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我们的时代里对这个世界最有影响的文化可以说是由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直接顺承下来的欧洲的西方文化,作为现代人,要了解我们的时代,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常常带动着文化其它分支的发展,不懂得西方哲学,是不会懂得文化的。但如果读过康德,读过黑格尔,读过萨特这一系列大家的巨著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是何等的艰涩,或许我们需要的只是窥入西方文化的门径,罗素的《西方的智慧》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级读本。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它着眼于阐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而且还包容了历史、科学、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

目录

序言

开篇

苏格拉底之前

雅典

希腊化时代

早期基督教

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的兴起

布列颠经验主义

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

功利主义及以后

当代

结束语

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希腊哲学中最伟大的三位人物无不与雅典有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而亚里士多德先是在雅典学习,后来又在那里讲学。因此在讨论他们的作品之前,先了解一下他们生活过的城市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公元前490年,雅典人在马拉松平原上独自击败了大流士的野蛮游牧部落。10年之后,希腊人的联合努力又粉碎了薛西斯的陆军和海军。斯巴达的一支后卫部队在温泉关使波斯人伤亡惨重。随后,雅典领导下的希腊舰队在萨拉米斯给了敌人海军致命的一击。第二年,波斯人在普拉太亚遭到了最后的失败。

然而雅典也变得荒芜了。她的人民已经四散逃命,波斯人焚烧了城市和庙宇。一次伟大的重建由此拉开了序幕。雅典在战斗中首当其冲,曾是战争的领袖。现在危险已经过去,她又成为了和平时期的领袖。希腊的人民获救之后,下一步就是解放爱琴海诸岛。斯巴达军队在这方面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因此在海湾围困波斯王的使命就落到了雅典海军的身上。这样,雅典人就控制了爱琴海。以德洛斯岛为中心而开始的德洛斯联盟,最终变成了雅典帝国,财宝库也从德洛斯迁到了雅典。

雅典在共同的事业中蒙受了损失,因此她认为她的庙宇应该用共同的资金来修复,这是最正确不过的事情。于是雅典人建起了拥有巴特农神庙及其他建筑物的新的“山顶之城”卫城,其遗址一直保存到了今天。雅典变成了希腊最重要的城市,她是艺术家和思想家云集之地,也是航运和贸易中心。雕塑家菲迪亚斯为新神庙创作了许多雕像,特别是雅典娜女神的巨像高耸于卫城,俯瞰着神殿的前厅和台阶。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从爱奥尼亚的哈利卡纳苏斯来到了雅典定居,并且撰写了他的波斯战争史。希腊悲剧正是从参加过萨拉米斯战役的埃斯库罗斯开始,才进入了繁荣阶段。在《波斯人》一剧中埃斯库罗斯讲述了薛西斯的战败,这是他第一次没有从荷马史诗中引出主题。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生前还目睹了雅典的衰落,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同样如此,他那辛辣尖刻的讽刺对任何人也不放过。修昔底德是第一位科学的历史学家,他记录了斯巴达与雅典的伟大战争。在波斯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的数十年里,雅典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达到了她的巅峰。后人曾用一个人的名字称呼这一时代,这就是伯里克利。

伯里克利出身于贵族家族。他的母亲是改革家克利斯提尼的侄女,克利斯提尼开创了使雅典政体更为民主化的事业。据说阿那克萨哥拉曾经当过伯里克利的教师,这位贵族青年正是从他那里学习了机械宇宙论。伯里克利逐渐脱离当时盛行的迷信,性格含蓄而稳健,而且总的来看有点藐视平民百姓。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雅典的民主获得了完全的成熟。类似上议院的雅典最高法院那时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权力,除了审判杀人罪以外,其全部作用已被500人议会、市民大会以及法庭所取代。这些机构的所有成员都是通过简单抽签选举产生并享受俸禄的国家官员。一种新的社会服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旧有的传统美德。

