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民党十大特种部队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书是国内第一本详细介绍了国民党特种兵部队的情况的书籍,许多资料是第一次向军迷们展现,其鲜为人知的种种内幕、其世人罕知的军事历史,让人爱不释手。以纪实方式记述了国民党的炮兵、装甲兵、伞兵、工兵、化学兵、通讯兵、宪兵、特工、陆战队、联勤队十大特种部队的组建与征战故事。

作者以大历史和大事件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十支特种部队在1950年前所发生所经历的各种大事件和部队主官的种种轶事,生动而有趣味,许多资料是第一次向军迷们展现,其鲜为人知的种种内幕、其世人罕知的军事历史,让人爱不释手。该书可以说承接了近年来军事书籍的写作的新变化,完全脱离了那种枯燥、平淡的叙述模式,在生动的故事讲述中,以历史的事件的阐述和诸多可笑的故事之中传递着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特种兵部队,是战力的基础,决胜的基本,但是政治的腐败,可以把它们的一切神力都转为零。

内容推荐

在人们心目中,特种部队就是特战部队,其实这个观念不一定对。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兵种越来越细化。严格意义上说,特种部队是指特种兵部队,即特别兵种部队,而非某一支小股的、为完成某一特别任务而临时组建的小分队。

本书是一本了解国民党特种兵部队的好书,第一次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民党军炮兵、工兵、通讯兵、装甲兵、宪兵、联勤兵、化学兵、保密局(军统)、伞兵和海军陆战队。这些特种兵部队,都是现代战争的产物,是军事专业化条件下形成的军事力量,是一方决胜的基础。当今的人们有的有一些了解,有些则很陌生。其实,这些特种兵部队,历史的长短不一,组建的时间也不一致,例如最早是北伐战争前就开始组建,有的在抗日战争前后诞生,还有的是解放战争前夕组建的,但是,毫无例外的是,都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壮大、发展,经历了较为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作为国军不可或缺的兵种,它们已经组建,就成为国军作战的基本部队,在国民党军事力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该书介绍的国民党军炮兵、工兵、通讯兵、装甲兵、宪兵、联勤兵、化学兵、保密局(军统)、伞兵和海军陆战队十支特种兵部队,虽然是一本带有一些研究性的通俗军事历史书籍,但对于国军各特种部队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挖掘,描述了它们在20世纪上半叶兵种组建和征战的故事,生动而有趣,可以说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作者的写作功底可见一斑。

