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火蝴蝶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收集了作者对著名幻想作品(电影、小说)的系列评论,以及对这些作品背后的科学思想资源的发掘和研究。这些评论和研究又与科学的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诸如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科学主义问题、乐观还是悲观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等。

内容推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加剧,一些原本从事科学哲学、科学史等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科学文化问题,在学术界和公众传播领域都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因其科学与文化并重的特点,被媒体称为“科学文化人”。《火蝴蝶文丛》就是这个群体中有代表性的主要几位作者最新成果的集中呈现。

本文丛秉承“科学文化人”的核心理念,分别从科学幻想、科学文化、博物生活、科学观念、科技政策及现代化反思六个方面对潜入到我们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的“科学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体察与解读。丛书思想深刻,文风犀利,观念新颖且略带叛逆,语调幽默又不失文雅,几位作者积极、热情、自由、执著的生活态度极具感染力,是一套很有欣赏和珍藏价值的“科学时代思想读本”。

本书为该文丛之一。

目录

总序/i

自序/V

一、从《黑客帝国》说起

1 《黑容帝国》与卫斯理/3

2 《黑客帝国》与哲学讨论/7

3 《黑客帝国》:一个越讲越差的故事/10

4 虚拟世界:幻中之幻《十三楼》/13

5 HAL-9000的命运:服从还是反抗——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三定

律”/17

6 恐怖故事:盐还是砒霜——影片《战栗黑洞》的寓意/21

7 当李连杰遇到量子世界——《平行歼灭战》背后的量子力学与密

教/26

二、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七大主题

1 星际文明——对未来世界的展望,对外部世界的想像/35

2 时空旅行——回到过去能不能改变历史/40

3 机器人——它们和人类的区别,它们会不会统治世界/45

4 生物工程——人类不能狂妄自大/49

5 反乌托邦——西方对专制社会的持久恐惧/53

6 生存环境——对未来的忧虑/62

7 超自然能力——我们准备好了吗/65

三、在科幻作品中思考科学

1 《基地》:一曲科学主义的赞歌吗/73

2 未来的天空:有没有阳光——小说《羚羊与秧鸡》序/79

3 西方科幻作品中的悲观主义问题/85

4 我们还能不能有后天——小说《明日之后》序/89

5 我最喜欢的25部科幻电影/94

6 “深度撞击”背后:幻想正在影响科学/98

7 科学幻想:一个无边的世界/101

四、科学有没有可能发展得太块了

1 灵魂与大脑:哪个完善得更快——关于《天使与魔鬼》/107

2 丹·布朗密码解读/111

3 玩火自焚:一个滥用技术的寓言——关于《猎物》/115

4 科学带来的问题都能靠科学解决吗/119

5 都是手机惹的祸?——关于科技与幸福的对话/122

6 今天谁能扔掉手机/127

7 美国版“水变油”:反科学的CIA?——从《链式反应》想到《天使

与魔鬼》/130

五、从“理性滥用”到“量化考核”

1 “量化考核”正在迅速毁坏我们的学术/139

2 从“十一杀令”到“末位淘汰”/144

3 从景公疾走到长安民谣/147

4 从《宾虚》到毛遂自荐/153

5 学术生态:难道没有增长的极限/156

6 过热:学术生态的灾难/162

7 不好的东西比没有更坏/165

六、宽容更有利于科学

1 霍尔顿镇压得了这场反叛吗/171

2 科学使人厌倦,谬误令人亲近?/175

3 科学对迷信:究竟谁胜谁败——关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

的》/182

4 中国知识界的方术迷恋/186

5 不要和伪科学踢没有裁判的足球/190

6 慎重对待“废伪”之争/193

7 不懂为什么不可以有收获/197

七、面对幻想的世界

1 逍遥浪子看江湖——《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203

2 是一种另类科学史吗——关于《水晶太阳之谜》/206

3 外星文明与时空旅行:在科学与幻想之间/210

4 炼金术:一个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吗/221

5 吸血鬼:西方文化中的神秘主题/226

6 索拉利斯星的隐喻/232

7 完美真空中的奇遇/236 

后记/240

试读章节

那个执意构建“不可能世界”、以画构思奇妙、似是而非的版画和装饰画的荷兰画家埃舍尔(M.C.Escher),曾有一句名言:“惊奇是大地之盐。”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埃舍尔借此强调“惊奇”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同样不可或缺。

自从亲近电影之后,我逐渐发现一个现象:好莱坞似乎对恐怖电影情有独钟,恐怖电影已成一个数量很大的类别,显然是在西方很有销路的产品,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恐怖影片没完没了地摄制出来?每当我看到新的恐怖影片,联想到埃舍尔上面的那句名言,就会怀疑:恐怖故事,难道也是西方之盐?