伯里克利具有担当领袖的天才。公元前443年修昔底德被放逐以后,伯里克利年年都被选为将军之一。由于深受人民的拥戴,这位强有力的演说家和能干的政治家使得同僚们黯然失色,伯里克利几乎就像独裁者一样统治着雅典。修昔底德后来在提到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时写道,民主只是一句空话,雅典实际上是在第一公民伯里克利的统治之下。只有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前的几年里,民主党派才开始要求获得更多的权力。直到那时,人们才开始感觉出把公民权只限制在赋予公元前441年之前的雅典父母所生的雅典人这一做法所带来的恶果,以及由于毫无节制的大兴土木而造成的财政紧张。由斯巴达对雅典帝国主义的忌妒而引发的战争,从公元前431年持续到了公元前404年,最后以雅典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伯里克利死于公元前429年战争爆发的初期,即瘟疫袭击雅典的公元前430年。雅典虽然在政治上衰落了,但它作为一个文化中心,却历久不衰。直到我们生活的今天,它仍然是人类努力奋斗追求的一切伟大、美丽目标的象征。

现在来谈谈雅典人苏格拉底。他也许是一位尽人皆知的哲学家。对他的生平我们了解得不是很多。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470年,是雅典公民,几乎没有什么钱,也不想拼命去赚更多的钱。他最喜欢的消遣就是和朋友们或其他人讨论问题,以及给年轻的雅典人讲授哲学。不过他不像诡辩家那样索取费用。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云》一剧中曾取笑过苏格拉底,因此他一定是雅典全城皆知的人物。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到了指控,说他从事了非雅典人的活动,并被判处死刑,令其服毒自尽。

至于其他方面,我们则必须依靠他的两位学生——色诺芬将军和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了。其中柏拉图更为重要。在几篇对话录中,柏拉图给我们展示了苏格拉底的生活和言论。我们从《会饮篇》中了解到苏格拉底很容易进入一阵阵的失神状态。他会在某个地方突然打住,陷入沉思有时达数小时之久。同时他又体格健壮,据称在服兵役期间,他比别人更能忍受酷热与严寒,能够不吃不喝,比别人熬得更久。我们还知道他作战勇敢,有一次曾冒着极大危险救了他的朋友阿尔西庇亚德的命,当时阿尔西庇亚德负了伤,跌倒在地。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苏格拉底都是一个无畏的人,这一点直到他临终之时也没有改变。他长得其貌不扬,不修边幅、衣着随便,他的短袖长袍破破烂烂、皱皱巴巴,而且他还总是打着赤脚。他做任何事都不温不火,对其身体有惊人的控制力。尽管他很少饮酒,但一旦饮起来,他却能让同伴们瘫倒在桌子底下,而自己却毫无醉意。

在苏格拉底身上,我们发现了晚期希腊哲学中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的前兆。犬儒学派与他一样不太关注世俗的利益;而他和斯多葛学派都对把德行作为众善之首抱有兴趣。除了在年轻时代,苏格拉底并不对科学做更多的思考,而是把主要兴趣放在善的问题上。柏拉图早期的一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突出,我们发现苏格拉底在寻求伦理学术语的定义。《卡密德篇》提出了什么是适度的问题;《露西思篇》提出了什么是友谊;而《拉黑斯篇》则提出了什么是勇气。虽然苏格拉底没有给出那些问题的最终答案,却向人们表明了提出那些问题的重要性。

这显示了苏格拉底本人的主要思路。尽管苏格拉底总是说自己一无所知,但他并不认为知识是我们不可企及的东西。重要的恰恰是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求知识,因为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有过失或犯罪的原因正是缺乏知识。只有当他懂得了知识,他才不会有过失。因此,无知是产生罪恶的一个首要根源。于是,为了达到善,我们必须具有知识,因此善也就是知识。善与知识的联系是整个希腊思想的一个标志。基督教的伦理观是与此完全对立的,它认为重要的是一颗纯净的心,而纯净的心可能在无知者中更为容易发现。