目录

第一章 战争之神——炮兵部队

 1.“酒桶子”蔡忠笏投军/002

 2.陈诚四炮起家:“那几炮好似有神助。”/007

 3.蔡忠笏一炮炸死个师长/011

 4.蔡忠笏几上几下:最钟情当教师/014

 5.“剿共”炸死不少自己人/019

 6.这炮兵谁都重视,又谁都不重视/023

 7.淞沪抗战:“我神秘炮兵昨夜奇袭敌机场。”/028

 8.奇人蔡忠笏与浦东神炮/031

 9.台儿庄“轴心战”中炮兵显神威/037

 10.“蒋介石的好战士”张可法/046

 11.滇西炮战:胆识与智慧的较量/053

 12.炮兵团长东北作战记/059

 13.差点把炮兵指挥官拉上起义之路/066

第二章 “匠军”——工兵部队

 1.差点当了黄埔军校校长的工兵监/072

 2.工兵成了盗墓帮凶/076

 3.吴和宣让贤,林柏森成为“工兵之父”/080

 4.爆破黄河铁桥,没有阻住日军/083

 5.炸毁黄河大堤: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工兵行动/087

 6.豫北一夜大战:工兵打响了第一炮/093

 7.炸毁惠通桥,首功被最先逃跑的冒领/095

 8.强渡怒江:工兵准备最充分/098

 9.工兵营长亲自监工:6吨烈性炸药把山顶都掀翻了/101

 10.功劳最大的小工兵没有获奖/104

 11.清除汪精卫坟墓,里面有《自嘲》绝命诗/107

 12.阎锡山与工兵城防的有趣事儿/111

 13.最后的疯狂:“大破坏”大多没有成功/119

第三章 “风语”战士——通讯兵部队

 1.通讯兵两次分家,华振麟为“开山老祖”/126

 2.出国考察一年零一个月,归国竟当了通讯兵监/129

 3.抗战伊始的“风语者”,皆为最高当局最信任的人员/135

 4.中共最高通信首脑:竟是黄埔六期无线电生/137

 5.“传达这些‘如山’的军令,就是我们通讯兵的责任。”/141

 6.华振麟请兵:一个团变三个团/142

 7.小排长智勇两次救急:获奖大洋500元/144

 8.“送信去,平时一定要练好跳伞。”/147

 9.通信学兵与县政府对峙,军委会指定副参谋总长调解/149

 10.纪晓岚后代当通讯兵,向解放军投了诚/153

 11.通讯兵获“青天白日勋章”,却不得不临时找人冒名顶替/155

 12.政工主任“智辨”强奸犯,通讯兵自己挖坑自己埋/157

第四章 突击先锋——装甲兵部队

 1.蒋介石下令战车队由修理厂管辖,被何应钦“掉了包”/160

 2.战车队没战车,道奇牌汽车上装铁甲/166

 3.杜聿明成为首任装甲兵团长,实际兵力达到一个师/169

 4.铁甲悲歌:先两个连长牺牲,接着第3连战车丢光/171

 5.第一次坦克战,邱清泉追了十几里路/181

 6.全州改编,装甲兵由师变为团/184

 7.17岁的小炮兵救战车团,徐庭瑶被撤职/187

 8.缅北作战:竞捡到日军第18师团关防大印/191

 9.快速纵队被“土老陆”拖垮,徐庭瑶出任首任司令/196

 10.徐州会战,蒋纬国空中“救”战车/207

 11.蒋纬国拿出“私房钱”撤离装甲兵去台湾/214

第五章 獬豸式的恶煞——宪兵部队

 1.“星环兄奉化老实头。”/218

 2.贺耀祖推荐“忠君孝父”的谷正伦组建宪兵部队/225

 3.宪兵由纳粹教官训练,阅兵大典上被叹为可与成吉思汗部队媲美/229

 4.宪兵损失最大,竟成“宪兵节”的由来/233

 5.南京封江大失败,宪兵侦破汉奸窝案/238

 6.喋血南京城:副司令率领所剩无几的官兵挺着刺刀迎上鬼子/244

 7.“宪兵之父”——谷正伦司令的那些事儿/249

 8.宪兵司令的人事变动/252

 9.“爱国宪兵”杀害闻一多,蒋介石、霍揆彰为他们“背黑锅”/254

 10.“忠贞铁卫”横行上海滩,宪警枪战酿血案/255

 11.司令老家的宪10团“投共”,团长当了解放军师长/259

 12.独立宪兵师胎死腹中/268

第六章 “千里驼足”——联勤兵部队

 1.蒋介石和两个“理财专使”的传奇经历/274

 2.关道、范其务、朱培德稍纵即逝,俞飞鹏成了“窜天猴”/278

 3.周骏彦、朱孔阳各有各的新传奇/282

 4.俞飞鹏的尴尬、蒋介石的尴尬和关麟征的妙计/288

 5.“枕琴兄、云裳弟都没走出那个人生怪圈,痛心!痛心!”/292

 6.新署长的妙招:“军需独立”改革/294

 7.改革后的“新面貌”:增加了口粮量,吃进肚子的反而少了/298

 8.总监的妙计、肥皂官印、“神勺”与“妙查军需”/303

 9.运输署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智斗/307

 10.郭总司令只接到一份通知:“第10兵站总监黄炳寰率部失踪。”/311

 11.联勤总司令得了“运输大队长”雅号/317

 12.“凡是要补的,百分之百是完蛋的。”/321

 13.“军需全丢光了,还如何联勤?”/325

第七章 攻防砺兵——化学兵部队

 1.小书生要建防化学兵,蒋介石、何应钦不热心/332

 2.国军官兵围困何公馆,建化学兵有了新转机/335

 3.最高国防委员会中军阶最低的上校委员,说话总是被人打断/339

 4.李忍涛巧妙戏弄日军,发牢骚被“贬”/343

 5.战场以战绩赢取地位,成立学兵管理处/346

 6.辗转到泸州,蒋介石下令扩充化学兵部队/350

 7.防毒教官连升三级,李忍涛的防毒处长却被黑状告掉/352

 8.“真可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啊!”/356

 9.李忍涛遭到日特暗算,在喜马拉雅山上空机毁人亡/357

 10.蒋介石要打化学战,被化学兵司少将等人阻拦/359

第八章 “国家保姆”——国防部保密局(军统)

