我们应该怎样建构文学的人民性 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兼与王晓华先生商榷 源于怜悯与同情的人民性——对王晓华先生批评的回复 关于文艺人民性的思考 语言、文体、图像、媒介 语言问题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理论转型 关于散文文体的辩证理解 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 图像与叙事——论诸种叙事与知识分子的小叙事者身份 “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消费美丽:时代的文化症候 无厘头文化中喜剧的笑与中国式后现代 媒介变化与视觉文化的崛起 编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未民//朱竞//孟春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5878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32 |
出版时间 | 2007-01-01 |
首版时间 | 2007-01-01 |
印刷时间 | 200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0-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