P53-58

序言

1920年,一个48岁的英国人应北京大学和梁启超的邀请,来到正是风云急变的中国访问讲学。在中国的一年时间里,他做了几次演讲,害了一场差点儿死掉的大病。离开中国后,于1922年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对历史如此悠久、事端如此复杂、当局如此腐败的中国的问题,这个英国人能看出什么呢?能写出什么呢?实际上,其中许多透辟的见解,至今仍深具启发意义。顺便看一例吧:

他说,“中国文化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此变化可追溯到西方的“军事”优势,但将来促使中国发生激烈变化的,将是西方的“经济”强势。中国如何应对外来的影响所致的剧变?他建议:“假如中国人能自由地吸收我们文明中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排斥那些他们觉得不好的东西,那么他们将能够在其自身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发展”,并产生将我们的优点同他们自身的优点相结合起来的辉煌成就。”在希望中国有足够的智慧选择“有机发展”的同时,他加了一个“但书”——中国“只有在避免了两种相反的危险以后才有可能”在“自身传统”中“有机发展”,这两种危险一是中国可能会完全被西化,其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征全被磨灭,世界上只不过是多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聪明的、产业化的、军事化的国家,而这样的国家正在折磨着不幸的地球;二是中国在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也许会被逼到除了军备以外,在各方面都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的道路上去。他认为,中国应当实现工业化,控制人口生育,中国将会发展起来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提醒中国不要重蹈西方国家发展的后尘,不要走上“涸泽而渔”地追求发达的绝路。

在这本《中国问题》出版27年后,中国历史中发生的事情,从“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全面破坏文化传统的“文化大革命”到今天有良心的中国人无不为这个“世界工厂”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所致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而担忧的事实,在在应验了他的预见。迄今84年过去了,不由你不佩服这位英国人那穿越时空的睿智目光!他在北京甚至认识到中国明清古典家具的价值而最喜购藏!

他还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洞烛机先,随手再举几例吧: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20年预言,日本会侵略中国并与美国交战,而最后被打败;指出当时日本往军国主义发展,因为“日本人采集了西方的缺失,并保留自己的缺失”,而穷兵黩武会给日本带来灾祸。

他预言中国由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胁迫,本来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会被激动成布尔什维克分子,最后放弃传统儒家的仁容思想,走上激烈的路线。

他因1920年去美国旅行演讲,在实地观察了美国社会后于1922年预言:“美国将会开始其帝国主义的生涯——不是领土方面的侵略,而是经济上的征服。”他对美国听众说:“美国不是被华盛顿政府所控制,控制你们的是油田和摩根(指金融资本),美国是遍布全球的金融帝国,要是由眼光狭窄和残忍无情的人所控制的话,人类将面对一个可怕的恶魔。”同年,他还访问了苏联,并会见了列宁,然后预言说苏联的大业会最终干不成。

他在1928年预言:“世界可能会有一段长的时间,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两大对立的集团。前者将控制西欧及美国本土,而后者将控制整个亚洲。”

这个英国人被许多人视为时代的先知,但他并不是神奇通灵的预言家。他是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20世纪最著名、最重要和拥有最广泛读者的思想大师之一。罗素被称为“世纪的智者”,当年中国知识界即称他为“新时代的大哲”、“世界哲学泰斗”,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罗素是“唯一了解中国的英国人”,甚至诗人徐志摩也是为了“从罗素”才到剑桥大学去留学。

罗素出生于英国贵族之家,祖父在大英帝国最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教父是著名学者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罗素幼年时父母即相继弃世,由祖母养育长大。祖母具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她曾在罗素12岁生日时在送给他一本《圣经》的扉页上题写了“不要跟随众人去为非作恶”,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奉行的箴铭。罗素喜爱数学,少年时代便开始哲学思考,但一直在家里接受教育,1880年18岁时才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怀特海指导下研究数学,1893年获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接着跟麦克塔格改学哲学,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并一度成为新黑格尔主义者,但1895年,罗素与英国哲学家摩尔反叛了新黑格尔主义,转向新实在论,提出了外在关系学说。不久,罗素即受任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896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按一般人的想法,罗素此时可谓春风得意,所踏上的人生道路的前景真是无限美好。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后来罗素的人生之路却是复杂曲折的。