 1.蒋介石逼着黄埔学生去“开窍”,戴笠意外当上处长/364

 2.从窑子里出来,受命紧急制裁汉奸张敬尧/370

 3.三次追杀汪精卫,戴笠损兵折将/374

 4.策动汉奸周佛海“反水”,戴笠醉翁之意不在酒/379

 5.戴笠没有走出“钱没花完,人就死了”的怪圈/385

 6.“难产”之后,“学者型领导”郑介民主掌保密局/388

 7.小秘书毛人凤当家:“财务确实没办法扛了。”/392

 8.《新华时报》PK《新华日报》/396

 9.毛人凤夫妇智斗郑介民夫妇,向影新笑到了最后/399

 10.原来挤破头皮的单位,竟然捂不到一兵一卒/404

 11.“歪鼻严佛”率保密局湖南站起义,毛人凤杀了刘人爵/408

第九章 “地狱飞鹰”——伞兵部队

 1.“难道官兵披着特制的伞儿,就能从天空落下来?”/416

 2.用大皮鞋一脚把他蹬出机门,是顾问们的一贯作风/421

 3.张绪滋巧遇贵人,好运连连/426

 4.伞兵火起来了,最吃香/430

 5.正副司令皆为上校,参谋长却是少将/435

 6.豫东战场上死里逃生/440

 7.眼看“伞兵祖宗”困在冰天雪地却无力救援/444

 8.伞兵司令因为伞兵3团起义被一撸到底,从此仕途越混越糟糕/448

第十章 “蛟龙猛虎”——海军陆战队

 1.叶剑英当过孙中山陆战队营长/456

 2.陆战队背叛孙中山,蒋介石与老友孙祥夫结怨/459

 3.血战长山要塞,竟被送进了看守所/464

 4.两次丢了老巢,两次轻松“夺”回来/471

 5.海军总司令与蒋介石斗智,陆战队被下令解散/478

 6.桂永清执掌海军,杨厚彩重建海军陆战队/483

 7.第一次出征“剿匪”,杨厚彩获授海军少将/487

 8.周雨寰扩军第2师,先去溪口后“静坐”/491

 9.两师长装备部队的妙计,狼狈撤离了大陆/494

 10.杨厚彩的最后一件事儿:颁布《海军陆战队队歌》/498

试读章节

12.炮兵团长东北作战记

抗战胜利后没多久,1946年6月,蒋介石就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国到处是枪声和烽火,东北战场更是首当其冲,打得如火如荼。然而,不过两年时间,国共双方战力发生根本变化,国军由强变弱,解放军由弱变强。东北战场的形势特别显著,国军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不得不困守在长春、锦州和沈阳几个战略据点喘。1948年初,南京国防部第一厅作战处副处长高德昌被发表为炮兵第7团团长。

炮7团直属东北“剿总”长官部。高德昌到沈阳上任前,许多亲友们劝他:“东北战场已变成火坑,何必为这个小团长去跳火坑?”

官瘾不小的高德昌说:“当了这么多年幕僚,能出去做个主官,也算是件喜事。俗话说觅富在荒年,图官在乱世。还是去试试吧。”

他的一位好友也劝他说:“东北这条路太艰苦,要好自为之。”

“战争越危险,越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炮兵团长经常与方面军统帅在一起,再危险,也没在火线上的步兵危险吧!”

“官迷”高德昌还是执迷不悟,与同到东北任“剿总”总部总司令的卫立煌同机飞达沈阳。

高德昌先拜访了炮12团团长兼东北“剿总”总部炮兵指挥官杜显信,之后,带着两个助手就去了炮7团。

炮7团驻沈阳铁西区,是由接受日军两个重炮兵联队火炮装备而成的,下辖3个营,有十五生榴弹炮36门,官兵3000余人,骡马本有3000匹,全是洋马,因饲养不良只剩下2000余匹;官佐均较步兵团高一级,团长少将、副团长上校、营长中校、连长少校、各科室主任都是中校级,有通信连、特务连等直属部队和政工队、“炮声剧团”、《炮声周报》、疗养院、兽医院、蹄铁场、修械所以及弹药、器材、被服、粮秣、杂品等许多仓库,一个炮兵团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在铁西占了好几条大街。