这部《战栗黑洞》(In the Mouth of Madness,1994年)之所以值得一看,是因为它是一部对恐怖进行恐怖幻想的幻想电影。

恐怖小说作家萨特·凯恩(Sutter Cane),被认为是“这个世纪最畅销的作家,比斯蒂芬·金还要畅销”,因此他自然是出版公司的摇钱树。然而他却神秘地失踪了,那部预告即将出版的小说《战栗黑洞》新版书稿也不见了。

此时凯恩的恐怖小说早已经畅销全球,书店、超市等处的书架,无不放满了他的恐怖小说的平装本。他的小说《战栗黑洞》引发的争购骚乱,使得媒体惊呼:“小说成宗教?读者变暴民?”而各地频发暴乱,许多证人说就是由于看了萨特·凯恩的小说。专家们认为凯恩的书能够使人“心神丧失,失去记忆,成为严重的偏执狂”。

《战栗黑洞》新版未能如期出版引起了读者的抱怨,出版公司的老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偏偏此时凯恩的经纪人白昼在大街上持斧杀人,被保安击毙。他企图杀的不是别人,正是出版公司聘请来调查凯恩失踪的私家侦探特伦特(John Trent)。

特伦特初次来见出版公司老板时,老板屏退左右,单单叫来了美丽的女编辑琳达——她一直是凯恩小说的责编。琳达告诉特伦特,大约从一年前开始,凯恩的小说变得越来越像纪实作品,而不像小说了,然后就失踪了。

特伦特本来对凯恩的书是嗤之以鼻,不屑一看的,现在任务在身,他不得不到书店去买回一堆凯恩的恐怖小说,尝试阅读。他发现,虽然这些书情节千篇一律,总是黑暗中的怪物、人发疯变成怪物之类,然而奇怪的是,写得比他想像中的好,确实能抓住读者的心。

再看下去,令人恐怖的事发生了——他在阅读过程中反复出现恐怖幻觉,每次都让他满头大汗,心脏狂跳不止。这使特伦特大惑不解,感到凯恩的小说确实邪门,尽管他内心深处仍然不信这个邪。

凯恩的小说都自画封面,特伦特将他的一系列恐怖小说封面中的图案剪下拼贴,发现是一幅地图,指向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镇。于是公司老板就派特伦特和琳达一起前往该镇。

他们驱车前往小镇的路上,夜间行车幻觉丛生,糊里糊涂就到了要找的小镇。

小镇上的一切,不仅都和凯恩小说中描绘的一模一样,而且也是幻觉丛生——起先只有琳达能看到。旅馆门厅墙上会变化的油画、出没无常的一群孩子、邪恶教堂门口的枪战……对于这些,唯物主义的特伦特要么看不到,要么认定是琳达和公司串通一气制造的幻象,目的是利用他来证实凯恩小说的神奇,以便让小说大卖。

后来怪事实在太多,尽管特伦特仍试图坚持唯物主义信念,但他的信心开始动摇了。这时失踪的凯恩却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的《战栗黑洞》新版已经写完,他踌躇满志,得意忘形。他和特伦特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凯恩:宗教不知道如何传达恐怖!……我的书已经售出十亿册,翻译成18种语言,相信我的书的人,超过了相信《圣经》的人!  特伦特:今晚我看到的,一定有合理解释,我一定能够找出来!

凯恩:职业病!你到现在还相信理性分析。……你要看我的新书(指《战栗黑洞》的新版)!其他书已经造成了极大影响,但这本书能让你发疯!……当人们失去分辨能力时,恶魔就可以重返!