1900年,罗素受到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的启发,开始用新的逻辑分析技术研究数学的基本概念。1901年,南非爆发了布尔战争,激起了罗素的政治热情,但他经过反省而从一个帝国主义分子变成了一个反对战争者。1907年,罗素竞选议员失败,政治抱负受挫。1908年,罗素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从1900年至1914年,罗素主要从事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他在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愿理》成为数理逻辑研究的划时代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罗素更加关心社会问题。罗素致力于反对战争与争取和平,得到的是人们的嘲讽、师友的背弃、当局的罚金和被剑桥大学在1916年的革职。从1916年至1930年后期,罗素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以写作和公开演讲为生。从1920年至1940年,罗素主要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和讲学。1918年,罗素因所写鼓吹和平的文章被政府视为异端而被关押在监狱里半年,在狱中他仍著述不辍。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罗素的人生观及其著作方向。随后的著作中,罗素关于性欲、道德、婚姻、教育、宗教等的理念很有革命性,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尽管罗素已有很高的国际学术声望,但仍为英美主流社会特别是权力阶层所不容,认为罗素反道德、倡淫欲、毁宗教,例如,1940年,纽约城市学院拟延请罗素为教授,但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扰而未果。

1944年,罗素重任三一学院教职(直至去世)。1945年,原子弹的爆炸使罗素开始热衷于核裁军。1949年,罗素已得到英国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英国科学院的荣誉院士,获得了英国奖励平民的最高荣誉功绩勋章。1950年,在诺贝尔奖设立50周年之际,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罗素“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并以此成为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代言人”,诺贝尔奖委员会称赞罗素“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是“西方自由言论和自由思想的无畏斗士”。罗素是迄今少数几位不是靠纯文学作品获得此项大奖的人之一。

鉴于杀人武器越来越尖端,世道人心越来越浇漓,罗素对人类世界的前途充满担忧,并将后半生的大量精力投入到社会和政治活动之中。罗素积极参加与领导了世界和平运动,还创建过和平基金会,反对战争、争取核裁军,曾参与调停古巴导弹危机、调查肯尼迪遇刺、调停阿拉伯与以色列冲突和中国与印度的边界冲突、反对美国的侵略越南的战争等事件。1955年,罗素发动许多著名科学家签署了反核武、争和平的《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加人民群众的静坐抗议活动而被迫入狱7天。1967年与萨特发起建立了一个民间的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并传讯发动越战的美国总统约翰逊。罗素的和平活动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获世界和平奖。罗素还曾两度担任亚里士多德学会的会长,多年担任理性主义者新闻协会会长。

1931年,罗素世袭爵位,但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使用过这个头衔。罗素一生结婚3次,还有几位情人,有孩子3个,世袭其爵位的康拉德曾是英国受人尊敬的议员。

罗素对科学的发展有惊人的洞察力,他是最早认识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的少数学者之一,也是最早认识到科技成果的力量可能被误用和滥用的人士之一,他反复提醒要以人类的智慧来善用科学这把双刃剑。罗素所说的智慧,既包括全面和客观认识和预见问题的能力,更包括对人类的仁爱之心。罗素始终认为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他曾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影响了许多人。

罗素学识渊博,涉猎极广,通晓学科之多是20世纪学者中少有的,其人生经验非常丰富,思想博大精深。罗素从青年至高龄均勤于著述,一生写书数十本、著文数千篇,在哲学、数学、逻辑学、伦理、政治、历史、教育、社会、政治等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罗素在1952年时甚至开始创作小说,1959年出版了名著《西方智慧》后,开始了自传的创作,并在1967年95岁高龄之际完成了自传的写作。罗素哲学理念常变常新,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由此他在言论上也常出现矛盾,思想上表现出调和色彩。罗素力图作为大众良知最热情的发言人,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其著作总是能够出色地把艰深的学术思想深入浅出地普及于大众,即使是从纯文学的角度看,这些著作也是卓尔不群的。