炮7团团长又兼沈阳防守炮兵队长。指挥的炮兵有炮7团全部、炮12团大部、炮16团一部、重迫击炮第3团一部、第207师炮兵团大部,共计大小火炮在百门以上。是东北战场上炮兵最大、最多的大指挥官。高德昌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冒险而来的。上任之后,他的目标是“人强、马壮、炮美”,开始整顿部队,先下令将火炮油漆成迷彩色,和炮12团的美式重炮外观一致。炮美了,马却不壮。日式十五生榴弹炮笨重,运动不便,一门炮要16匹洋马拖曳才能行动,挽马稍形瘦弱力小就影响大炮的运动。因此,他再三叮嘱各营、连长要爱护骡马,做到士饱马腾,机动灵活。接着,在人事上进行调整,换上了自己的心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炮7团在全军炮兵中跃入先进行列。

谁知树大招风,他没料到这个重炮团被人盯上了。

这个人就是总司令卫立煌。

卫立煌到了东北当了总司令后。也是处心积虑培植自己的力量,暗中叫副总司令陈铁、彭杰如各搞一兵团,一个放在锦州,一个放在长春,另在沈阳抓一个重炮兵团。为此他还特地带来刚从美国炮校毕业回国的罗道善到东北准备当团长。可蒋介石也防贼似的,在人事上卡得很紧。卫立煌想搞两个兵团哪是件易事!只好先去抓重炮团。

这时炮兵在东北有4个团。其中两个重炮兵团,一个野炮兵团,一个重迫击炮团。两个重炮兵团团长,一个是杜显信,一个是高德昌,野炮兵团团长是蓝守青,重迫击炮团团长是睢鲁。4个团长各有各的后台。杜显信是陆大十一期毕业生,与陈诚亲信方天、刘云瀚等是同期同学;高德昌是国防部派来的;蓝守青是老资格炮兵;睢鲁是军政部学兵队的优秀生。重迫击炮团属于化学炮兵,另有系统。这样,卫立煌要下手,哪里容易?最后,他与心腹、人事处长宋子英几经彻夜研究,决定以罗道善接替蓝守青,任炮16团团长,蓝调总部任高级参谋。  炮16团是野炮兵团,长期分散各地,第3营在锦州,第1、2两营随团部在沈阳配属各军师作战,一时不便抽回。结果,罗道善当了团长,只能掌握一个空团部和一个通信连和一个特务排。卫立煌说:“抓不住大炮哪行!还得抓一个重炮兵团在手里。”

宋子英说:“在沈阳的两个重炮兵团,各有长短。炮12团是美式重炮,系机械化部队,最大的缺点是弹药不足。炮兵若没充足的弹药,等于一堆废铁。且它行动起来还需要消耗大量油料。而炮7团呢,是骡马化,不要汽油,而且弹药储存多,补充有保证。因此把炮7团掌握在手中最好。”

可如何才能掌握这炮7团呢?几天之后,东北“剿总”总部一个命令下来了:高德昌与罗道善对调,高德昌任炮16团团长,罗任炮7团团长。罗、高两人是军校老同学。对调命令发表后,占了便宜的罗道善总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偕同炮兵指挥官杜显信一再向高德昌解释,说这次人事调动完全出非己意。高德昌讥讽说:“卫总司令高瞻远瞩,这样调整定有他的深意,老同学,你前途不可限量呀!”弄得罗道善像关公似的面红耳赤。

因为是老同学,两个团编制差不多,为了免除交接的麻烦,只是将团部换了印信关防和番号,人员和驻地不变,高德昌还住在铁西,罗道善还住在东山嘴子。

高德昌把手下的各营连均给了罗同学,只剩下个空团部,担子轻了,准备到锦州、秦皇岛看一看。因为锦州有该团的第3营,秦皇岛驻有一个连。杜显信建议他说:“你锦州只是一个营,部队大部分还在沈阳附近。卫总司令若有事找你,你不在多不好,还是派副团长去看看吧。”

高德昌接受了杜的建议,遂派副团长周凤阁到锦州去了。

1948年9月下旬,周凤阁副团长一跑去锦州,就撞上“共军”大举围攻锦州城。很快,沈阳城内的高德昌接到了他发来的一份电报,略云:“共军对锦榆线发动攻势,兴城、绥中先后失守,我驻秦皇岛炮兵连已与营部失掉联系,锦州以北义县地区共军攻势亦烈,守军拼死抵抗,我支援炮兵连曾以猛烈炮火击毙敌军炮兵司令员一人(作者注:解放军炮兵司令员系朱瑞,非击毙,而是进城时在路边触雷身亡。)其他毙伤甚多。”又云:“共军来势凶猛,兵力雄厚,炮火旺盛,恐非锦州现有兵力所能敌,必须多多增加兵力,锦州才能转危为安……”

