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萨克斯风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要用一种音乐来形容上海,你会选择哪一种?在作者看来,假如香港是钢琴,充满动感,强调节奏;那么上海就是萨克斯风,如一位老贵族。在上海,无论是新建的密集封闭的玻璃幕摩天楼群还是横街窄巷的旧檐老墙,都会浮呈出层层叠叠互相环扣的“过去”,“过去”已空不再,但细节却真实恒久,一如萨克斯风,着重的不仅是音色,更是意境……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散文集,这里记录着,当夜幕慢慢降临时,上海开始悠悠响起萨克斯风的旋律时,作者的一些思絮。上海是一曲雄伟辉煌的交响史诗,但始终执着地认为,缺少了萨克斯风,这首乐曲的海味会走了调,意韵会变了味……

目录

夜上海的萨克斯风(代序)

海上萨克斯风

上海方言的绝版——小开

上海滩上老克勒

大亨和“大新”

长衫

斗篷和风衣

老歌

手帕情思

熟客情怀

贵族之血

男人和天空

玉兰树

雅皮先生

嗑瓜子之乐

伴我同行

后巷

申家姆妈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

结绒线

少一点速度多一点悠闲

白相南京路

四大公司

谈柯灵画传有感

上海人家

上海人和ABC

中国男人

烟纸店和士多铺

弄堂——上海人的樱桃园

看电影

记忆里的老上海豪宅

永别了,下只角!

电话

上海苦日一景——马桶

城市的形象——警察

我和我的银发学生

拉丁文化和海派文化

甜蜜的回忆

鲜花

你好,帕克!

谢谢你,帕克!

桃红柳绿送帕克

他的名字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

克劳斯贝在我家

我的妈妈

Nancy和我

蓝屋与绿屋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昨天、今天和明天

老公越老越好

介绍朋友

餐桌上的汤

全职太太

那曾与我们长相守的一把火

结伴下午茶

调色拉酱和捣浆糊

一支花

香港上海人的理财观

试读章节

其实,长衫之外,还有一样已消失的男装十分令人怀念,那就是斗篷!

少小时看外婆晒黄霉,有一件毛葛面灰鼠良的连帽斗篷,那是我太外公的。

相信,斗篷是与长衫配套的,它的功用犹如今日的西装长大衣。

旧时长衫是连袖的,如果外配装袖的西装大衣,一点不舒服,所以配之斗篷。想来,长衫之外,难以与西装大衣配套的。

我太外公是典型的绍兴师爷,照片中长得矮小精瘦,当时在沪上钱庄——哥永丰钱庄做大账房,工余喜欢看绍兴大班,还是某绍兴大班剧团的义务编剧,每天下班后,就坐辆黄包车赶去老闸戏院排戏——想来还是导演吧?!

据讲我太外公一出《红鬃烈马》,讲的是薛平贵东征,还很有点小名气,想象得出,他矮小的披着斗篷的身子,在那小小的戏院,或者也很有点大统帅威势。

斗篷的线条,比长衫更简单,所谓:“简简单单,其实最不简单”,再加上,斗篷中性感感觉特强,因此,斗篷比长衫更欺人穿。上海男人,或者江南男士,细腻有余,粗犷不足,因此能将斗篷穿得有型有格的,好像不多。

《夜半歌声》中的红角金山,他披着一褂斗篷配一身西装,颈上还扎着花哨的领结,有点像变戏法的魔术师。

上海先生,可将斗篷穿出风采的,我见识过的是早年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先生。

冯耿光年轻时留学德国陆军军官学校,后来不知为什么弃甲从政,出任中国银行总裁。

曾有幸见过他当年一身西式燕尾服,手持手杖身披斗篷的照片。他披的是西式斗篷,长度齐膝,英武轩昂,好一个东方绅士气派。

冯耿光作为上海先生,却一直长期在北京中国银行工作,虽然留学德国,却酷爱京戏,是力捧梅兰芳的戏迷,也是梅兰芳的挚友。旧北京城上流社会,人称冯六爷,无人不知。

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罢演抵抗恶势力,全套梅家班,就靠冯耿光发起一批银行家,鼎力资助直至天亮。

冯耿光娶名门赵一小姐(赵四小姐的大姐)为妻。当年两情相悦之时,不知他有无用斗篷裹住她,漫步在花前月下之中?像一些电影镜头一样。

上海西区有幢洋房,沿马路门前,竖一对石马(二马为冯),据说此为冯家在上海旧时老宅,未知现在有无拆除?