琳达和特伦特前往小镇,实际上是一次神秘的时空转换。当琳达念着《战栗黑洞》新版的结局时,一切如她所念发生着,特伦特在恶魔怪兽的践踏下一跤跌回现实世界。而那里没人听说过那个小镇。他扔掉凯恩交给他的小说稿,住进一个小旅馆,却有人又将小说稿送还给他。他在旅馆一页页将小说稿烧掉,回去的路上却发现凯恩坐在他身旁!凯恩对他说:“知道吗,我现在是神!我写了你!在我写你之前你不存在……我思故你在!”特伦特虽然一再怒吼“我不是你小说中的一部分!”,但实际情形却越来越像是如此了。

特伦特回到出版公司,向老板报告此行始末,老板却说:“真是个好故事,你若肯写出来,我愿意出版。”至于琳达,老板说根本没有此人,他也根本没有派人和特伦特同行。特伦特瞠目结舌,喃喃自语道:“那她就是被删掉了……”

当特伦特说他已经亲手销毁了《战栗黑洞》新版书稿时,老板却告诉他:几个月前,就在这屋子里,你亲手将小说稿交给我的,7月份出版了,大为畅销!而如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即将上映了!

伴随着《战栗黑洞》新版的销售狂潮,全球到处发生屠杀行为,令警方无法解释。当局要求开会研讨这种“精神传染病”……特伦特在街上问一个刚刚买了《战栗黑洞》的青年:“喜欢这书吗?”青年说:“是的,我喜欢它。”谁知特伦特说:“那就没关系了。”他随即用斧子砍向青年——他已经精神错乱。

在对待恐怖故事的态度上,中国人的习惯和心态似乎和西方人不同。中国古代,即使在那些以谈论鬼怪著称的小说中,也极少见到西方类型的恐怖故事。比如在《聊斋志异》中,真正够得上有恐怖色彩的故事大约只有一个(其中有一件“惨绿袍”在屋子里自己立起来的场景有点恐怖)。中国人谈狐说鬼,基本上止于“志怪”。在中国现代作品中,虽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西方的影响,但仍然极少有比如像斯蒂芬·金擅长编造的那种恐怖故事。因此差不多可以说,中国人不喜欢恐怖故事。

但在西方,恐怖故事源远流长。比如关于吸血鬼的故事,关于“恶魔”——那个专门和上帝作对的怪物——的故事,都有相当固定和模式和传统,在这种模式框架下产生的恐怖小说和电影难以计数。此外如死神、诅咒、冤魂、亡灵、基因突变的怪兽等,都是许多恐怖小说和电影的常用主题。西方人欣赏这种恐怖故事,其心态似乎有点像吸毒。

现在,影片结尾处再次回到片首的场景,特伦特被关在精神病院牢房里。此时精神错乱导致的集体杀戮已经席卷所有文明国家。虽然精神病医生对特伦特说想帮助他,但特伦特却说现在呆在牢房里更安全,“世上剩下的最后一个人不可能是快乐的”。

他从浩劫后的牢房中出来,独自一人走进电影放映厅,看到放映的正是他所经历的故事一一就是根据《战栗黑洞》新版改编的。他最终未能逃脱成为凯恩“小说中的一部分”的命运。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某处一个幸存者的呼叫,知道全球文明已经崩溃……

至此,影片完成了一次对西方人嗜好恐怖故事所能产生的后果的恐怖想像:就像生物技术或核武器的滥用一样,对恐怖故事的嗜好也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溃。

P22-25

序言

幻想中的科学与现实中的科学

我在如何认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未来等等的问题上,自前些年从科学主义的“缺省配置”升级以来,眼中所见,确实与以前不同了。近几年我将注意力集中在科学幻想、学术考核、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在京沪等地的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谈论这些问题的文章。现在回顾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我们以前一直将科学看成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愿意考虑它的负面价值或影响,也不愿意考虑它被滥用的话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事实上,按照我们以前朴素的想法,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被滥用的——无论怎样使用它都只会带来更多更美好的后果。

由此产生的一个实际上未经仔细推敲的推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是越快越好,它无论发展得多快也还是不够快。我们今天那些急功近利的“量化考核”,背后就有这种思想在起作用——其实比这种想法更幼稚,因为“量化考核”实际上并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而只是制造出大量泡沫来,让某些管理者有“我们正在飞速发展”的幻觉而已。