解放军在进攻义县的同时,也进攻锦州城。战斗才打响三天,坚守锦州城的主力第6兵团的司令部炮兵指挥官董汉三就身负重伤,被人抬着撤下火线。第6兵团司令兼锦州警备司令卢浚泉急派亲信、炮兵高参桂协华继任。

锦州危急万分,兵少,炮也少,只有一个野炮营、一个榴弹炮连。沈阳急派援兵,因为锦州城已是四面被围,只能进行空运。谁知只运到两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连,9月29日,解放军炮兵突然控制了锦州西郊飞机场,致使空运计划戛然而止。锦州守军成了瓮中之鳖。

10月12日,解放军炮兵火力已达到市中心区,包围圈逐步缩小。桂协华指挥的炮兵7个营和一个连已收缩、密布在卢浚泉总司令的兵团指挥所——新市区邮政局内东、北附近地区内。卢总司令命他在指挥所屋顶天台上设观测所,说:“观察什么情况,随时向我报告。”

由于遮蔽距离过大,炮兵观测所与前线步兵的电话断绝,前线步兵仍在节节后退,桂司令哪有这样的千里眼能透视前方?不能判定前沿情况。情况不明,炮兵如何开炮,结果前方一败涂地,后方炮兵怕误伤自己人,不敢开炮,全部失去了作用。可桂协华不敢向卢浚泉报告真情。为了让卢总司令认为炮兵还能射击,他只好下令各营:“你们自行掌握进行远距离射击,不过大炮一定不能停下来!”

炮兵们漫无目的打着。而桂协华本人呢,高高地站在房顶上,不时向卢总司令报告着自己“看到”的各种战况,由炮兵指挥官变为卢总司令的观察员了。

10月13日,围城之势已成。

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开始了总攻击,顿时炮弹纷纷落到了指挥所附近。一直在屋顶上进行“观察”的桂协华已不可能在屋顶上继续观察了。急忙回到卢总司令所在的地下室指挥所。地下室走道上面的地窗数处被炮弹破片打烂,幕僚人员惊惶失措,纷纷躲避。邮政局大门口外的士兵也由战壕内,退回邮局。急用沙包堆在门口筑成胸墙,指挥所也变成了一个战斗据点。附近炮兵阵地上的部分官兵也逃到指挥所,纷纷向桂协华报告说:“阵地被毁。”

阵地被毁,桂协华也没办法。楼上的观测所已完全不能用了,他只好躲在大门一侧继续“观察”外面的情况。两小时猛烈轰击后,火力逐渐减弱,四周渐闻机枪步枪声。不久,侦察员报告:“老城北门和南门相继被共军突破!”接着又传来消息:“新市区东边也被突人!”随即,卢浚泉指挥所与锦州守城指挥部主任范汉杰的通讯线路也断了。

正午12时后,新市区通往老城的通路——东门已被解放军切断,指挥所西南面已被包围。卢浚泉从地下室走道急忙向大门走了上来,想要看看外面的情况。桂协华赶紧迎过去,报告说:“邮局已有共军枪声。”

卢总司令一反过去对部下那剧威严面孑L,以试探的口气问道:“你看怎么办?”

桂协华看出他想逃,沉思片刻后大胆地说:“我看锦州肯定是完了,别无他法,只有突围出去。”

他眉头一皱,低声问道:“怎么突法,能突得出去吗?”

“几天来东南角都很沉寂,到目前为止也没听见枪声,我判断这个方向是个空隙。”

P59-62

序言

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兵种越来越细化。本书所说的特种部队主要是指特种兵部队。它们是现代战争中专业化最强的军事力量,是一方决胜的基础。

国民党军(本书简称国军)特种兵部队是在北伐战争或者抗日战争前后诞生的,在历次战争中壮大、发展,经历了较为坎坷、曲折的历程,但它们作为国军不可或缺的兵种,一直是战争中国军作战的基本部队,在国民党军事力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主要记述了国民党军炮兵、工兵、通讯兵、装甲兵、宪兵、联勤兵、化学兵、保密局(军统)、伞兵和海军陆战队共十支特种兵部队,描述了它们在20世纪上半叶兵种组建过程和征战故事,生动而有趣,引人入胜。

这是国内第一本详细介绍国民党特种兵部队的图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民党十大特种部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笑//李虹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5181
开本 16开
页数 5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7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6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84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