冯耿光在“文革”中郁郁而去,可怜一代银行翘楚,据说去世时,整副身家只得枕头下的数十来元人民币!

对男人的斗篷迷恋,缘自当年我读小学时不意中,瞥见一幅苏联电影《奥赛罗》的巨幅广告。

高大威猛黝黑的奥赛罗,用他一袭大红的天鹅绒斗篷,紧裹着心爱的女人苔丝德梦娜,铁汉娇娃,藉着那领将两人合二为一的斗篷,传递着诸如承诺、责任和生死与共的讯息。

斗篷的线条,原本是柔和飘逸的,但却最善衬托出男人的阳刚之气。

斗篷,是很性感的男士衣饰,也是最挑剔主人的男士衣饰,差那么一点,会显得娘娘腔十足,或者,像“天鹅湖”里那邪气十足的魔鬼,所以斗篷似从来没有在沪上街坊间流行过,却特别受军旅中人士的青睐。

风衣,是斗篷的变奏。

上海男人穿风衣,大多故意敞着扣子,一曳一掀的,特别从一列长长的台阶微侧着身子快步拾级而下时,令那件风衣两边,像对翅膀样张开,那种冷峻,正应着当今强调“酷”的潮流,很阳刚。

不过,和斗篷一样,上海先生,始终吃亏在个子不够魅梧,能将风衣穿出型格的,还是外国男人。

老明星嘉理格伦,穿着件敞开的Lonldon Fog在纽约蜘网般延伸开的地铁站追捕歹徒,那件敞开的风衣,翅膀样张着,其实很碍事。

要说斗篷已淘汰,这立论也不够严谨。

上海雨天街头,骑车一族,都披上各色雨披:红、黄、绿、蓝……令雨天的灰暗沉郁的街头五彩缤纷,上海人称为“雨披”,其实就是斗篷,前面空间阔落得可以把车头盖住,帽子有帽沿不怕雨点妨碍视线,而且无男女之分,一如早期的斗篷。

只是这样的斗篷,已退尽它本身原有的贵气和酷味,沾满市井之气。至少,进不了汽车阶层。然而市井是城市生命的活水源。

长衫一直不肯摆脱士大夫的功架终被生活淘汰。

斗篷,从市井中注入生命元素乐于改革,今日仍见活跃在上海街头。

那日瓢泼大雨,有人揿铃,正在诧异如此坏天气还会有谁作访,却是速递公司的先生。但见他一身鲜亮的蜜黄色雨披——斗蓬的另一种演绎,全身像刚从海底捞出来一样,却给屋外灰暗沉郁的雨幕,顿添几分生气和喜悦。

他掀下头盔,就像战士解下盔甲,小心地从雨披下拿出我的邮件。

“好极,一点没有湿!”他细细察看一下,雨水淋淋的脸上,绽出一抹明亮的笑意。

上海先生穿斗篷,原来也可以如此帅!所以讲,斗篷始终有点军旅之风,不是以型格,而以尽责和承诺来征服世人。

35-37

序言

         夜上海的萨克斯风(代序)

萨克斯风的音色华丽中带点俏皮,柔情浪漫中不露声色地溢出一抹苍凉忧郁。萨克斯风像一位历经沧桑的、玩世不恭但仍保持翩然风度的老绅士,在夜色茫茫一片斗艳争红的霓虹灯的背面,在自家空无一人的小院里,独自搂奢一个并不存在的虚羌的理想舞伴,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迈着华尔兹旋转,旋转!