我们还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观念也要随着更新。”许多人会觉得,这话很对啊,我们的观念是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更新啊。却没有想到这样的说法背后,实际上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

科学技术的特快列车风驰电掣,我们乘坐在上面。刚开始,我们确实是快活得如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对在船头迎风展臂的青年男女。但随后我们逐渐发现,对于这列列车的车速和行驶方向,我们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发言权了。我们只能茫然坐在车厢中,窗外的景物令我们眼花缭乱,我们既不知列车将驶向何方,也不知列车实际上是谁在操控,只知道列车正在越开越快。

而此时,作为车上的一员,如果你想问:我们要驶向何处?就被告知:不要多问!反正是驶向幸福的天国!如果你想问:我们能不能慢一点啊?开得太快会不会出危险啊?则被斥道:你懂什么?再快也是绝对安全的!

到了这时,你和被劫持还有什么两样?

到了这时,你的心情还能如同那对在船头迎风展臂的青年男女吗?

以前我们将科幻视为“科普”的形式之一,而传统的“科普”又是为了将那个绝对美好的科学普及于大众,所以我们以前创作和引进的科幻作品,都是一味乐观想象未来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社会如何美好我们生活如何幸福的。

几年前我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幻电影和小说,发现自从儒勒·凡尔纳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的科幻作品,几乎清一色都是对未来持悲观态度的。这些作品(包括他晚年的某些作品)中的科学技术,也几乎清一色都不是绝对美好的——不是被科学狂人或坏人利用,就是其自身给人类带来灾祸。

最初我觉得很难理解这种现象,怀疑是不是自己接触的作品少,恰好都碰到了悲观派的作品?但随着接触的作品日益增多,例如,迄今我已经看过数百部美国的、欧洲的以及在美国影响下的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科幻电影,就没有一部是对未来乐观的,这绝对不可能再用偶然来解释了。

要理解这种现象,就必须和西方近几十年流行的后现代“反科学”思潮联系起来思考了。我想,为什么这么多的电影编剧、导演,这么多的小说作家,不约而同的要来写悲观作品,一定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共同感受。这种感受,应该就是上面说的坐在那列既不知驶向何方也不知谁在操控的越开越快的列车上的感受吧?  科学越发达,有这种感受的人就会越多——包括科学共同体中的某些成员——他们原本是那列列车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但他们自己现在当然也身在这列列车上。

在西方,“科幻”的界定有时是相当宽泛而模糊的,许多被我们成为“魔幻”、“玄幻”之类的作品,也可以包括在内。这样一来,就会引导到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问题上来。事实上,西方科幻作品中的许多幻想,都可以被指为伪科学。

我们以前在将科学想象为一种绝对美好的东西的同时,也将伪科学想象为绝一种对邪恶的东西,想象为科学的死敌(就像我们曾经将宗教想象为科学的死敌一样)。然而,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是迄今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所谓伪科学,不外就是某种与目前的科学理论不相容的学说或理论,却又试图自居于科学的行列而已。那么先进科幻作品中的许多对未来科学的假想,都是与目前的科学理论不相容的,岂非都是伪科学?

如果那些假想是伪科学,那么那些科学幻想作品的存在,即使不说是伪科学的温床,至少也是伪科学的避风港吧?

那么,我们以前对科学与伪科学关系的认识,也就需要重新思考了。

本书根据我近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改编而成。

先前米兰·昆德拉喜欢将他的小说安排成七章(许多部作品都是如此),据说这和音乐审美有关。但我感到对于这样一本15万字左右的书来说,七章这个章数是相当合适的,所以我决定“变本加厉”,搞得更为形式主义一点——全书分为七章,每章分为七节。这样全书共七七四十九节,加上这篇前言,共50篇,这倒正合《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说了——当然,这就是“数字神秘主义”了。

我要感谢那些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报纸、杂志和出版社的编辑们,没有他们的殷勤约稿,我的许多灵感就不会出现;没有他们的耐心催稿,我那些出现了的灵感也往往不会变成文章。