罗素的学生、控制论的创立者、当年著名的美国神童维纳在晚年写的自传中说,罗素的个人特点很突出,但除了说他像个疯子以外,再也无法描绘他了;罗素一直是个杰出的、有贵族气派的疯子。罗素本人的说话总是妙趣横生,讲授清晰晓畅,让学生领会很深,维纳认为自己确实从这位大师那里得到许多深挚的教益。哲学家奎因说: “罗素漫长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在这波澜壮阔的生涯的一端,他是一位逻辑技术的改革家,既是数学家的哲学家,又是哲学家的数学家。在其另一端,他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倡导家庭变革和性道德的变革,他还与世界的政治领导人有联系,为决定人类帝国的命运而殚精竭虑。”

罗素说:“三种极其单纯然而非常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悲悯。”罗素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和奔走,但从未放弃过这个希望:人们经由理性和同情,能够缔造一个和平、正义与合作的更美好的世界。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人道主义、深切的社会关注,而不仅是其超越时代的睿智,罗素的作品吸引了大量读者。在中国有很多喜欢罗素著作者,从专业研究者到一般大众,从知名知识分子到大学新生都有。

近年来,罗素著作的中译本时有出版,但基本不成系统。今由两位对罗素有较多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崔人元、杨玉成遴选了罗素精品,并组织一批优秀译者悉心译校,奉献给广大读者,这些名作包括罗素获诺贝尔奖的《婚姻与道德》、图文并茂的《西方的智慧》,以及《赢得幸福》、《自由之路》等一些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与罗素的作品有缘的中国读者,想必也会从这些书中得到与爱因斯坦同样的体验。

应提醒读者的是,罗素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错误看法,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去理解。

后记

《西方的智慧》是罗素的最著名和重要的作品之一,是源于罗素的另一名著《西方哲学史》(罗素曾将其寄赠毛泽东主席),但又是不同于《西方哲学史》的全新著作,初版于1959年,当时即广受欢迎,以后又多次再版。此次中文译本再版,译者根据最新英文版对译文做了一些修订。20世纪,译者在雍和宫翻译这本书,出版发行后,一时好评如潮,译者特别记得其中《南方周末》的书评,愿在此引用以向有缘的读者朋友推荐本书:

完成《西方哲学史》后,伯特兰·罗素又写作了此书,作者声明这“完全是一部新作”。确实,这位超越了专业匠气的世纪智者给你的完全是另一种享受。

此书对从古希腊泰勒士到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史作一总览。“图文并茂”的称誉是恰当的:其文字部分明白晓畅,在叙述中夹以议论,以便提示哲学讨论如何得以展开;图的部分既涉及一些人物、地点、文献,还有只要有可能,就用图表传递惯用文字表述的哲学观点,显得直观,并极富启发性。

另外,一本哲学史著作是“图文并茂”的,简直令人吃惊。不过,此书确实如此,并且好极了。

世事变幻,岁月蹉跎。当下中国出版界的状况和人们读书的兴趣已非从前,但经典名著的光辉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稍减。

《西方的智慧》的翻译和出版曾得到多方面的帮助。译者在这里要特别向席亚兵先生、赵晓力先生、乔继堂先生、吴龙森先生、杜艺女士、张天宇先生、杨玉成先生、李是先生等表示心中的敬意和感谢!

崔人元

2006年沙尘浊气飞扬的春夏之交

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书评(媒体评论)

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激励,为知识所指引的人生。

——罗素

阅读罗素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

——爱因斯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罗素
译者 崔人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30891
开本 16开
页数 3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3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49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61
18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