那次在作协接待一位法国作家,他引用了肖伯纳一句名言:“生来是位绅士并不稀奇,但至死仍能保持绅士的风范就是一种成就。”不知为什么,在我细细咀嚼这句话时,立时清晰在耳边响起那深沉又华丽的萨克斯风旋律,那首著名的法国流行曲《玫瑰人生》。

一直以为萨克斯风是法国人的发明,原来是由—位叫阿道夫萨克斯的比利时人发明的。它问世于1842年,只有150来年历史,与上海开埠的160年历史差木多上下。萨克斯风在1846年获得专利权,一百年之后我出世。

萨克斯风首次公开亮相是在巴黎的首届世博会上。1910年开始,由于它的丰厚的音色层次可令强弱拍倒置,它的连续切分音的演奏手法,可令节奏变化无穷,富有戏剧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爵士乐和流行音乐中。特别是爵士乐,它的最大特点是即兴演奏,这与都会人在紧张重压下的生活中所追求的灵活应变能力有很大的共鸣,故而爵士乐在都会中流传极广。而即兴演奏,也成萨克斯风所追求的一种演奏特点。所以,总觉得萨克斯风的音色,是很都会化的。它的滑音、颤音、吐音、超吹等特点,分明就是活泼、多元、紧张和超负荷的都会生活的写照,一如上海的节奏。

著名作曲家柏辽兹如是赞美它:“它的音色是那样美妙,变化多端,深沉而平静,轻柔而忧伤,感情丰富浪漫,好像回声中的回声,在寂静无声的时刻,没有任何别的乐器能发出这样奇妙的声响……”

在萨克斯风问世仅仅44年之后的1886年,上海滩开始响起第一缕萨克斯风旋律。当时的中国海关总务司外国人赫德,在上海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西洋乐队,里面就有一支可能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把萨克斯风。

因为萨克斯风在爵士乐中的丰富表现力,故而在老上海舞厅广为使用,因而也被误解为靡靡之音、阿飞音乐的代名。解放后,萨克斯风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文化而一度消失。但它的旋律依然在夜幕的遮掩下,在上海市民家中低迪。

直到“文革”开始抄家,父亲仍保存大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百代公司的爵士流行经典名曲的黑胶唱片:《静静的湖泊》,《秋叶》,《樱桃红》,《泪水弥漫着你的双眸》,《玫瑰人生》……作为乐曲主角的萨克斯风浑实的音色,将玻璃窗震得嗡嗡作响,那时的唱片录制科艺已有如此佳的低音倍司效果!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之夜,在我记忆中就是这样,伴着一片低迴温柔的萨克斯旋律,合家围着收音机各做各事:看《新民晚报》,结绒线,做功课,聊天……平实中充满温馨,我就是这样走过我的童年,我的花样年华。直到“文革”打破了这一切!

我心目中的上海之夜,就是《新民晚报》加萨克斯风。

今天,那架胡桃木外壳的,1948年型号的有12对喇叭的,美国“西屋”落地机仍完好无缺立在我家,然那曾经如此呵护过它的父亲和给我们带来无数温馨之夜的老唱片,都已化为灰烬!我永回不到那个时光了!我们怀旧,并不因为那个“旧”是好还是不好,只是因为眷恋那我们与之一起走过的金色童年和青葱岁月。

在此,谨向热爱我的读者献上这本散文集《海上萨克斯风》,这里记录着,当夜幕慢慢降临时,我们的城市开始悠悠响起萨克斯风的旋律时,我的一些思絮。   上海是一曲雄伟辉煌的交响史诗,但始终执着地认为,缺少了萨克斯风,这首乐曲的海味会走了调,意韵会变了味……

           

                      2003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萨克斯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乃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4480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4-01-01
首版时间 2004-01-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5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36:45