我也感谢北京上海我周围的那些朋友们,在和他们闲聊时,他们的奇情异想,他们的隽辞丽句,经常让我兴奋,这对我写作时的精神状态构成了非常有价值的激发。

最后,也要感谢科学出版社胡升华博士出版这套丛书的建议,感谢王建先生对本书的编辑工作。

江晓原

2007年5月18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

后记

编完这本小书已经又有些日子了。

在这段日子里,我曾几次在和不同的朋友聊天时,谈到本书前言中那段关于“坐在被劫持的列车上”的比喻,奇怪的是,几乎人人都表示赞同。有的朋友虽然以前从未思考过这类问题,初听我的说法十分惊愕,但听完我的陈述,却也承认“道理确实是这样”。我猜想,如今许许多多人其实都已经深有同感了,只是以前没有听到过我的上述比喻,或者没有想到过用我的上述比喻来表达而已。

昨天,我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前台长赵君亮教授,著名科学作家卞毓麟教授,以及才女吴燕小姐(我的博士生),一起应邀到佘山天文博物馆考察。路上大家随意漫谈,赵台长谈到他愉快的退休生活,使我联想起吴燕小姐以前的名言之一:“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吴燕小姐说这句名言已经好几年了,但是近年我越来越喜欢这句话,感到此话背后涵义无穷,仿佛重门深邃,无论从哲学高度、从修辞角度、从人生体悟……等等等等,皆可反复回味,体会出、联想出丰富的意义。

那么,当我们坐在了——事实上未必是我们自己要坐的,我们是出生在上面——被劫持的列车之后,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也许很难做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幻想。

很多非常“务实”的人,经常将幻想视为一个嘲笑的对象,他们认为幻想至少是在浪费时间,而“浪费时间”又一直天经地义地被视为一种愚蠢、过失乃至罪过。我自己以前也曾经这样认为。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吴燕小姐的名言,不是显得非常深刻吗?

幻想的价值,以前一直被我们低估了——严重低估。

我们中间的许许多多人,由于对幻想的认识还停留在19世纪儒勒·凡尔纳小说的层次上,至今还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幻想(以及魔幻、玄幻)只是青少年或“小朋友”的读物,完全没有认识到幻想的思想价值。当然国内的一些科幻作家也许会抗议说:我们早就超越了儒勒·凡尔纳的层次了!然而即便如此,因国内科幻作品的读者太少,总体局面恐怕依旧没有什么改观。

幻想的对立面,应该是实证吧?

然而,实证有时候会误导我们落入陷阱,而幻想反而有可能帮助我们认识真相。

因为,世间既有“真实的谎言”,也有“虚构的真实”。不要以为这只是故作惊人之语,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都极为常见。比如举出一些真实的数据,但将其置于错误的背景中,或给以错误的解读,即可构成“真实的谎言”;而许多小说虽然虚构了情节,但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真相,能够使人从中获得对社会的了解,就是“虚构的真实”。

再进一步看,在数学上,有“归谬”、“反证”等法,都是常用的有效方法;而许多幻想作品,其实就是在思考人类社会的问题或前景时,应用归谬法和反证法。幻想作品经常将人类文明的某种成分推展或夸张到极致,由此来提出问题,或给出自己的思考。比如机器人日见发达,《机械公敌》、《黑客帝国》等作品就将机器人的发达推展到极致,于是就有机器人会不会、能不能统治人类这样的问题出现。

对于许多科幻作品,都可以作如是观。

那么,当我们坐在这列越开越快的列车上时,就让我们来浪费(消费)一点时间,开始幻想吧?让我们来考虑一道极简单的“归谬法习题”:

对于一列越开越快的列车来说,如果速度达到无穷大,会怎么样?

按照已有的幻想套路,那自然就是进入时空隧道了——转瞬之间,我们来到一个完全无法预知的新时空,那里也许阳光灿烂万里晴空鸟语花香,也许怒涛汹涌暗无天日群魔乱舞,谁知道呢?

那么,科学技术正在以越来越大的速度发展(对这一点好像没有任何异议——有异议的只是这种加速度好不好),让我们想一想:如果这种发展速度达到无穷大,会怎么样?

江晓原

2007年7月14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火蝴蝶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晓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197788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